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数字化转型是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大农业和大食物观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分析新时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以及大农业和大食物观视域下数字农业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缺失问题,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数字化转型应从思想上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供应数字化转型理念,掌握以信息为中心的农业数字化转型工具与数据平台建设,创新以全产业融合为中心的农业数字化转型思路,构建以耕读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传承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农业;大食物观;农林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

  0引言

  数字经济是当今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1]。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战略要务,数字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重要方式[2]。《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而数字化人才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主体。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从“大农业—大食物观”视域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数字化人才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的应用,高校师生专业学习中需要具备专业文献检索和数字信息分析的技能,要培养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应用技能。

  1新时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农林牧渔等产业经济与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为核心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社会科学学科[3]。其人才培养要适应我国“三农”发展对应用型和实践型专业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面临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社会认同感不足以及专业系统化升级发展不够等困境。

  1.1专业综合技能不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传统的老牌专业,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而产生的,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生产环节的管理到生产之后农产品的流通运输乃至销售等系统的循环过程。然而,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的推进,农产品营销、农业人员管理以及农产品物流等独立形成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特色和综合技能受到制约,农林经济管理已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专业技术特色不够明显。但现代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又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对人才、信息、资源等的有效管理,因此,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新时代又展现出新机遇,既包括乡村建设实践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又包括大国“三农”带来的示范效应等。特别是在全球农业和食物系统受到气候、营养和技术变革的挑战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的供求连接更加紧密,农业经济学界还要抓紧研究世界性和系统性问题,在绿色发展框架下,形成多学科融合体系[4]。

  1.2专业人才培养社会认知度不高

  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学科覆盖面越来越大,对现代信息技术需求越来越高[5],而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体系不健全[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不明确,学习态度与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7];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认知度低,从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的专业需求可以看出,对口专业需求很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更少。然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无论是企事业单位在谋划乡村振兴发展或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还是个人农业创业以拓展农业多功能性,都需要既懂农业也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3专业系统性发展不够完善

  从大农业和大食物系统构成的农食系统来看,农业生产环节管理技术性不强,市场流通与经营管理环节信息衔接不及时,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各主体融合联营效率不高,其中缺乏专业的组织和人才连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育,而人才培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要具有超前的创新创造能力来满足未来发展要求,能够把握农林经济发展的前沿方向,拓宽农业横向和纵向的范围及视野,特别是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以数字化农业转型为契机,引领现代大农业的变革,对接大食物系统。要在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的基础上,挖掘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科技和信息的潜力,以新型技术信息要素赋能传统要素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升级,带动整个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与时俱进。
 

 
  1.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传统农业下的劳动力耕作方式被机械化所取代,农业生产实践人工化操作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多走向对市场的认知分析与预测,然而对农业生产特性的不了解、不熟悉很难理解农产品市场。由于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实践教学课程不系统以及实践经费投入不足等,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多偏重某一环节的理论教学,耕读教育不能有效衔接,造成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欠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对乡村的认识不足,很难融入其中,对于培养真正的知农爱农人才还有一定困难。

  2数字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及人才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物联网的应用使农业产业链内部之间的相互衔接更加紧密,促进了农业产业的高产、高效。从国外的数字化转型实例可以看到,数字农业可以节约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农产品数量和品质,减轻劳动力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基于数字经济的信息技术管理还为高碳农业向农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8]。数字农业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数字农业促使农业标准化、技术创新化和信息服务化等[9],数字经济还可以开拓就业新空间。

  目前,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在推进“宽带乡村”、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实践与试点建设[10],从全国来看,各省份发展存在差异,东部发展水平高,西部发展水平低[11],农业的数字化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数字农业建设与发展要加快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与运行。现实中,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培养机制缺乏,数字技术型农业人才缺失,专业设置和人才结构难以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需要[12]。

  然而,新时期数字经济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从资源的调配到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分析,以及加工流通过程满足消费者餐桌食物需求,无不渗透着数字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等技能应用。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社会就业空间不足和乡村振兴实施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回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也推进了贫困地区多项扶贫措施和扶贫产业的落地发展;大量出现的新媒体和短视频等成为新农人展示乡村文化的重要手段。这些新变化更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融入和创新发展,才能把农村真正建设成为和美乡村。

