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京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不同表演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与塑造需要立足于行当基础,将自身同人物角色之间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完美地塑造出京剧人物形象。京剧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态度,既可以体现人物的成长背景,也能够体现人物的气质与修养等性格特点。就传统京剧表演而言,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运用更多的艺术方式,以此确保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和鲜活。为此,本文以京剧人物形象为研究切入点,以京剧《西施》中的西施形象为具体研究对象,翔实阐述传统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分析与塑造的重要意义,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特征,并提出传统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京剧表演者提供些许参考。
一、传统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分析与塑造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升京剧表演作品的艺术水平。京剧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巧妙运用艺术表演技术与表演形式,通过准确把握表演分寸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演绎更有助于充分呈现出表演作品的艺术性。第二,有利于增强京剧表演者的表演能力。由于不同京剧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京剧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斟酌剧本,结合剧本体现出人物形象的精神特征,并通过多次表演沉淀经验与提升演技水平,进而逐渐提升自身的表演修养。第三,有利于吸引受众和激发欣赏兴趣。受众通过了解京剧中的人物形象深入认知与理解京剧,表演者是人物形象分析和塑造的直接载体,对人物形象的演绎水平直接影响受众的欣赏兴趣。京剧表演者只有深入刻画与真实演绎人物,受众才能借助感官与感觉融入于京剧表演情境之中,进而产生联想以及情感共鸣。
二、传统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深度剖析
(一)以身献国的美女形象
京剧《西施》是京剧梅派大师梅兰芳所编演的古装新戏,此剧以《浣纱记》为蓝本,西施是该剧的戏眼,京剧表演者需要为受众塑造与呈现出美女形象。西施这一美女形象不仅具有传奇色彩,而且还兼具以身献国的特点,这就需要京剧表演者了解与掌握西施成长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将此两种形象特点均呈现在京剧舞台上。西施原本是一个山村女子,经常在溪水旁浣纱,与范蠡心生情愫,但在国恨家仇的时代背景下,越国正处于悲惨的境遇,民不聊生,她虽然是女子,但也无法安然生活而不闻天下事,在为母国感到伤心的同时又想能够在制敌上有所作为,尽管对家国命运的未来感到迷茫与担忧,但仍希望可以肩负救国救民的重任。相较于其他传统女性英雄人物,西施不是能够上阵杀敌的女英雄,而是一个可以凭借自身美貌报效母国的美女形象,甘愿利用自己之身换取母国的复兴,这种独特且鲜明的美女形象十分突出。
(二)功成身退的智女形象
在京剧《西施》中,西施不惜损坏个人清誉,凭借一己之身为母国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而言,西施在吴宫之中做内应时,深深赢得了吴王的喜爱,使得吴王甘愿利用倾国之力为她修建宫殿。但西施对于吴王给予的权力和地位并不留恋,金银珠宝也未曾让其动摇本心,她一直想要得到的都是获得一份两情相悦的爱情,还有一个独立自主、不被奴役的母国。西施和心爱之人范蠡共谋大计,终是完成了复兴母国的心愿,但他们必须认清当下的形势,他们同越王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关系,即只可患难却无法共享胜利果实。西施认清了当下局势,深谋远虑,选择功成身退。由此可见,西施不仅仅具有以身献国的智慧和果敢,而且知时务、懂进退。相较于其他三大美人,西施是唯一一个舍身救国的女性,无论是《浣纱记》里面的西施,抑或《西施》中西施,西施的形象不仅美貌多情,而且深明大义、极具智慧。
(三)爱恨交加的凡女形象
京剧《西施》中的戏眼西施尽管表现为一个拥有美貌、智慧、大义的女性形象,但剧中的形象并没有被简单化或者偶像化,而是彰显了其平凡女子的形象特点。基于《西施》来看,西施这个人物形象也没有被简单化,她既深深懂得以身献国的道义,但在行动过程中充满愁苦,需要尽最大能力讨好吴王,却又十分想念身居故土的家人,在种种矛盾之下反倒成就与塑造了一个真实且丰满的人物形象。虽然西施在剧中具有女英雄的形象特点,但也体现出平凡女子应具有的爱恨情仇。就《西施》这部作品而言,戏眼西施的爱恨情感更具高度,不仅仅局限于男女情爱,更体现自身具有的崇高信念,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对家国的美好期许。西施具有以身献国的初心,对于亡国之恨有着清醒的认知,爱恨交加的情感为西施这一形象增添了活力,将三种形象汇聚于西施一身,为受众呈现出极具特点的女性人物形象。
