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正文

  摘要: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以下或称行动)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着眼民营企业特色优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在“万企兴万村”中的投资项目管理有其特殊性,文章在对GZ市“万企兴万村”行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投资项目管理特性,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万企兴万村”;投资项目;管理

  一、研究背景

  “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以来,GZ市广大乡村十分珍惜机会,围绕村级建设、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发展、农户增收致富等目标,主动对接民营企业,共同发力,共谋发展。

  “万企兴万村”的关键是产业兴。产业兴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上,而投资项目会涉及企业、政府和乡村,其管理具有特殊性。以GZ市为例,截至到2023年9月建立近500个返乡专项行动项目的“项目库”,已有近百家民营企业落地实施返乡专项行动项目。GZ市各级政府设立行动实验项目,认定县级实验项目近百个、市级实验项目25个、推荐上报省级实验项目7个。这些行动实验项目普遍具有较大资本投入,开发了较有利资源,生产有一定技术含量,产业具有特色,能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从原动力视角,“兴村”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是基层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从主体性质看以“政府/村集体主导+引入外部公司”型和“返乡创业带头人带动乡村发展”型为主,“以村集体为核心进行公司化运作”型较少。以产业构成则“农业+”型、“文旅+”型、“互联网+”型均存在,但很多是兼容的,“农业+”型、“文旅+”型的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互联网+”的特色。从产业融合模式方面可分为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多业态复合及产城融合模式。从产业发展特征方面可分为强势农业型、功能拓展型、链条延长型、区域发展型、集体带动型。GZ市“兴村”产业发展模式颇具特色的有以下五个村。

  于都县梓山镇富硒蔬菜产业园和潭头社区通过抓党建,从创业能人、致富能人手中发现“能人”,组建旅游公司,开发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智恒研学、休闲采摘等、农事体验系列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党建+村集体主导+农业”集体带动型多业态复合发展模式。

  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的政府利用“红色”及“绿色”引入龙头“大教育”企业,以教育产业为基础重构“和君”产业业态,构建了具有“政府主导+引入外部公司+文旅”的链条延长型产业发展模式。

  瑞金市叶坪镇山岐村,由江西百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具有投资额大、建设规模大、辐射面广,集生产、分拣、包装、加工、仓储、物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了“龙头企业+农业+农业内部融合”的着力补短板,长链条一二三产融合功能拓展型产业发展模式[1]。

  章贡区沙河镇罗坑村,通过成立村集体企业赣州旅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合自身的乡村资源,以租赁闲散房屋、流转土地、解决用工等方式,由帮扶企业科睿特集团派驻运营管理团队,充分利用科睿特集团的互联网技术和城市近郊的优势,初步形成了集户外运动、乡村旅游、团建拓展、研学实践为一体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体育+旅游”的集体带动的新技术渗透型产业发展道路。

  经开区科技城管理处范塘村引进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致力发展大型蔬菜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双层膜设施,并装有智能温控计,实时监控棚内温度,确保严寒极端天气种苗不受损;利用生物浸种技术进行育苗,缩短了育苗时间,提高了种苗抗病耐寒品质。建立了从“育苗—采摘—检测—运输—市场”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吸纳当地农户就业增收,实现了产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共赢发展的局面。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强势农业的新技术渗透型产业发展模式。

  但是,整体而言,行动投资项目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研究其问题,提出完善项目管理的方法,具有现实的价值。

  二、GZ市“万企兴万村”投资项目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现状


  GZ市“万企兴万村”投资项目主要从事养殖鸡鸭猪鹅牛羊、种植脐橙等水果、种植中药材和绿化用草片、中小型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养蜂、小型餐饮及商业等行业;投资主体主要为近几年返乡务工人员及退伍军人等。投资项目地多在家乡周围或亲戚家,普遍反映与当地关系处理一般,也有的外地人反映说有村干部以各种形式为难自己,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关系微妙。投资项目经营模式多为“乡村+电商+特色产业”“轻资产+自主投资+自主经营”“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基本是个体的庭院式经济,经济上普遍与村集体联结不多,土地、山村多直接从农户中承包[2]。
 

 
  (二)主要问题

  1.市场需求不稳定。市场好时赚得不少,市场不好就会亏损,整体下来运营一般。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多有剩余,GZ市农产品没有品牌、没有显著特色,而且周期性难于把握,跨周期时销售风险大,有时亏得多还不好销。

  2.筹资困难。由于农林生产的周期性及季节性相互叠加,资金需求很不稳定,大部分民营企业希望获得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究其原因,财政性资金很少惠及中小资本,金融政策虽然不少,但落实起来非常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会给予农村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通常较大,财政支持缺口较大,会逐渐稀释对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

  3.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欠缺。有些地方还没有通自来水,严重影响着村民日常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的灌溉需求。不少农林企业在较偏僻的山区,生产资料运输还差“最后一公里”,产品运输也得靠人挑肩扛,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效率。GZ市多山,乡村大多也在山区分布,给“三通一平”带来了先天的困难。比如,部分乡村因地势较高存在通水困难,有些乡村道路年久失修通行困难。基础设施薄弱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困难,也因基础设施的不足,企业同乡村合作无论建厂抑或是产品促销,都存在基础保障难以为继的情况,这也会对村企合作品牌产生影响,对兴村行动推进造成阻碍。

