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一、复调音乐起源与特征

  复调音乐在音乐创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技术手法和创作思路对音乐表达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与主调音乐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出多样化的音乐风貌,同时也具备自身的独立性,能够通过各种多声部形式及表现技巧,展现完整的音乐作品。在巴洛克时代(1600—1750年),音乐逐渐从中世纪教会的调式限制中解脱出来,开始采用更为丰富的大小调体系。这一时期,多声部音乐蓬勃发展,为功能和声理论的实践与深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旋律的连贯性和展开性在这一时期尤为显著,节奏律动频繁,赋予音乐更强的流动与活力。此外,器乐作品的音乐主题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连贯的二部曲式结构,两部分音乐材料相互映衬,织体和谐统一,情感表达相对集中而深沉。

  二、复调音乐中的多声部创作思维

  复调音乐的吸引力源自其非凡的特质。这种音乐并非仅仅依赖于一个声部的旋律线条,而是多个声部中的多重旋律相互交织、交融,共同推进。这些旋律在展示各自鲜明特色的同时,又以巧妙的方式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构建出一幅既和谐又充满流动线条的音乐图景。19世纪初,键盘音乐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作曲家,巴赫就是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代表。他发展了复调音乐,将复调音乐推向高潮,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巴赫作为采用自由复调织体写作的典型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半音变化,显示出浓厚的德国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别出心裁的音乐构思,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音乐作品中,旋律的丰富多样和精妙融合是其显著特点。每部作品均呈现独一无二的旋律动态、构造技巧和声音层次布局,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吸引力。尽管这些旋律在外观上错综复杂,难以把握,但通过深入剖析,还是能够觉察到它们其实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旋律主题展开,彼此间隐含着微妙的关联性。
 

 
  巴赫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领域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部作品分为两卷,共收录了48首作品,每首作品均独立且精心创作,由24首前奏曲及其相应的赋格组成。这些作品以24个大小调为基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与特性。尽管在巴赫之前,像约翰·卡斯珀·费舍尔和约翰·马特森等作曲家也曾尝试过多调性的创作,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出现是音乐历史中的重要转折。这部作品深受众多音乐家的推崇与研究。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曾亲手抄录其中的赋格曲,这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在他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而肖邦在创作前奏曲之前,也深入研究了这部作品,从中汲取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巴赫的赋格曲作品无疑是调性功能发展的杰出代表,前奏曲与赋格曲的结合方式显得尤为巧妙,两者不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在结构上互为补充,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前奏曲的自由流畅与幻想性思维,为赋格曲铺就了引人入胜的序幕,并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赋格曲则以其严谨有序的结构和集中的音乐表达,彰显了巴赫音乐创作的非凡技巧。

  在赋格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会首先在主调上引入主题,接着在属调上模仿出答题,这种布局不仅保持了旋律和音乐形象的连贯性,还通过展示方式与调性差异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而对题作为主题和答题的延续与补充,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衔接,使赋格曲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虽然对题在旋律形态、音乐形象与性格上与主题和答题有所不同,但在调性上却保持了统一,这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结构的精湛把握。

  三、BWV854创作手法与乐曲特征

  本文讨论的作品源自《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中的第九首,是一首融合前奏曲与赋格的佳作。前奏曲以E大调为基础,通过三声部的架构展现作品构思的深度。音乐开篇,前两个小节以延音线引导的数字低音作为指引,随后过渡到属调,并在接下来的六个小节内保持,以此描绘出前奏曲的主题精髓。接着,在第9~14小节,乐曲回归主调,形成了一个别具匠心的插部。特别是从第10小节起,音乐进一步探索至下属调,为整首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调性层次感。而近乐曲的尾声,作曲家通过一个充满力量的和弦回归至主和弦,调性也完美地回到了E大调,充分彰显了巴赫对调性运用的卓越技巧。在旋律的构建上,这首前奏曲依托于分解和弦的灵动性,八分音符的织体为乐曲注入了稳固的节奏感。特别是在第5~11小节,通过变化音的运用,旋律呈现了一种充满驱动感的发展态势,使得整首前奏曲充满了张力与活力。全曲采用了模仿与模进的音乐发展手法,同时,乐曲中还运用了固定低音,如第15~16小节和第21~24小节,这些音符通过延音线连接,形成了连绵不绝的音乐线条。从曲式结构来看,这首前奏曲遵循了A-B-A'的三段式传统架构。A段由第1~8小节组成,随后是A段的变形(第9~14小节),最后是乐曲的再现(第15~24小节)。在调性的变化上,作品展现了从主调至属调、下属调,最后回归主调的典型转变。
 

