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是唐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通典》等著作。杜佑的《通典·乐典》以《政典》为基础加以《开元礼》《乐》等文献,成书二百卷,其在编纂中采用的史料有多种来源。经笔者统计,杜佑的《通典·乐典》中摘录有包括《周礼》《汉书》在内的40余种书籍,保留了大量唐代以前的音乐书籍史料,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从《通典·乐典》的史料价值和学术影响两方面出发进行研究,阐述《通典·乐典》的文献价值。

  一、《通典·乐典》的史料价值

  《通典·乐典》最具史料保存意义的是裴子野《宋略》的片段。此外,杜佑的《通典·乐典》中还有多处内容与刘贶《太乐令壁记》残存于《玉海》的片段相仿,虽未明确标明转录的来源,但比对可以发现其与《太乐令壁记》的关系,这在史料保存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勘方面的价值

  在校勘方面,本文主要举例《通典·乐典》摘录的裴子野《宋略》中论乐的片段。

  裴子野(469—530),南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编有《集注丧服》等著作。《梁书·裴子野传》:“裴子野字幾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裴氏家学显著,在此影响下裴子野有许多史学方面的著作。关于《宋略》,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夫识宝者稀,知音盖寡。近有裴子野《宋略》,王劭《齐志》,此二家者,并长于叙事,无愧古人。”由此可见《宋略》的水平之高。但遗憾的是,《宋略》全书散佚,零星散落在部分书籍中。杜佑的《通典》中有多处保留有《宋略》的原文,分布在卷14、卷16、卷141等,杜佑的《通典·乐典》乐一“礼乐沿革”中有一段史料直接引用了裴子野的《宋略》,保存了《宋略》的部分内容:

  “梁裴子野宋略曰:‘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通天下之至和,节群生之流放。故天子之于士庶,未曾去其乐,而无非僻之心也。及周道衰微,音失其序,乱代先之以忿怒,亡国从之以哀思。优杂子女,荡目淫心。充庭广奏,则以鱼龙靡慢为瑰玮;会同飨觌,则以吴趋楚舞为妖妍。纤罗雾毂侈其衣,蹂金镂玉砥其器。在上班赐宠臣,群下从风而靡,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如恐不及,莫为禁令。伤风败俗,莫不在此。’”

  除杜佑的《通典·乐典》外,严可均的《全梁文》中也收录有裴子野《宋略》的片段:

  “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通天下之至和,节群生之流放。天子之于士庶,未曾去其乐,而无非僻之心。以及周道衰微,吕失其序,乱代先之以忿怒,亡国从之以哀思。优杂子女,荡目淫心,充庭广奏,则以鱼龙靡慢为瑰玮,会同飨觌,则以吴趋楚舞为妖妍,纤罗雾毂侈其衣,疏金镂玉砥其器。在上班赐宠,群臣从风而靡,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互有竞争,如恐不及,莫为禁令,伤风败俗,莫不在此。”

  比对二书中的该片段能发现有几处不同:

  《通典·乐典》中为“故天子之于士庶”,严可均《全梁文》中为“天子之于士庶”,脱“故”字。

  《通典·乐典》中为“音失其序”,而《全梁文》中为“吕失其序”。笔者认为该片段主题是论乐,联系前后文应是“音”字更符合逻辑,《全梁文》中的“吕”字很可能是严可均抄录《通典·乐典》时出现的讹误。

  《通典·乐典》中为“踈金镂玉砥其器”,《全梁文》中为“疏金镂玉砥其器”。

  《通典·乐典》中为“在上班赐宠臣”,《全梁文》中为“在上班赐宠”,脱“臣”字。

  《通典·乐典》中为“群下从风而靡”,《全梁文》中为“群臣从风而靡”。

  裴子野的《宋略》已散佚,但通过散落在不同典籍中的部分片段可以窥见裴子野的史论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宋略》的文献内容。相比清代严可均《全梁文》转录自《通典·乐典》的裴子野《宋略》中论乐的片段,《通典·乐典》抄录的该片段更加接近未散佚的《宋略》。保存至现在的《通典·乐典》也可以作为校勘《全梁文》的史料之一,在校勘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辑佚方面的价值

  辑佚方面的价值主要举例《通典·乐典》中近似刘贶《太乐令壁记》的部分片段。

  刘贶,字惠卿,唐代彭城人,为刘知几长子,撰有《六经外传》《太乐令壁记》等,其中《太乐令壁记》失传,部分散见于《玉海》《御览》等书中。在《通典·乐典》中有与《太乐令壁记》相近的史料,但杜佑并未直接注明引用来源,经整理后与《玉海》中保存的《太乐令壁记》片段对比,发现至少有6处史料极为相近,笔者逐条整理如下(见表1):
 

 
  根据比对可以发现,6组史料在内容和遣词造句上相当接近,可以合理地推测《通典·乐典》中的这几条史料的原型很可能是刘贶的《太乐令壁记》。杜佑的《通典》是在刘秩的《政典》和《大唐开元礼》等书籍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太乐令壁记》的作者刘贶与刘秩为兄弟关系,且刘贶担任过太乐令,笔者认为杜佑很有可能在撰写《通典·乐典》时参考或抄录了刘贶的《太乐令壁记》的部分内容。遗憾的是,杜佑并未明确标注这些片段自何处抄录而来,但这也一定程度地保留了部分《太乐令壁记》的原文,对《太乐令壁记》的辑佚和校对工作起到了一些正面作用。

