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认为,在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托语篇,站在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语篇承载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语言、引导学生探究文化内涵,并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文化语言,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和应用学习成果,提高其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教学依托于语篇,高中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很多传递中外优秀文化的语篇,基于这些语篇的阅读教学是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目前,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语篇的深度研读和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偏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忽视对文本中相关文化内容的语言的内化、偏向英美文化的输入,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缺乏真实的文化情境。这使得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缺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环节,如何高质量开展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内涵与路径

  1.文化意识的内涵、培养目标和意义


  课标指出,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包括“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这个目标构建了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意识的实施路径,从而保障培养文化意识的意义,即“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2.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路径

  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信息积累、内涵理解、观念内化、知行合一的复杂过程,是在感悟和实践过程中人的知识和品格不断融合提升的过程。

  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教学可依托语篇,从文化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实施主题文化教学。首先,教师要关注文化的高度,站在文化的立场设定阅读教学目标,关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语篇语料的文化浸润、感染与熏陶。其次,教师要关注文化的宽度,立足语篇所属的特定主题语境范畴,通过主题文化语境的创设与创编以及主题文化语料的选择与使用,达成对主题文化意义的理解与表达。最后,教师要关注文化的深度,包括关注中西文化的比较与分析,在对比分析中引导学生反观本国文化,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关注语篇的篇章结构和词句的表意功能,注重解读语篇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对语篇主题文化的评价与质疑,培养学生文化思辨能力等。

  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育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第一,整合性原则,即教师要协调文化意识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的关系,避免语言学习与文化意识培养的脱节;第二,情境化原则,即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真实的文化体验;第三,循序渐进原则,即文化教学的设计要关注文化意识培养的层次性,遵循从知晓文化知识到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内化于心灵的文化态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第四,对比与包容原则,即重视不同文化的对比,尊重文化多样性,在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上述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路径具有以下相似之处。首先,教学起点相同,即教师要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整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在认真研读语篇的基础上制订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其次,教学过程相似,即教师要在梳理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关注语篇的结构和语言,挖掘、分析、评价语篇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对比中外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语言和文化。最后,教学目的一致,即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活动中将文化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第一册第5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的文章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为例,探讨如何实施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1.深入研读语篇,制订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潜心研读语篇,梳理文化知识,挖掘文化内涵,并结合培养文化意识的目标,制订从增长文化知识到增强文化意识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教师可以尝试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研读语篇,即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语篇的文体特征和内容结构是什么。结合The ChineseWriting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这篇文章,从what的角度看,文章围绕汉字书写体系这个话题讲述了其发展历程和意义。从why的角度看,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汉字书写体系的相关文化知识,引发学生思考汉字联结古今、中外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主动介绍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从how的角度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6个段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汉字书写体系发展的意义。这两个部分是两条明暗交织的线索,汉字的发展历程是明线,汉字的重要意义是暗线,它们共同传递出语篇的主题意义,即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和联结中国人民的重要因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上述语篇分析,结合课标提出的培养文化意识的目标,教师制订了以下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

  •梳理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历程,并用时间轴体现其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特点。

  •根据时间轴复述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过程,内化表达汉字各阶段发展特征和原因的语言。

  •分析汉字书写体系发展的原因,探究汉字书写体系发展的意义和内涵,并用隐喻的方式表达和评价自己对汉字书写体系的态度和看法。

  •基于情境,向国际学生介绍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2.设计教学活动,指向文化意识

  课标指出,教师在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基于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帮助学生在语言练习和运用的各种活动中学习和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意识。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以下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以增加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探究文化内涵为抓手,以提高文化自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目的。

  第一,逐层建构框架,增长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掌握语篇承载的文化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标题和插图,激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预测文本内容,并基于预测和相关的阅读技巧,快速捕捉文本大意,搭建文本的基本框架,再通过细致阅读和梳理文本的明线和暗线,逐层完善该文化要点的结构化知识。

  【教学片段1】分析标题,解读插图,预测大意

  上课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文本的标题“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和文本的插图(见图1),上面有甲骨文和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的“马”的书写方式。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上的甲骨文,并询问学生对甲骨文了解多少。在解读标题和插图后,教师鼓励学生预测文本的大意。学生的预测包括“the developmentofChinese characters,the features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等。
 

 
  【教学片段2】捕捉要点,梳理明线

  在学生预测大意后,教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检验预测是否准确。之后经过学生分享和师生讨论,确定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国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并圈出文本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语言,即at the beginning,by the Shang Dynasty,overthe years,Qin Dynasty,today等。教师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梳理不同时期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特点,并绘制梳理后的结构图。图2为课上学生的作品。从图中可见,学生能捕捉到不同历史时期汉字发展体系的特征,并能用关键词突出展示出来。
 

 
  【教学片段3】挖掘暗线,完善框架

  在学生初步建构文本的基本框架后,教师鼓励学生再次细读文本,挖掘文本中关于汉字书写体系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语言,并用自己的方式梳理和记录,完善汉字书写体系的结构图。图3为其中一位学生的作品。从图中可见,学生能找到文本中传递汉字书写体系的意义的语言,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呈现汉字书写体系的意义。
 

