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下建造的,其中保存下来的美术、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所成就的不仅是一个地质奇迹,更是一所“敦煌艺术藏馆”。敦煌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塞,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咽道,是古丝绸之路上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中亚、西亚和印度在这里与中国相汇,商业活动在这里进行,文化交流在这里碰撞。早在三国时期就已有胡乐胡舞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乐胡舞的发展已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为唐代的健舞潇洒、奔放、节奏明快的风格奠定了基础。唐代的健舞大部分是西域舞蹈,脚下节奏动律丰富,以“S”形曲线为主,勾脚、赤足、屈臂,有大量击掌和弹指动作,并且具有丰富的手姿,十分注重手部和脚部的姿态造型。一、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敦煌舞教材
自中国20世纪80年代舞剧的第三次高潮以来,以优秀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为代表的作品开启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新局面。《丝路花雨》以中国民族符号为创作要素,脱胎于以戏曲为基础的古典舞蹈,塑造出再现敦煌壁画中“S”形曲线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典舞第三大流派“敦煌舞”的开端,为当时带来了一阵“中国古代乐舞复兴”的潮流。
(一)引领探索——高金荣与《敦煌舞教程》
第一位建立敦煌舞教学体系并进行教材梳理的是高金荣教授。其于2011年出版的《敦煌舞教程》主要包括敦煌舞系统训练以及配套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训练伴奏乐曲。《敦煌舞教程》中的敦煌舞基本训练共分为三个部分,元素训练、基本动作训练以及性格组合训练,从小到大,由浅入深。教材中不仅包括敦煌舞教学,更从细微之处到舞蹈整体风格体现敦煌舞蹈魅力。这套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敦煌舞蹈风格节奏,因此必须与舞蹈基础课程紧密结合。
(二)舞动敦煌——贺燕云与《敦煌舞蹈训练与表演教程》
贺燕云教授是舞剧《丝路花雨》的第一位“英娘”扮演者,同时也是敦煌舞蹈教学体系的重要建设者和传播者。自2000年起,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学科开始设立敦煌舞蹈课程,旨在将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中的新成果纳入教学领域,改进和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更加全面地传承与发展中华舞蹈艺术。经过7年的实验性教学,敦煌舞课程取得了明显成效,贺燕云于2009年出版的《敦煌舞蹈训练与表演教程》是上述教研活动的总结。其中同样包括三个部分,即基本体态训练、表演性舞姿训练以及跳跃旋转技巧训练。与高金荣的《敦煌舞教程》相比,这本教材更倾向于对整体韵律和风格性表演的探知,并通过将舞者舞姿造型动作图与窟经壁画图进行对比,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敦煌舞姿对敦煌壁画形象的基本再现,教学组合的基调界定与韵律解析引人入胜,鞭辟入里。
(三)深扎学坛——史敏与《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
史敏教授于2012年出版的《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一书以《伎乐天三十六姿》教材内容为参考,是一门风格性组合的训练课程,其内容包括九个部分:启示冥想——手姿与气韵训练组合;伎乐弄腰——腰和胯部韵律训练组合;步态生莲——伎乐天脚位、步法训练组合;伎乐天三十六姿——形象、舞姿训练组合;反弹琵琶品——综合表现性训练组合;胡旋考——火焰纹绸技综合表现性组合;飞天长绸技——长绸技法综合表现性组合;羽人纵技——技术技巧综合表现性组合;礼毕——静心收势。与上述两位老师的教材相比,《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一书经过时间的打磨和敦煌舞系统的建设,涵盖了更丰富的内容,其组合意境、表演性风格解读以及教学组合内容的详细讲解更适合学习敦煌舞的兴趣爱好者与专业舞者进行考究与借鉴。
