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课题以城市灰空间兰州市城关区游乐园为例,通过分析其设计背景、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探讨了在城市边缘干旱地区的游乐园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城市灰空间是指那些被遗弃、废弃或未充分利用的城市区域。这些地区通常面临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荒芜的地方,我们可以打造对儿童有益的户外游乐空间。此案例探索了儿童户外游乐空间建设的新模式,可为相关领域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干旱边缘地区废弃物游乐园的场地设计
(一)设计背景
本设计选址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旨在综合考虑资源配置、环境适应性及社会效益三大核心要素,以实现儿童游乐园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为设计背景的阐述。
1.资源优化配置
鉴于干旱边缘地区水资源、土地及植被的有限性,本设计着重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确保游乐园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也能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
2.环境适应设计
本设计充分应对高温、干燥及缺水等恶劣环境因素,通过采用耐旱植物种植、设置遮阳结构等措施,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游乐空间。
3.社会挑战应对
本游乐园设计不仅提供娱乐场所,更致力于使其成为社区团结的纽带,激发社交互动,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本课题从儿童、当地居民、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废墟材料搭建的儿童户外游乐空间的功能与价值。废墟游乐园是一种专门为位于干旱地区的城市边缘的儿童设计的空间,旨在通过各种活动和设施,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有趣、富有创造力的娱乐环境。
(1)对于儿童而言,该空间有助于释放儿童爱玩的天性,让儿童在娱乐中成长。
(2)对于当地居民而言,该空间帮助当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优化了当地的社区环境,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3)对于社会而言,此空间可提供一个展示、教育、传播的窗口,让更多的人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了解干旱地区的状况,传递积极、乐观、创新的精神,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珍视,促进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需要重建信任和情感联系,游乐空间可以成为人们重建联系和协调关系的平台。
(二)设计目的
1.干旱边缘地区废弃物游乐园的设计理念
本课题实施的理论基础为IFD理论,又称“开放建筑+”(Open Building Plus),是基于开放建筑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IFD分别指的是工业化生产、弹性设计和可拆改设计。本课题认为,儿童户外游乐空间设计不仅是一种美学和功能的实践,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2.干旱边缘地区废弃物游乐园的研究内容
“废弃物游乐园”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精神追求的特殊呈现方式。利用废墟材料临时搭建的户外儿童游乐空间满足了儿童的娱乐和疗愈需求。该场所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基于该特性,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环境的对比与对话。兰州市城关区的游乐园设计,通过运用色彩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原则,采用了色彩鲜明的木桩、轮胎和设施上的涂鸦艺术,与干旱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视觉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吸引了儿童的注意,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找到欢乐。此外,涂鸦艺术反映了当地文化,与孩子们的欢乐情绪相呼应,营造出一种与干旱环境对话的氛围。
第二,创新创造的思维。城关区游乐园的设计采用了工业化可拆改设施IFD原则,利用可回收材料如混凝土、沙土、钢筋和木制品,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还能够根据儿童的成长和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可拆卸的木制平台和沙坑可以根据孩子们的游戏方式进行重组,以提供不断变化的挑战和刺激。
第三,情感表达。城关区游乐园的设计是对技术和永恒的幻想的体现,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在这个干旱而充满阳光的地区,游乐园成了一个梦幻般的空间,既能激发儿童想象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这种设计理念超越了传统工业化建筑的冰冷和标准化,通过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乐园。
第四,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城关区游乐园的建设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对儿童权益的一种保护。它通过环境设计和材料选择,展现了人们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设计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第五,该项目本质上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它通过与环境的对比和对话,创新创意的设计以及幻想和幻灭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对于儿童的关注与保护。此艺术表达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三)相关案例
为了探讨本课题的应用价值,以下将结合“从场地到场所—环境教育主题儿童乐园设计,贵州”的案例进行讨论。
该项目位于贵州省桐梓县中关村,由中国乡建院的傅英斌及其团队于2016年设计并参与建造,旨在为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趣味和安全的户外游乐空间,同时传递环保和节约的理念,培养儿童对自然和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该项目充分考虑儿童的活动需求和心理特点,设计多样化和吸引力的游乐设施,激发儿童的探索和创造欲望,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并且该项目使用了参与式的设计和建造方式,邀请了村民和儿童的参与,让他们在场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和记忆,促进了儿童和当地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该项目也存在一些缺陷,项目缺乏长期的运营和维护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保养体系,导致设施破坏严重,影响使用效果,最终导致项目衰败。
该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废弃的场地和材料建造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挑战性的儿童游乐空间,传递了环保和节约的理念,培养了儿童对自然和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该项目是一个具有创意的儿童户外游乐空间设计,对本课题的案例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因存在缺陷,需进一步改进。
(四)前期调研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是兰州市城关区,本课题细致考察了该区的气候、人文及地貌特征,以确保设计方案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1.气候特征分析
温带半干旱气候:城关区年平均气温为11.2℃,年降水量327.8mm,年蒸发量高达1437mm,表明该地区日照充足,同时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显著的日夜温差。基于气候特点,游乐场设计需采取有效的防晒和保湿措施,以适应高温、干燥的环境。
2.地貌特征分析
山地环抱:城关区地形以南北群山环绕为特点,海拔变化为1503~2171m,为游乐园提供了天然景观优势。但相对复杂的地形也带来了建设上的挑战,要求游乐园设计须考虑地形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开发。
综合上述调研,本项目将充分利用城关区的气候、人文和地貌特征,设计安全、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游乐环境,旨在为城市边缘地区的儿童提供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游乐空间。
在IFD建筑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针对不同场地特点的游乐空间设计。IFD理论强调建筑的可变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游乐空间的设计。
第一,方形场地。在方形场地中,我们可以利用IFD理论中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创建一个可根据使用需求调整的游乐空间。例如,滑梯和秋千可以设计为可移动和可替换的模块,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此外,绿化设计可以采用本土植物和多季节开花植物,以增强生态多样性和视觉吸引力。
第二,滨水的长条状场地。在滨水场地,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与水互动的游乐设施,如浮桥、水上跷跷板和喷水游戏区。这些设施不仅提供触摸感知体验,还能够根据水位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符合IFD理论中的可变性要求。同时,沿岸可以设置观景平台和休息区,让使用者在游玩的同时享受美景。
第三,凹陷场地。对于具有特殊地形的凹陷场地,我们可以设计多层次的游乐设施,如地下隧道、攀岩墙和观察台。这些设施利用了场地的自然凹陷,创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可以在场地中增加自然元素,如岩石、木桩和沙坑,以促进儿童与自然的互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需考虑儿童户外游憩场地设计导则中提出的安全性、看护需求和亲近自然的需求。例如,确保所有游乐设施都符合安全标准,为看护者提供适当的休息区域,并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如水体、植物和自然材料,以增强儿童的自然感知能力。通过这些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创造出既安全又有趣的多样化、有机化的游乐空间。
二、结语
废墟游乐园有着区别于其他商业性游乐园的特殊功能属性,它反映了复杂生活环境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对干旱环境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关注与保护。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