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代表作,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代表作,《论语》泰译有利于两国文化交流。古往今来,中泰两国交往密切,《论语》在泰国自19世纪起出现翻译本。从文化翻译观视角分析,译者出于满足社会需求和自身的目的,采用文化翻译策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各版本的《论语》泰译,通过文化翻译策略使译本既能保留源文的意思和文化内涵,又能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经典,其泰译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促进中泰两国交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论语》;泰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构建命运共同体,因此,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经典外译有利于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打造命运共同体。泰国自古以来与中国交往密切,“中泰一家亲”流传至今。《论语》作为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儒家思想著作,在两国人民交往的过程中被带到泰国传播并实现本土化。在这过程中,翻译是使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得到交流的重要手段。《论语》包含着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转换为泰语的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因两国文化的不同遭遇重重障碍。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包含着两个民族文化的语言转换过程,因此,《论语》泰译从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进行分析尤为合理且重要。
一、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该书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和查尔斯泰伯(Charles R.Taber)合著,阐述文化翻译指在某种程度上为了符合译语文化而改变信息内容,或者在译文中引入了原文语言表达上所并未包含的信息。
苏珊·巴斯奈特(Bass net t S)在1990年出版的《Translation,history,and culture》中提出“文化转向”,把翻译由“语言”转向“文化”。2002年,苏珊·巴斯奈特(Bassnett S)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内涵:翻译应考虑把文化作为翻译单位,翻译的目的是疏通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为文化交流创造机会,翻译的本质是原文信息的跨文化传递,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融合,译者应在译语文化实现文化功能的对等。[1]
关于对文化翻译的理解,翻译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文化翻译指的是翻译策略,有的认为文化翻译指的是翻译内容,有的认为文化翻译指的是翻译特性,有的则认为文化翻译是指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总的来说,“文化翻译”是指源语文化素的翻译,而文化翻译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作为文化移植活动的综合性翻译学学科,[2]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达到文化交流的良好效果。
二、《论语》泰译现状
(一)《论语》在泰国的泰译现状
《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儒家思想代表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随着人类交流活动的频繁而远播海外,从古到今涌现出大量的外译本。《论语》在泰国最早的译本是1826年出版的《孔子谚语》,译者Phra Amorn Molee是一名和尚。这个译本晦涩难懂,并没有使《论语》广泛流传。二战后,世界经济、文化复苏,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中国文化逐渐恢复繁荣,并向全世界传播包括泰国,《论语》的泰译在泰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46年,Nian Guramarohid编译的泰文版《孔子经典》在“Eakachon”周刊发表。1963年,Sathian Pothinantha的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解说《东方士人》发表,当中提到孔子在《论语》里讲的一些对话,并翻译成泰语。[3]1967年,以美国作者的《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为翻译蓝本的译著Jamnong Thongprasert出版的《中国传统风俗根源》,引述了《论语》中的孔子之言。1990年,L·Satiansoot的译著คดมภดรดขงจดอ(《孔子经典》)翻译的泰文版《论语》出版。2000年,Pracha Chaisin的译著คดมภดรดดลดนดดว:คดมภดรดจรดยวดตรของขงจดอ(《论语:孔子道德经典》)出版。2006年,A morn Thongsuk翻译的คดมภดรดดลดนอวด:คดมภดรดแดดงแดนมดงกร(论语:龙之大地的经典)出版,随着“中国热”的兴起,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再版。2008年,出版了由Suwanna Sathaarnant翻译的泰国第一部学术性《论语》译著《ดลดนอดวด:ขงจดอดนทนด》(论语:孔子之言),开辟了《论语》在泰国翻译界的新视角,为泰国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参考,2012年再版。[4]
