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筝在我国的乐器历史中经历了漫长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对音乐的深入了解,古筝也渐渐与其他乐器相结合,得到多元化发展。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枫桥夜泊》就是古筝与钢琴相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为现代筝乐作品开拓了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一、《枫桥夜泊》的相关介绍
古诗《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在途经寒山寺时乘着一叶扁舟夜泊枫桥时写下的著名诗句。此刻,诗人漂泊在苏州城外,被苏州城的美景所震撼。而与此同时,随着安史之乱的进行,唐朝的运势已由盛转衰。因此张继以这四句著名的诗句,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思和家国之忧。而在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情境和艺术特点中也继承了原诗的情感。
(一)创作情境
《枫桥夜泊》的第一句主要写张继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月落”指所见物体,“乌啼”是所闻,而“霜满天”则是张继对眼前景色的感悟。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主要写所看到的优美景色以及张继在此情此景中所包含的愁绪。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主要说明了写作时所处的地点。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则衬托出苏州城外夜晚的寂寥,张继身为旅者孑然一身的悲苦与寒山寺外凄清的景象形成了一种呼应。张继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等各种意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绪。
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由我国著名音乐家王建民于20世纪末创作完成。当时,如何将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古筝音乐相结合,成为古筝作曲家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建民从古诗《枫桥夜泊》中提取了较为典型的几个意象,将诗中的丰富情感与古筝的创作相结合,通过更为现代化的作曲方式将古诗的情感进行了音乐语言上的表达。
(二)艺术特点
王建民在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过程中,首先将自己置入张继所在的姑苏城外寂寥悠远的情境之中,并且通过一定的起承转合,将古诗《枫桥夜泊》提炼加工成更加精准、优美的音乐曲调。
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的起,主要是指乐曲的引子部分。这个部分,音的数量很少,通过较为简单的古筝泛音音色与钢琴音色结合,构成了一组完整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象图景,使听众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愁绪。乐曲的承则主要落在慢板部分,在创作的过程中,王建民采取在每一段旋律的下方加入一拍一个的同音拨弦,这样不仅可以使得音色保持不变,还可以让旋律更加悠长。乐曲的转主要落在快板之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让听众由最初那抹淡淡的忧愁进入一种悲愤、激烈的情绪之中。乐曲的合也就是结束部分,在经过快板的处理之后再现了慢板的旋律,并且王建民还对再现部分进行了转调的处理,使听众从忽快忽慢的情绪中转变过来,重新回到寒山寺外迷茫凄清的景象之中。
二、《枫桥夜泊》的音乐分析
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主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进行解读,分别是引子“寂静”、慢板“孤独”、快板“情思”、再现慢板“忧愁”和尾声“凄凉”五种感情色彩,而这正与古诗《枫桥夜泊》的四句诗相呼应。
(一)引子“寂静”的分析
在引子部分,作者通过较为简单的几个音,结合钢琴与古筝泛音的弹奏将人们引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之中。虽然在这句诗中只有“月落”“乌啼”和“霜”三个意象,但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月落”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乌啼”也就是诗人当时所听到的乌鸦声,衬托出当时夜色的凝重和寂静,而“霜满天”则是诗人的所感。这三个深远的意象被王建民通过古筝的泛音音色着重点出,构造出了一幅优美寂静的图景。
(二)慢板“孤独”的分析
王建民通过慢板的创作对第二句诗进行了情感表达。原诗的“江枫渔火对愁眠”本身就是诗人对当时所见的一种感悟。在笔者看来,江上的枫叶和星星点点的渔火交相呼应,更加衬托诗人旅居苏州的一种凄清和孤独之情。原诗“对愁眠”中的“愁”字事实上是诗人为江枫和渔火强加上的一种情感,这种“愁”其实是诗人自己孤身一人处于凄清的环境下尚无归宿的一种孤独,是对国破家亡的一种担忧。
(三)快板“情思”的分析
