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因而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这促使人们对精神文化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西藏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交融以及政府对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的重视,共同推动了广场舞文化在西藏的广泛传播。在此基础上,广场舞与西藏传统文化特色相融合后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广场锅庄舞。虽然传统锅庄歌舞与广场锅庄舞各有其独特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传统锅庄歌舞
“锅庄”也称为“果卓”“歌庄”“卓”,在藏语里的意思为圆圈的歌舞。早期的锅庄舞被称为“卓”“卓舞”,并不叫“锅庄”,据记载,这个名词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清史稿•乐志》将“果卓”译成了“郭庄”,在近代又把“果卓”称为“歌庄”。《卫藏通志》中提到,因为一群人围着支锅石桩跳舞,所以此舞被称为“锅庄”。《西藏舞蹈概说》中写到,锅庄是个商业性组织的名称,组织旗下设立的客栈中,常常会有来往的商人住宿,这些商人为缓解疲劳在空地上架起火堆,并围着火堆边唱边舞。从学者研究的古代到现代对锅庄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锅庄与歌、舞密切相关,是一种以圆圈样式进行的边歌边舞的音乐表演形式。本文将锅庄称为传统锅庄歌舞,一是为了与广场锅庄舞区分开来,二是因为锅庄是歌舞形式的表演,三是因为笔者认为锅庄是一种从历史中沿传下来的文化,比广场锅庄舞的形成时间早,更能体现民族的文化特点。
(一)传统锅庄歌舞的起源
原始时期人们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比如在岩石上刻画、用舞蹈表现出劳动时的场景等。除此之外,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因此会通过各种仪式与神进行沟通。古代藏族人也会用壁画刻画生活中的情节,用舞蹈祭祀神灵,祈求与神灵沟通。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古代藏族的祭祀舞蹈慢慢演变为有庆祝意义的舞蹈,之后渐渐成为传统的锅庄歌舞。
关于传统锅庄歌舞的起源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在不同领域的学者对锅庄起源的研究中,证明了锅庄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有说法称,锅庄在吐蕃时期就已存在,在建立大昭寺时,松赞干布让人们在大昭寺修建完成后围着大昭寺歌舞进行欢庆。另外一种说法来源于《巴协》,书中记载锅庄舞随社会的发展慢慢变成了边唱边跳的歌舞类型。藏区的方言、风俗习惯、生活习惯、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各个地区产生了不同的锅庄。锅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流传于那曲、昌都等牧区,也称为“卓果谐”①;另一种流传于日喀则和山南、阿里等农村地区,被称为“农民舞蹈”,当地大多称之为“果谐”,即圆圈歌舞。
(二)传统锅庄歌舞的发展
在西藏的小邦时期,部落之间的盟誓仪式上,为激发士气、体现部落之间追求社会和谐的目标,人们开展称为“卓”的舞蹈表演。之后,在吐蕃王朝的赤松德赞时期为庆祝桑耶寺的落成大典,农民青年男女们进行了歌舞表演。这一阶段锅庄歌舞的功能从一开始的祭祀仪式演变为一种艺术表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政府与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使传统锅庄歌舞渐渐从特定的展示空间走向了更大众化的舞台。比如在中小学的课间操中加入锅庄歌舞,在高校创办锅庄歌舞协会或开展锅庄歌舞活动,如锅庄歌舞会、锅庄歌舞大赛等,让学生不仅得到了身体锻炼,还认识到了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拉萨广场锅庄舞
广场舞通常因为地域环境、民族等因素形成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在拉萨,广场舞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地流行的普通广场舞、与西藏传统歌舞结合后形成的广场囊玛舞、广场堆谐舞、广场锅庄舞等。
广场锅庄舞虽是以锅庄为表演形式,但与传统锅庄歌舞有所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锅庄歌舞是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歌舞文化之一,以歌舞表演为主要形式;而拉萨广场锅庄舞则是传统锅庄歌舞和广场舞文化的结合,以舞蹈表演为主要形式。两者的共同点是呈现的舞蹈形式都是锅庄(圆圈舞蹈形式)。可以说,广场锅庄舞是传统锅庄歌舞在当代社会延续的不同表现形式。
为纪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家将每年的8月8日设立为全民健身日。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条例》,鼓励全民参加健身活动。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发布,其中提到要广泛组织健身操(舞)等健身活动来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有了国家政府的号召,受到排舞及各种社交舞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发达城市的群众渐渐开始了广场舞活动,之后西藏各地也逐步开展了广场舞活动。广场舞文化传播到拉萨后,与传统锅庄歌舞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后形成了拉萨广场锅庄舞。广场锅庄舞并不是在受到广场舞文化影响后形成的一种全新舞种,而是结合了传统文化和广场舞后演变而来的,所以人们能在广场锅庄舞中看到传统锅庄歌舞的动作、结构、形式等。广场锅庄舞将民族歌舞文化和娱乐健身活动融为一体,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新型的娱乐健身方式。
