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1770—1827)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被后人誉为“乐圣”。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等多种音乐形式,蕴含着社会性、英雄性、民主性、矛盾性的音乐内涵。其中,他的钢琴奏鸣曲作为键盘音乐的重要作品,吸引了无数名家去反复演绎,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通过比较德奥学派钢琴家施纳贝尔及布伦德尔所演奏的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探究两位大师对该曲的诠释的异同,以期对实际的钢琴演奏与教学有所启示。
一、施纳贝尔与布伦德尔的演奏版本简介
德奥学派钢琴家施纳贝尔(1882—1951)和布伦德尔(1931-)是被公认的贝多芬钢琴音乐演奏权威,他们的演奏版本是非常重要的。
施纳贝尔是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录音技术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演奏家,其在音乐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勋伯格曾称赞他为“再造了贝多芬的人”。施纳贝尔师从莱谢蒂茨基,而莱谢蒂茨基的老师正是贝多芬的爱徒卡尔·车尔尼。因此,尽管莱谢蒂茨基是一位浪漫派的钢琴大师,施纳贝尔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其演奏方式真正体现了德奥钢琴学派的精髓。本文选取的施纳贝尔演奏版本,是由英国唱片公司EMI发行的施纳贝尔于1931—1935年在英国录制的版本,唱片编号为EMI-CHS 7 63765 2。该唱片在企鹅唱片指南中被评价为三星带花,因此,笔者认为该唱片版本的施纳贝尔演奏录音有一定的代表性。
布伦德尔是一位被誉为“钢琴哲学家”的奥地利钢琴大师,其演奏风格继承了德奥体系的传统风格,注重乐曲结构和内在张力,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见长。他擅长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对作品的诠释深刻完美,充分表现出“学者型”钢琴家的艺术特色,被公认为是贝多芬的重要诠释者之一。本文选取的布伦德尔演奏版本,是由菲利普斯唱片公司发行的布伦德尔于1996年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编号为PHILIPS 446 909-2。该版本是继布伦德尔于19**年第一次录制贝多芬钢琴音乐全集后,随着自己对贝多芬的认识加深,又重新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版本。因此,笔者认为,该唱片版本的演奏更能体现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演奏版本的比较分析
贝多芬《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 No.2)创作于1794—1795年,是其创作的第一批带有Opus编号的作品之一。这首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活泼的快板、热情的广板、稍快板的谐谑曲、优雅的回旋曲。各个乐章都采用了大调,有着大量绚烂的钢琴写法因素(尤其是第四乐章),强烈地体现了这首奏鸣曲音乐内容的特点——灿烂且炽热,曲中洋溢着率真和爽朗之美。
(一)速度方面的异同
在第一乐章的演奏上,施纳贝尔与布伦德尔在演奏速度上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施纳贝尔与布伦德尔的演奏时长分别为6分33秒和7分41秒,速度区间分别为128~152BPM和110~135BPM。施纳贝尔的整体演奏速度会更贴近该乐章——活泼的快板的指示速度。在此速度下,施纳贝尔的演绎给人以充满激情、朝气蓬勃之感。但与此同时,由于部分演奏片段技术难度无比巨大,即使演奏技法高超如施纳贝尔,在某些原本精湛的音阶演奏上也会有失误。而小失误也不失为另一种美好——为该版本增添了一些属于早期贝多芬的稚气与莽撞,宛如一位青年勇士。而布伦德尔的演奏速度相对来说则更加保守,具有“智性”,给人一种稳定的韵律感。他认为,尽可能快或是慢地演奏乐曲将使音乐几乎变成一种运动。就布伦德尔演绎的这一版本来说,虽然不如施纳贝尔那般快速而富有激情,但其用一种稳健的速度展现出了A大调的光明,富有青春的爽朗之美。这也体现了他作为“学者型”钢琴家忠于乐谱、尊重音乐作品本身的理念。
