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建园以来,东营市东五路幼儿园在“唤醒教师成长的力量”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队伍实现跨越式成长。在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基地建设的背景下,我园利用马赛克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评价园本化实践研究,形成《评价让儿童在游戏中的成长看得见》教育成果。
关键词:唤醒教育;评价;马赛克方法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注重过程评估,强化自我评估,聚焦班级观察”,而马赛克方法正是一种融合了多元方法、多重声音的研究方式,它贯穿游戏全过程,通过多种方法、多种视角收集信息,这就像一片片马赛克锦砖整合成绚丽的作品,因此被称为“马赛克方法”。我园不断探索完善“唤醒教育”课程体系,在“唤醒儿童成长的力量”办园理念引领下,通过马赛克方法运用儿童会议、绘画表征等方式实现对幼儿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估。
一、优化措施,借评价助力园所内涵发展
(一)细化方案,让评价走深走实
我园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将评价改革作为园所内涵发展的突破口,精选骨干力量全面推动该项目的实施,通过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各班级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落地。成立以园长为组长,业务园长和保教主任为副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我园将该项目列入园所重点工作计划,享受教育培训内容优先安排、预算资金优先保障等权利。为使评价更直观、更真实,我园添置某品牌一体机,为教育评价提供了智能平台;为多渠道倾听幼儿,班级增设了游戏表征本、录像机等,让幼儿的多元发声成为可能。项目推进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将其列为区级教育成果培育项目,用课题引领项目,用项目推动课题,围绕核心内容开展专题研讨,在争辩中理清教育评价的主脉络,在师幼互动中提高教师的教育评价水平。
(二)融合共促,让评价嵌入教育生活
马赛克方法是多主体参与式的评价,倡导教师成为倾听与回应者,在环境的互动交流中共同建构教育生活。此方法主张评价回归情境,回归生活,项目组从顶层设计出发,将马赛克方法嵌入教育生活中,以儿童的视角审视游戏。
(三)专业支持,让评价科学有效
一是为教师配备《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放手游戏发现儿童》《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专业书籍,为教师评价提供各类常模。二是组织好书共读活动,线上重点章节解读与线下自主阅读相结合,在精读《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达成教育共识,相信儿童并赋予儿童权利,认为幼儿是生活的专家,是权利的持有者,是意义的创造者,是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是熟练的交流者,幼儿有权运用和成人不同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借助智慧中小学、远程研修等平台,精选课程资源,围绕“5分钟解读关键指标”“走进沙水泥巴游戏区”“建构有技巧”等内容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在培训中掌握幼儿发展关键指标、各类游戏评价标准,为教育评价准备多把尺子,转变了一把尺子量所有的现状。
二、关注进程,在教育行动中评价初见成效
(一)倾听与记录,让评价内容更全面更真实
围绕“多渠道倾听儿童”这一核心,关注幼儿积极交流,重点倾听幼儿的对话与解释,教师在倾听中收集幼儿已有经验、真实感受和遇到的困难。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在对话交流中不断思考和修正观点。倾听不限于幼儿的口头语言,教师关注儿童视角的分享,鼓励幼儿利用绘画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幼儿利用电子设备拍摄想要分享的作品和内容,或投影展现游戏照片,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解读幼儿表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提供多元的表征方法,引导幼儿将游戏过程进行表征,小班以对话、角色扮演、儿童拍照等方法进行表征。中大班以儿童绘画、儿童调查、儿童会议等方法进行表征。
(二)借助评价,推动游戏走向深入
将评价转化为幼儿开展游戏的内在力量,利用四次评价贯穿游戏始终,在问题驱动下不断将游戏走向深入。
