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山西珐华彩的美学特征论文

 人参与  2025-03-14 10:30:24  分类 : 教育论文  点这评论  作者:团论文网  来源:https://www.tuanlunwen.com/
  珐华彩,又称“法华彩”或“珐花彩”,始于元,盛于明,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朵绚烂的花朵。山西珐华作为珐华彩中极为重要的流派,它以宁静淡雅的色彩、巧夺天工的造型、流转自如的纹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本文将从美学特征的角度,探讨其美学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山西珐华彩

  珐华创烧于元代的北方窑,主要分布在山西的晋南一带。明后期,景德镇开始仿制山西珐华,并将其胎体从陶胎改变为瓷胎,景德镇瓷胎珐华一改山西陶胎珐华的敦厚淳朴,满器皆为小桥流水之风,轻坚华贵,烜赫一时。由于景德镇窑仿山西珐华一举成功,山西珐华至此进入了衰败期,基本已经到了断烧的地步。到了雍正年间,珐华因难以与新兴的珐琅彩、粉彩等相竞争,几乎停产。由于珐华的史籍记载较少,后世也有法花、粉花等其他称谓,清代《南窑笔记》中提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虽未直接准确地提及珐华、法花,但却是其最早的相关记载。后提及法花一词,是在民国初年许之衡所著的《饮流斋说瓷》中。

  珐华彩作为集装饰技法和色彩哲学为一体的陶瓷品种,以其立粉技艺和色彩美学著称。从胎体上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山西陶胎珐华和景德镇瓷胎珐华两大类。而山西陶胎珐华作为一种独特的低温釉,从属于琉璃的支系,是琉璃工艺成熟基础上的衍生产物。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刻有铭文的明代法花塑作品《莲池会》,刻款内容为:“大明万历元年七月吉日造……阳城县琉璃匠乔永先……”从时间看,这与陈万里在《谈山西琉璃》中所记“修建明万历六年阳城东关关帝庙照壁的琉璃匠乔永先”应是同一人,由此可确定琉璃匠师同时掌握了法花和琉璃的烧造技术。

  山西珐华彩的美学特征

  一、素雅简朴的色彩美学


  色彩是艺术表现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能够引发塑造独特的视觉体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整体调性。珐华艺术中最有韵味的便是这素雅简朴的色彩,其主要采用蓝、白两色,以及孔雀绿、黄釉等一系列低温色彩。这种低调而不奢华、莹润而不突出的色彩搭配为这种独特的陶瓷艺术增添了空灵虚静的视觉层次和清幽淡雅的艺术魅力。

  山西珐华的色彩架构主要是以蓝色为主要釉色框架,并以黄色、绿色、紫色、白色和黑色多作为辅助颜色搭配组合,其色彩的运用和选择展现了儒家美学文化素雅、和谐的特点。儒家美学实质上是一种文人士大夫审美,讲求的是素雅简朴的风格。而观山西珐华的色彩美学特征,以各种淡泊幽静的素色为基础,以一系列和而不同的色彩为点缀,致力在不同的色彩属性中达到和而大同的气质。其气质正恰恰体现出文人士大夫宁静致远的风骨,进而突出了儒家美学所推崇的素雅、和谐之美。
 

 
  二、朴拙生动的装饰美学

  装饰在艺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以点、线、面为原理,通过变形、夸张和概括的形式进行表现,以此来展现美感和效果,为艺术作品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珐华彩的制作工艺包括制泥、成型、装饰、上色、釉烧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便是这立粉和填彩两部分。珐华彩立粉技艺是采用工具,将陶胎或瓷胎泥浆在器物表面形成凸起的纹饰,其本质上是一种堆雕手法,使纹饰具有显著的立体感。这种技法使珐华彩作品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而在制作技法上,山西陶胎珐华与景德镇瓷胎珐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景德镇珐华彩在立粉技艺上是以毛笔作为工具,直接用毛笔蘸取泥浆,在预先规划好的图案轮廓上逐层堆积。这种带有创新性质的立粉技术使线条更加均匀致密、精细多变,更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南方细腻风格。与之不同的是,山西陶胎珐华是将精心调配的陶胎泥装入一种带管的特制泥浆袋,通过挤压在坚硬的陶胎表面进行轮廓描绘的。这种操作技艺速度快捷,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立粉工作,但其精髓并不在于速度,而在于那份对细节的追求和对质朴之美的执着。虽然立粉的效果有时显得不够均匀细致,甚至带有一些粗糙之感,但这正是其独特之处。在这原本就略显粗犷的陶胎上,这种粗糙的立粉技艺反而增添了一种原始的韵味和生动的气息。究其缘由,这与山西珐华的民间文化属性密不可分。产生于元代山西民间的珐华彩,很显然地带有非常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是山西民间陶瓷艺人博采众长的结果,与当时山西的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风格特质上是相通的,粗放的线条表现、缤纷的色块拼接、图案化的纹饰形象,使它的文化体系与剪纸、刺绣、版画、漆画等传统民间文化体系属于同根文化,是民间文化土壤浸润下的产物。

  三、出神入化的纹饰美学

  纹饰是艺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内涵。其内涵往往融合了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再通过不同的组合传达出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情感。同时,珐华彩的纹饰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龙凤图案代表吉祥如意、富贵荣华等,这些文化内涵都进一步丰富了珐华彩的纹饰美学特征。

