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代八桂大地涌现出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品质构建了八桂传统清廉文化的主体,为后人所颂扬,对新时代加强教师廉洁从教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新时代广西高校教师要从“德行为先,坚守道德底线”“刻苦钻研,坚持终身学习”“以身作则,树立示范标杆”“淡泊名利,静心教书育人”等方面做好廉洁从教工作。
关键词:八桂;清官廉吏;廉洁从教
广西,古称“百越”。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桂林郡,因此广西简称为“桂”,也被称为“八桂”。“八桂”最早出自《山海经》:“番禺之西,八桂成林”,指的是广西一带有许多高大的桂树,茂密成林。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当时广西省会驻桂林,以桂林代表广西。从此广西称“八桂”正式在官书中固定下来了。八桂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多彩,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支脉。
八桂清廉文化是八桂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的八桂大地涌现出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的廉洁思想、嘉言懿行是广西清廉文化的“源头活水”,从“儒门家风廉,忠诚正气传”的纯正家风,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关切,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廉洁向上的优良传统,其中的丰厚养分滋养着廉洁之根基,激励着后人秉持清正廉洁的为人处世原则。
一、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廉洁思想的主要表现
八桂古代清官廉吏既包括广西籍的廉吏,也包括在广西任职的廉吏。其中广西籍的廉吏以清代广西临桂县人陈宏谋为代表,他被誉为“岭南儒宗”,历任十三个行省的御史、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是清代广西唯一的大学士;在广西任职的廉吏以山西人于成龙为代表,他曾在广西罗城任知县,官至两江总督,在其2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以廉洁作风和突出政绩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赠谥号“清端”。历数八桂大地各朝代涌现出的清官廉吏,可将他们的廉洁思想凝练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家风,涵养品质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家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深刻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良好的家风家教涵养了八桂历代清官廉吏的清廉品质,并代代传承、闻名于世。
清代仇效忠(广西灵山县人)参加殿试入三甲,被钦点为翰林,封授朝议大夫等职。他自幼受母亲张太恭(名门闺秀,远近闻名的贤妇)的教育和影响,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德行,从政后一直保持清正廉明。
晚清梁都(来宾市兴宾区人)任迁江县训导时,为帮助少数民族读书知礼,以自己的俸禄和为父母办寿的银两来推行义学,朝廷感其父母教导有方,敕赐诏令,封其父母。梁氏家族重视教育,家中子孙无论男女都入学读书,其家风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北宋覃光佃(柳州市融安县人)官至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是柳州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为政期间,他刚正忠廉,关心民间疾苦,为民办实事,深受老百姓爱戴。他非常注重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立下覃氏家训以约束后代行为,他的儿子孙子都中了进士,获得“一门三杰”的美誉。
桂林有一个“百年清官村”——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曾写下《爱莲说》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他的第十四代裔孙周秀旺带着部分族人迁移定居在江头村,繁衍生息数百年。家族世代传承的《周氏家训》对子孙后代的德行、处世和为官提出了严格要求,其中满是诸如“居身恭俭证,处世厚谦温”等的谆谆教导。明清以来,江头村周氏家族人才辈出,为官者多达100余人,五品官员以上就有37人,产生了被林则徐称赞为“循良第一”的周启运,身后“内无余帛,外无盈财”的周履谦,被称为“仕宦楷模”的周廷揆等一大批传承“爱莲”精神、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廉吏。[1]刻在周氏一族血液里“清白做人,廉洁做事”的“爱莲”文化深刻影响了八桂清廉文化。
(二)崇清尚廉,克己奉公
自古以来,廉洁自律是中国人为政为官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自古以来“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八桂大地远离皇权中心,官员需要涵养更强的道德品质和自制力,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仁心为民,不务虚功,不图名利。“兰芷无风也自香”,八桂历史上的清官廉吏留下了丰厚的廉洁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廉洁范本。
陈宏谋(桂林临桂人)认为要真正防范胥吏为害,在于居官者首先要对自己的职责有着清醒认识,而以节俭为基础的清正廉洁才是秉公行政的基础,认为“清乃官箴之始基”。①他将自己的从政经验写成了《从政遗规》等文章,提出为官者要做到无私无欲,一要端正为官动机,为百姓谋利而摒弃私利;二要端正金钱态度,不为金钱利益而诱惑。“若公而无私,洁己而无欲”,两袖清风、爱民如子,这正是八桂历代清官廉吏所秉承的做官之道。[2]
曾在广西罗城县任职的于成龙一生清廉,赴任时仅以几十斤萝卜当作途中菜肴,后来官拜两江总督,仍然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被百姓成为“于青菜”。在他去世后,家人清理他的遗物,也仅有“故衣破靴,外无长物”,康熙手书“天下廉吏第一”对他褒奖。[3]
广西有一地以“廉”为名(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更是涌现了许多以廉为荣、恪守底线的清官廉吏。北宋时期任廉州知府的危祐在盛产珍珠的廉州拒收下属送的珍珠扇,以“无愧廉州名”被后世传为佳话。明代廉州太守徐柏任职廉州时孤身带着一个书童、一担行李,离任时也只带着一个书童、一担行李。他在任期间廉政爱民、深入民间,发现了许多民生问题并大力整治,沿海布置防御工事、施行宽刑简政、大力兴办书院、开放采珠禁令等政策措施使廉州出现了繁荣发展、安居乐业的局面,深受百姓敬重。
(三)心怀百姓,勤政务实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将百姓视作治国安邦的根本,认为民心安定、民众稳定,国家就会安宁。这一思想在各级官吏,特别是基层地方官吏的施政理念上尤为突出。
清代于成龙曾在广西罗城任知县,当时的罗城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匪盗猖獗、民不聊生,他寄居在关帝庙暗中查访,认为匪患、民族矛盾和宗族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他下定决心要从根源整治,“万里惟余一身,生死莫能自主”,抱着九死一生的信念,他捉拿匪盗、组织民兵、调解矛盾,罗城的社会治安逐渐好转。为了提升罗城百姓的整体素质,从长远着手,于成龙还在罗城修建学宫,为罗城培养了大量人才。罗城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岁稔年丰,呈现出“时和年丰、官民亲睦”的新气象。在罗城的七年,于成龙将百姓视作亲人,百姓也称他为“衣食父母”。[2]
北宋胡则婺州永康(浙江金华永康)人,曾在浔州(今广西贵港市桂平市)担任知府,他从政47年,有“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之称,致力于兴革弊政,保持清廉为民的赤诚之心,以施仁政和德政而深得百姓爱戴。因毕生清廉为民,胡则被百姓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推崇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对胡则高风亮节的高度赞许。
