-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教学评一致性”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保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之间的一致性,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先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再结合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探究了“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实施路径
小学科学,是面向小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学习和评价中的不同功能,并提出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育人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教师应当将教学、学习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学、评一体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评一致性”,以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系统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发展科学兴趣,并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其实践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获得全面的科学教育。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解读
“教学评一致性”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它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更高的匹配度和有效性。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以科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统筹规划科学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过程,从而使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解决教师教学中面临的“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进而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首先,“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在于教学目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而又合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密切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和研究。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应该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教学评一致性”还要求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及学习活动的一致性。教学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参照,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主体应该多元化。同时,教学评价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教师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并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
在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能够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教学反思和改进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施路径
(一)聚焦学科素养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明确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如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从而确立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确保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这一现象。二是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等基本原理,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三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和结论,并能够和同学共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四是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能够明确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和负责任的态度。
通过制定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后续教学活动,并制定评价标准,推动“教学评一致性”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明确目标的导一下,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更有方向,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而更高效地完成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根据学生特点活用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方法则是推动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要手段。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因此,为了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媒体展示法
媒体展示法是一种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植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播放与植物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的外观特征、生长环境等内容,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特点。媒体展示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增加学习材料的可视化呈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形态,而音频资料则可以帮助学生们听到植物的声音或相关解说。此外,媒体展示法还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从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资料中获取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如动画、实验演示视频等。这样,学生们能够在视听上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所学的知识。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使学生们通过共同探讨和合作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和进步。以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建造塔台》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和完成塔台的建造。在小组内,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想法,探讨不同的设计和建造方案,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材料和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可以互相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完成塔台的建造过程。合作学习法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们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合作来参与学习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让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协商和解决分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共同思考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也是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利用游戏开展教学更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将科学知识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趣味和魅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学生需要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太阳系的游戏,让学生们扮演不同行星,围绕太阳进行旋转,并通过比赛的形式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4.示范实验法
示范实验法是小学科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声音的传播和阻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实验中发现、讨论中思考。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为例,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以下教学活动。一是实验活动: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中不同材料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比较不同环境下声音的传播速度等,从而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二是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声音传播的观察和理解。通过互相交流和思考,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声音传播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视听材料观看: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声音传播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材料,如声波传播的动画、实际场景中声音传播的录像等。通过观看这些视听材料,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声音传播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四是探究性学习任务: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或者给出一些实际场景,让学生分析和解释其中的声音传播现象。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以上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活动,创造一个富有挑战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四)持续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
评价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核心。为了确保小学科学课堂中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地,教师需要进行持续观察与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工具,如观察记录、学习日志、作品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持续观察与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持续观察和评价来确保学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首先,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态度、与同学合作等。通过记录学生的表现,可以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学习日志,记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收获和困惑。通过学习日志,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进一步指导他们的学习。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相关的作品,如模型、实验报告、PPT等,展示他们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作品评价学生的创意、准确性和逻辑性。
除了以上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实验等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进一步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需求。持续观察和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展,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航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坚实的科学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出更多的科学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