一是游戏前教师组织幼儿以小组讨论或绘画表征的方式展示游戏计划。小组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协商构成了第一次评价。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和合作意识在评价中不断发展。二是幼儿根据游戏计划自主游戏,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典型行为、存在问题等信息,利用图文或视频的方式反馈给幼儿,引发师幼共同思考。幼儿分享游戏中的关键技巧、评价自己或同伴作品,构成第二次评价。三是利用主题墙记录游戏过程,帮助幼儿回顾在游戏中的发展变化,引发幼儿反思游戏过程,构成第三次评价。教师将幼儿拍摄照片整理成记录册,利用魔毯分析环节让幼儿解读游戏内容。为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提供具体形象便于理解的素材,让评价更科学更精准。四是与家长沟通的内容从一日生活转向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整理游戏资料,利用班级群、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分享幼儿成长构成第四次评价。家长在游戏中看到了积极主动、不畏困难、善于合作、自主学习的儿童,从而更加坚定的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为幼儿选择适宜的家庭教育内容,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三)构建师幼共同生活的新型师幼关系
马赛克方法强调幼儿是独立的、有思想、有能力、完整的人。尊重和信任幼儿,为幼儿赋权赋能,幼儿从被动研究的对象转变拥有话语权的研究者,改变幼儿在游戏中失语的现象,实现幼儿身份的转变。幼儿成为话题的发起者、问题的设计者等角色,教师支持儿童自我表达,让幼儿的声音被听见,让幼儿的发展被看到。
实现评价方法的转变。马赛克方法弥补了教师主观观察和解读幼儿不全面、不完整的现状。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受年龄的影响,无法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马赛克方法将儿童拍照、儿童之旅、魔毯、儿童绘画等方式引入游戏中,支持低龄儿童的多元化表达。
实现环境创设的转变,从教师加班做环创到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从环境追求精美到追求童趣,从整齐划一到个性化解读。随着游戏的推进,环境成为展现游戏中儿童成长的重要载体,它将幼儿想法和行为进行可视化处理,环创内容从注重游戏结果,转向了关注游戏过程、游戏问题、游戏经验等,真正实现了让环境是第三任教师。
(四)初步形成了“136N”园本游戏评价模式
“136N”为一个核心、三个阶段、6+N个评价工具,即围绕“多渠道倾听幼儿”一个核心,在计划、游戏、反思三个阶段中,灵活运用观察、访谈、儿童绘画、儿童口述、儿童调查、儿童会议六项工具,外加魔毯、儿童拍照、图书制作等N种工具,将幼儿在游戏中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汇总,形成以儿童对话、照片、视频、绘画等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材料,最终形成儿童视角下嵌入式的完整评价。
借助马赛克方法全面了解幼儿对游戏兴趣、游戏过程、游戏环境、游戏感受的最真实的想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通过倾听幼儿对话、儿童调查等寻找游戏的兴趣点,利用儿童会议、魔毯、儿童表征等方法聚焦游戏中的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对游戏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在幼儿自评、同伴评价了解游戏中的真实感受。
三、找准当前优势,瞄准发力点
注重游戏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结合全省游戏实验园的推进,不断提升幼儿园游戏平台的打造,注重游戏材料的投放与调整,关注幼儿游戏的兴趣点,尊重幼儿游戏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看见儿童,读懂游戏,前期积累了大量的“游戏案例分享”等游戏实践资料,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一)硬件设施优良,游戏材料丰富
东五路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在每班设计区角11个,充分利用室内公共空间打造大型建构区、科学发现区、绘本阅读区等;打造适宜的户外游戏区域,现有户外游戏区域28个,涵盖体能拓展、科学探究类游戏、创造性游戏三大类。设置“坡为有趣”“乐在途中”“嗖嗖索道”等支持幼儿动作发展,让运动无处不在。与自然链接,让“一米农田”焕发生机,“蚂蚁王国、秘密花园”等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让深度学习无处不在。
(二)关注特色区域建设,创设更有深度的阅读环境
改造幼儿图书室,在幼儿园大厅、科学探索区、美工区等投放相关书籍,满足幼儿在不同区域阅读和探索的需要,使环境真正与幼儿互动起来,凸显幼儿的主体性,让阅读环境纵向发展,更具深度。不断优化阅读环境,幼儿图书室、教师阅览室、班级图书角、转角书吧、户外书屋等,让每个角落洒满书香。我们关注细节,把故事中的角色融入情境,于是普通的树洞里蕴含了经典故事;走廊墙壁上的装饰画角色鲜明,常吸引孩子们驻足讨论;绘本中《彩虹色的花》《花格子大象》等形象变成了会说话的区域隔断;美工区的情绪小怪兽让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侃侃而谈。他们为户外书屋起名,“植物当家、探秘昆虫、动物王国、百科全书”等在院子里落地安家。表演区、围裙剧、皮影戏等材料的投放让立体动态阅读成为可能。