正是由于这些专业学者孜孜不倦的探索,敦煌舞教学体系建设才得以发展与进步,他们用敦煌舞背后的文化理论做支撑,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表演经历以及教学经历为敦煌舞建设添砖加瓦。我们应当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继续探寻更深层次的敦煌舞理论构建,在实践中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敦煌舞教学体系。
二、敦煌舞手姿特点的探索
(一)乐舞形象与时代风格的划分
前面提到敦煌舞中的手姿造型与洞窟中的乐舞形象相同。乐舞形象按照风格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主要是北凉及北朝时期的乐舞形象,这一时期的乐舞壁画形象较为单一,并且由于政权动荡,魏晋南北朝迁移,北朝民族涌入,形成豪放健朗的风格,在结合印度佛教色彩的同时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征。中期则是隋唐时期的乐舞形象,由于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对外贸易交流频繁,在古代发展长河中达到了顶峰时期,因此乐舞形象与时代审美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飞天伎乐的画作摆脱了西域画风影响,被大量中原技法取代,且乐舞形象也多丰腴健美,与唐代舞蹈的繁荣发展遥相呼应。晚期是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的乐舞形象,由于宋代审美形态偏爱“词的意境”,又受到“程朱理学”观念影响,因此乐舞形象继承唐代,但宋代舞者和舞姿日趋呆板,远不如唐代活泼灵动。壁画舞姿多为端正、平直,有着多模仿、少创造的特点。
(二)手姿形态与壁画形象的呈现
《敦煌舞教程》一书中,敦煌舞蹈常用手型分为单手和双手两类。单手有弯三指、翘三指、开三指、鹿角式、兰花式、佛手式、平托掌、垂手式,双手有合掌式、捧托式、荷花式(盛开)、抱拳式(交叉、相握)、三指对腕、佛手对腕、吹奏式、抱笙式。
《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一书中指出,敦煌舞蹈常用手型有以下16种,分别为:兰花手、大三指、小三指、禅指、轮指、单指、鹿指、散花掌、合掌、花手、佛手(单、双手)、合十手、双抱拳、笛手、拿箫手、莲花手(三种)。其中很多造型都与壁画中菩萨和伎乐天形象相同。中国的佛教绘画始于汉,兴于南北朝,盛于唐,续于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始终都有画家因潜心于佛道内容的绘画,或因擅长佛道人物绘画而名留千古。就连宋元山水画中也强烈地呈现着佛道思想及其审美情趣。在知名画家高山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中,菩萨的手姿就是小三指。可见敦煌绘画与敦煌舞蹈两种艺术门类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敦煌手姿内容的分类
第一,对壁画原型的再现,例如“吹奏式”“抱笙式”“笛手”“拿箫手”等,多是伎乐天手执乐器或吹奏乐器,塑造出演奏表演的形象。
第二,从情感表达来看,不同的人物和舞姿造型所传达的情感不同,“莲童式”手姿表现出儿童乐舞的活泼可爱,这与“双抱拳”手姿所展现出的金刚力士的孔武有力有着鲜明对比。
第三,从文化内涵来看,不同的舞姿和手姿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合掌式”手姿来源于印度的宗教礼仪,双手合十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含义;“礼佛式”手姿是对佛教“极乐净土”的信仰与虔诚;“莲花手”手姿体现出在佛教意识中,莲花是圣洁之花,以莲喻佛。
(四)敦煌手姿的特色
1.手的动作与气之关联
手的基本动作训练组合中,手部提腕、压腕、绕腕等动作均由呼吸和提气、沉气来运行。中国古典舞无论是哪个派别,都要求舞者气沉丹田,以自身的呼吸带动身体四肢直至指尖和脚尖,头顶有一种将身体慢慢拎起的错觉。
