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研究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首先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其次总结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最后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实践机会、师资队伍、与企业合作、创新创业意识、跨学科融合以及国际化视野等多个层面提出优化改进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数字经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数字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驱动力,对各国和各行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我国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41.5%。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消费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由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革,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新特点。
首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炼有用信息,支持决策的制定。专业数据分析与数据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能已成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必备的素养。
其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跨界融合的趋势,电子商务工作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而是涵盖了供应链、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企业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电商人才,这要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数字化技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区块链等。
再次,根据智联招聘、淘榜单共同发布的《2021年直播产业人才报告》,2021年第三季度直播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1.72%,且高于全平台岗位增幅的6.82%。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电子商务创新模式相继呈现,催生了一批全新的行业和就业岗位。这要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业务中的问题[1]。在创业氛围浓厚的企业中,具备创业经验的人才更能吸引用人单位的关注。
最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企业需要能够处理跨国业务的专业人才。除了熟悉本国市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还应该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理解不同国家的商业文化、法规和消费习惯。因此,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业务运作经验的电商人才将更受欢迎。
2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也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社交化等新特点,电子商务不仅涉及传统的B2B、B2C等模式,还涉及C2C、O2O、P2P等模式。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2.1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实际需求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无法及时跟上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步伐。由于电子商务领域技术和业务的快速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难以涵盖最新的发展趋势,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市场需求与所学知识不匹配的问题。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根据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或升级了大量数字化专业和专业群,但是在专业数字化建设方面不够系统和深刻,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开发缓慢[2]。
2.2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电子商务行业综合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但有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仍然存在学科樊篱,缺乏跨学科的融合。有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相对单一,加之教师缺乏业内最新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行业信息,从而导致了课程内容的相对滞后,教师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新挑战,难以适应电子商务产业的新要求。
2.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不完善
电子商务是一个强调实践的行业,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目前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与电商企业的合作机会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关系比较松散,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关键链条尚未形成[3]。不少高职院校在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4]。因此,学校难以深入了解实际市场需求,无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真实商业场景下的操作经验,使得他们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作需要。
2.4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够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快速变革,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呈现新变化、新特点,这就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导致毕业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显得相对被动。另外,政府、行业、院校与企业等主体在创业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师生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能力薄弱[5]。
3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适应行业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建设。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机会、师资队伍、与企业合作、创新创业意识、跨学科融合以及国际化视野等多个层面提出改进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契合行业新要求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科研和教学综合优势,加大数字经济特色课程的开设力度,使学生在真正的电子商务大数据实战环境中不断学习、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①引入行业前沿课程。定期评估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引入与时俱进的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使学生能够跟随技术发展步伐。②加强课程建设。加强电商平台搭建、数据分析实战、营销策划等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能。③设置更契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引入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他们在学校时就能够具备一定的商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3.2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将最新的知识与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适合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高层次人才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①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设立定期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对新兴技术和电商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电商教师应该进入电商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储备,还能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②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做到学术与实践并重。建立学术与实践并重的教师晋升机制,鼓励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并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③引进行业导师。引进电商行业的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使课程更贴近实际。
3.3推动产教融合,与企业深度合作
①开展企业导向课题。设立由企业提供课题的实践性项目,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使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②邀请企业人士来学校做讲座和培训。定期邀请电商行业的企业代表来学校做讲座或讲授培训课程,分享行业发展经验,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实践指导。③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运作,亲身感受电商行业的现状,拓宽视野。④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深度融入学院专业建设、就业实习等多个环节。⑤建设专项产教融合平台。专项产教融合平台主要包含实训实战、数据化运营、新商科大数据分析三大基本模块,其中企业端负责电商数据管理,高校端负责专业发展分析、教学实训等[6]。⑥通过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全面构建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立体式教学体系,搭建以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敏感性、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3.4增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①在学校建设创客空间。在校园内建设创客空间,提供创业资源、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实践创新创业。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主办或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热情,培养实际运作的能力。③为学生提供导师制创业辅导。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导师制创业辅导,使他们在创业初期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④建设和完善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践基地+能力导向、课程整合、岗位实践、创业孵化”。⑤通过产学合作实践,加强与电商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商业场景,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磨砺技能。实践基地应该包括商业通用技术技能训练基地、商业文化传承基地以及人文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等。⑥开拓校企联动项目。制定校企联动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为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战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演练中获得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明确电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流程,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综合能力。⑦双导师制度。实行双导师制度,既有学校老师指导,也有企业导师提供实际指导,使学生既能获取学术知识,又能获得实际操作经验。
3.5培养过程注重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高职院校应该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数字化、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通过教师的多方合作和共同培养使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升包括数据分析、管理、运营和法律问题处理等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数字化、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①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法学、信息技术等专业进行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②建立跨学科项目团队。建立跨学科项目团队,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形成更为综合的能力。③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推动学校与国外高校或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与实践平台。④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与实习机会。与跨境电商联合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实习项目,拓宽国际化视野,培养具备全球背景的电商专业人才。⑤引进高水平外教。为学生提供更为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国际电商行业的联系。
4总结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需要全方位、系统性的策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实践机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度合作企业、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推动跨学科融合以及拓展国际化视野,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电子商务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学生顺利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21,42(5):141-142.
[2]高晟星,陶丽萍.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内涵、演进与关键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3):42-47.
[3]王梦婕.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4):74-76.
[4]刘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11):33-36.
[5]郭湘红,梁永祥,吐尔逊古丽·热克甫.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展经济,2023(21):141-144.
[6]陈燕予.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华东科技,2023(11):72-7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