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智能财税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文章深入探讨数字经济时代对智能财税人才的新要求,分析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现存问题,揭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构建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旨在构建一个与数字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

  0引言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能财税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智能财税教育的质量与模式直接关系到行业人才的供给质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革与创新。本文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对智能财税人才的新要求,以及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现存问题,旨在为构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从而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数字经济时代对智能财税人才的新要求

  1.1掌握数字化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税工作的复杂性和数据量都大大增加,这对财税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智能财税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整理能力,能够从各种来源获取关键财税数据,这是有效分析的前提。同时,还需要精通数据处理技术,能够清洗、转换和整合大量数据,提取出准确、有用的信息。更为关键的是,智能财税人才应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通过建模、预测等分析方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与趋势,为企业的财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此外,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高度重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

  1.2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财税领域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跨行业的融合趋势要求智能财税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知识,要深入理解经济学的原理,以便更好地分析市场趋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同时,还要精通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以优化企业的资金运作和财务结构。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也成为智能财税人才的必备技能,有助于他们高效地利用数字工具和平台来处理财税事务。除了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对于智能财税人才来说同样重要。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传统的财税处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智能财税人才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敢于挑战传统模式,勇于创新实践,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1.3熟悉智能财税系统的操作与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财税人才需要全面了解系统的基础设置,确保各项参数配置正确,为后续的财税处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数据录入环节,要准确无误地将各项财务数据输入系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后续生成准确报表和进行税务申报的关键。此外,智能财税人才还应熟练掌握报表生成功能,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快速生成各类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税务申报环节,需要了解相关税法规定,确保申报的准确性和合规性,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的税务风险[2]。除了日常操作,智能财税人才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以便及时跟进系统的更新与升级。同时,应了解系统的基本维护与更新知识,能够处理常见的系统故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从而满足企业财税工作的持续需求。
 

 
  2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2.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在智能财税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传统财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数字化技能、数据分析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入。这种脱节现象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实际的财税工作时,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实用性,未能充分体现数字经济时代对智能财税人才的新要求,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

  2.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智能财税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环节薄弱的问题。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比重偏低,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缺乏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和仿真环境,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3]。

  2.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该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普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实际行业经验和数字化技能,难以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教师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智能财税人才的要求,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制约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专业的发展。

  3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重构专业联合和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调整。智能财税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财税知识,还要具备数字化技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因此,课程体系应打破传统财税专业的限制,积极融入经济学、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增加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在财税领域的应用。同时,课程内容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引入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除了课程内容的更新,还要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各门课程之间应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构建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例如,可以设置综合性课程或项目,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4]。此外,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可以设置选修课程和方向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产业界的合作,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培养出的学生更具竞争力。

  3.2深化教材教法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法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材方面,传统的财税教材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法规的传授,但在数字经济时代,这样的内容已显单薄。因此,要全面地更新和扩充教材。新的教材中应增加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内容,如数字化财税技术、大数据分析在财税领域的应用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同时,教材中应融入更多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要具有代表性,还要能体现最新的行业趋势,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5]。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财税问题或项目展开讨论,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案例式教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分析真实的财税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此外,还可以尝试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就某一财税话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教材和教法的改革,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模拟财税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3.3建设教学资源库

  建设教学资源库不仅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教学材料,还是连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职场的桥梁。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多样性和时效性。多样性意味着资源库中应包含各种类型的材料,如课程讲义、案例研究、行业报告、实操视频等,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学生。同时,这些材料应覆盖智能财税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能,从理论到实践,确保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学习支持。时效性则是确保教学资源与当前行业发展和技术趋势保持同步的关键。智能财税领域的技术和政策变化迅速,因此,资源库中的材料需要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行业标准和实践。高职院校需要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源。除了多样性和时效性,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和高效的搜索功能可以大大优化学生和教师使用资源库的体验[6]。此外,资源库还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编制合适的学习计划。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在线研讨会、虚拟实验室和互动学习项目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尝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3.4打造产教融合教学基地

  打造产教融合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在数字经济时代培养智能财税人才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教学基地的建设旨在将教学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产教融合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模式,共同打造实训平台,模拟真实的财税工作环境,如此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还能让他们接触到最新的行业技术和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智能财税的实际运作。教学基地的建设要注重硬件与软件的双重投入。在硬件方面,需要配备先进的财税实训设备、软件系统和网络环境,以模拟真实的财税工作场景。在软件方面,则应引入行业经验丰富的导师和企业讲师,能够提供实战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除了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教学基地还应承担起科研与技术创新的任务。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探索智能财税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行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7]。同时,基地也可以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为企业提供技术测试和验证的环境。此外,产教融合教学基地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定期组织行业讲座、企业参访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行业的认知和归属感。最后,为了确保产教融合教学基地的有效运行,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包括基地的日常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估等方面,通过不断地改进和优化,确保教学基地能够持续地为培养智能财税人才发挥积极作用[8]。

  4结束语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至关重要。通过重构专业联合和课程体系、深化教材教法改革、建设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以及打造产教融合型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举措,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智能财税人才。这种模式的实施,将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行业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蒋心园.STEAM教育融合视角下高职智能财税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商业会计,2024(2):114-118.

  [2]滕延秀.“1+X”背景下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23(11):36-38.[3]沈应仙.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研究: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会计,2021(7):23-25.

  [4]闻彦博,彭帆,林素敏,等.1+X证书制度下基于“双主体异质合作”的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8):121-123.

  [5]代欣欣,钱芳.产教融合背景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究: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智能财税交付中心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2):185-188.

  [6]肖梅,吕侃徽.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3):81-84.

  [7]苏子,杨鑫,黄月云.智能财税时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思考[J].两岸终身教育,2023(1):37-44.

  [8]刘焕雯.“1+X”证书背景下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的探索: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64-66,7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