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直接决定着图书馆作为“全人类大脑”和“文明心脏”的健康状况、功能水平。电影《图书馆战争》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图书馆员所应具备的几种职业精神,高度警惕图书馆可能面临的不当干扰,精心呵护作为美好象征的图书馆形象,不顾一切牺牲坚定捍卫图书馆的健康,这些虽不是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全部内容,却是最基本也最为核心的,值得所有图书馆员甚至一切现代人深思和借鉴。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图书馆战争》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就像一个“全人类的大脑”,将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智慧集中起来,供人随时调取和使用。同时,它也像“文明的心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传承,时刻提供着血液和营养:它的跳动,意味着文明的跳动,它的停止或被破坏,意味着文明的停止或浩劫。也因此,各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很早就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到现代,所有国家、民族,都建立起各种层级、形式的图书馆,并制定出各种图书馆政策、法规、准则,以保证图书馆的健康有序运行。毋庸置疑,图书馆的健康运行,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积极努力和协作配合,而这当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身处工作一线的图书馆员。可以说,是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直接决定着图书馆作为“全人类大脑”“文明心脏”的健康状况、功能水平。日本导演佐藤信介执导的电影《图书馆战争:记忆之书》《图书馆战争2:最后的任务》(以下统称《图书馆战争》),以艺术的形式讲述了一群图书馆员如何誓死捍卫图书馆理念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值得所有图书馆员甚至一切现代人深思和借鉴。
一、高度警惕图书馆可能面临的不当干扰
将图书馆比喻为“全人类大脑”的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①,把图书馆誉之为“心脏”的则是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伊利亚德②。遗憾的是,图书馆在人类文明发展传承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却不时遭到各种不当干涉和限制。“早在古罗马时期,君主对图书馆藏书就有干涉,如奥古斯都就不让恺撒的早年作品入藏图书馆,担心会有损于皇帝为人养父的形象。”③中国历史上,则有秦始皇“焚书坑儒”、清代“文字狱”,以及历代“禁书”等事件,表面针对图书,却不可避免地让图书馆牵连其中。为保障图书馆作为“全人类大脑”和“文明心脏”功能地位的正常发挥、健康发展、免受损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9年首次发布了《公共图书馆宣言》,此后多次与时俱进地做出修改,而各民族、国家,则依此制定了各种有关图书馆的政策、法规、制度。但即便如此,现代图书馆也还是会不时面临一些来自外部世界的不当干扰。
1989年,日本进入所谓正化年间,为改善低俗、堕落的社会风气,日本法务部颁布《媒体良化法》,并成立专门队伍对所有可能影响世人身心健康的书籍进行查封与销毁。因执行过程中的标准不清、行为过当等,导致了对一些本来健康的图书的扩大化审查,这引起了日本图书馆行业的强烈反弹。他们援引日本图书行业协会的《图书馆法规总览》,成立自己的保护队伍,反对检查部门的不当审查。佐藤信介导演的《图书馆战争》,便以此为真实事件为背景。影片中,图书行业协会的《图书馆法规总览》,被视为图书馆的“宪法”和“灵魂”,它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一个特制抽屉中,多次用特写镜头加以呈现,因为它把反对一切不当审查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而且规定图书馆有权组织自己的保护队伍,当然仅限于图书馆范围之内。而法务部颁布的《媒体良化法》,则在影片中被称为是“世纪恶法”,颁布这一“恶法”的时代,则被称之为“扭曲的世界”。影片的主要情节线索,便是依据《图书馆法规总览》成立的图书馆防护队,和依据《媒体良化法》成立的良化队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图书馆员构成的防护队,试图抵制“扭曲的世界”对健康的图书馆生态的“扭曲”。
影片显然杂糅了战争片、言情片、谍战片、科幻片等多种类型元素,整体上显得有点夸张、虚幻,甚至已变得不怎么“现实主义”;而且,重在表现防护队内部的故事,对作为反派的良化队的直接表现并不多,仅对其作为反对力量的强大予以间接渲染,尽管影片给人一种为反对而反对的嫌疑,但其中所展示出来的图书馆员高度警惕并反对一切不当干涉的职业精神却是现实、强烈和鲜明的。有论者综合各国图书馆的法规法则,总结出10条现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其中包括“馆员应鼓励知识自由传播,鼓励信息和思想观念的自由流动,尽可能提供最高水平的、毫无偏见的知识服务,对于限制知识信息自由传播的各项措施,图书馆员应当奋起抗争”“图书馆员支持知识自由原则,反对任何审查馆藏资源的行为”④。不难看到,影片中的图书馆员对这些职业精神是高度认同的,他们高度警惕着现代图书馆所可能面临的一切不当干扰。影片不断以“吹哨”的方式警戒良化队即将入侵的风险,也不断展示他们为抵制良化队的可能到来而做出的刻苦训练。必须指出的是,影片中的图书馆员也并非反对一切审查,而是反对一切不当的、扩大化的、泛化的审查。许多时候,审查是必要的,因为并非所有的图书都健康,但将改变并拯救了聋哑女孩的图书也视为审查和销毁的对象,显然就不妥当。
