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科学合理地利用和改进栽培方式是实现高产、降低病虫害危害、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临着产量低,水肥浪费,秧苗素质低等问题。突破常规耕作模式,采用精细调控技术,实现规模化、稳定增产,是实现区域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并结合本地的生产情况,选用优良的水稻品种,对各项栽培技术进行优化,强化栽培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同时达到高产、高质的目的。本文对我国目前的稻田生产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该工艺的实施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是标准化的育苗技术,选择播种的时间、地点、品种、秧田,稻田的肥料、浇水和病虫害的控制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稻田种植效率的具体途径,以综合提高稻田的整体素质,推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稻种植效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1水稻种植栽培现状
水稻为谷类作物,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早、中、晚三季等。水稻对土壤的需求不大,但适宜于稻田,喜高温,多湿,短日照。根据不同生长环境下不同生育阶段的水稻生长状况,发现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环境,即适宜于10~12℃的萌发,适宜于分蘖期20℃,穗分化期30℃,而在栽培期,湿度在50%~90%[1],低温使穗茎、穗粒的分化提前。在实际栽培中,需要按照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惯和发展需要采取适当的栽培方式,为水稻的生长营造适宜的自然环境,将栽培管理工作做好,从而确保水稻的健康成长,实现理想的产量目标。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耕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机发展和科技的全面融合,使农民的耕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为以后的水稻栽培提供了更好的环境。食品生产受到市场、技术、气候和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将极大地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栽培和栽培期间,受水环境和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其高度依赖于机械作业,使得播种时机和晒地模式均存在着不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稻田的总体产量。
目前,我国一些稻田普遍存在成穗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穴栽苗少、密度控制差、秧苗素质差,有些除草剂施用方法不够标准,直到作物发生了病虫害才进行有效控制,缺少针对性措施。在掌握
目前一些地区的稻田种植情况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标准化,将增产的措施和栽培技术应用于该地区的稻田,从而使其总体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2]。
2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流程
2.1规范育苗技术
2.1.1旱田育苗
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进行合理选择。例如,在苗地缺水的情况下,可采用旱地育秧。采用旱地育秧时,要注意对秧田的湿度进行观测,保证苗床时刻处于潮湿状况。旱地育秧土壤疏松肥沃,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无明显的不利作用,提高了育秧的方便性。在采用旱地育秧的过程中,要对覆膜进行适当的覆盖,当苗高达到15cm时把膜掀开,然后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再进行移栽,这样才能让幼苗的生长更加平稳。
2.1.2水田插秧
若种植条件为稻田,则应采用种子法,以达到稻田插苗的目的。利用春天翻耕来为播种做好前期的准备,把这一地区所有的泥土都翻过来,让它一直处于松软的状态。保证秧苗内具有充足的水分,移栽工作才能顺畅进行。在实施水稻移栽育苗工艺时,除了要对种子进行科学的筛选之外,还需要在播种时进行适量的浸种工作,这一工作做完后即可把种子直接种在育秧床上,等到幼苗长到15厘米的时候全都拔出来,移栽到相应的水稻上。在这一措施的作用下,水稻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2.2挑选播种时间及栽培地址
在进行水稻种植之前,必须正确地确定种植地点和种植时期。为了进一步改善稻田的生产效率,需要合理选址和确定适宜的土壤理化参数。从环保的观点来看,种植场地应该避开化学工厂等污染源,并对周边进行适当的规划,确保作物种植区雨水充足,水资源充足。在选定试验田后,要进行土壤的内在品质及养分含量的测定,以达到每一个生育时期所需的养分含量,方可在此地区推广。
要把不同的稻种和产地结合起来,育苗前期要对苗木的生长质量进行研究。受生物灾害、土壤资源、种植水平、降雨状况和地区气温等多方面的制约,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其在地区内的适应能力,推动其健康成长。水稻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早稻种植是春天(3月下旬到4月上旬);中稻的种植要推迟一些(4月末到5月上旬);晚熟水稻早播于夏天(6月中旬至6月中旬)[3]。