为响应国家号召,拉萨也开始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以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开始是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开展广场锅庄舞活动,用广场上的大音响播放歌曲,之后在其他的广场上渐渐开始出现类似活动。人们一般会自发组织前往离居所较近的广场,通常自带音响。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广场锅庄舞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拉萨体验当地的广场锅庄舞文化。
三、传统锅庄歌舞与广场锅庄舞的对比分析
传统锅庄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①,传统锅庄歌舞可分为风俗性的锅庄和庆典性的锅庄。广场锅庄舞是广场舞和传统锅庄歌舞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锅庄舞,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锅庄表演,参与的人数通常没有明确的限定,都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同之处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一)规模与场地
庆典性锅庄(比如那曲市“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活动、山南“颂党恩”群众联欢活动等),逢年过节时表演的传统锅庄歌舞(如图1)属于大型锅庄或中型锅庄,规模比较大,人数通常是在几百或上千,部分会在一些特定场所表演。风俗性的锅庄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歌舞表演,属于小型锅庄,规模较小,人数通常在几十或几百,一般是在家、院子等地表演。
广场锅庄舞(如图2)的规模与人数,通常受场地大小及群众参与程度的影响,后者为主要影响因素。广场锅庄舞的规模随人数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一开始只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之后人数会逐渐增加,甚至到几百人;而有时因夜晚降临,又会出现人数减少的情况。
(二)歌曲演绎与目的
传统锅庄歌舞是一种边歌边舞的形式。以前由于条件所限,需要由人声进行歌曲演绎,参与的舞者们自唱,并随歌舞动,通常无乐器伴奏。庆典性锅庄有一定的目的性与特定性,不同节庆日有不同的歌舞。关于节庆的锅庄,歌词主要以表达喜悦、庆祝节日、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等内容为主;关于婚庆的锅庄歌舞,歌词中会有表达祝贺新婚、祈祷家庭美满的内容。风俗性锅庄主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不会特别注重歌词所表达的内容。
广场锅庄舞是一种舞蹈的形式。当今社会科技的发达为广场锅庄舞中歌曲的部分提供了便利,即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播放歌曲,参与的人们只需随歌舞动,不用自己歌唱。开展广场锅庄舞的目的在于娱乐消遣、强身健体等,故有较强的随意性。各种歌曲可以随机播放,不会有所限制,有时在参与群众兴致高昂的情况下,会切换为欢快激情的歌曲,让情绪得到释放;有时又因为跳舞后情绪高涨,为了得到缓解,切换为比较缓慢的歌曲,让身体和情绪得到短暂的休息。
(三)服装道具
传统锅庄歌舞的服装都是传统民族服饰。上文提到,锅庄大致分为流传于牧区的“卓果谐”和流传于农村地区的“果谐”,因此,服装受地区的影响,极具当地特色。牧区气候高寒,多大风、昼夜温差大,所以牧区传统锅庄歌舞的服装多会考虑保暖效果,以由锦缎、皮毛制作而成的藏袍为主。尤其是在庆典性锅庄中,人们会穿着在衣服的袖口和底部用虎皮、水獭皮等点缀的藏袍,其中大部分藏袍采用长袖的样式,人们用甩袖增加表演气势。此外,人们还会穿戴用金银、蜜蜡、珊瑚等制作而成的首饰,整体较华丽。农村地区多晴朗天气,气候宜人,所以农村地区传统锅庄歌舞的服装大部分是由氆氇面料、素布制作而成的藏袍,比牧区的藏袍更轻便,多采用常规袖的样式,且一般头戴金花帽,穿戴简单的首饰,整体风格较素净。有的地区还会将袖子卷起来,方便在手里拿串铃。
广场锅庄舞中的服装基本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穿的便装或家居服,部分老年人会穿较朴素的藏装,而部分领舞人会穿较华丽的民族服饰,在人群中较明显,但很少会佩戴繁重的首饰。
(四)参与者
在庆典性锅庄中,有时会有表演团队、民间艺术团等人士的参与,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能力。在风俗性锅庄中,许多人对锅庄习以为常,因此参与者不一定要具备专业的舞蹈能力。
广场锅庄舞中,除了领舞者,其他的参与者不需要具备舞蹈能力。因为广场锅庄舞是以娱乐放松为目的,即便是以往没有接触过,也可以加入人群,边学边跳。
在拉萨,广场舞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与传统锅庄歌舞进行了融合,由此演变出拉萨广场舞的一种类型——拉萨广场锅庄舞。广场锅庄舞在保留传统锅庄歌舞的韵律和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广场舞的热情和活力,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广场舞文化与传统文化,还能吸引人们欣赏并参与到这两种舞蹈文化的交流中。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