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量感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必由之路,通过了解量的概念、积累量的感觉,学生才能够直观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实际学情以及具体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在课堂内外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对比探究、亲身体验中加快量感的形成。首先,文章分析量感培养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知识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作用,其次,以“体积与容积”为例,从改造学习材料、多层次动作体验、增加课堂实验辨析、对比估测算与实测、布置趣味性作业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数数学;动手操作;量感;体积与容积
对长度、时间、质量、面积、体积等的感知、认识即是量感,量感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与数量相关的运算。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为具体形象思维,而量感相关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小学生对量的生活经验比较欠缺,导致他们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将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入课,使学生在可触、可视、可估的“量”中进行体验,以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量感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以数学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通常会将具体教学内容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内、课外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借助活动契机,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首先,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会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初步形成合作意识,形成协作能力。其次,在数学学习阶段,为培养学生量感,教师也会在课堂带领学生动手操作,这将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使学生在后续更具难度的数学学习中,具备自主解析重难点知识的关键能力,逐步强化数学学习水平,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进而从整体角度优化数学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进程。最后,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总结教学成效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其实也可以视为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需要将关注点放在量感培养方面,力求将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入课堂,以趣味性课堂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来加快学生量感的形成,这样一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量感培养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实际授课环节,要求教师引入各种生活化知识,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长度、重量等建立比较形象直观的认识,做到通过简单文字,形象化感受知识,灵活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方面起到独特作用,经过系统性训练,能够使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而量感培养的过程必然要依靠训练活动,要求学生学会依据理论解决问题,所以量感培养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紧密的数学逻辑联系,面对数学问题,不再机械化地照搬公式,而是结合经验形成全新的思路,高效灵活解决问题。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策略
(一)改造学习材料,创造量感培养外部条件
我国现行各个版本的教材,体积教学所编写的内容以乌鸦喝水、排水实验居多,用于说明物体体积的存在。各版本教材表述方式虽存在差异,本质都是以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为表征,以容器内水面高度变化为依据,说明特定物体所占空间。这一学习材料尽管足够直观形象,但材料结构却缺乏结构性,难以整体推进课堂学习活动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对此,教师在组织“体积与容积”教学时,有必要精心改造学习材料,以此来创造量感,培养外部条件。在实际授课阶段,教师可分别展示以下材料,第一种为有体积、有容积的物体,并且是整组学习材料中体积最大的:第二种与第三种材料的大小要尽量接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度量实践,精准辨别物体的体积大小:第四种与第五种都属于不规则物体,以便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操作排水实验,准确辨别物体体积大小。本组学习材料还要体现出生活化、代表性的特点,如此才能达到丰富学生生活认知的目的,将多样化的物体体积比较方式蕴于学习材料中,为有效培养学生量感奠定基础。
(二)多层次动作体验,感知量的概念
“量与计量”相比于其他数学知识点存在一定差异,这部分知识并非是通过逻辑推理、思辨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摸索规律,形成思路,进而找到最优的问题解决方式。因此,感知“量”的概念是培养量感的先决条件。基于此,在概念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动手操作活动,以此来通过动作触碰形成具身经验,使学生初步理解量的概念、感受量的大小。然而,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通常情况下量的概念教学仅能依靠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课件的方式来完成,这就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亲身感受的机会,造成学生感受不到位、体验不深刻的现象。就拿体积、容积的概念来说,若学生缺少亲身感受、体验,理解起来就让仿佛云遮雾罩,更是无从探究知识应用,甚至出现应用错误。
为避免发生上述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在教学导入环节,可将全体学生均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分别发放一个纸箱,要求各组学生依次用肢体动作感受箱子的空间大小。第一位学生用抱的动作感受箱子,并说“一抱这个箱子,感觉手要被占满了”;第二位学生说“感觉箱子真的好大,我有点抱不住它”;到了第三位学生,因为身高较矮,他一边抱箱子一边说道“我不能完全抱着箱子,只能抱着一点”。经过这一动手操作过程,学生学会了用简单词语来感受箱子所占空间。接着,教师再次拿出新华字典、可乐瓶、铅笔盒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动作感受物体空间,只见学生纷纷用了手捧、手握、藏在书桌等方式。