  3农林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创新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按照农业经济研究热点导向,后续研究热点将更关注“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和智慧化等[13]。数字农业运营管理既包括生产环节管理的延伸,也包括整个农产品生产流程和服务创造等一系列农产品与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因此,需要有效分析和利用现代化大农业产业数字化知识和信息,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信息收集、分析、推广和应用等环节发挥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满足市场对数字化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3.1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供应数字化转型理念

  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的大农业生产供应系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经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从生产意识转变为需求意识,要主动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要从消费者需求来看农业经济要素的配置,有主动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决策的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从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学生对于消费者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数据信息挖掘,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体系各模块进行数字化改造与升级,着力打造具有数字经济运营能力的特色现代化大农业经营管理专业集群,构建具有数字化与专业化深度融合的精英人才队伍,满足数字农业发展需要,并培养具有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供应体系素养和大食物系统运行流通数字化管理技能,以及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贸易、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等相关数据分析、评价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搭建以信息为中心的农业数字化全产业链分析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深入,需要对承载信息的数据进行收集、清洗、数字化统计分析和市场运营分析等,以满足信息时代对有效数据信息的利用。例如,德国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中构建了数字素养框架,从信息搜索处理、交流合作展示到解决问题采取行动和分析反思,既有基本数字操作技能,又有综合应用数字能力。因此,数字经济体系离不开相应的平台构建、数据收集和计算评价。而要想构建数字经济专业集群,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实践项目训练。一方面需要打造数字化师资精英团队。利用高校教师再学习能力,通过数字经济培训,强化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分批次打造数字化专业特色精英团队,积极开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科研探索。搭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数字经济运行平台,拓展平台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与服务功能。另一方面需要融入实践项目。利用政企校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高校专业集群联合体与农业企业、合作社以及政府科研单位等的项目合作,推动数字技术供给与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需求的有效配置,进一步收集平台数据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将数据信息真正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提升农业产业数字经济的效益。

  3.3创新以全产业融合为中心的农业数字化转型思路

  利用高校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农业经济主体数字化能力,一方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数字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化服务逐渐渗透数字化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与服务相关人才提供数字化新技能。这就要从全产业融合的主体培育出发,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连接主体。数字化转型后的新型农业全产业链中的生产主体、加工主体、零售主体等都可以成为全产业链主体,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数字化运营。但关键在于这些主体要有主动参与数字化转型运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益,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农业数字化转型人才作为支撑基础。

  3.4构建以耕读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传承实践模式

  运用现代化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平台,开发大学生对专业的新认知,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衔接,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既传承过去小农业内部的生态循环系统,又基于新科技打造新时期多产业部门联合的大生态文明循环体系,形成绿色、开放、和谐与共享的,集自然、科学、生态和社会于一体的互利互惠耕读文化氛围。将数字技术融入校园文化和专业建设,创新文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实现数据驱动下专业教育的智能化服务,实践技术模式的数字化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明峰,姜波,沈小晓,等.多国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N].人民日报,2021-09-23(017).

  [2]龙海波.数字化转型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9-10-22(004).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樊胜根.从国际视野看中国农业经济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4-8.

  [5]王雅鹏,杨涛,张岳君.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5.

  [6]杨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6(11):22-24.

  [7]张慧琴.“双一流”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困境及改革思路[J].农业教育研究,2017(4):23-25.

  [8]张柏杨,刘佳颖,朱睿博.数字农业发展:国际经验、减排效应与金融支持——基于成都的案例分析[J].西南金融,2022(1):28-39.

  [9]吕小刚.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农业经济,2020(9):15-16.

  [10]王小兵.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做法与经验[J].大数据时代,2021(10):24-25.

  [11]张鸿,王浩然,李哲.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基于2015—2019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41-154.

  [12]黄季焜,胡瑞法,易红梅,等.面向2050年我国农业发展愿景与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1):11-19.

  [13]陈秋红,朱侃.国内农业经济研究40年:热点主题与研究前沿——基于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大数据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65-7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