在第二乐章的演绎上,施纳贝尔与布伦德尔的演奏时长分别为7分29秒和6分36秒,速度区间分别为30~40BPM和40~43BPM。布伦德尔在此广板乐章的演奏上,速度明显快于施纳贝尔,同时没有太大的速度变化,而是让音乐稳定地在一个速度上流动,充分地表达了该乐章的歌唱性与细腻的情感流动。反观施纳贝尔,其因受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常在演奏时寻求扩张速度上的反差感,在慢的段落弹得更为缓慢,快的段落则演奏得更为迅疾。故他在演奏此乐章时,正如他在自己编订的乐谱中记录的那般,有着明显的速度变化。
施纳贝尔与布伦德尔在第三乐章的演奏时长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分别为3分29秒和3分33秒,但二者的速度区间不同,分别为160~189BPM和143~1**BPM。由此可见,施纳贝尔的演奏在速度变化上会更剧烈一些。如他在演奏第三乐章的首部时,速度约在160BPM,给人以轻巧、灵敏之感,但在进入三声中部时,速度则加快到180BPM,甚至在第57~60小节达到了189BPM,迅猛至极,与首部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而布伦德尔在首部的演奏速度除了做了谱面上要求的渐慢处理外,整体速度稳定在158BPM。在三声中部部分,虽然他和施纳贝尔一样,随着该部分织体与调式、调性的改变加快了演奏速度,但也只是较为理性地提速到1**BPM,让音乐更有流动感与谐谑感。
第四乐章是施纳贝尔和布伦德尔在演奏时长上差异最为明显的一个乐章,分别为5分52秒和7分22秒,施纳贝尔的速度区间要明显高于布伦德尔,为132~146BPM,而布伦德尔的速度区间则在85~128BPM,两个版本的时间差达到了1分30秒。施纳贝尔在该乐章的平均速度为138BPM,但在快速跑动部分(如第17~26小节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则会提速到146BPM,使音乐如一条湍急的小溪般不断向前涌动。反之,布伦德尔在演绎该乐章时,采用的基本速度为120BPM,最快速度也仅达到128BPM,且其常常在句尾和段落结束部分对音乐做渐慢处理,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精致、俊雅。笔者认为,在该乐章的演绎上,布伦德尔的版本会更加贴合贝多芬给出的旨意——这是一首优雅的回旋曲,具有典雅的氛围和精雕细琢的技巧。
(二)力度方面的异同
在第一乐章的力度处理上,施纳贝尔的力度变化较布伦德尔来得更加强烈,动态更丰富;而布伦德尔在力度层次衔接上则更细腻顺滑。施纳贝尔虽然因演奏速度较快,无法精准掌控每个音符,但他的力度处理都是根据乐汇或乐句划分,十分强调乐句中律动重音的处理,故强弱框架呈现出块状分布的形态。布伦德尔的力度处理则在层次上更加细腻分明,有丰富的细节,且其力度变化与音乐本身浑然一体,贝多芬式的突强、突弱等力度处理既切实地存在着,又丝毫没有突兀感。如在乐曲第33~38小节,布伦德尔均在一串快速的连续音阶上行后,紧接着将乐汇最高音演奏为重音,进行强调,使这部分音乐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第二乐章的演绎上,施纳贝尔的强弱布局较布伦德尔来说略显粗糙,只总体呈现三段式的布局——p(第1~57小节)、『(第58~**小节)、pp(第53~80小节)。施纳贝尔和布伦德尔在这一乐章都十分强调低音的八分音符进行,有很好的音色控制。施纳贝尔在高音的旋律部分并没有做出过多的力度起伏,在许多标注sf的地方,并没有明显的突强。这使得他的第二乐章没有太多激昂的感情,更显静谧与肃穆。布伦德尔在这一乐章的力度变化演绎得比施纳贝尔更加明显,声部层次也更加清晰,具有合唱性,其将乐句中各处sf、『和pp处理得很明显,有急剧的力度变化,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表现力,十分贴合热情的广板这一乐章。
施纳贝尔和布伦德尔对第三乐章的力度处理在整体上较为一致,尤其是在该乐章中带有俄国民谣风味的三声中段,二者都将乐句中的sf表达得很猛烈,犹如一阵阵海浪,不断将音乐力度由p推向『。不同的是,在此乐章当中,施纳贝尔的琶音动机在音色上更轻巧,且紧随其后的强拍四分音符及左手弱拍和弦都更加短促,音色也十分干脆,粗狂而直率。而布伦德尔在乐曲开头琶音处的演奏则更显雅致,音色更加圆润,紧随琶音后的强拍四分音符和弱拍和弦则会稍加强调,在时长上也更长一些,显示出一种具有绅士风度的幽默感。
在第四乐章的力度处理上,因呈示部、再现部与插部的风格、性质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便是将它们之间的强弱对比呈示出来,而这在施纳贝尔和布伦德尔的演奏中都能找到。二者都在呈示部和再现部运用精雕细琢的技巧和较轻的力度呈现出清澈、优雅的风格,在插部展现出犹如军号般的音调,风格鲜明,性质刚毅英勇。值得一提的是,在布伦德尔的演奏版本中,其在再现部大量乐句的句尾都进行了类似calando(渐慢渐弱地)的处理,这使其演奏的主题形象较施纳贝尔来说,会更细腻和饱满。