大部分敦煌舞蹈地面组合从“合掌式”开始,跟随音乐的节奏和鼓点由远及近渐起,仿佛穿越回洞窟佛前,享受着这一片刻的安宁与沉思。下沉吐气,手腕松下,由呼吸带动身体逐渐松弛,再提气,从掌根慢回至手掌到指间,身体也仿佛小树成长,一节节关节带动至头顶,手部回到合掌式。再如“摆腕合掌”“绕腕抱拳”组合,由呼吸带动身体两肋,胸、肩、臂的运动轨迹极尽女性柔和及“S”形曲线动律之美。
2.独有的审美风尚
作为中国古典舞第三大流派,敦煌舞蹈与另外两大流派的审美有所不同。身韵派古典舞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以“阴阳结合”“太极八卦”为核心,要求舞者以“划圆”的动律为运动轨迹。汉唐派古典舞以汉、唐鼎盛时期的精神和艺术气质为主干,以戏曲舞蹈为支点,呈天地间恢宏大气之态,热闹非凡,踏地起舞。
“敦煌舞”不是对壁画艺术的简单复制,而是以敦煌壁画舞姿为母体,融合现代追求,凝聚了中国自身文化传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美善长存的道德理想和本土美质。敦煌舞蹈以从敦煌壁画中提取出来的元素作为创作舞蹈动作和人物形象的动力,因此整体呈现出中原审美与西域风情结合的特征,手臂柔婉曼妙,有棱角,多弯曲。手部姿态丰富多样,纤巧秀丽,富有中国古典之美。
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往来频繁以及佛教传入,菩萨和伎乐天的形象占据主要部分,而敦煌舞手姿既有中原“软舞”之风格,又有宗教色彩。“佛手”是安详柔和的手部姿态,充满着宁静之美、和谐之美;“抱拳式”手姿充满张力,以拳头象征着团结与力量,使人感受到威武与庄严。
3.从“静”到“动”
由于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形象姿态都是静止的,因此,如何使画中的“静”演变为舞蹈中的“动”是舞蹈专业工作者要研究的内容。手肘由呼吸带动,将身体重心带出,再由另一侧肋骨带回,手肘的横向和纵向呈“S”形曲线运动,是敦煌舞蹈由静态到动态的典型动作。每个动作之间的连接都行云流水、柔美自然,将“形”与“神”诠释得恰到好处。每个静止的姿态都“虽静犹动”,又静动不止。
三、“敦煌手姿”在作品中的应用
近年来,有许多优秀作品相继问世,例如《飞天》《大梦敦煌》《又见敦煌》以及西北师范大学在第13届桃李杯古典舞专场中的《莲·生》(原名《须弥》)等作品。
《大梦敦煌》以为爱情忠贞不渝的将门之女月牙和画师莫高的感情故事为主线,演绎了一场四幕的舞剧佳作。这部舞剧以敦煌舞蹈基本语汇为基础进行创作,同时融合了现代舞、当代舞等编舞技法,更具现代气息。作品的整体基调还是以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姿态为主,例如莫高是一袭白衣的现代舞装扮,而群舞则是敦煌舞蹈服饰。舞者手执道具,例如琵琶、羯鼓,身着飘带,如仙子下凡,飞天伎乐的形象跃然于台上。手执道具也如敦煌舞蹈手姿中的“弹拨式”,由静止造型转化为动态形象。
作品《莲·生》以敦煌石窟壁画中须弥莲花座为创作素材,用身体演绎出须弥莲花座的形象与浮世尘缘的一种状态,诠释了人生在时空中无限变化、无限轮回的意义。莲花开过了,净土依然沉浸于尘缘中,贪念、杂念、欲望均在时间的轮回里流逝,最清净的世界也许就在前方,一切都是一种心境。作品中,一名男舞者为主演,女舞者为群舞,均采用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女舞者手姿多用“兰花手”“佛手”“莲手”等,既能体现出飞天伎乐的活泼灵动,又具有女性的温婉妩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美的感受。而男子多以“合掌式”“托掌式”“佛手”等手姿为主,以此突出男主演的庄严稳重,体现出其矫健的形象和气质。《莲·生》基本采用敦煌舞蹈,前半段多地面动作,手部动作多“反弹式”,后半段出现舞台调度变化,舞者以“圆场步”走动。而音乐也由一开始的急促有力转化为中间至后半段的柔缓流畅,给人以重回宁静、反思历史之感。
“一眼千年”,敦煌文化从地理位置到历史文化内涵,再到独有的风格特征,都给人以厚重感以及令人油然而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对待文化,我们需包容并蓄,不失自我。“一带一路”的构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这里得以展现,民族大团结与中西文化大交融在这里得以延展。我们要做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忘初心,在生生不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