 
  赋格部分在开始时休止一拍半后,由中声部先进入主题。随后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默后,旋律由高声部温婉地揭示出主题旋律。在第3小节中,低声部也加入进来,于后半拍融入,与高声部交织,为乐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过程中,问答式的旋律交互使得整首作品更加生动。而当第5小节临近尾声时,随着音区的升高,整体旋律音色变得更加柔和与细腻,为接下来的主题深化营造了氛围。从第8小节的后半部分开始,音乐结构开始变得丰富多样,打破了常规的韵律模式。这一段落中,同功能和弦被频繁使用,调性也逐渐向属调性过渡。低声部再次突显了主题的核心地位,同时,新颖的乐思材料也在此段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延音线的设计,使得音乐在演奏中呈现无与伦比的流畅感。特定音符的延长处理,拉伸了乐句的时长,引出切分节奏,为整个乐句注入了动力。而在第9小节中,升c音的出现,预示着接下来音乐将朝着半音化的方向发展。高、中、低声部之间的和谐呼应,在第10小节中展现了主题的演变。随后的第11~14小节,为第三部分的再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第14小节,其音乐织体的紧密布置,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乐思转换。随着乐曲进入第三部分,即从第15~24小节,高声部再次主导,重新诠释了主题。通过多样化的变奏和连续的模进,旋律线条得以保持连贯与完整。第19小节低声部融入预示再现部。再现部与呈示部呼应但有独特之处,第21小节中间声部引入主题旋律。演奏者需关注分声部练习,特别是在主题旋律起始部分需加强双手的配合。从第22小节末尾的切分节奏型要求演奏者对于高声部线条更为精细化的处理。对第一个音符加大力度,后续音符减弱,以强化效果。第25小节后半段,高声部再次强调主题旋律,清晰鲜明。音乐流动至第28小节,低声部以主题动机收尾,加强乐曲层次和主题重复,提升表现力和感染力。

  巴赫的赋格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他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一种精妙的音乐结构布局,将主题安排在主调之上,同时将回答部分融入相关的属调之中。在音乐的展开部分,调性自由穿梭,到了乐曲的再现段落回归至主调,实现和谐统一。这种调性的自由变化与有序回归,不仅仅是音乐创作的精湛技艺的体现,更富含了丰富而多层次的情感表达,对于古典音乐调性结构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提及巴赫音乐之魅力,不得不谈及其音乐中所蕴含的严谨而和谐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他对节奏的精确把控、对曲式结构的运用,以及对复调音乐和对位法的极致追求。此外,他的音乐还散发着一种深沉的抒情美。舒曼曾将巴赫誉为音乐界的“先驱者”,其音乐作品既饱含深邃的情感内涵,又富含哲理与沉思,尤其是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每一首赋格的主题都独具匠心,象征着不同的音乐意象,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内向、含蓄,情感上要做到节制而非戏剧性处理。

  四、结语

  对于演奏者而言,在接触多声部作品时,首先一定要对作品的层次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了解其内在框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其乐句划分的大部分方式是抑扬格,或称“弱起拍”,从弱音到强音,也通常起始于小节的弱音上。然而,对于乐谱上展现的音符组合方式,很多演奏者的练习会机械且冗余,尤其是那些带有步调一致或不断反复的曲子,往往演奏出比较呆滞甚至过于死板的感觉。为了完全展示作曲家所期望的乐句划分法,演奏者只需要以动机最开始时出现的方式为提示,循其方向跟随下去就可以了。在基础训练的初期阶段,分手与分声部的独立训练以及后续的分声部融合练习显得尤为关键。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增强各个声部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当面临音乐素材在双手不同声部间的流转的编排时,我们更要注重音乐性的考量。有时,将原本由一只手承担的一个或多个音符转移到另一只手上,可以成为一种技巧性的策略,有助于更为顺畅演奏复杂的段落。但需注意,这种转变并非盲目应用,而是需要深思熟虑和明智判断。因为在我们得到方便的同时,很可能破坏了音响效果或乐段所表达的情绪。比如,用两只手来演奏织体,对指法加以重新安排可能使曲子在技术上相对容易些,但可能失去声部独奏似的特征。由此可见,了解了各声部的走向发展,才能从宏观上理解这种严谨的思维模式,从而真正领略巴赫多声部赋格作品的魅力所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