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广西隆林偏苗山歌表演文本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偏苗山歌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其传承语境和表演文本发生了重要改变,其中由原生态偏苗演唱文本、高校舞台化偏苗音乐表演文本以及网络自媒体表演文本等组成的多元化的表演文本共同建构了偏苗山歌表演文本新型景观,这些多元化的表演文本在网络化时代有着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民族音乐学;表演文本

  引言

  随着网络通*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审美方式的变化使传统民族音乐的表演形态、表演途径、传播方式以及新审美观的构建都在发生变化。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过去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主要偏重于音乐本体的静态分析,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于音乐表演文本的关注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现在的民族音乐表演文本分析更多地强调的是民族音乐表演语境之中参与者、观众与表演者的多维互动,赵书峰老师在《原生民俗性与舞台审美性》一文中提到:“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其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语境是密不可分的”①。民族音乐表演文本是特定时空语境下的产物,民族音乐表演文本的构建也可以表达出语境的变化过程,两者互为表里。偏苗作为苗族中的重要支系,千百年来主要生存于广西百色隆林等地,积累了丰富多彩且富有特色的山歌艺术。这些山歌一方面作为偏苗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要标签,同时也是偏苗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着偏苗人民艰辛的发展历程和积极乐观的处事格局。如今,偏苗山歌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其传承语境和表演文本发生了重要改变,其中由原生态偏苗演唱文本、高校舞台化偏苗音乐表演文本以及网络自媒体表演文本等组成的多元化的表演文本共同建构了偏苗山歌表演文本新型景观,这些多元化的表演文本在网络化时代有着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诚然,本文从民族音乐学学科研究出发,关照偏苗山歌的多元化表演文本,总结其表演形态特点、组织规律以及影响范围等,进而尝试为网络时代下非遗音乐的传承保护提供学理参考。

  一、原生态偏苗山歌民族音乐表演文本

  苗族是中华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底蕴最丰富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山歌是苗族人民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艺术文化瑰宝。偏苗是苗族的重要分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百色市隆林县一带。偏苗这一支系的称谓来源于族群中女性的服饰梳妆,妇女在头上的右耳朵边插一把半月形的花木梳子,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装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便形成了“偏苗”这一支系的名称。在传统的隆林地区,每逢当地圩日以及重要的民族节日活动,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偏苗群众在山间田头歌唱属于他们自己的山歌,这些山歌曲调优美流畅,音色甜美细腻,歌词拥有爱情、劳动以及生活等众多方面的题材。唱歌已经成为偏苗人民的习惯,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歌唱习惯也折射出了偏苗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对淳朴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偏苗支系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针对这些传统原生态的偏苗山歌表演文本,笔者以所收集到的隆林偏苗山歌《邀来阿哥晒月亮》为例进行分析。《邀来啊哥晒月亮》是一首情歌,唱词分为AB两段,A段的四句式将爱意藏在夜景之中,B段表达了追求爱情的不易。偏苗支系的恋爱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以自由、开放为特色,该支系青年男女以唱情歌的音乐形式互动传递爱恋。音乐表现手法简洁,其曲调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具有方整性特点,有着强烈的原生态淳朴的韵味,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情歌是在一种非常愉悦的环境中去演唱的,又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用本民族语言来演唱,歌词内容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感,令人切身体会到这首偏苗山歌的唱词韵律之美,将歌词文本带入演唱情境中,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向观众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在温柔皎洁的月光下,亭亭玉立的偏苗姑娘在唱歌,邀请自己的心上人来一起赏月,体现了苗家人民追求爱情的强烈愿望和精神追求。这也是生活在大山之中的苗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重要方式。

  该山歌的原生态表演文本以由当地年轻的女歌手演唱的**版本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这段偏苗山歌演唱的**的分析可知,这是带有原生态色彩的一段表演,演员身着艳丽的苗族服饰,脖子上戴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手镯,歌手表演场所是在乡间地头,表演者身后有山、有梯田、有树还有雪,自然环境优美。歌手表演形式是独唱,演唱以真声为主,无伴奏,吐字清晰,有简单的肢体动作,配合乡间的自然环境,演员的表演遵循了既成的传统表演形式,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表演得也很流畅,也体现了苗族音乐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与风格。原生态偏苗山歌表演文本的歌唱是最纯真和自然的表达,没有经过任何的雕饰,也是偏苗地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原生态的音乐表演形式富于魅力,包含了自然淳朴之美。

  二、舞台化偏苗山歌民族音乐表演文本

  舞台化偏苗山歌音乐表演文本多是在原生态表演文本的基础上,经过演员们艺术化的再加工而成,相比于原生态山歌,舞台化偏苗山歌的专业艺术水平要求更高,在演出中,对于舞台的设计、舞美的要求、演员的专业程度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便于比较,笔者同样以《邀来啊哥晒月亮》山歌为对象,选取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一段时间里展示艺术创作的舞台成果为例进行描述与阐释。

