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终曲“基辅大门”是一首气势恢宏的作品,音乐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哈特曼著名画作中基辅城门的雄伟。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写作而成。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对终曲的音乐进行分析,特别是曲式结构、乐思主题材料及发展手法、调式调性与和声、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等进行要点式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自身在演奏与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对演奏要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基辅大门》;音乐分析;演奏研究
穆索尔斯基1874年完成了著名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也是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套曲是根据好友维克多·哈特曼不同画作的音乐描绘,在绘画作品和音乐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基辅大门》是该套曲的第十首,也是该套曲的终曲,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民族特色浓郁,且对演奏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一、《基辅大门》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第十首‘基辅大门’是一首不规则的回旋曲式结构,全曲共174小节组成①。与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中‘鸡脚上的茅屋’同属于规模最大型的一首作品。叠部音乐材料通过不同的变体在全曲中再现了7次,如果将叠部相同的材料归纳为段落,可分为叠部一A、叠部二A1、叠部三A2三段。穿插其中的插部由两种新材料组成,插部一B材料分为B和B1以及插部二C。如下曲式结构图所示:
叠部A乐段共29小节,为重复式不规则的三乐句构成。第一乐句1-8小节为叠部的核心材料,是一个方整性的8小节乐句,完整呈现了叠部主题乐思。第二乐句9-21小节,共13小节,非方整性乐句,在第一乐句上的延伸和发展,呈开放式的旋律走向。第三乐句22-29小节,乐思材料完整重复了第一乐句主题旋律,在和弦下方加入了低音,让音响和情绪更加厚重庄严。
插部一B乐段“圣咏主题”第30-46小节,这是插部第一出现,为非方整性两乐句对比乐段。主题材料在音程的高声部呈级进进行。
叠部一A1乐段第47-63小节,主题乐思材料与叠部一相同,第一乐句47-54小节主题在左手进行,主旋律织体与叠部一没有变化,右手背景加入了一连串强有力的八度,气势浩荡。第二乐句55-63小节主旋律在右手,左手部分八度与第一乐句八度形成完美的衔接,构成八度旋律的长线条进行。
插部B1乐段第64-80小节与插部一B具有相同的乐思材料和曲式结构,“圣咏主题”再次出现,按照回旋曲的写作手法,该部分应该是插部二C部分的主题,此种创作非典型的回旋曲结构,恰好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独特之处,是该作品的个性所在。
连接部在该作品中出现了两次,第81-84小节是第一次出现连接部,第111-113小节双手音阶下行是第二次出现的连接部,连接部是前后音乐形成反差音响情绪对比的过渡衔接,缓解音乐进行的突然性。同时第二连接部的音域极其宽广,旋律急转直下,从键盘的高音区瞬间链接到低音区,蔓延整个键盘,预示着宏伟而庄重的“基辅大门”再次呈现。
插部二C乐段第85-110小节,该乐段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材料,音域宽广,节奏型变化明显,在第97-106小节高音半分解和弦进行中,在“漫步主题”的衬托下形成新的主题材料。插部二整个乐段形成4+8+10+4不规整的四个乐句进行,第一乐句85-88小节,是插部二材料的动机发展乐句,节奏规整,右手用了四分音符三连音营造一种既平缓又紧张的情绪。第二乐句第89-96小节,右手主旋律中再次响起了“漫步”音乐主题,将音乐情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插部二左手始终采用和弦与单音的配合进行,作品中左手低音区的钟摆声跨越十度一直响彻整个乐段。这是作曲家别出心裁地对教堂“钟声”的模仿,巧妙地将画作中基辅城门链接的教堂钟楼同时细致入微地刻画在音乐作品中,既体现了绘画表现形式的具象性,又凸显了音乐表现手法的生动性。因此该插部也被称为“节日钟声”主题。