(三)演奏风格方面的异同
钢琴家的演奏风格是由他们的音乐理解、技术水平、艺术思想和个性特质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决定的。每位钢琴家都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为音乐注入了不同的色彩和魅力,丰富了钢琴演奏的世界。
本文选取的施纳贝尔的演奏版本,在演奏风格上以细腻的音乐表达和情感传递为特点。他注重捕捉作品的情绪变化,通过动态的控制和音色的变化,展现奏鸣曲中的戏剧性冲突和情感起伏。他的演奏强调与贝多芬的个人思想和创作背景的联系,将音乐与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涵相结合,赋予演奏更深层次的意义。
而布伦德尔的演奏版本则展现出以技术精湛和音色清晰均衡为特点的演奏风格。布伦德尔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他注重每个音符的准确性和音色的质感。布伦德尔的音乐解读严谨,注重作曲家的原意和音乐结构,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读,能够将作品的内在逻辑和音乐表达准确地呈现出来。他的演奏风格稳定平衡,注重整体的音乐呈现,同时兼具音乐的激情和能量以及整体的稳定性和凝练感。
三、对钢琴演奏与教学的启示
(一)对钢琴演奏实践的启示
通过综合比较施纳贝尔和布伦德尔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我们能感受到演奏速度、力度以及对音色的控制是影响音乐表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演奏者应灵活掌握速度和力度,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达到更好的音乐表达效果。同时,音色是演奏中非常重要的要素,能够赋予音乐不同的情感和表达效果。演奏者应该注重控制音色的变化,通过手指的触键技巧和腕部的灵活运动,使每个音符都能够清晰地传达出来,同时根据音乐的情感和表达需求,合理调整音色的明暗、强弱和柔和度。
此外,在钢琴演奏实践中,演奏者应该尊重作品的结构和内在张力,深入理解作品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走向,以展现出作品的完整性和内在的逻辑。
(二)对钢琴教学实践的启示
除了介绍作曲家和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外,聆听和比较不同钢琴家对同一作品的演奏,对钢琴教学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大师演奏音乐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同时,倾听大师演奏资料的过程也是自我思考的过程,大师们的演奏自然极为优秀,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只能机械地去模仿。钢琴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所练习的曲目。由于人生阅历和知识层面的限制,学生的弹奏并不能与钢琴家的完美演绎相比。但通过聆听和对比,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并结合自身练习的实际经验不断反思,学会自我倾听与自我批判。
《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是由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钢琴作品,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之一。施纳贝尔和布伦德尔是两位著名的贝多芬钢琴作品诠释者,他们对该曲有不同的解读和演绎。本文期望通过对施纳贝尔和布伦德尔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更深入地理解贝多芬的《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及其演奏的多样性,同时也希望可以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教学能力。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