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距离梧州市区十多公里的长洲区长洲镇,有座美丽的泗州岛,其四面环水,风景旖旎,沿岸柳树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好似少女般顾盼生姿,迎接着八方来客。人们为着岛上闲适自然之景而来,更为了聆听那一曲悠扬的下俚歌。下俚歌,是流传于泗州岛上的特色民歌,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根据学者苏文龙先生的研究,下俚歌源于远古时代的弹歌、击壤歌,后融入楚国民歌“下里巴人”。至明代中叶,先贤规范了青山庙会,把迎神赛会的“下里巴人”之歌改为下俚歌,并确定了歌词格律与曲谱,流传至今。下俚歌于2007年和2014年,分别被列为梧州市和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关于下俚歌的研究,目前所能够收集到的文献,大多关于下俚歌溯源、下俚歌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有关下俚歌的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文学内容与格律,旋律形态发展等方面对下俚歌进行分析,总结下俚歌音乐特征,为下俚歌未来能更好地“有声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俚歌;旋律;传承发展
一、下俚歌的文学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上看,下俚歌可分为菩萨游歌和闲歌两大类。说起菩萨游歌,不得不提及的是青山庙。泗洲岛的青山庙的立庙时间可追溯到南朝,是泗州岛民心中的神圣的殿堂。人们于庙中拜祭神灵时,需要演唱下俚歌,完成祭拜仪式。到了明代,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青山庙会,迎神出游,这时便唱菩萨游歌。这些都已经成为印在泗洲人民血脉里的文化传统。在迎神时演唱的菩萨游歌,其内容多与神灵有关,如祈求神灵带来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等,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另一类则是闲歌,闲暇之余歌唱生活,抒发情感,一切琐事皆可入曲。下例是渔民跪拜神灵所唱:
步出庙前灯烛明,醮缘斋洁接神灵。高低玉笛迎銮驾,鼓乐喧天闹太平。
在歌词的形式上,自明代起,先贤把“下里巴人”改称下俚歌后,也统一了歌词句式,规定下俚歌的歌词为每首四句,每句七言,除第三句外,其余句子可押同韵。另外,演唱时在每句的末尾加入了衬词“力、叻”(又作俚、俚)和“下俚”,下俚歌也由此得名。衬词的使用,可以补足语气,深化感情,其音乐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衬词的使用也给下俚歌增添了生活的气息,活跃了歌曲的节奏,扩充了乐句结构,成为下俚歌的显著特色。以下歌词是郭显能创作的《我爱泗州好地方》:
一唱泗州好地方(力,叻),四面环水绿茫茫(下,俚)。
两岸竹木青翠绿(力,叻),空气清新精神爽(下,俚)。
笔者时常关注下俚歌相关新闻,在报道中常出现下俚歌属性把握不准确的情况。有的文章把下俚歌定义为“戏曲”,有的则称之为“特色民谣”。根据内容与句式的特点,笔者认为把下俚歌称为“山歌”比较准确,它应该属于民歌范畴里的“山歌”。它具有山歌的以下特征:1.内容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2.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衬词。3.歌唱形式自由,可独唱、可一领众和,可合唱。4.曲式结构短小。但根据发展规律,目前我们所听到的下俚歌也拥有小调的特点。笔者多次前往泗州岛观看下俚歌表演,表演形式多为载歌载舞,也采用了丝弦乐器做伴奏,这些特点与戏曲特征类似,使下俚歌具备了小调特性,这也是很多人把下俚歌误认为戏曲的原因,但这仅是下俚歌与梧州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果,这点下面将会提及。
二、下俚歌的旋律形态特点
民歌是人民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流传性、变异性、即兴性的特点。所以,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地域文化、语言音调特征,发生着形态上的改变。根据苏文龙先生在著作《下俚歌史话》中所述,目前被“抢救”出来的只有三首古代下俚曲谱。经笔者观察,这三首古代曲谱的旋律与我们目前所听到的版本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差异,这也印证了民歌的即兴性与变异性特点。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下俚歌的特征和框架依然保留。我们将选择几首下俚歌曲谱进行分析,总结下俚歌的旋律特征。
(一)《唱福如东海》
下俚歌作品《唱福如东海》是黎德莹在2011年综合整理郭遇周、郭显金、罗树新、李火木等原创的赛神下俚歌古代曲谱,载于《泗化州下俚》。曲谱如下:
下俚歌一般是四句为一曲,但旋律只有两句,需重复一次,类似于分节歌的形式。《唱福如东海》2/4记谱,旋律为两句,每句5小节,为规整性一段式,商调式。4第一句的结尾“力叻”是八度“2-2”进行,落在商音。第二句结尾的衬词“下俚”是“-2”上四度进行,落在主音“商”。旋律进行以二度、四度为主,第一句旋律进行主干音为“5-2、5-3、5-6”,第二句主干音进行为“5-2、5-3、2-5、-2”。这里的“力、叻”等同以下的“俚、俚”,音译差异。
(二)《泗州民歌》
下俚歌作品《泗州民歌》是苏文龙先生从故纸堆中发现的,由郭维翰、蒙有德记录的下俚歌曲谱:
该作品与目前我们听到版本基本一致了。作品4/4拍记谱,旋律为两句,每句3小节,第一句材料多为二度,后上行四度,最终落音为“5”,徵音。第二句出现新材料,以三、四度为主,往下进行,最后落音为主音“2”,商音。在商调式中,第一句的尾音—徵音为下属音,下属功能做半终止,第二句回到主音—商,且6-2的上四度进行的属到主进行,功能稳定,完满终止。
因此,该作品为规整性、收拢性、二分性呼应的两句对比一段式。第一句旋律主干音进行大致为“2-3、3-2、3-6-5、2-5”,第二句为“5-2、5-3、2--、-2”。《泗州民歌》第二句进行与《唱福如东海》第二句基本一致。
(三)目前所演唱的《泗州下俚歌》
笔者此前多次到泗州岛采风,并与下俚歌传承人陈仲明老师有过几次交谈,聆听了陈仲明老师现场演绎下俚歌。陈老师所演唱的版本相对固定,旋律略有即兴成分,但变化不大。目前青山庙前的下俚歌舞表演时所唱的版本,和陈老师的演唱版本一致。以下是我从官方拿到的曲谱。