2.3稻田施肥
在正式进行插秧之前先采用机械深耕,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性和孔隙率。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应对基础施肥进行科学计划,并尽可能多地使用高质量的有机肥。优质有机肥具有丰富的养分和长效的肥效,且含有丰富的养分,可以施用于相应的土壤。
为了提高当地土壤对有机肥的适应能力,需要在施肥期施用各种类型的土壤改良剂,及时提高各种养分含量,满足水稻对有机肥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水稻对养分的需求,可在复混肥中适量添加硅肥料。在抽穗到成熟阶段,为了增加种子产量,除了施肥外,还应结合植株的长势适时追氮,适量使用磷酸二氢钾,并对植株的长势进行观测,如在抽穗之前出现叶色变黄,则应及时追施高N肥并连续追施颗粒肥,以提高叶机能[4]。
2.4稻田灌溉
在对水田进行肥料施用时,应结合水田的实际情况进行灌水工作。目前,我国以手工或机械耕作为主,播种时机的选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容易产生偏差,降雨、气温等因素均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了解了水稻田内的干湿条件后,需要对其进行节水控制,精确控制灌水的时机和频率,以达到更好的灌水效果。
目前,种植人员采取间断浇水,保持农田的湿度,保证地下水的深度符合作物的生长要求。水稻在返青期、抽穗开花期和结实期对用水的迫切需要,种植人员要对各时期的灌水进行系统的综合调控,确定各时期对水的特定需要,并将其与气象和作物长势相融合,以全方位提升灌区的节水效益。在实施灌水时,要注意对秧苗的生长状况进行观测,并将杂草防治方法运用于生产实践中[5]。
水稻各生育时期的用水需求差异很大,种植人员需要对各生育时期的用水状况、灌溉状况进行合理调控,同时,农田中的杂草会迅速吸收水分,因此需要对农田杂草进行科学治理[6]。例如,栽培者要标准化使用化学制剂,以提高杂草的有效性和水稻的吸水量状况。
2.5病虫害防治
水稻的重要病害有稻纵卷叶螟、黑条矮缩病、条斑叶枯病等。稻瘟病菌是稻瘟病菌的主要侵染源,主要集中在水稻叶片分化早期和秧苗阶段,对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危害,造成叶片和叶秆品质下降,各种养分含量下降[7]。
当发生条斑病以后,可采取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综合控制,使稻田的种植条件得到改善;应用化学防治时,应选用合适的药剂,将药剂均匀地喷在叶面上,同时要注意合理的用量和喷雾的距离。在稻纵卷叶螟虫危害期间,应及时对其长势进行监测,结合物理和生防等手段对其进行综合防控,以实现对稻纵卷叶螟虫的有效控制。
3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3.1控肥技术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对水稻进行合理的肥料施用,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一般来说,农户在种水稻的时候,都是基于以往的种植状况和多年来的种植经验确定肥料的种类、数量和时间,然后在苗木栽植完毕之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施肥。该施肥方式在保证产量、保证产量的同时,没有从自然条件及作物生长状况出发,总体施用效率受到限制,无法达到最佳施用水平。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应对栽培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实行精细、科学经营,使肥料的利用率最大化。比如,在对水稻施氮的过程中,要结合水稻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对肥料的用量和施用时期进行科学选择,采用常规的淹灌方法,并针对不同生育阶段的不同进行适当的施肥。在生育初期,施氮量由80%降到60%;在中、晚期,增施氮肥比例可由20%增至40%,从而达到壮蘖保蘖的目的。
3.2叶龄优化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除科学施用肥料外,还要注意适时地调整叶龄工艺。叶龄优化技术的运用原则是对水稻生育各期进行综合认识与解析,归纳出各生育期的植株发育特征,从而制定出高产优质的栽培工艺与经营措施。该方法应用中需要在田间建立一个观测站点,24小时不停地观测,实时地把握叶龄的动态,把握叶龄的发展规律,进而指导生产工艺的优化和经营决策的制定。此外,在设置叶龄观测点时,需要按照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设置,并在叶片上做好标识,将各时期、各生育阶段的叶面形状及变异情况进行记载,形成完备的记载。
3.3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但是栽培条件和栽培方法的不同,水稻的成熟度各不相同。在北部,一般是一年一熟,在3~4月播种,6月底到7月收获;而在南方,一年收获两次,晚稻多于六月收获后播种,10月底到11月收获。由于栽培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病害,对作物生长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控,以达到减少病害发生、保证农户收入的目的。
水稻最重要的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在进行防治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所处地理位置和最常用的病害种类来确定要保护的目标,并进行针对性防范。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的药物用量,不能随便增加用药量。水稻的主要害虫有灰飞虱、稻纵卷叶螟、黏虫等,在控制稻田害虫的同时,还需要与水稻的生长环境和天气等相联系,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技术方针。