(三)师资队伍精良,教研氛围浓厚
幼儿园注重游戏教研活动,始终坚持大教研和小教研结合推进方式,小教研以观摩幼儿游戏,分析问题寻找适宜策略;大教研对照问题开展专项研讨,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统一,在教研中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已成为游戏教研组的共识。成立青葵成长共同体,形成“骨干引领,团队互助”进阶式教师培养模式。
聚焦“自主游戏”“自主生活”,组织观摩、跟岗、沉浸式体验专题实践,以课题为引领,“研—思—行”同步,持续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督导评估机制,以课题和实验基地为抓手,在家庭教育指导和“马赛克”方法园本化研究中,不断提升办园质量。
四、直面问题,摸准发展薄弱点
马赛克方法强调幼儿在与环境、同伴、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建构与探索,从而实现在游戏中深度学习。强调成人要放慢脚步,与儿童平等互动,但现实中班额较大,多渠道的倾听受限制。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个别教师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与儿童互动过程中,尤其是在确定儿童的问题或兴趣点时,容易过快地纳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带着自己的预期或期待,介入或引导儿童游戏。因此,我们需博采众议,读懂幼儿发展。
一是倾听,寻找幼儿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教师善于倾听幼儿游戏中的语言,梳理幼儿独白、对话、求助等,注重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语言。寻找幼儿游戏发展水平,搭建平台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二是表征,读懂幼儿游戏中的经验和困难。幼儿的表征以儿童绘画和儿童标记为主。在游戏前,儿童绘画自己的规划、设计图、思维导图;游戏后再对照进行评价,或者利用游戏故事通过绘画的形式回顾整个游戏并进行自我评价。
三是游戏故事,支持幼儿游戏进一步发展。教师对游戏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客观记录,并对照《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对观察结果进行深度解读,对幼儿游戏中的典型行为和关键事件进行梳理,引导幼儿聚焦游戏中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四是分享,让幼儿在游戏中的成长看得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分享幼儿在游戏中的成长的点滴,注重利用视频和图片,让家长形象直观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家长通过点赞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幼儿在家游戏的图片和视频,与大家一起讨论儿童在游戏中的成长。
五、科学谋划,找准发展新路径
(一)精准培训,为教师发展赋能
后期推进中,我们会深入调查教师培训需求,从教育评价的薄弱处入手,为教师提供“游戏计划和游戏分享的组织”“解读幼儿表征走进儿童世界”等培训内容,提升教师一对一倾听和解读幼儿表征作品的能力。
(二)聚焦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在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上再下功夫。优化游戏分享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幼儿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走向深入,使教师在游戏观察记录中更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
(三)是聚焦家园共育,确保教育的一致性
利用体验式家长会、家长课堂、家庭教育指导、线上微项目等展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家园携手共同用游戏点亮童年,为幼儿健康成长打造绿色教育新生态。
六、结语
在“唤醒儿童成长的力量”办园理念引领下,通过马赛克方法,东营市东五路幼儿园运用儿童会议、绘画表征等方式实现了对幼儿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估。我们将乘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春风,在游戏中发现了不起的儿童,追随幼儿的脚步,唤醒儿童成长的力量。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