  山西珐华的纹饰设计独具匠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景德镇的珐华彩风格迥异:景德镇瓷胎法华纹饰多为花鸟、人物,尽显清新淡雅之风;而山西所产生的陶胎法华,器型为罐、瓶、缸、塑像、家具五大类,常见的纹饰有云龙、人物、莲花等,其中有不少人物与佛、道相关,如各种佛像、罗汉、八仙等。其纹饰不仅受到宗教文化影响,也体现了山西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山西晋南的蒲州、平阳、霍州,以及晋东南的高平、泽州、阳城一带,出品最精,这些地区的珐华在纹饰上也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和风格。在用线方面,山西珐华除了采用传统的圆线之外,又创造出三棱线、方线以及几种线条叠加使用的新型方式。不同线型的综合应用丰富了它的表现能力,使器物的整体面貌不仅达到了如同壁画层次分明、生动鲜活的特点,而且更加炉火纯青、惟妙惟肖,条纹细腻中带有粗犷之风,圆润灵活中又不乏古朴稳重。尤其在仙佛造像的运用上,无论是面部细节的雕刻,还是衣饰宝座的刻画都出神入化。总之,山西珐华纹饰的传承、综合了古代的审美成就,独创了珐华艺术,其以北方文化为背景,粗犷、豪放、朴实的审美意识刻画在了陶瓷之上,形成了山西黄土高原独特的珐华文化。

  山西珐华彩美学特征的形成

  陶瓷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其呈现的美学特征背后确实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精神特征和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山西陶胎珐华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受到了时代、文化、风俗习惯和观念融合所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色彩美学、造型美学、纹饰美学特征的形成还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原料选择。这些美学特征共同构成了山西珐华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抹绚烂的色彩。
 

 
  一、宗教文化的影响

  元明时期,在统治者的积极倡导下,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逐渐显现:宗教信仰不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与佛、道并驾齐驱的多元文化格局。这一趋势最终演化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基本国策,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山西珐华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品,深受这种新思想的影响。

  传统珐华彩立粉技艺与当时的宗教壁画沥粉技艺具有相通性,其色彩感也与宗教壁画非常相似,其最初起源极可能是对宗教壁画的模仿。从纹饰美学角度来看,在山西珐华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以佛教和道教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对宗教信仰的深厚情感,更在技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元明时期山西珐华的兴盛和繁荣,正是这一时期宗教信仰和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产物。其不仅体现了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情感,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趋势和民众的心理需求。

  二、地域文化的影响

  山西在地理上处于外域与内地交往的前沿地区,是民族交融、文化汇集之地;在思想文化上,三晋文化儒道释三教兼备,具有兼容并包性;在生活方式上,山西民风具有因地制宜、顺时应变的主观实用性,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形势造就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产生于元代山西民间的珐华彩,很显然地带有非常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是山西民间陶瓷艺人博采众长的结果,与当时山西的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剪纸、琉璃等在风格特质上是相通的。山西法华作为一种低温釉陶瓷,许多学者认为它是由琉璃演变而来,隶属于琉陶瓷的一个支系。当时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一说,无论皇宫庙宇还是商宅权府,都有山西琉璃的存在,可见风靡一时的琉璃产业对山西珐华的影响颇深。此外,从造型美学角度来看,山西珐华器的造型精巧玲珑、华丽活泼,观赏价值和陈设价值都很高,这与其背后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都密不可分,其传承综合了古代的审美成就,以北方文化为背景,将粗犷、豪放、朴实的审美意识刻画在了陶瓷之上。这种审美观念在珐华器的造型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其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时代背景的影响

  山西珐华的釉色丰富、绚烂华丽,以晋南的“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在釉色搭配上体现出颇具匠心的一面。

  从色彩美学角度看,山西珐华的色彩架构是以蓝色为主、白色为辅,这与元明时期的信仰崇拜密不可分。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蒙古族崇尚蓝白色,而在蒙古人的信仰和文化中,蓝色承载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它被视为永恒神明的代表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贞。为了凝聚人心和巩固统治,蒙古族的统治者巧妙地运用了蓝色这一图腾色彩。他们最初利用天狼传说宣扬天命思想,将统一的蒙古国家称之为“蓝色蒙古国”,国家的首都也被赋予了“青城”的美名。不仅如此,蒙古国的国旗由蓝色织物制成,皇宫被称为“青宫”,甚至许多地名也带有蓝色。尽管最初当时的统治者并不是以艺术的视角去使用蓝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蓝色逐渐成为当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颜色的政治意义和图腾色彩让它成为全民崇拜的对象。在宗教、王权、风俗的相互作用中,以及审美心理的积淀中,蓝色和白色已经成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色彩。山西珐华的出现,以及霍窑仿定窑白瓷的再度流行,正是迎合了元人对蓝色、白色的崇尚,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特征。

  山西珐华彩美学特征的意义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曾在巡视文博会场馆时说:“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是当之无愧的‘山西三宝’,我们不仅要把传统技艺打造得炉火纯青,还要不断创新,追求更高的技艺价值,通过展示、拍卖、鉴赏等手段把‘山西三宝’推向国际,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

  山西珐华彩作为兴于元、盛于明的陶瓷品类,其色彩美学、装饰美学和纹饰美学特征均意蕴深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珐华彩,其独特性、脆弱性决定了其发展之路必定是充满荆棘和变数的,有待于珐华彩传承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而不懈地努力,才能使其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同时,珐华彩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色彩美学、装饰美学和纹饰美学,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来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