3.4控苗技术
水稻控秧工艺的优选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大意义。通常,采用控制秧苗的方法可以提高秧苗的生长发育。常用的控制秧苗的方法是秧苗分枝处理,可以确保秧苗的健康成长。秧苗分枝后对水、肥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光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严重阻碍水稻主体幼苗的生长发育,延缓其生长发育和生育周期。所以,在栽培过程中,要对秧苗进行适当的修剪,去除过多的侧枝,保证主要秧苗能够得到充足的水肥供应,从而达到快速茁壮的目的。
4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策略
4.1科学选择水稻品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除了对多种种植技术进行合理的筛选和运用之外,还要考虑到水稻的品种、苗床和种植管理等因素,从而制订出一整套的种植方案,保证水稻的健康成长。
为了提高种植效率,农民需要在政策引导下,根据本地的稻田栽培环境筛选出优质的水稻品种。选择的水稻品种既要对病害有一定的抗性,又要对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生态条件的适应性,以确保栽培措施的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此外,在对水稻品种的选用上,要尽可能多地选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品种,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控制水稻的病虫害。其中,以籼粳12为代表,其籼粳8000kg/hm2,熟期123天,苗期快速,株高90cm,穗长18cm,稻粒长5~6mm,是一个优质高产的籼粳新材料。
4.2合理选择苗床
水稻栽培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栽培技术的应用、品种的筛选和栽培的条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稻田栽培实践中,要想提高稻田的生产效率,必须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地方,并要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和疏松的土壤。育苗移栽时,需要用到不同的苗床。若播细苗,667/hm2需预留8~12m2苗床;若栽中苗,667/hm2需预留12~14m2苗床;若播苗较大,667/hm2需预留16~18m2苗床。在有足够的人力储备条件下,要尽量选用小苗和中等苗。在干旱、劳力短缺或蓄水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应选用中、大苗,从而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4.3强化水稻种植管理
水稻栽培过程非常繁琐,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容易造成大面积减产和品质下降,进而降低农民的经济效益。为此,为加强对稻田的栽培管理,要在多年的种植实践中、地方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与协助下,科学地对稻田种植的整个流程进行计划,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选种等工作与稻田种植中的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选种等工作相融合,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种植计划,做到精细化、标准化。与此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天气条件,对不同的作物进行不同选择,并对其进行适当优化,从而确保水稻的高产、优质,提高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姚小双.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分析[J].种子科技,2024,42(01):40-42.
[2]高光武.荃香优89在尤溪县作中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23,41(04):47-49.
[3]倪爱兰.兴化市水稻种植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3,41(24):130-132.
[4]张发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2):68-69.
[5]王欢,李兴华,蔡星星等.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河北农业,2023(12):62-64.
[6]黄国生,朱燕燕,黄小兰等.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路径探究[J].当代农机,2023(12):83-84+86.
[7]杨志荣.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对水稻品质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3,41(23):136-13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