三、传统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层次塑造
(一)善于运用花衫行当,凸显人物特点
花衫行当为传统京剧表演提供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京剧程式化身段表演的运用有着重要作用。在京剧《西施》中,利用旦角扮演西施,促使花衫行当的定位更加准确。就西施人物塑造而言,西施在进入吴国宫内之前是一位活娇丽的少女形象;在成功入宫之后,通过采用载歌载舞的手段吸引吴王,此时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形象;在身居深宫之后,西施满面愁容,是一位端庄的大青衣形象。上述三类人物形象均可以由一位旦角塑造,由此更好地阐述花衫行当运用的重要意义,这并不是表演技巧的普通运用,也不是着重突出唱功,而是将唱念结合,有做有舞。从头面与服装层面上来看,花衫行当运用的意义更加凸显。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西施》中大改传统旦角的大头装扮,将古代美女云鬓高耸的头饰发型融入其中,旦角的发髻高耸,戴点翠正凤头面,充分体现出女性人物的秀发茂密以及修长的美颈,此种头面装扮被称为“古装头”。在服装上运用腰带束腰型,可以更好地将京剧舞台上女性的窈窕身形充分显示出来,此种视觉效果可以使得女性身材被自动划分为三七分,不仅腰型纤细,而且体态修长,将女性人物形象的婀娜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西施》中,西施表演者可以身穿红色云锦绣花古装衣,搭配着白色海棠绣花上腰百褶腰包,腰箍上刺有平金牡丹绣花,举止之间带给受众一种波光粼粼的视觉感,不仅可以彰显出西施这一人物形象的雍容华贵,而且更能够凸显出西施的美人气质。充分利用花衫行当对西施人物形象加以塑造,促使西施人物的头面装扮和服装搭配上同古典美女特点相契合,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古典美女的想象。
(二)准确把握唱念艺术,呈现人物心路
京剧表演者需要准确把握人物的上下场,并在人物的唱念上寄托情感。结合唱腔艺术来看,不同的唱腔板式具有不同的功效,以陈情和抒情为例,京剧表演者可以通过控制节奏快慢、轻重等映射出剧中人物此时的心境。在京剧《西施》中,中间有一段念白,此段念白属于具有典型性的内心独白,西施先有“自报家门”的介绍,再有“母国被吴王所灭,心中爱人身居敌国人臣,自己却为敌国君王的妾”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哀痛,还有“期盼范蠡趁吴城空虚前来雪耻”的暗自欣喜和鼓舞雀跃,最后有“冥思苦想,内心苦闷”的深深叹息与隐隐担忧。此段念需要以韵白念出,讲出西施的身家背景与家国情仇,同时,也抒发了人物对心爱之人的期待与担忧。京剧表演者需要精准把握不同层次情感的逐层递进,并充分利用声调、字音的抑扬顿挫彰显人物情感的变化。在完成念白后,京剧表演者需要运用“南梆子”的唱腔唱出节奏明快的词句,欢快且清脆的唱腔可以完美演绎西施入宫之前自由的生活、如沐春风的心境。此种唱念结合的艺术方式,可以将念白中的情致刻画得更深刻,而且有利于将西施的心路历程清晰勾勒出来,即由美好曾经拉回残酷现实、由此时境遇感叹自身命运,最后伴随着对未来的迷茫与忧虑。此外,通过唱念艺术的运用对剧情发展的关键处加以交代,充分发挥了突出与强调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人物心路历程的处理直接影响西施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
(三)紧密联系前情后续,体会人物情感
在传统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紧密联系前情后续,进而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在“浣纱”这场戏中,范蠡在溪水旁首次遇到少女西施,向西施讲述了越国的境遇,并有心邀请西施同其一路救越国。西施的家国意识被唤醒,甘愿选择以身献国,此时西施人物形象的情感塑造应是欢快明媚的,而且此时的西施既没有丰富的阅历,也没有较深的城府,只是单纯地想帮助范蠡一同复兴母国,更多的是需要表现出小儿女的情感。在“献舞”这场戏中,西施与郑旦一同在酒宴之上表演羽舞,此时西施的形象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人物塑造需要体现出幽居深宫的少妇形象,不仅会“巧言令色”,而且还会“察言观色”,终日以假面目以示他人,在情感上处于内心烦闷、思虑过多的状态。在“游湖”这场戏中,此时西施的家仇国恨得以大报,同范蠡共赏风景,从此两人团圆,喜极而泣。此阶段的西施人物形象塑造应该是放松和愉悦的。尤其是在响屧廊前“水殿风来秋气紧”这场戏中,这场戏是本剧的重头戏部分,也为唯一的一场独角戏,不仅包括了西施这一人物的叙事和陈情,也涉及了对全剧故事的复述和交代。为此,京剧表演者需要在此场独角戏中,准确把握西施人物的情感出发点,并在唱念过程中寄托情感,这就要求其必须对全剧故事的前情后续有一定的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塑造是京剧表演者进行表演的基本前提,程式行当是塑造京剧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尽管有人认为行当的运用会导致京剧人物形象塑造缺少典型性,程式的运用会导致人物形象塑造缺少鲜活感,但此种认知是片面的。京剧人物形象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表演者性格差异的处理需要立足于行当,行当又是程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京剧表演者需要将自身与角色相结合,通过巧妙运用行当与程式,塑造鲜活、真实且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