量感是一种感受,教师的教学行为终究无法代替学生感受,所以培养量感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量的存在,并感受量的大小,在多层次体验中达到丰富量感的目的。以上所述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让学生用“抱”的动作感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然后再自主思考其他感受物体存在的动作,让肢体动作成为感受量的概念特征的媒介。
(三)增加课堂实验辨析,分辨量的概念本质
除了用触觉感受量感,视觉因为具有直觉、敏感性,也可作为体验量感的媒介。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采取实验、推理、比较、联想等策略,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领悟,进而逐步建立量感、精准量感,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面向小学生的数学量的概念教学,要求教师按照由表及里,化抽象为直观,学习与实践融合的思路来进行,促使学生的认知渐渐走向深入。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数学实验,带领学生建立量的概念,然后引导他们调动量感经验,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展开个性化探索,进一步强化量感。以体积概念建构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较大物体,粗略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接着,分别出示两个不规则物体,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确定“哪个物体所占空间更大”。只见各组学生分别应用了多种实验方法,比如,水测上升法、水测下降法、水测溢出法等,正面构建了体积概念。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过程,深化了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其认识量感的潜能。
在概念学习中,很多学生分辨不清楚占空间的大小、物体轻重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问题——“物体轻重与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石头、橡皮、矿泉水瓶、乒乓球等物体,尝试独立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在教师的激励下,有的学生拿起石头、乒乓球等进行掂量,发现石头虽然小,但是其重量明显大于乒乓球,而矿泉水瓶虽占空间大,但重量却极轻。经过对比辨析,凸显出各个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当学生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学会剔除概念非本质属性的干扰,从而深刻认识到体积本质即是所占空间的大小,在大脑中构建概念体系、知识体系。
(四)对比估测算与实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量的直觉决定了量感以及量的敏锐性,即在不借助测量工具辅助的情况下,推断特定量的大小,以及找出符合特定物体大小的单位。学生在学习量的初始阶段,对量的认识一般是片面的,具有不稳定性,在一点一点建立起量的概念之后,学生在多次的估量、估计、验证的练习中,积累到丰富的具身经验,这一点对于估算、估测起到极大帮助。将量的大小与参照物展开类比,基于数量的角度出发,为事物提供直观参照,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精准感悟量。以“体积与容积”教学为例,教师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体积概念、容积概念,接着设计如下课堂活动。
“晚餐时间,小明一家四口在吃饭时间,妈妈拿出了一瓶1 200毫升的果汁,若要倒满300毫升、150毫升的两种杯子,请你估一估分别可以倒几杯?”在猜测大杯能倒几杯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倒果汁的操作,为猜测提供依据。并将这杯果汁作为参照物,让学生思考估多了还是估少了,这样估的具体原因?此时学生便调整思路并说道“应该是四杯,因为大杯果汁的量约是整瓶的四分之一”。上述过程学生分别经历了思考、推理、调整,使自身的量感得到进一步充实,另外在反思估算是否准确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比估算值、准确值之间的差异,针对性调整自己的估算思路、办法,进一步增强估算能力,促使学生在估测、实测的体验中,将量感培养落实到位。在后续教学中,依旧按照上述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估计、比较、验证中得出小杯果汁可以倒八杯的结论,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问“如果一瓶果汁需要为班级每一个人倒一杯,那么这瓶果汁有多大,用手大概比画出来,说一说原因”,学生纷纷用动作比画着,教师拿出刚刚1 200毫升的果汁,部分学生立刻意识到需要换更小的杯子才能确保果汁够分给全班学生,这也为后续统一计量单位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借助直观现象带领学生经历计量单位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形成归纳、探索的意识。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构建数学概念,使之将量的概念内化于心,做到学以致用。上述教学设计方式,强调融思考于估计中,融推理于思考中,推理在先估计在后,有效衔接起量感培养、数感形成,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体验量感的场所,从而促进量感的形成发展。
(五)布置趣味性作业,丰富学生量感体验
培养学生量感,仅依靠课堂学习起到的效果固然有限,教师还需要在课程教学完毕后,为学生布置趣味性作业,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丰富量感体验。具体到实际操作中,教师首先要以培养量感为核心建立健全作业体系,也就是说要结合教材内容、实际学情、学生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等,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适中的差异化作业任务,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在轻松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升。在确定作业内容、作业形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前与学生沟通,结合实际生活以及时代,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作业。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完成作业任务,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有意识地调整学习方法,找到学习的侧重点,使学习成绩取得质的飞跃。
三、结语
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量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反复体验、不断感受、及时改进的过程,通过量的积累获得质的进步。对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的量感材料,立足于量感基础上多层面组织可视化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全方位感知、体验中逐步对概念表象建立深刻认知,在数学课堂上构建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契机,将量感培养举措精准落实到位,助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