该版本的下俚歌以2/4拍记谱,旋律赋予律动,更具合理性。作品有四句,但其实就是两句反复一次。在第四句反复的时候,进行了“加花”处理,使旋律更流畅。该版本和苏文龙先生发现和整理的《泗州民歌》基本一致,只是在记谱方式和个别音的节奏上有所不同。但《泗州下俚歌》的记谱更合理一些,如此记谱使得下俚歌具备了严谨的旋律形态。
以上我们分析了三首下俚歌作品,前两首为下俚歌古谱(目前所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乐谱),最后一首为目前的下俚歌版本。分析可见,第一首《唱福如东海》的旋律与目前的演唱版本相异较大,主要集中第一句的旋律形态和末尾落音。这点可做如下理解,一是民歌旋律的即兴性导致。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并融入自己的演唱方式导致的差别。二是旋律的变异性。民歌是活化石,但这个活化石,“化石”,既源远流长,“活”就民歌的旋律永远在不断地变异。所以,《唱福如东海》与今天的版本不一样,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首《泗州民歌》更趋同于现在的版本,主要体现两个特点,(1)两句落音已确定。第一句结尾2-5(力、叻),上四度进行,落在下属音5上。第二句结尾-2(下、俚),上四度进行,落在了主音商。(2)第一句以二度和四度为主,上行走:2-3-2-3-6-5,2-5;第二句以四度下行为主,5-3-2--,-2,这就是下俚歌旋律特点。
三、下俚歌的旋律形态发展
民歌的传播是动态的过程,民歌经过人民群众的口头流传和即兴创作,通过传播——变异——再传播——再变异的复杂过程。一首民歌,它的母体从发祥地,通过人民群众的迁徙,融合当地风土人情和语言特征,随之衍生多个版本,我们把这种母体变异的过程称为民歌的流变。流变方式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时间与空间的变迁。民歌的传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歌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随着地理空间的迁移,民歌也可能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二)传承与创新。民歌的传播伴随着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民歌通过口耳相传、教学传承等方式,将前人的智慧和艺术成果传递给后代。另外,后代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民歌进行创新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三)媒介与技术的演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民歌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变化。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文字记载、印刷出版,再到现代的录音、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传播方式,民歌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受众的参与和反馈。民歌的传播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需要受众的参与和反馈。受众在接受民歌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民歌进行评价和反馈,这些反馈又会进一步影响民歌的传播和演变。
综上,民歌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空间、传承与创新、媒介与技术的演变以及受众的参与反馈而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民歌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
下俚歌的源头,如《击壤歌》,其原始的音乐形态是什么,下俚歌在历史上的流变轨迹如何,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如今长洲下俚歌旋律形态,处于流变过程中的某一时段的固定形态,这一时期的下俚歌,融合了梧州本土文化,越来越趋于戏曲特色发展,比如前面提到的,表演形式载歌载舞,表演内容故事性、伴奏以丝竹乐器为主等特点。梧州作曲家黄金安老师曾根据郭慈珍长者记忆中的下俚歌残句,创作了多首新下俚歌。我们以《泗州村民爱唱歌》为例,感受下俚歌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该作品为徵调式,是无再现二段式,有前奏和尾声。作品每个句子后面都保留了下俚歌的特色衬词“下、俚”,尾声不断重复衬词“下、俚”。调式上没有遵循原下俚歌的商调式,而是处理为徵调式。在旋律形态上,前奏前四小节的节奏型“X•X|X X X”,融合了汉族歌舞节奏的特点。主题句子在旋法上,也呈现了汉族采茶戏曲的音调特点。
随着作曲家们的介入,为传统下俚歌发展带来了各种可能性。最近新创作的下俚元素歌曲《洵江瑶》《金波银浪泗洲岛》,都采用了不同的现代音乐风格去演绎。但综合考量群众参与度最广的下俚歌舞表演形式,笔者的观点是,未来的下俚歌发展的方向,将不自觉地与戏曲融合,呈现出更多戏曲的特色。
四、关于下俚歌传承发展的思考
下俚歌是梧州传统音乐文化瑰宝,是梧州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活化石。然而,和大部分原生态民歌一样,下俚歌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群众基础逐渐减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从艺术性和观赏性角度来看,下俚歌因其表演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创新的包装,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传承缺乏群众基础。其次,缺乏音乐文化与技术的创新。民歌的发展必须是创新的发展,要解决好文化融合的矛盾,尽量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里所说的现代元素,既有文化上的审美,也有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上的追求。最后,缺乏经济支持和市场化运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市场化运作,在现在的网络化多媒体时代,没有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传承与发展会受到制约。