《论语》的泰译有4个完整版本,即L·Satian soot的译著คดมภดรดขงจดดอ(《孔子经典》),Pracha Chaisin的译著คดมภดรดดลดนดดว:คดมภดรดจรดยวดตรของขงจดอ(《论语:孔子道德经典》),Suwanna Sathaarnant翻译的泰国第一部学术性《论语》译著《ดลดนอดวด:ขงจดอดนทนด》(论语:孔子之言)Amorn Thongsuk翻译的คดมภดรดดลดนอวด:คดมภดรดแดดงแดนมดงกร(论语:龙之大地的经典),皆为编译的形式出版。Amorn Thongsuk的译本参照中文原版翻译,其他版本参照英文版《论语》翻译。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以英文版《论语》为翻译蓝本的版本,已经不是完全从汉语和中国文化转换为泰语和泰国文化,从汉语到英语的转换过程,掺杂了一些英国文化。
(二)《论语》在中国的泰译现状
中泰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中国人到泰国进行交流活动,文化交流随之而来,但一直以来,泰文版儒家思想代表作主要在泰国传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中国在积极与世界沟通的同时,也希望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当代学者的一个使命。泰国处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上,是东盟重要成员国,中泰两国交往对两国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十分重要,把中国文化的经典译介至泰国,对两国交往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8月,覃秀红翻译的《东方智慧》丛书之《คดมภดรดดลดนอวดฉบดบคดดดรร论语选译:泰汉对照》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旨在把《论语》经典的哲学思想,儒家“为人、为学、为政”的思想介绍给泰语读者。[5]2021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出版,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由阳光出版社出版陈晓芬、赵清勇译的《论语คดมภดรดดลดนอวด(汉泰对照)》是该工程项目之一。[6]
三、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论语》泰译策略及翻译方法
(一)文化翻译观的翻译原则
翻译是将信息从一门语言转换为另一门语言,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更侧重于文化的转换,使得译语受众既能了解也能接受源语文化。文化翻译单位是源语或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素,文化翻译即将源语中的文化素翻译出来,将文化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达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可见,文化翻译观的翻译原则是文化素,[7]在翻译活动中,除了达到传统翻译要求的“信、达、雅”外,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源语文化,同时切合译语文化习惯,使译语读者能够接受翻译文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二)文化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1.文化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即1.针对整体文本而言,具有宏观性;2.反映译者的整体计划或方式,具体的转换手法;3.翻译策略取决于译者的意图和目的;翻译策略是出于译者或译者所在集体的意图,对一个给定文本进行语言或文化通过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行动计划。
韦努蒂的翻译策略理论最初被引入我国,将翻译策略种类简约划分两种:即“归化”和“异化”。但这种划分过于简约,翻译应该存在于语言层面、文本层面和文化层面,翻译是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活动,面对文化差异性引起的冲突时,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即文化翻译策略。文化翻译策略着眼于“文化”,目的在“文化”,是译者出于实现既定目标对文本中文化素信息进行翻译的策略,文化翻译策略重点在于文化信息的翻译,以期达到向译者传达源语文化信息的效果。文化翻译策略包含文化移除、文化适应与文化移入等三类。而为了选择文化移除,可以采取在一定程度损失原意的删略法;文化适应策略,可采取文化同化、文化淡化、文化转化、文化美化等具体方式实现,翻译方法有:概括化法、释义法、替换法、增删法、增写法、改动法等;而文化移入策略则会运用直译法、注释法、增译法。[8]
2.《论语》泰译策略
