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年)创作的《匈牙利舞曲》是钢琴四手联弹曲目,共有21首,先后在1869年和1880年出版。其中,第五首是最受欢迎的一首曲目,虽然整体基调为“匈牙利音乐曲式”,但实际融合了匈牙利与吉卜赛等多重歌曲旋律。随后,很多作曲家将其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团队合奏的演奏方式,一直流传至今。《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整体调性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其以多变的节奏、丰富的音乐类型以及激烈的节拍风格为主。其独特的旋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影响,激烈的节拍和力量展现了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其强烈、轻快的曲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引发听众共鸣,这也是该首曲目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曲式分析

  在创作《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过程中,勃拉姆斯采用了复三部曲式。这种形式要比传统曲式结构更加复杂,同时在尺度、材料、元素等方面都进行了升级。

  它不仅展现了作曲家出色的艺术表达和情感影响力,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深入洞察匈牙利民众的真挚感情。其中每一部分均包括两个小节,从第一个乐章到第四个乐章,用三部钢琴合奏,第五个乐章用一部钢琴演奏。随音乐旋律的演进,和声强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曲子整体结构为二级曲式结构,速度较快,每段有2/4个节拍,为第1~48小节,包含两个主题。其材料结构有查尔达什舞曲风格特点,节奏明快。A主题中第二钢琴伴奏是通过左右手轮流跳音的方式弹奏,左手负责低音部分,而右手则负责交替和弦部分的演奏,第一钢琴弹奏的是主要旋律。这首曲子的旋律包含了#f和声小调,细分为两个和声小调,上下半部共16个小节。A’主题在A主题的框架下,第一钢琴的整体旋律音区经过高8度的处理,在原有的旋律基础上进行了演变。乐曲结束时,原有和音被转化为双手上行的琶音,结合sf力道,旋律被推向新的主题,动力强劲,调性稳定,呈现出方整性乐段形态。B主题部分引入了一个新主题,该主题结合了点音频、切分音频、跳音和十六分音符,结合力度对比和速度变化,这部分的核心旋律具有更强的节奏,并带有浓郁的民间舞蹈色彩。
 

 
  第二部分是三声中部区域,音乐风格由之前的#f和声小调变为与主音调相同的#F大调,节奏更为轻快。这让整个音乐段落变得更具动感和跳跃性,与查尔达什舞曲的“弗里斯”部分十分相似。C主题的第二钢琴伴奏不再是左手和右手交替的小型跳音弹奏模式,而是转向左手低音和小琶音和弦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钢琴的左手部分始终使用#F作为低音伴奏,与主和弦的小琶音交替进行,一同构建了F大调的演绎,突出了调性,还体现了和声的稳固性。音符间的连线和跳音相结合,加之句首与sf重合的重音共同创造出强烈的舞步特色。D主题的旋律主要由一个连续的音符拍子和八个音符组合而成,前半部分使用连续重复式的复调技巧进行音效处理,后半部分则采用二连击和声部技巧。随着单摄音的逐步减弱以及八分音符在跳音中的快速切换,音乐的形态产生差异。该乐章起初使用“大”字作为起始点,随后逐渐细化,并与一个微小的圆形点状图案相连,串联起整个乐章。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再现,涉及第77~108小节。A’’是A乐段中第一乐句与A’乐段的第二乐句的结合,通过将音乐的主题与旋律构建整合,能够打造出协调、统一的音乐体系。B’乐段与第一部分乐句的音调高度一致,通过对音乐的结构和曲式设计分析来对段落间的关联性处理。从整体角度上来说,勃拉姆斯的古典主义音乐在调和式、和声节拍以及曲式建构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富有民族特色并呈现内敛且平衡的音乐哲学。另外,整首歌曲的基础调性和节奏和声都突出了其中的均衡性以及内敛性,这也是该作品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演奏特征