  在作品的表演中,这首广西隆林偏苗山歌《邀来啊哥晒月亮》是以原生态表演文本为基础,但是与原生态文本不同的是加入了舞台化的元素,表演方式是先由一男一女进行领唱,之后是所有演员进行合唱,表演空间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背景是乡间实景的仿真道具,有篱笆、有绿竹,舞台背景还有LED屏幕上拍摄的苗寨作为背景,女演员手上还有篮子等道具。全体演员们身穿融水苗族的传统服饰,女演员都戴银饰、脖子上戴着银项圈。观看演出的观众是高校师生,和喜爱民族音乐表演的人。演员们用精湛的歌唱技巧和生动的表演,表现出了苗族青年在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音乐,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情感。整个表演过程中有三个队形变化,如下图1所示,队形一是男女演员在同一水平线上分别坐在舞台两侧,男女主演坐舞台中间,队形二是男女主演走到男演员队形前进行表演,队形三是男女演员走成一横排。
 

 
  相较于《邀来啊哥晒月亮》原生态表演文本,《邀来啊哥晒月亮》舞台化表演文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如表1所示,表演空间在重构,舞台表演文本的空间变成了承载时间艺术的表演舞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发生了改变,原生态表演文本对于声音的要求不高,表演文本更随意且具有即兴性,而舞台表演文本有表演性的成分在里面,对演员的声音要求比较高,演员的表演能把观众带入情境中,和经过多次排练演员与队友之间进行默契配合,作品打磨得更加精细,整个表演要和谐统一。与原生态表演文本相比,舞台音乐表演文本的表演者与受众都发生了改变,原生态表演文本的表演者是文化持有者的局内人身份,受众参与者更多由族群内的局内人构成,而舞台表演文本的表演者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其他族群身份的演员,舞台表演文本的受众者多是跨族群身份的局内和局外人参与,观赏音乐表演也多是学校的学生。
 

 
  三、自媒体化偏苗山歌民族音乐表演文本

  自媒体技术融入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成为当下非遗音乐文化景观中的重要事象。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以来,音乐表演聚集性活动减少,造成了音乐表演形态与音乐表演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也给自媒体技术传播音乐文化带来便利和机会。在偏苗音乐文化与自媒体技术的融合中,笔者选取影响力较大的抖音平台为例,进而从抖音短视频中看民族音乐表演文本,无论是从表演者的服装、乐器,还是从表演环境中都可以看出,表演文本所传达出来的这些信息,都是博主想让观众看到的,而不是观众的选择。对于欣赏民族音乐表演的观众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感受,观众可以看到精美的民族服饰,听到独特的民族乐器发出的声音,表演者的演唱,以及户外演出场所的真实感,在视觉与听觉的互相作用下,使得观众获得了更加直接的民族音乐审美体验。自媒体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表演语境、音乐表演形态和音乐传播方式的重构。

  值得提及的是,在网络中民族音乐表演的场所不再是固定的,表演的空间既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转移到户外实景中,这是区别于封闭舞台空间的一个特征。但是在多媒体介入下,这些因素又可以达到统一,在舞台空间表演中强调表演者的形体美,演员的塑造力,也会使用一些关于乡间实景的仿真道具与演员的表演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情景式的表演,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获得音乐表演文本信息,然后进入到表演者设定好的情境中去。虽然舞台空间的表演与原生态田间地头的表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这在抖音短视频中,民族音乐表演可以把舞台空间的表演与田间地头表演的特点相融合,实现了实景情境化,乡间地头的表演也具备了舞台空间表演的形态美,演员塑造力,并通过网络手段呈现出来,实现了民族音乐表演的“再语境化”。

  在偏苗山歌表演语境的时空建构过程中,从原始的田间地头即兴性演唱到舞台排演性的表演,再到网络时代多媒体的介入下又回到田间地头的原生态场景。针对这一背后的建构历程,民族音乐最原始的表演过程实际上也是音乐创作的过程,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过程中有感而发,创作者并没有考虑自身的肢体动作是否优美,表演技术是否精湛。可能更多地考虑的是当下的心情是愉悦还是悲伤,演唱内容与创作者的劳动是息息相关的,那么音乐创作与当下的表演场所也是紧密相连的。从田间地头的空间转移到了室内舞台,不仅仅是表演空间发生了变化,表演者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这种舞台空间不仅仅呈现着一些新的表演特征,与舞台下的观众一起带入了“生活情境”的氛围中,民族音乐表演文本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的呈现方式。民族音乐表演舞台空间又是以田间地头原生态山歌为基础,在舞台空间表演中,演员可以选择去模仿、重复在田间地头的表演动作,也可以选择去升华改造以及即兴表演。又或是演员在舞台空间表演过程中可以寻找自身表演与表演角色之间的共性,民族音乐表演从最开始的田间地头转移到舞台空间形成了一种趋势。任何一场音乐表演都不是原样重复,每一场表演都是新的开始,民族音乐舞台空间的表演丰富了表演内容,为演员提供了表演的空间。正如安东尼·西格认为:“每一次表演都在创作、再建立或者改变歌唱的意义。”②民族音乐表演中强调的是表演文本的新生性与表演空间的变化性,在不同的表演空间中,民族音乐表演的最初始文本与舞台空间中的表演文本之间的不同。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表演空间从原始的田间地头转移到舞台空间表演,又在多媒体介入下转移到短**网络空间中,表演者在寻找一个更加广阔的表演空间,不受地域和舞台空间的局限,民族音乐表演空间在不断地构建,网络空间又是在田间地头与舞台空间的基础上的再现。民族音乐表演在网络空间中又有多种形式的呈现,例如,利用网络直播,封闭空间录播或者室外实景录像等。公众号博主在录像时对于表演空间的选择也会影响到**的传播效果。