乐曲的第三个部分主要表现了原诗“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一句。这句诗表面上是点明诗人所在的地点,实则表达了诗人此时旅居苏州的一种无奈。他把孤独寂寥之情,与此时国破家亡的情境相对应。王建民为了能够在乐曲中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这种情思,因此在这部分采用了快板的写作方式。与前两部分所表达的悠扬、寂寥相比,第三部分快板的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得当时诗人的情绪能够在绵延不绝的情思中迅速地铺散开来,直接抓住听众的听觉和情感。诗人当时漂泊在外思念故乡,联想到自己的孤苦身世与当时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的情境,使诗人能够将情思寄托于此时的山水之中。
(四)再现慢板“忧愁”的分析
诗的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仅点出了诗人写作此诗所处的时间,更能通过钟声所特有的宏大而深远的声音将诗人此时的忧愁感形象地表达出来,也借用悠远的钟声为自己的全诗做一个完美的收尾。王建民在此部分通过转调再现了慢版的主体旋律,将听众从排山倒海的情绪中拉回到悠长深远的情境之中。仿佛让我们伴随着寒山寺钟声的回荡,身处于寂静的夜空之下。
(五)尾声“凄凉”的分析
在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中,王建民结合自己对古诗《枫桥夜泊》的理解,为古筝曲加入了更加悠远的尾声部分。在这部分,我们可以听到古筝和钢琴在一些泛音上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凄清悠远的境界。这种单一的泛音,不仅为人们传达出了张继当时凄凉、悠长的感情,更传达出他对自己和国家未来的无尽担忧。
三、《枫桥夜泊》的演奏技巧
对筝曲创作而言,演奏技法的选择和创新非常关键。演奏技法的不同运用以创造出多元化的筝曲风格,让乐曲更加引人入胜。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中虽然也出现了钢琴伴奏的部分,但整个情绪和意境的表达都是以古筝为主体,因此笔者在此主要对古筝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慢板部分的演奏技巧
在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中,慢板的演奏是最为基础的部分,要求演奏者必须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演奏者主要通过左手的慢揉和小拇指勾弦的形式让古筝的演奏更加充满韵味和古典风情,使得单一的音色变得更加丰富,以期通过这样的音色更好地将诗人当时所处的姑苏城外的情境完美地展现出来。第93~118小节是再现慢板的部分,其中第104~111小节是b部分的上方五度模进再现,此时演奏者的左手声部与之前慢板部分的弹奏略有不同,作曲家在此通过揉弦和刮奏琴码左侧,去展现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寂寥。
在谱例1中,可以看出王建民为了准确地表达出这种孤独,使部分音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节奏来增强这种意境的渲染,让听众可以深入古诗的情境之中去感受渔船上的灯火与江上枫叶的相映成趣。
尾声为第119~128小节,由钢琴奏出主旋律,而古筝只是连续有节奏地奏出泛音,这不仅代表诗人张继对自己现在所处的情境想要改变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是对自己前方道路的迷茫和感慨。到最后,钢琴的声音和古筝的泛音都开始逐渐弱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留给听众些许怅惘。
(二)快板部分的演奏技巧
在快板部分,王建民通过对其速度和力度进行变化,让诗人悲愤、激烈的情绪快速地传递到听众耳中。并且,速度的变化层层递进,让情绪的波动更加强烈。在这一段的演奏中,演奏者主要用自己的右手演奏骨干音,左手演奏琶音,突出右手重音的同时让旋律像流水般连贯。
在谱例2中,可以看出快板中还运用到了古筝比较独特的点弹技法,使旋律更加饱满和富有激情。同时,旋律线要演奏得连贯通畅、强弱明显、一气呵成,将内心澎海汹涌的激情宣泄出来。
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的第二部分是第38~82小节,而在第69小节后,王建民将旋律的调式从原来的C羽向F羽转变。同时,演奏的速度发生改变,从而配合情绪逐渐递进。在此部分,演奏者需加入一定的花指,使古筝的音色更加具有华彩的意味。在第49~60小节,演奏者需要对顺琶音与反琶音进行流畅的弹奏,让整段旋律一气呵成,体现诗人张继当时的悲愤之情。琶音结束了就是连续的点弹,这不仅是音色的转变,更是音色的升华。第83~93小节这一部分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加入数量较多的刮奏,以激烈的情感宣泄,对张继当时心中的苦闷和无奈进行了良好的还原。
四、结语
通过对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建民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结构原则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通过不同意象把羁旅游子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枫桥夜泊》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有深刻的音乐理解和文化理解,深化《枫桥夜泊》的美学内涵与意蕴。此外,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也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可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及想象诠释不一样的情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