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解决如何在这一领域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科研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满足工程应用需求的新工科人才这一问题显得极为迫切。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新要求,结合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需求,基于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剖析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习基地、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建立新形势下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为更好地应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对高校工程教育进行了全面创新,教育部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1]。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地方高校对电子信息领域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工科培养模式。在“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对于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时刻将新工科理念贯穿其中,不断改革和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在扎实奠定专业型研究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升国家在这方面的竞争力[2]。
针对地方高校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践能力不足,工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脱节,新经济、前沿交叉学科、未来技术工程领域人才短缺等问题[3],本文根据产业实际需求,结合新工科和传统工科对于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完善教学内容,依据产业需求改革培养体系,根据校内外资源创造实践条件,着重在激发专业型研究生探索精神的前提下,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提升我国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面对庞大的行业人才需求,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仍不够明显。同时,由于地方高校本身的条件限制,部分学校所培养的专业型研究生在毕业后实践能力欠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要求,难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培养体系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4]。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社会对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能力需求,剖析目前地方高校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发现其中主要存在五方面的不足[5]。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部分地方高校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区分不明确,更加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从而不自觉地降低了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会在无形中影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利于其工作能力的提升。
第二,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相似。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其培养模式未能与学术型研究生产生明显区别,只是对后者进行照搬或简单改变。这直接影响了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效果,不能展现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研究方向、能力培养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侧重点。
第三,部分导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导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实际上,在地方高校,此类教师比较匮乏。目前,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导师的学历越来越高,并且科研能力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由于部分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其所研究的内容往往偏离实际工程,难以满足工程应用需要,从而导致有些专业型研究生毕业后缺少对电子信息行业集成电路方向的实际研发经验,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第四,专业实践环节的执行不到位。在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在培养模式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不明显,实践环节未得到突出强化,加之实践基地和实践制度不完善,师资队伍中的企业导师缺位,具体的实践环节形式化严重、执行不到位,科研工程项目参与少,研究生通常在此环节处于游离状态。在此情况下,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且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第五,评价体系不完善。现阶段,大部分地方高校对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的是同一套评价体系,即以考核理论方面的知识为主。对专业型研究生而言,这种评价体系没有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其创新潜能。评价体系不全面,没有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作出具体考核要求,不能系统地评价专业型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本文借助我国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达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的东风,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以新工科背景为契机,结合地方高校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学位集成电路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改革探索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从六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培养目标,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在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上,高校应遵循学科特点,同时结合新形势下新工科对该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考虑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电子信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的整体情况。在具体的培养目标设置中,时刻以专业型研究生为主体,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课程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导向,建立符合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系。同时,注重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专业型研究生在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时跳出特定的思维模式,提升他们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环节,注重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强化相关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以需求为牵引,探索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将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起来,使专业型研究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课程,以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鉴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技术发展迅猛,该方向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必须紧扣实际需要,从满足社会实践应用需求出发,有机结合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同时将相近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开设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前沿技术拓展课,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举办一些前沿学术讲座,拓宽相关专业研究生的视野,更好地契合新工科背景下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科教有机结合,为专业型研究生提供全方位指导
针对地方高校存在的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可将实践能力强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作为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将拥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学术水平较高,但缺少或不具备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作为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或者,可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校内学术导师与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导师组成团队,构建“双导师制”,共同指导专业型研究生。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可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作为第二导师,完善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团队。通过上述措施,将导师进行分类,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可在提高专业型研究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他们尽早接触真实科研项目的研发,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
(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实践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的实施首先需要搭建一个系统完善的操作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地方高校应针对集成电路方向所涉及的实践课程,建设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建设实习基地前,首先应依据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课程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各个基地仪器设备及现有条件,对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分类,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用来开展基础实验和理论课程涉及的课内实验等。专业型研究生企业实践和工程项目的完成则主要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根据新工科背景下集成电路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采用校内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强化专业型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评价体系
新工科培养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对原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在评价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习效果时从多方位、多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设置对应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强调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提升专业型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每个阶段的参与度,不再将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侧重于对专业型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理解程度、创新思维及解决实际能力的考核,系统全面地评价其学习效果。对于纯理论课程的评价,采取类似学术型研究生的考核方式;对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选取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校内实习基地相关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评定;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相关内容的考核,依托校内外导师联合评价;对于毕业论文的考核,关注其是否属于应用型论文,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由校内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统一进行考核评价。
(六)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集成电路方向专业课程的侧重点,摒弃传统课堂教师注重讲授理论知识的模式,采用理论与工程实际交叉学习的方式。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常规讲授、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使专业型研究生获得直观的理论成果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形式,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和灵活应用。针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共存的课程,主要采用探究式和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引导专业型研究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学习转变。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利用提出问题、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等教学方法,让专业型研究生探究思路,进行小组讨论,先搭建框架,再实施下一步的仿真、优化、制作和测试。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工程实践及地方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所处地理位置,在分析地方高校集成电路方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新工科建设形势的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立具有工程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设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联合起来,为专业型研究生提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条件;科教有机结合,为专业型研究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创新评价体系等具体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大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飞.新工科要求下的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9(4):1-3.
[2]华丹,袁煦.新工科背景下水力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3(44):103-106.
[3]张瑜,史水娥,詹华伟.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1(16):8-12.
[4]林霖,梅逢城,孙瑞泽,等.新工科背景下以竞技模式开展工程实践课程[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4(1):210-213.
[5]任金霞,杨国亮.新工科背景下自动控制原理金课建设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2):36-3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