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校独特的精神品质和风格的呈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丰富高校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质量。文章深入探讨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机制和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融合规划等提升路径建议,旨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文化内涵;教育质量
  2023年,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共有高校3012所,大学生在校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这些巨大的师生群体在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同时,高校又是培养社会精神支柱和引领发展方向的重要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引领社会文化风向的能力。因此,进一步强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然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2]。因此,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寻找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为培养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定义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复合且多维度的概念,指的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中,由师生及其他校园成员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3]。它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的建筑风格、自然景观等物质层面,更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师生行为准则等精神与行为层面。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高校独特而丰富的校园文化。
  (二)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引领性等特点。多元性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来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同时,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必然具有创新性。批判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点。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和精英群体,他们具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精神,对于社会现象和文化潮流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三)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对提升学生素质、促进校园和谐及推动社会文化进步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载体,展现学校特色的窗口,还能调节校园矛盾,增强凝聚力。通过文化创新,高校为社会文化提供动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种文化对学生未来职业、学校发展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其崇德向善、和合共生等理念,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石[4]。将这些优秀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开展经典诵读、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深邃思想,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例如,高校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如某高校以“和”文化为核心,将传统“和”的理念融入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和谐共融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也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融入的表层化

  当前,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但往往仅停留在表层化的层面,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度和系统性的整合。这种表层化的融入方式,往往只是在校园中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的象征物,或者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而没有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入结合起来。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并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引领作用。一些高校在校园建设中引入了古典建筑、传统雕塑等元素,但缺乏对这些元素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和传承,导致学生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又如,部分高校在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时,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和热闹程度,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使得这些活动虽然看似热闹,但实际上缺乏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割裂
  在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的问题。这些高校往往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内在联系和融合发展。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被割裂成两个孤立的部分,无法在校园文化中形成有机的统一。这种割裂现象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课程设置上,部分高校将传统文化课程与现代文化课程分开设置,缺乏跨学科、跨时代的融合教学;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也往往将传统文化活动与现代文化活动分开进行,缺乏相互交融和互动的平台。这种割裂现象不仅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限制了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有时过于注重校方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部分高校往往由校方主导,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活动;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上,也往往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或冷漠态度。
  (四)文化传承主体单一、缺乏创新
  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往往过于单一,主要依赖学校和教师的主导,缺乏多元参与。这种单一的主体结构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师生应该在平等互动中共同参与、共同塑造校园文化。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主导整个传承过程,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创新乏力。许多高校仍沿用单一形式,缺乏新颖吸引人的传承渠道和方式,无法有效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传统文化融合缺乏系统规划
  高校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往往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一些高校只是被动地、零散地引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却没有从整体上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融合方案。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只是简单地开设几门传统文化课程,但未与其他课程形成有机衔接;在校园环境营造上,只是在校园里添加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雕塑或建筑,却未能贯彻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导致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内的存在较为分散和零碎,难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影响了校园整体文化内涵的凝练和提升。
  四、关于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路径建议
  (一)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在推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校园文化建设时,首要任务是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这不仅仅是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几门传统文化课程,而是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一是在顶层设计上,高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规划,明确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外,还应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他课程中,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教育。三是在教学内容上,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观,避免表面化和形式化的教学。四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层意义[5]。
  (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
  针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的问题,高校应当努力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课程设置上,鼓励跨学科的融合式课程开设,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知识有机结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例如,在设计类课程中融入传统工艺美学元素;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加入中华传统思想资源等。二是在活动组织上,设计富有创意的现代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热门活动相结合,如传统诗词朗诵大会、线上国学知识竞赛、非遗体验活动等,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活力。三是在校园环境上,在校园景观、建筑等硬件设施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元素形成有机统一。同时,也要注重对融合元素的文化内涵解读,让学生在欣赏之余获得文化熏陶。四是在师资队伍上,鼓励传统文化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合作,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高校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互动性。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二是鼓励学生自主策划传统文化活动。在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时,高校可以向学生释放更多主导权,支持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等支持,激发他们的创意和热情。三是建立学生传统文化社团。支持学生自发成立书法、国学、戏曲等传统文化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切磋的平台。高校可以安排专业的老师对这些社团给予指导,形成生生相传、相互激励的局面。四是吸纳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高校可以设立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让学生代表直接参与到相关决策中,充分表达自身诉求。同时,也可以组建由学生组成的校园文化宣传队伍,让学生自身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宣传传统文化。
  (四)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机制
  为解决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单一、缺乏创新的问题,高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机制。一是搭建多主体参与平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只依赖学校和教师的单一主导,而应当让社会力量、专家学者、优秀文化传承人等多方主体参与其中。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论坛、研讨会,邀请各界人士参与,形成合力。二是鼓励师生创新实践。要鼓励广大师生在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注入当代元素,使传统文化展现新的活力。可以为师生搭建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如设立“传统文化创新设计大赛”等。三是注重新媒体传播手段。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止步于课堂和校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形式进行生动传播,吸引年轻学子的关注。四是开展文化产品研发。可以组建师生团队,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使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同时,通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融合规划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高校应当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融合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一是明确融合目标和理念。高校首先要明确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的目标,坚持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用传统智慧滋养现代文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二是制定整体融合方案。要从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资源配置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融合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确保融合工作有序开展。三是统筹校园各领域融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园环境、活动载体、管理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格局。四是注重制度保障和督导评估。要将传统文化融合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同时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对融合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优化。
  五、结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源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机制和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融合规划等一系列提升路径。希望通过系统分析和建议,能为高校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力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同时,也呼吁广大高校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新高地,为祖国培养更多扎根中华文化而又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京凤,张桂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49-51.
  [2]何炜.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87-89.
  [3]刘奕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20):65-68.
  [4]郭飒飒.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新西部(理论版),2016,(03):103-104.
  [5]曹志斌.试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92-9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