以上所谈及的几点困境是相互影响的,没有政策的支持与音乐上的创新,就没有好的音乐,也就缺乏受众和市场,形成了一个壁垒。如何打破传承困境的壁垒,笔者尝试用商品生产与流通的理论去论证。
(一)市场调研与定位
市场调研是下俚歌传承与发展的基石。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传统民歌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以及潜在的市场机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获取到传统民歌在市场上的真实情况,包括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于传统音乐的接受与期望,主流音乐市场的特点等,从而为下俚音乐创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基于调研结果,我们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创作出符合受众审美的下俚歌音乐,并在后期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音乐产品策略和推广方案。
(二)商品生产—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商品制造(音乐创作)。首先,需要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保持下俚歌原始魅力和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如音乐制作技术、现代作曲技法等,提升下俚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市场竞争力。例如,针对年轻群体,可以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对于中老年群体,创作时尽量保持旋律的朗朗上口。其次,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制作团队,包括词曲创作者、歌手、演奏者等,确保下俚歌音乐创作的质量。另外,还需要多元化的产品开发,这不仅限于音乐专辑,还可将下俚歌与合唱、舞蹈、戏剧相结合,创作出全新风格的艺术作品,丰富表演形式与内容,融合艺术性与观赏性。后期也可开发下俚歌相关的文化衍生品,如服饰、工艺品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品牌建设与传播—拓展市场渠道与营销策略
建立下俚歌的品牌形象,通过举办音乐会、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扩大下俚歌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洲区政府目前举办两年一届的“泗州文化节”,对于下俚歌的品牌塑造很有帮助。另外,在传播的手段方面,可以线上线下结合,如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等渠道进行音乐创作产品的宣传,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还要注重与旅游、文化等部门合作,将下俚歌融入旅游产品中,吸引游客的关注和购买。如与其他艺术团体、演出机构等合作,进行巡回演出和展示,扩大影响力。
(四)产业链的整合
整合与下俚歌相关的产业链资源,如教育、媒体、旅游、文化产业等,形成完整的传承与发展生态。例如,可以在学校开设下俚歌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爱好者;与媒体合作制作下俚歌相关的纪录片或综艺节目,推广下俚音乐文化;开发下俚歌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创作《下俚歌风情素描》音乐原创集等。
(五)文化市场的反馈与持续改进
要密切关注文化市场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下俚歌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同时,鼓励专家和公众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下俚歌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结语
所述,利用商品生产流通的理论来探讨长洲区下俚歌传承与发展的解决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受众期望,为下俚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创新、品牌建设、产业链整合和市场反馈等方面的努力,有望推动长洲区下俚歌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岁月的长河中,下俚歌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凝聚着人民的智慧,是民间文化的瑰宝。这种源于生活、贴近大地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情的内涵,唤醒了人们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俚歌自2014年进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开辟了多种下俚歌与下俚文化的宣传渠道,从下俚文化节的主办,到戏曲特色旅游建设、下俚歌进校园、送戏下乡,不断巩固下俚文化戏基础,扩大下俚文化群众基础,促进下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千年下俚文化,从最初的祭祀巫术走来,逐渐融入百姓的生活,熏陶了一代代乡民,让泗州岛人杰地灵,青史流芳。下俚歌声,也将插上翅膀,传遍四方。
参考文献
[1]黄嘉清.论梧州“下俚”歌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2013,(02):256.
[2]苏文龙.下俚歌史话[M].梧州市长洲区文史资料第四辑.
[3]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