文化移除翻译策略,通过删略法实现,在《论语》泰译版本是最常见的。泰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制度到君主立宪制,90%国民信奉佛教,其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与中国不同,即使是出于了解中国或借鉴中国儒家思想文明的目的,《论语》泰译版本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其统治阶级和译者不可能全部照搬《论语》文化。再者,两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不同,相应的文化负载词无法找到对应文本,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会存在一些文字的删略。如:中国特有的长度单位“仞”,《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夫子之墙数仞”,泰国没有这个长度单位,译者将原句译成“กดดแดงวดงของทดดนอดจดรยดมดควดมดดงตระดงดดน(老师家的围墙高耸)”,即将“仞”省略不译。一些只生长在中国的动植物,如“松柏”略译为“ดน”,译为“松”,而“柏”略去,“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略译为“ชดดขนดดตรด(裘皮衣服)”,“狐貉”省略不译。删略法由于删去一些源语语言信息,导致该文化信息缺失,从而达到文化移除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或是出于作者的意图,或由于源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导致。
文化适应策略,采取概括化法、释义法、替换法、增删法、增写法、改动法等翻译方法,通过文化同化、文化淡化、文化转化、文化美化等具体方式。翻译需要传达源语的意思、意义和文化,文化适应策略是翻译过程中最普遍的策略,因此,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是语言的转化,也是文化的传播,文化同化是文化适应策略最常见的方式。《论语》泰译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学习和借鉴中国儒家思想,因此,文化同化是必然的结果。Suwanna版的《论语》泰译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多数句子的翻译可以做到中泰一一对应。而其他翻译方法,如替换法,增写法或改动法,也使用较多。如中国古人有“姓”“氏”“名”以及“字”,也使得翻译文外语时难以对应,译者在翻译时统一替换成了“字”,如将“赐”替换成“ดจอกดง”“由”替换成“ดจอลดด”。从全篇文本结构看,几个泰译本跟原文相比,改动很大。Amorn Thongsuk翻译的คดมภดรดดลดนอวด:คดมภดรดแดดงแดนมดงกร《论语:龙之大地的经典》添加了孔子及28位门徒的生平及出版社、译者和五位学者的前言,这些可增加读者对《论语》的文化背景的了解,达到文化适应的效果。其他文本以英文版本为翻译蓝本,改动大,与《论语》原版差别较大。以上种种翻译方法体现了《论语》泰译过程中采取文化适应策略,以达到《论语》泰译能实现在泰国的土地上适应,获得读者的接受。
文化移入策略,通过直译法、注释法、增益法、具体化法等实现。[9]一些表示君子品质的词如A morn Thongsuk译版中“三愆”译为“๓บกดรดอง”,“三戒”译为“๓ดดงวร”,“三畏”译为“๓ดกรง”,“九思”译为“ดคดดนดง”,都是使用了直译法。又如:“上如揖,下如授”(上面仿佛在作揖,下面仿佛在接受。)。Suwanna的译文“ดบดองบนรดวกดบกดดลดงคดดนดบดบดองลดดงรดวกดบกดดลดงรดบมอบ”[10],但此处的直译并未达到文化移入的效果,反而让读者产生晦涩生硬之感,此处可添加注释法。在直译源语信息时,如出现译语读者难以理解或接受的信息,注释法也是使用较多的翻译方法。当遇到文化核心词或文化负载词时,直译恐怕会造成文化交流障碍,增加注释法对词语进行或交代文化背景,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总结
《论语》泰译是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有利于泰国了解中国,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文化翻译观纵观《论语》泰译版本,译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利用文化翻译策略即文化移除、文化适应、文化移入以及替换法、增删法、改动法、直译法、注释法等翻译方法进行翻译,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有些文本生硬使用直译法,可能会使读者产生晦涩难读的感觉,增加阅读难度。为达到良好的文化交流目的,可采用注释法、具体化法等增加文化交流效果。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Translation studies[M].3rd ed.London:Routledge,2002
[2]杨仕章.文化翻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3]许思佳.《论语》及其儒家观念在泰国的翻译与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Natjamnong,Thongtam,Limpanusorn,Pakorn:《孔子道德:教人为人》[M].曼谷:Baibua出版社,2008(29).
[5]杨仕章.文化翻译策略:概念析出与分类探究[J].外语教学,2019.9.
[6]อมรทองดดข.มภดรลดนอวดมภดแดดงแดนมดงกร.ดดมรดงทด๓[M].ปทดมธดนด:ดดนกดมดชณดวตร๒๕๕๓.ด.
[7]覃秀红.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论语》文化负载词的泰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5.
[8]覃秀红.คดมภดรลดนอวดฉบดบคดดดรร论语选译泰汉对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陈晓芬、赵清勇.论语คดมภดรดดลดนอวด(汉泰对照)[M].银川:宁夏阳光出版社2021.
[10]ดดวรรณดอดนดนทดแปล.ดลดนอดวดขงจดอดนทนด(ดดมครดงทดดอง)[M].กรดงดทดฯ:โอดนบดดกดด.๒๕๕๔.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