  笔者在观看偏苗音乐表演**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抖音评论区。通过从网络观众的评论中了解到,其实观众在观看**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音乐本身,相反这些网络观众更多讨论的是表演者的服饰和表演空间的背景,表演者手上的民族乐器演奏和表演者的表演是否和谐统一,在抖音中的民族音乐短**视觉感受明显胜于听觉感受。在短**中,民族音乐表演的传播不仅依靠声音,动态的**视觉上的画面也会增加观众进入到音乐表演文本的情境中。

  四、多元化表演文本带来的传承机遇

  偏苗山歌原生态表演文本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这与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是紧密相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息,音乐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情感真挚朴实,没有固定的表演形式,也没有固定的表演空间。民族音乐表演文本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音乐表演外部“去语境化,再语境化”环境变迁的结果。偏苗山歌舞台化的民族音乐表演文本加入了改编填词创作,歌词内容更具有开放性,表演人群主要是一些年轻的专业歌手、在校大学生等,歌唱技术较高。偏苗山歌网络化的表演文本的特点是表演文本具有实时记录性,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舞台化的表演文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直播,原生态的表演文本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宣传,传播方式更灵活多变。便于偏苗山歌在当下进行静态化的传承保护,同时也可以进行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他的传播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网络的静态和舞台化的静态不一样,网络化的静态开放程度更高。相当于一个音乐博物馆,原生态的是活态传承为主,舞台化的也是一定的活态传承,也有部分静态传承。

  但是,原生态的民族音乐表演文本的保护与传承也不是一味地继承传统,封闭式的发展,而是在原生态性质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的发展是要靠不断地创新,适应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和当下新的审美方式去对民族音乐进行舞台化地改编创作,走出民族音乐生存环境的场所之外,融入城市舞台化的表演空间之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可以获得更快的传播效果,也为了更好地去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来自生活的音乐都不会是简单的、轻飘的、他们都承载着生命的符号,也是因为民族音乐表演空间的变化,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可以观赏到更多样化的民族音乐表演,在城市人群中,他们更加愿意关注的是原生态的音乐,更愿意看到在乡间地头的表演,这是民族音乐带来的独特吸引力。不同的音乐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希望以具体的音乐来实现自我构建的完美世界,民族音乐欣赏是审美与理想的表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特殊性就在于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去想象自己没有达到的未来,在观看民族音乐表演时也唤醒观众的“乡情”,对于乡间生活的一种向往,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寄托着他们的乡土情怀。

  结语

  综合上述,笔者从偏苗山歌的原生态、舞台化以及自媒体化的三种不同的表演文本出发,认为偏苗原生态音乐通过最直接简朴的方式把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内容与偏苗人民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也体现了偏苗人民对本民族音乐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舞台化的偏苗山歌将艺术化的表演和更加丰富的舞美设计融入舞台表演文本中,给观众提供了多层审美效果。自媒体化的偏苗音乐表演文本与现代传播媒介结合,扩大了表演文本的传播范围。在网络*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广西隆林偏苗山歌也在积极地寻找向外推广和传播的有效途径,为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变化,偏苗民族音乐表演文本多元化已经成为趋势,也形成了以传承创新和弘扬民族音乐为目的的多元化表演形式,不同表演文本的受众不断地在重聚,不断地提升身份认同和文化自*,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注释:

  ①赵书峰.《原生民俗性与舞台审美性—“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观后感》[J].人民音乐,2019,(03):42-45.

  ②〔美〕安东尼·西格(Anthony Seeger)著,赵雪萍、陈铭道译《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亚马逊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81.

  参考文献

  [1]段鹏.GB/T 7714-2015段鹏.论短**时代音乐传播的视觉化转向[J].现代出版,2022,(01):45-49.

  [2]赵书峰、杨季军.语境·身体·互文·权力: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再思考[J].音乐研究,2021,(03);81-89.

  [3]赵书峰.多重文化语境中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问题——由“瑶族style”表演文本所引发的系列反思[J].人民音乐,2016,(09):39-41.

  [4]赵书峰.原生民俗性与舞台审美性——“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展演”观后感[J].人民音乐,2019,(03):42-45.

  [5]宋密华、刘茜.《苗丧葬仪式中的文化内涵透析——以广西隆林县德峨乡偏苗为个案》[J].歌海,2009.

  [6]张应华.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J].音乐传播,2015,(02):130-133.

  [7]陈雪柔.《广西山歌演唱的舞台化特征》[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