叠部二A2乐段第114-161小节,该乐段是整首作品中规模最大的段落。第114-136小节是叠部的核心材料,双手织体与节奏型同步,采用变奏的创作手法完整呈现叠部主题。叠部二包含长达24小节的扩充材料,从138起一直到161小节,表现了基辅大门的威严与雄伟。
尾声第162-174小节,13小节的尾声,不仅结束了“基辅大门”庄严主题,同时更是整个作品的结尾。采用叠部的主题材料,和弦加上了自由延长,这是“音”与“画”完美结合,是穆索尔斯基对画作欣赏意犹未尽的体现,给整个作品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是维克多·哈特曼形象的画作留给大家的思考。
(二)调式调性与和声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整个作品“漫步”主题不断穿插,因此在调性上并非统一调性。穆索尔斯基以中心调为基础,通过大量地使用离调、转调等形式拓宽整部组曲的音乐调性。总的来说该套钢琴组曲调式运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富有民族气息的自然调式,二是同名综合调式的交替使用。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第十首‘基辅大门’主调性为bE大调。其大调调性色彩更加突出‘基辅大门’的端庄宏伟。叠部均采用同一调性,在叠部中,bE大调属和弦D到主和弦T的进行反复出现,调性特征明显。插部一B乐段主音在ba音上,根据旋律分析,第二级音在该乐段中均已降低,即bbb音,因此通过分析可以断定该段的调式调性为ba弗里几亚调式,同时该乐段也是“圣咏主题”的第一次出现,第30小节开始处与第46小节均强调ba小三和弦,即主和弦。
插部B1乐段是“圣咏主题”的第二次出现,其旋律风格和调式调性与插部B相同,向上移高五度后变成了be弗里几亚调式。插部二C段仍然采用bE大调,第81-92小节中85-88小节三连音与伴奏织体部分很难明确其调式调性,有一种无调性的风格状态,从和弦分析可以看出,仍然具有一定调性,其中降F音与F音在同一个声部不断对质,并且低音降C与B音也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第81-92小节能够体现出bF大调的调性因素,由于与F音的不断对质,因此同样渗透出了f小调的调性感觉。从第97小节开始,“漫步主题”出现后调性明确,和声功能继续是属到主的关系进行,调性回归到bE大调上。叠部A2最后一次呈现,依然在bE大调上进行,调性明确稳定。
(三)音乐形象塑造
第十首‘基辅大门’原作是哈特曼受基辅市政府委托为其设计的一座城门。这座城门雄伟且具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特征,并与大教堂毗邻的城门象征着古代俄罗斯的皇权统治,大圆形拱顶象征着俄罗斯式的战盔,而圆顶窗子上还画着代表俄罗斯皇室权威的老鹰图案,这幅设计图带有极为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穆索尔斯基将此曲作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的终曲,具有英雄颂歌般的宏伟。
叠部主题庄严雄伟、粗犷豪迈,犹如战士凯旋般的气势磅礴与雄壮威武的形象。插部“圣咏主题”,音乐想象虔诚而严肃,略带悲伤之情,表现了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对好友哈特曼的哀思之情。插部“钟声”主题更是表现了基辅城里热闹欢腾的景象。整个乐章的旋律以虔诚膜拜的圣咏方式塑造了勇士大门肃穆庄严的音乐形象。
二、《基辅大门》演奏研究
(一)叠部的演奏
叠部是回旋曲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该作品中共出现了三次,分别为A、A1、A2。叠部包含了多种重要的演奏技术,其中主要有柱式大和弦与八度。
叠部A段音乐主题雄伟庄严,双手以坚实辉煌的柱式大和弦旋律排列进行。该乐段音乐情绪Allegro alla breve.Maestoso.Con grandezza,Allegro alla breve意为:欢快、活泼的情绪;Maestoso意为:隆重、庄严地;Con grandezza意为:宏伟、壮丽、壮观。通过表情术语记号的情绪提示,可以看出该段音乐犹如进行曲般庄严,但音乐气势恢宏。
第一乐句1-8小节,主题出来即双手柱式和弦铿锵有力的旋律,演奏时大臂必须相对松弛,触键要有爆发力,所有需要弹奏的手指形成一个架子对手指进行良好的支撑,在支撑非常牢固的前提下,指尖贴键并快速触键弹奏,同时在键盘上发力瞬间牢牢抓住,使其发出集中而饱满的音响,发声后迅速将手腕和手臂松弛。此曲中的大和弦需要具有相对多的力量去演奏,仅仅靠手臂和手指发力很难达到作品的音乐情绪,难以表现出气势磅礴的音乐形象,因此,需要借助身体的力量去演奏。另外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有画面感,脑海中要有一幅画作形象,最关键的还要有高大威武的基辅大门形象,演奏中仿佛辉煌而高大的基辅城门徐徐展开。