(四)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刚正不阿是秉公执法的重要前提,面对权贵不折腰,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才能做出公正的判决,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北宋周渭(广西恭城人)官至监察侍御史,他执法严明,不畏强权,敢于整顿吏治,对违法犯罪的官员从不徇情枉法,被后世尊称为“纪委书记”。
清康熙年间广西隆安知县鞠珣(山东乳山市人)带头弹劾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孙延龄,被称赞道“明决刚直、遇事敢言”,在调离隆安时,百姓树立了“去思碑”来纪念他。
清朝同治年间的范云梯(今梧州市蒙山县人),被百姓称为“范青天”,曾在广西、广东两地任职。在南宁任职期间,他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坚决遏制利用洋关走私鸦片之风。他在衙门上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在一日位,尽一日心,自我无私严执法,敢视机关为传舍”;下联是“让几分情,说几分理,大家有事好商量,莫因涉讼到公门”;横批是“廉明公正”。
二、新时代廉洁从教的内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的首要职责被认为是“传道”,即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成良好的品质;第二是授业,即传授本领和知识。所以,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非常高。廉洁从教是师德师风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从教的底线。它涵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应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4]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廉洁从教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教师和教师的发展,多次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以及新时代新要求,新时代廉洁从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二是要有高尚的品德,修身养性,廉洁自律,做涵养德行的“人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三是要有扎实的学识,潜心治学,精通专业知识、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四是要有仁爱之心,乐教爱生,“诲人不倦”,细心呵护学生成长成才;五是要有无私奉献精神,有热爱教育的定力,甘于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三、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对新时代广西高校教师廉洁从教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这一重要论述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廉洁从教作为师德师风的核心内容,需要在新时代不断坚守和深化。八桂古代清官廉吏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精神品质,对教师在新时代做好廉洁从教工作带来了启迪。
(一)德行为先,坚守道德底线
清官廉吏在从政过程中,始终秉持道德原则,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把清廉作为为官之道的基本准则。引申到教育工作者群体,就是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违规逾矩行为。一方面要加强道德修养,修身养性,强化廉洁意识,可以参照古代清官廉吏的做法进行自我检视和约束,筑牢廉洁从教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为人正直,秉公办事,绝不逾越法律法规红线。
(二)刻苦钻研,坚持终身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打铁还需自身硬,古代清官廉吏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达济天下”的抱负。广大教师要育桃李满天下,成为一代名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刻苦钻研知识和业务,潜心治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专业和德行培育万千英才。
(三)言传身教,树立示范标杆
古代清官廉吏家族中传承的良好家风家教,教化约束了家族子弟,在社会上形成了正面的示范,引领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注重言传身教,告诫子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擎火者”,应以自身的广博学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立身传道,做好榜样示范,同时也要注重家教家风传承,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助力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四)淡泊名利,静心教书育人
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倡导勤俭节约,务实勤勉,往往能够淡泊名利,不热衷于个人的权势和财富,这种精神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教育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它的意义在于奉献。淡泊名利要求教师坚守初心和本色,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保持超脱物欲和名利影响的心境,这也是社会民众对于教师的普遍情感期待。在当前各种经济利益的交错冲击下,教师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日益增大,教师更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抵制社会各种诱惑,潜心教学,广育英才。当然,淡泊名利也不是要求教师必须甘于清贫,教师可以通过自己专业能力和努力合法合规地获得应有的报酬和社会价值。
当然,从学校层面来看,应从顶层设计上加大对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廉洁从教的引导、约束,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包括制度规范引导、宣传教育培训、师德考核、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廉洁从教走深走实,让教育回归初心,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候俊云.陈宏谋胥吏管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20.
参考文献:
[1]《灵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灵川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2]候俊云.陈宏谋胥吏管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3]刘爱新.广西历史上的清官与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研究[J].传承,2015(2).
[4]陈由登.廉洁文化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可能性及其策略[J].郑州师范教育,2023(1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