  二、《通典·乐典》的学术影响

  杜佑《通典》的写作始终秉承着“经世致用”的目的,从文本体例的结构、文本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等方面都贯彻着这一理念。《通典·乐典》作为《通典》9个门类之一,在前代乐书乐志的基础上,打破此前断代史的书写习惯,开创了音乐通史的先河,也对后世的乐书乐志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开创音乐通史先河

  在《通典·乐典》之前,音乐方面的典章制度主要集中在纪传体史书中,而此类纪传体史书基本为断代史,包含的史料和史实容量受限,且音乐部类的记录不够全面,并不能较完整地涵盖整个国家的音乐历史面貌。杜佑的《通典·乐典》不再局限于书写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开创了音乐通史的先河。在《通典·乐典》中,作者纵向地打破了历史书写的时代划分界限,上追溯至远古,下到唐代天宝年间,记录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

  杜佑的《通典·乐典》在“历代沿革”部分中对汉武帝立乐府描述为:“至武帝,乃立乐府,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采诗夜诵,采诗,依古遒人徇路,采取百姓讴谣,以知政教得失也。夜诵者,言辞或秘不可宣露,故于夜中歌诵也。”通过注来补充说明乐府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知政教得失”;而对汉哀帝罢乐府的记录则引用了裴子野《宋略》中论乐的片段,“伤风败俗,莫不在此”是杜佑借裴子野之口表达自己对汉哀帝罢乐府的看法。

  (二)承上启下影响后世

  《通典·乐典》的体例创新并非毫无依据,而是在承袭前代乐志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通典·乐典》除记录了音乐的历代沿革外,还包括乐三中探讨的十二律、五声八音名义、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五声十二律相生法等,乐四中讨论的古代中国的音乐制度和乐律学,乐五中介绍的歌与杂歌曲、舞与舞杂曲,乐六中阐释的清乐、坐立部伎、四方乐、散乐、前代杂乐等,以及乐七部分介绍的不同时期的宗庙之乐等内容。由此可见,《通典·乐典》的后几卷主要是以音乐形式来划分音乐门类的,充分地体现出杜佑对各个音乐门类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和整体面貌。

  杜佑在《通典·乐典》中的音乐门类划分在前代乐志中是有迹可循的,从《宋书·乐志》中可以看出音乐门类划分的演变轨迹。《宋书·乐志》共有四卷,卷一介绍了乐、伎、歌、舞、器、鼓吹元素,卷二专注于郊庙享宴礼仪乐章,卷三收录了相和清商曲辞,卷四收录了舞曲歌词、鼓吹曲辞。不同于传统乐志,在结构上《宋书·乐志》已经出现新的变化,将礼乐分为“礼志”和“乐志”两部分,乐志中关于乐义的篇幅大幅减少,在卷一的“乐”中简要概括。《宋书·乐志》并未完全遵循传统乐志四项基本内容来编写,而是将乐类单列为一大类成为音乐分类的主线索,这种从音乐形式出发进行音乐分类的改变扩展了乐志处理不同类别音乐的空间,革新了乐志的体例。杜佑在编写《通典·乐典》时承袭了《宋书·乐志》在体例上的变化趋势,书写音乐史时以音乐形式为线索进行分门别类,既兼顾了古代音乐繁多的门类,尽可能完整地记录音乐史的概况,又能体现不同音乐门类之间的渊源关系。

  对比《通典·乐典》之后的《通志·乐略》和《文献通考·乐考》可以看出,二者在体例安排上一定程度地受到了《通典·乐典》的影响。杜佑的《通典·乐典》的体例创新不仅影响了《通志·乐略》和《文献通考·乐考》,还进一步影响了后世撰写的“七通”中音乐部分的体例。

  综上所述,本文对杜佑的《通典·乐典》的文献价值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举裴子野《宋略》论乐的片段和刘贶《太乐令壁记》等例子说明《通典·乐典》在校勘和辑佚方面的史料价值;二是从发展创新和承上启下两个角度来分析《通典·乐典》的学术影响。在学术影响方面,《通典·乐典》突破前代纪传体乐志或礼乐志书写断代史的习惯,贯穿古今,成为我国第一部音乐通史,开创了我国音乐通史的范例,也为后世音乐史书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从音乐形式出发,《通典·乐典》扩大了音乐史书在史料收集上的范围,细化了音乐史书中的音乐类别,进一步提升了音乐的独立性,其每一卷的体例结构和音乐分类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音乐史书的撰写。作为我国第一部音乐通史,杜佑的《通典·乐典》内容丰富翔实,系统地记录了上古至中唐的音乐历史,不仅有史实的记录,更有史论的补充,其首创音乐通史的体例也启迪后人,为后世音乐史的书写提供了新的体例参考。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