在演奏柱式和弦时,除了注意纵向与立体音响外,还需要注意横向线条旋律的走向,旋律是作品完整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段的织体主要由双手和弦与八度交错进行,对于八度片段的主旋律自然容易识别,对于和弦中暗含的主旋律音相对很难控制,该段主旋律音集中在和弦最两端,演奏时,必须加重和弦最两端主音的音量,同时控制好和弦其他音的音量,以此突出主旋律。对于横向旋律线条的控制,首先,演奏者自身心中要有一个大线条的句子走向;其次,要将主旋律音与音之间的方向设计好;再次,可以借助踏板来实现主旋律之间的连贯性,特别是音后踏板的使用,能够极大地帮助旋律之间音与音的连贯。
叠部A1段第47-63小节,八度作为主旋律的背景贯穿始终,八度音程技术也是该段最为重要的演奏技术之一,整个段落需要用energico意为有精神地演奏,情绪饱满。八度在左右手交替上下进行,当右手向下八度时,特别注意音与音之间的方向与连贯性,让整个线条背景旋律充满活力,同时不应该作为旋律的主导,而是该衬托出左手的主旋律,所以一定要控制左右手的音量之间对比与平衡。反之到了左手演奏八度下行时,要控制好音量,给右手的旋律留出空间。第47-54小节八度技术在高音区右手以连续以音阶式级进上行和下行进行,刻画了钟声回荡欢呼雀跃的盛大场面。左手负责主旋律的演奏,主旋律以柱式和弦饱满从容地保持在低音区进行,演奏时,特别强调主旋律要突出,担任主旋律演奏的手指需要将力度进行控制。另外主旋律和弦最下方的段倚音也是演奏中的技术难点,和弦下方的短倚音和右手八度音程的第一个音同时触键,所占时值分为两种:在装饰二分音符或者全音符时,约占用八分音符左右时值、装饰四分时,短倚音的长度在十六分音符左右。第55-63小节八度技术在左手连续上行和下行音阶式级进进行,右手负责演奏主旋律,主旋律以柱式和弦和八度音程交替进行,演奏时,右手要突出主旋律的旋律音,触键坚定有力,使用慢触键的下键方法,让声音通透而深沉。该段八度音程的演奏时要求手掌的支撑平稳,指尖整齐触键,将两个音牢牢地抓在琴键上,同时注意手腕的放松和手臂力量配合运用默契,达到八度音阶的均匀流动,让音阶式的八度流畅。为了突出八度节奏的规整性,建议以四个音一组进行,即以四个音为单位,在第一个音上稍微加一点重音,使得八度线条更加紧密。在第55小节双手衔接交替时,注意控制音量的衔接自然,既保持主旋律的交替自然,同时也保证八度自然完整流畅地过渡。
叠部A2段第114-161小节,该叠部仍然保持二二拍子,但节奏与前两个叠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题在三连音与二分音符中大跨度交替进行,双手演奏主旋律,旋律中增添了音程与和弦的填充,让内声部变得饱满、紧凑,同时将内声部和声层次最大限度地填充得流动,用钢琴奏出乐队般辉煌的音响效果,奏出气势雄伟的英雄赞歌。该叠部主题旋律中引用了漫步主题材料,尤其在最后一曲中漫步主题得到庄严雄劲的辉煌扩展从而使得音乐主题在该乐曲乃至于整部套曲作品中都体现了高度统一的整体效果。在演奏该乐段时,需要注意几点。首先是关于力度,该乐段整体力度是『,即使在第36小节显示mf中强的力度,也是为了通过音量变化,音型的过渡,通过渐强最终达到更加辉煌的结尾。其次是关于节奏的掌控,全音符三连音贯穿该段叠部,如何将三连音演奏准确是该段最为重要的演奏技术之一,演奏时心中要有大拍子的整体感觉,即以小节为单位拍进行演奏,更容易将三连音与非三连音的节奏演奏准确。再次是要突出主题旋律,在主题音的和弦演奏上与填充和弦音程之间要有力度的适当对比,方能突出主旋律。比如第1-2小节,重音应该在第1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上,第3-4小节,重音应该在第3小节的第一个和弦音上。第5-8小节应该将重音落在每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上,让主题更加清晰。在演奏主旋律与填充音之间,手臂与手指的力度运用,要以乐汇为单位,如第1-2小节为一个乐汇,不能每个和弦或音程发一次力,而是在第一和弦上用力演奏后,后面的音用同一个力度采用力量迅速转移演奏后面的音,这样既能够保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和音的走向,同时还能够保证句子的圆滑与呼吸感。第136-147小节,左手为八度在两个音区之间重复,右手为同和弦反复,力度从136小节的mf逐渐通过渐强到148小节f的变化,仿佛蓄谋已久的爆发,演奏时,需要注意音乐层次的递进逻辑关系,将cresc渐强的力度变化掌控到恰如其分。第156-161小节,速度逐渐减慢,根据乐谱中poco a poco rall的标记提示,逐渐过渡到辉煌的尾声,但强有力的音响始终没有改变,特别注意和弦演奏中坚定的触键和手腕手臂的支撑。踏板在该部分的运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踏板能够使和弦得到更好的连接,可以根据和声变化换踏板,并在正拍上变换,踏板要完全踩到底,让所有的琴弦完全震动起来,用连贯的和弦表现大气磅礴的气势。