 
  第二,搭建内化支架,丰富文化语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中国文化在外语中的规范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这个关于汉字书写体系的文本,蕴含丰富的关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和汉字特征的准确的英语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内化语言的支架,除了上述提及的读前铺垫词汇、读中用关键词绘制结构图等方式外,还在读后让学生基于结构图复述汉字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于中国文化的规范的英语表达。

  【教学片段4】复述框架,内化语言

  在学生梳理并绘制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框架后,教师邀请学生复述和介绍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过程。学生在介绍中能利用文本的关键词准确表达各个历史时期汉字书写体系的特征。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语言,深化对文本语言的认知,在学生介绍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关注文本中对中国历史上特殊时期的语言描述。例如,文本中提及的“when people were divided geographically,leading to many varieties ofdialects and characters”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出现大量方言和书写体系的状况。再如,“Emperor Qinshihuang united the seven majorstatesinto one unified country where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began to develop in one direction”讲述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文化上实行“书同文”的措施,统一汉字的历史事件。

  第三,剖析文字寓意,探究文化内涵。文化意识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增长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在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探究、分析、评价语篇深层的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文化立场和认同感。在汉字书写体系这个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分析汉字书写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解释汉字书写体系发展的原因、评价汉字书写体系的意义等方式,引领学生探究汉字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片段5】博古知今,思考未来

  在学生建构汉字书写体系从古到今的发展框架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最后提及的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透过汉字欣赏中国文化和历史这个现象,并鼓励学生思考汉字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汉字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会在更多的国际场合上看到和应用汉字;有的学生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学习汉字,汉字会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大的影响力,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感受和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教学片段6】纵观发展,探寻原因

  至此,学生已经整体构建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认知框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What has enabled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to develop through history?学生经过探究,总结的原因包括“More characters have to be created and developed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The king needs a common language to rule the country;People need a simpler and easier way of writing to communicate;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is further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people.”等。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看出,他们关注到汉字书写方式的演变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需要;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从辩证视角看到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的相互促进关系。

  【教学片段7】巧借隐喻,探究寓意

  在学生分析汉字未来的发展、探究汉字书写体系发展的原因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用一个隐喻来评价和表达汉字书写体系的意义,并解释相应的寓意。在课上分享的时候,学生用“a bridge that connects our ancestors and us,a bond that connects China and the globe,a key to the door of our history,a motherriver that flows through China's civilization,a book thatrecordsourhistory,anenginethatpushes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ward”等隐喻来评价和表达他们对汉字书写体系的意义理解。这些隐喻形象生动,可见学生真切地意识到了汉字书写体系对推动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四,创设文化情境,传播文化故事。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也需要引导学生将优秀的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的真实情境。

  在讲授汉字书写体系这篇文章的前一周,英国圣保罗女中的团队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交流学习。在交流期间,有一位英国学生对汉字很感兴趣。于是,教师邀请这位英国学生录制一个视频,针对她感兴趣的关于汉字的问题与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在讲授汉字书写体系这堂课的最后,教师给学生播放了这个视频。学生基于课上所学的知识和他们对汉字的了解和热爱,互相交流英国学生提出的关于汉字的两个主要问题:汉字如何演变和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个课堂活动营造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传播文化故事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和文化在生活中的融合和应用。

  3.开展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除了知识的积累、内涵的理解、观念的内化,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文化体验,注重知行合一。在讲授完汉字书写体系这篇文章后,英国学生已经回国,为激励学生用英语书写中国文化故事,教师鼓励学生给英国学生写一封邮件,详细介绍她在视频中询问的关于汉字发展及演变的过程的问题,并介绍其他学生想与英国学生交流的关于汉字的内容。图4为学生书写的邮件内容,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可以结合课上所学,从汉字书写体系的演变、演变的原因、汉字的意义等不同角度介绍汉字,还能意识到汉字书写体系的演变反映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既流露出对汉字和对中华文明的喜爱和骄傲,也表达了对传播中国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在收到邮件后,英国学生也写了回信(以下为部分内容)。从回信中可以看出,她对汉字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中国学生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对汉字的骄傲之情。

  Iam veryhappytohearthatmywordsreached allof you back in China.You have all contribute greatly to improving my understanding with the Chineselanguageand itscomplex characters.Thank you.Hopefully,our discourse hasimpressed upon youtheglobalimpactoftheChineselanguageandits value.I can see thatthisfills you with a sense of prideforyournativelanguage.

  三、结语

  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站在育人的高度认识语言和文化教学。教师要综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用心剖析语篇承载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探究语篇的文化内涵,在增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应用文化语言,在体验文化情境的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文化意识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教师既要充分探究课内语篇教学,又要充分利用或积极创造课外文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文化知识和语言,体会文化与生活的交融,将文化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知识和品格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6,34,59.

  [2]戴军熔.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内涵要义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1):43-55.

  [3]高洪德.从文化知识到文化品格,英语教学怎么做?[J].英语学习,2017(6):6-7.

  [4]赵勇,魏宏君.英语教学中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原则与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0(10):12-16.

  [5]武和平.作为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培养及文化教学[J].英语学习,2015(12):12-14.

  [6]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79-8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