  4.增加用地、用工有困难。不少企业要扩大生产,场地是个大问题,因为很多是基本农田,都要求种粮,面积较大的连片可租农田山地难于承包得到。目前,农村人少且分散,农业生产存在季节性强的特点,且乡村人才机制不合理,引才难、留才难、育才难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

  5.生活不方便。农业生产基地一般离城镇较远,自己及家人的求学、生活均不太方便。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既受市场制约,受村基层组织和村民制约,还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

  6.认识上有偏差。普遍认为自己的投资对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作用,但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及组织振兴的影响不直接、不明显。

  7.人才流失极其严重。普遍反映就是青年农民在家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是老人以及妇女儿童。农村经济效益太低,支撑不了现代人的消费,人们选择外出务工,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乡村普遍存在年轻人留不住的问题,常住人口基数小,要培养乡村振兴中实用的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善于经营、学习、懂技术的“专家”人才无从谈起。如果没有人气、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就是空想。反之,没有实业、没有产业,留住人才也仅是一厢情愿。

  三、建议

  (一)对行动进行再宣传、再部署,深入“挖掘”投资项目


  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和乡村更加知晓、关注“万企兴万村”行动,改变观念,积极“挖掘”投资项目是基础。

  一方面,改变部分乡村干部对参与行动企业期望过高,甚至认为行动是社会资本无序扩张情况,社会资本参与者主要目的是套取财政补贴,或者非法改变土地用途等,侵害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改变企业投资者对行动兴企项目的不当认识,即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兴村资金严重缺乏、基础设施还普遍较薄弱,农村人才流失极其严重,产业薄弱且欠特色,有投资价值的兴村项目难于寻找。

  不少乡村干部对本地资源不够清楚,或无法鉴别资源性资产的价值,不知如何寻找自己的优势。改变观念,让企业、乡村和政府积极互动,凝心聚力,积极谋划,千方百计“挖掘”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是抓好“万企兴万村”工作的关键。

  (二)层层落实,深入研究,做好项目摸底申报工作

  一方面,GZ市多山,多数村庄经济基础较差,种植养殖技术不高,难形成规模种植或生态发展。此外,对油茶新建、改造进行补助及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虽好,但存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政策执行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村集体收入欠缺,缺乏与企业合作经营的资产。另一方面,乡村普遍存在因要确保粮食生产导致可流转耕地少,山地大部分都是公益林,开发利用受限。产业普遍存在全而不精、小而不大、粗而不细、产业要素活力不足、缺乏科技与创意支撑、利益连接机制有待完善的主要短板。

  因此,相关部门要统筹安排,组织好对乡村干部专业培训,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真正综合分析本地优势、劣势、机会等,在本村内部或联结几个村,充分利用土地、山林、人才、文化、农业特产等资源优势,尽力整合酝酿成初步项目,经村支部、村委、村理事会等组织讨论后上报乡镇相关机构备用。

  各主体要积极行动起来,县乡明确各乡村的特色,即属于自然资源富聚类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村、城郊融合类村庄还是条件一般类村庄,根据其提供的资源发展相应的产业;商会及企业则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企业发展战略,利用自有资源,与乡村资源整合,谋求发展,实现共赢。政府先是做好谋划,也可组织进行指导,行动企业顺应发展战略,集中技术、资金等优势,与乡村的项目优势整合,形成合力,因地制宜,依据匹配原则,参照各地的成功模式,不断磨合探索,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三)组织项目初步评价,完善县级项目库

  各级乡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镇干部普遍认为,乡镇振兴主要得靠国家投入和优惠政策。对“万企兴万村”工作统筹安排不够,部分村企对接不精准,认为企业兴村主要是兴产业,甚至是捐款捐物。哪怕是兴产业他们也认为自己不够专业,主要是靠企业自己去寻找好的项目。

  一方面,GZ民营企业存在出口受限,业务拓展难,订单少;市场不畅,货款回收变缓,资金周转困难等情况。另一方面,虽然行动主体以项目投资为纽带,但关注的视角不尽相同,其中企业关注自身发展、而行动项目主要投向农业、文旅等,同质性严重,风险难测。

  因此,以乡村“挖掘”的素材为项目原料,通过乡镇一级的初加工,变成投资项目要素比较齐全的“项目包”,向县级汇总,形成较为成熟的项目集合,亦即“项目库”,是“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四)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做好项目论证,力争“优中选优”

  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资产运营、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等重点领域,构建稳定高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助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与企业共同投资组建新的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搭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特征的组织载体,全面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潜力。在完善现有的各类沟通平台基础上,继续构建完善市、县、镇和村四级产权交易平台,组建专业咨询团队或购买中介服务,为项目论证做好充分工作,如引入项目经济评价常用经济评价指标NPV、IRR等。

  (五)通力合作,切实落实项目建设,并注重项目后评价

  “万企兴万村”行动投资项目涉及面广,在投资项目实施建设中制约因素较多。因此,只有与行动投资项目的民营企业、行动投资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和县甚至市级相关部门多方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把具体的行动投资项目尽快顺利建设,按质保量完成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后,应从质量等各方面进行跟踪和后评价,以便行动投资项目的圆满成功以及各级政府行动项目库的进一步完善。通过项目后评价,总结投资经验,完善投资决策机制,提升投资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朱晓萌,杨庆军.江西新余“万企兴万村”激活振兴新引擎[N].中华工商时报,2022-11-08(007).

  [2]方兆波.浅谈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和对策[J].财会学习,2020(15):227+24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