(二)插部的演奏
插部是回旋曲重要的组成部分,《基辅大门》由两个插部组成,插部一B和插部B1乐段具有相同的乐思材料和曲式结构,插部C与插部B形成对比性主题。
插部B带有俄罗斯东正教圣咏风格的旋律,教堂的钟声响起,周围的人群欢呼起来,英雄们从凯旋门下走了出来。在钟声中可以听到熟悉的“漫步”主题。基本主题以扩展的节奏再现,钢琴演奏出来的效果仿佛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最后在辉煌中结束。演奏插部B乐段时,需要控制双音的触键,将音程与音程之间逻辑与走向连贯起来,该段犹如四声部的合唱,庄严肃穆,突出“女高”声部,触键仿佛呈摸琴的状态,指尖微微在键盘上抓起来的感觉,同时配合手腕和手臂将力量送到琴键底部,使其发出柔和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同时还需要注意音乐的走向与句与句之间的呼吸。该段的演奏需要配合踏板,可以适当加入弱音踏板,同时还需要使用音后踏板即切分踏板,踏板建议使用半踏板,让声音变得圆润、流畅而连贯。
插部B1的演奏方法与插部B相似,不同的是插部B1音响效果更加辉煌,不需要使用弱音踏板,右踏板也应该使用全踏板,并需要用『的力度去演奏,预示着“漫步主题”的钟声即将再次敲响。
插部二C乐段在第81-84四小节低沉的“钟摆”声中开启。随后左手低音区的“钟摆”声响彻整个乐段。开始钟声由单音组成,直到第107小节连续四小节的八度低音,层次加强,刚健有力。演奏时,始终要重视左手低音部分,即使是单音也要发出强健有力的声响。第97-102小节,漫步主题的再次出现,演奏时需要突出主题旋律,强调右手5指的站立与重量集中,奏出坚定果断的主题强音,犹如胜利的号角再次响起。为了凸显“钟声”的音响效果,右踏板的更换要以小节为单位,在左手大跳的强音落下前,先踩下制音踏板充分打开制音器,使右手和弦背景部分和左手的单音震动重叠,发出更加饱满的声响。
第111-113小节双手下行音阶,犹如飓风般席卷而来,演奏时双手必须整齐、均匀而有力,将每一个音弹得清脆集中,奔流直泻而下。此段主要表现了大气磅礴,为了将乐曲推向高潮,踏板可以从第111小节第一音踩下,直至第113小节结束再抬起。将富有张力的音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乐谱版本为:曼弗雷德·亨德特、弗拉基米尔·阿什克纳济编订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李曦微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周皖萍.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的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
[2]刘岑.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的音乐特征与演奏释义[D].广西师范大学,2021.
[3]陈静.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基辅大门》之演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应海波.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音乐形象塑造及演奏诠释[D].内蒙古大学,2022.
[5]张鹏.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和声运用特征之探析[D].沈阳音乐学院,2013.
[6]张玮韬.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本体浅析及其乐谱版本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9.
[7]魏凯.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3,(05):144-147.
[8]吕霖.探析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征[D].四川音乐学院,2022.
[9]李美霞.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联觉探析与演奏启示[D].泉州师范学院,202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