  从开头的第一主题开始的前八小节,左手开始进入旋律,右手在四小时后以高八度演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准确掌握音准和节奏。弹奏第一钢琴时,要根据小连线上的指令操作,确保手指触碰琴键的方法正确,避免僵硬导致音乐系统失去连贯性,保证演奏的声音清晰、醇厚。第二钢琴的弹奏需要控制音乐的精准性,第三台钢琴主要负责节奏和音质的平衡,所以开始弹奏前,要考虑调节速度的作用,避免机械化呈现音乐。在演奏中,要确保按键施力持续集中,防止“敲击”产生跳音。第三段中,右手第一个和弦微凸起,逐步降低,以此来呈现音乐的力度差异,第五段也与此段相似。

  首部第二主题结束部分的弹奏速度和力量变化都非常明显。从速度的角度来说,第一个和第二个钢琴需要互相协作确保力度适当。起初的几小节应精确调节速度,防止伴奏与旋律间的不和谐。中段部分以慢速形式进行弹奏,第45小节弹奏速度保持不变并且迅速回到之前的速度,这显然对弹奏者是极大的考验。特别要留意第45小节起始段,左手应演奏琶音滚奏声,加大手腕力量快速完成,确保双手同时进行演奏。同时,右手八度与左手单音合奏使听众感受到该曲子的层次感。其中,速度与踏板是关键要素,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在练习时需要保证手的弹奏清晰,使呼吸与节奏一致。第三台钢琴加入几段复杂的曲调,通过踏板能够增强演奏效果。第一和第二钢琴都应按照乐谱上注明的演奏方法弹奏,适当进行位置调整,确保达到良好的弹奏效果。在演奏时,应注意琶音可以迅速传递出去,以及特别注意由左手低音和上行琶音组成的和声。第51小节和第54小节中,第一个和第二钢琴的左手琶音应当保持一致,在练习过程中要掌握每个音符的速度,确保琶音起始与结束段都可以同步进行。同时,第三首钢琴的键盘位置应保证连接准确性,增强音质并使其更加丰满。第三乐章是整首歌曲的核心部分,紧接着呈现第二个主题,通过对音乐区域、速度以及弹奏方式的比较,能够让演奏者了解到其中的即兴元素,进一步增强音乐的吸引力。
 

 
  三、技巧与情感

  (一)乐曲背景和情感解读


  1848年以来,勃拉姆斯音乐创造思维模式经过了重塑,《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当中也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革命进入低谷后,具有前卫思想的资产阶级选择去没有爆发战争的汉堡生活,其中就有雷曼尼。勃拉姆斯和雷曼尼在1849年相遇,两人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对方都对吉卜赛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俩人成为至交。《匈牙利舞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其中融合了民族音乐舞曲的节拍和旋律,体现了匈牙利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个性。整体节奏较为自由,旋律装饰多样,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因此,在表演时应以一种欢快的心情来深度弹奏,重视自由、愉悦情感的表达。

  (二)演奏时情感的表现与解读

  在演奏阶段,必须基于美学原则进行落实,其中包括理解、体验、领悟、想象及审美创造等内容。同时演奏者应对整首乐曲进行深入理解,重视情感体验与表达,抓住乐曲的内涵,确保物质材料和演奏方式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有机整体。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更加注重自身的心理情感,为此演奏者要基于作品了解作者的情感并与之契合,进而达到演奏效果。与此同时,应探究作品的个性化特点及审美心理模式,将自身对作品理解的内容进行深刻表达,全面做好创新,求同存异,落实演奏重难点。为了确保作品演奏能够达到良好的艺术状态并且拥有对基本情感的掌控能力,演奏者需要重视再创造热情,拥有灵活驾驭和释放情绪的能力。应深入探索《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本质,在原创艺术基础之上进行重新“创作”。通过了解原曲之后,理解原著的核心要义,如果偏离原曲核心思想,那么“再创作”可能会失去灵魂和精神内核,同时也会导致演奏变为毫无方向的简单“乐器表演”。演奏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围绕《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核心精神进行演绎,使他们的表演更为立体,展现“骨感”。在演奏过程当中,演奏者要清楚《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独特性,并将之应用于他们的音乐表达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这首曲子篇幅不长,但民族风格浓郁、情感强烈,体现了作者深邃的音乐见解和卓越的创作天赋。这首钢琴曲通过四手联弹的形式将音乐层次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对曲式分析以及演奏分析可知,整首作品既具有古典主义严谨的曲式结构形态,又有着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