二、精心呵护作为美好象征的图书馆形象
作为全人类的大脑和文明的心脏,图书馆带给人们的,从来就是美好的享受。坐落在社区、大学、城市中心的各种大大小小、类型不一的图书馆,就像一座座知识和智慧的圣殿。其赐人智慧、启迪心灵的作用与功能,与宗教中的神殿、教堂类似。正因为此,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无论中西,都在神庙内,或与祭坛毗邻。例如古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就把藏书室设在王宫神庙中,还在藏书室入口处立碑写上“拯救灵魂之处”。俄罗斯图书馆学者波罗申则直接将图书馆和教堂相提并论:“在俄国,有两个殿堂,一个是教堂,另一个就是图书馆。”⑤事实上,发展至今,图书馆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自由”“民主”“平等”等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不仅各种知识“没有高下、贵贱之别”,服务的对象“在年龄、性别、种族、肤色、宗教、语言、国籍、地位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差异,还能“体现自由精神”,“通过自由选择知识(自主选择馆藏)来向公众提供广泛多样的思想和见解,尽量保障公众的自由选择知识权”。⑥这就能难怪,长期担任图书馆员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会说:“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电影《图书馆战争》中,图书馆显然也是自由和美好的象征。影片在图书馆防护队与良化队的对立冲突主框架中,嵌入一号女主人公笠原的个人成长故事。这个成长故事,主要在亲情、爱情两个维度中展开。影片以回忆的方式,展示了一场母子在灯下读书的温馨场景。正是这种场景,让主人公对读书/文明产生了向往。而中学时在一家书店读心爱的书却遭遇良化队审查收缴,并被图书馆防护队员堂上及时阻止的事件,让她产生了对做一个图书馆防护队员的强烈向往。如果说书店读书被抢的事情,构成了成长经历中一次严重的创伤性事件,那图书队队长的及时出现,尤其是那个摸头杀,就给了她一份补偿的力量。这里,显然存在着双重修辞:队长既是个人爱情意义上的投射对象,也是精心呵护图书馆美好形象的人格化象征。就此而言,影片不断展现的笠原对堂上的锲而不舍的寻找与追求,就不单是主人公在爱情上始终不渝的表达,也是对为维护图书馆美好形象的图书馆员的情感的间接礼赞。而且,笠原的父母,虽然一度害怕女儿受伤而阻止她参加图书馆防护队,但在对防护队和堂上队长有更多了解之后,却欣然同意了她的选择,最终达成了亲情关系的和解。不难看出,笠原与堂上队长的爱情,以及与父母之间在亲情上从不解到和解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图书馆中,这一方面说明,图书馆是一个心与心相遇的地方,是一个美好和美好碰撞的场所,另一方面也说明,图书馆员作为守护这份美好的最重要的成员,得到了父母/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的支持。
更能说明图书馆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以及图书馆员是如何精心呵护图书馆这一美好形象的,是防护队员小牧与聋哑女孩中泽毬江的爱情故事。中泽毬江是一名高一的学生,突然失聪之后,身处绝望之中,是图书防护队员小牧不断从图书馆推荐书给她,尤其是那本被用来攻讦图书队员的《雨落合欢树》,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生命的尊严。这当然是一个隐喻、一则寓言:一个有关图书馆是人类光明之源的隐喻,一个图书馆员就是高举光明之火的人的寓言。在个人和人类的发展中,灾难或许不可避免,黑暗也总会不时来临,但只要图书馆还在,只要有一群小牧式的图书馆员还在,光明就会重新到达。为彰显图书馆的美好,彰显图书馆员作为美好事物维护者的形象,影片在色调上也非常讲究。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纷乱,影片只要将镜头转向图书馆内部,基本上就会采用暖色调,凸显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此外,影片还特意设置了许多在图书馆内借书、找书、荐书的场景,尤其是堂上对图书的熟悉,书的难易、厚薄、藏书号,哪些是所有图书馆都有,哪些是只有这家图书馆有,哪些需要一周才能看完,哪些一天即可看完,他都了如指掌,因此可以按照读者需求迅速推荐并找到所要的图书,尽显一个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从这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应如何以自己的专业素养精心呵护图书馆的美好形象。
三、不顾一切牺牲坚定捍卫图书馆的健康
防止外部世界的不当干扰,保持图书馆内部的美好氛围,是每一位图书馆员的权利和义务。现代文明中,对图书馆员应该如何尽到自己的义务,保持图书馆的健康正常运行,已有高度一致的认识。这种共识,体现在联合国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以及各民族、国家指定的各种有关图书馆的政策、法规、制度之中。例如,《图书馆战争》中被视为图书馆“宪法”和“灵魂”的《图书馆法规总览》,就是现实中的日本图书馆行业的法规,其中就有规定,面对不当干扰,图书馆员有奋起抗争的权利。问题是,当外部世界的威胁和干扰真正来临时,作为图书馆员,究竟该如何奋起抗争?
