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培养初中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多种教学策略。主张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构建知识体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辨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基于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探究能力终身成长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开展深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为加强学生对中外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特征的总体性把握和比较性认识,提倡开展深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之后,才能建立比较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课堂,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基于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求知欲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读物、历史影像、数字博物馆等资源,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基于情境体验更好地感知历史,引发求知欲望,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展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的紫禁城之中,近距离观察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索一些互动式的历史网站,如“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互动地图”,在平台上学生可以点击不同的地点,了解明清时期该地区的重大科技发明和文化事件。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有这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这些发现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影响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激发。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在数字展览中的发现,并就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进行热烈讨论。为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理解,教师可安排一个小组项目,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以小报告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历史情境,学生不仅能更加直观感受历史,还能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而主动寻求答案,这是培养其探究能力的重要一步。

  二、基于问题设计,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只是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课堂更多地需要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探究,在思考、谈论、探究中更好地理解知识,有效培养历史思辨能力。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例如,在探讨“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单元时,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在介绍《本草纲目》时,教师不仅关注其内容本身,还设计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初衷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特点、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等。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本草纲目》的历史背景、社会价值以及其长远意义。在讲解明孝陵的建筑艺术时,教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明孝陵的设计体现了哪些明代建筑的特点、它与其他朝代的皇家陵墓有何不同之处、明孝陵的修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方面等。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孝陵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他们对明清时期社会风貌的整体认知。

  为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教师还可安排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解答一组问题,并准备一份研究报告。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最后的汇报环节,每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让他们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对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还在思考和讨论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分析和评估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都极为重要。

  三、基于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体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课堂,仅有问题深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全局观念和知识广度,需要基于单元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见图1),帮助学生梳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社会变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段历史提取出几条主要线索,如“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以及“发展史”。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继续构建更详细的思维导图,将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关键人物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梳理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某位历史人物的作用,以此来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见图2)。例如,在讨论“洋务运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代表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通过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网络,便于记忆和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此外,这种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探索未知领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最终,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还能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为其终身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四、基于调查研究,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学生在历史课外实践和调查研究方面,普遍比较欠缺。初中历史课程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出10%的课时,设计了若干个活动主题(如:小钱币,大历史;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华英雄谱;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身边发现历史等),供教师在教学中选用。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历史相关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例如,在教授历史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关于当地社区变迁的小型调查研究(见表1)。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调查一个具体的方向,如“衣”的变迁、家庭饮食习惯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或是居住环境的改善等。

  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制订调查计划,包括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并提供必要的调查技巧培训。学生可以采访社区内的老人、中年人以及年轻人,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化的感受和看法。此外,还可以收集老照片、旧报纸等资料,作为调查研究的一部分。

  在调查结束后,各小组需要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并制作成报告或者演示文稿,在班级内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历史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了解到书本之外的历史细节,还能学会如何通过实际调查来获取一手资料,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通过基于调查研究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到历史变迁的过程,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协作,并帮助学生构建起坚实的历史知识体系,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培养其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基于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应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改进历史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融合形式灵活多样,如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历史知识,制作短视频、历史歌曲、数字故事,进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对网络资源的获取、梳理和加工,形成自己的综合实践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做一名互联网“史官”的成就感。通过深入探究和对相关史料的收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数字技术制作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短视频,以此来展现这条古老商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包括它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教师再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时期或地点,如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唐代的繁荣景象,或是中世纪欧洲对东方商品的需求等。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史料图片、视频片段、地图以及文字描述等资料。为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简短的培训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简单的视频编辑软件或在线工具来制作短视频。学生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起来,加上适当的旁白和背景音乐,制作出一部简短而富有创意的视频作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来传达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在完成视频制作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班级展示活动,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创作思路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新课标背景下,深度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其学科优势开展教学工作,基于深度学习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为高中阶段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2]刘佳丽.深度学习背景下初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9):94-96.

  [3]高菲菲.基于“双减”政策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减负”[J].甘肃教育研究,2022(4):62-65.

  [4]陈雪洁.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3):46-48.

  [5]马国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J].天津教育,2023(12):180-18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