《图书馆战争》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不顾一切牺牲,誓死捍卫。影片以浪漫化甚至科幻化的方式,表现了图书馆防护队和良化队之间几近拉锯式的几次战斗。双方都是身着专业制服,手持盾牌、冲锋设备,乃至动用大炮,俨然战争片。当然,影片对良化队的直接镜头表现并不多,而是将镜头聚焦在防护队员在抵抗良化队的不当干扰中,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例如,为准备随时可能来临的战斗而夜以继日的艰苦训练和备战,女主人公笠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突破火线的场景,长官身受重伤之后兄弟们接续承担起指挥任务的场面,堂上队长和女主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几近生离死别的画面,以及小牧被抓之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百般折磨面前毫不动摇的情操,这一切都让人想起歌颂大无畏牺牲精神的革命战争电影。这种犹如战争片的场景,在现实的图书馆正当权利的维护中,自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只能说是属于电影的艺术夸张。但这种艺术夸张,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艺术地将现代图书馆员而必须具有的牺牲精神,突出地强调了出来。
影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是,坚定信仰,团结捍卫。影片在图书馆防护队和良化队二元冲突的主线之外,还设置了两条副线。一是女主人公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父母极力反对女主人公在图书馆防护队里面工作,这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实在是太过危险。女主人公却不顾父母反对,坚定地选择留在图书馆防护队,因为成长时期堂上队长在书店对抗良化队,为她保存下她心爱的图书的事件,给她留下的印象实在太过美好而深刻。加入防护队,保护阅读不受不正当干扰的权利,已经变成了她的信仰。套用影片中的话说就是,与其叹息这个世界的扭曲,不如选择“奔饱”。而她的坚定信仰,不仅感动了父母,让他们改变了反对立场,还感化了图书馆的同僚和队员,最后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对抗良化队,终获胜利。影片的另一副线,在第一部中潜伏较深,到第二部则化暗为明,那就是手琢慧对图书队存在必要性的质疑。他认为,在一个扭曲的世界中,单靠图书队的人拼死抵抗,根本改变不了现实。基于此,他加入新企画,多次劝其弟弟退出图书馆防护队,甚至不惜采用阴谋手段,教唆人来与柴琦假恋爱,设计陷害笠原,在事实上走上了与良化队狼狈为奸的道路,结果当然是巨大失败。这条线索的设置从反面证明,坚定信仰,团结捍卫图书馆的正当权利,是多么必要且重要。
四、结语
从学理上来说,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是世界性和民族性、普遍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既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部分,也会带上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色彩,既是图书馆员群体必须共同遵守的,也会带上个体肉身生命的意味。而就其内涵来说,应该也必定可以列出很多方面,并“用凝练的语言”予以表达。不得不说的是,佐藤信介执导的《图书馆战争》,虽然主要以日本为背景,而且主要围绕着片中特定的主人公展开,但其所揭示的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却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而且,作为一部电影,虽不可能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进行全方位的表现,但影片所表现且集中强调的这几条,高度警惕图书馆可能面临的不当干扰,精心呵护作为美好象征的图书馆形象,不顾一切牺牲坚定捍卫图书馆的健康,无疑是图书馆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最为核心的职业精神。
注释:
①[意]艾柯.书的未来[C]//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91.
②王子舟.图书馆产生特点与演进路径[J].图书馆论谈,2007(6):29-34.
③[法]卡特琳娜·萨雷丝.古罗马人的阅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7.
④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3-324.
⑤孟广均,徐引篪主编.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95.
⑥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