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提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综合运用美术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以美术教学实践为依托,以文史学科为例,探究了二者融合教学的价值和策略,以期有效促进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实施,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高中美术;跨学科整合教学;文史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将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并提出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建议。因此,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应组织跨学科整合教学,助推学生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融文史于高中美术教学的价值
“跨学科”指的是突破单一学科限制,进行多学科内容创造与传播的活动[1]。跨学科整合教学是指以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有机整合相关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意义的教学[2]。美术是借助媒材、技术表现人的想象、情感、需求的艺术活动,由此可见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文史学科(历史、政治、地理)也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与美术学科有相通之处。因此融文史于高中美术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文景观,探究地域文化,掌握相关知识。而城市文化景观是美术学科的重要内容。在美术课堂上,学生需要探究城市景观背后的地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了多种多样极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建立了感性认知。在美术课堂上,学生要迁移地理认知和生活感知,围绕美术教学内容,着力探究城市景观的相关知识,如其象征意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由此掌握美术内容。
由此可见,融文史于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散综合思维,迁移应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美术问题或完成美术任务,建立良好的美术认知,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二、融文史于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布置任务,预习新知
预习新知是课前阶段的重要活动。预习新知是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探究新知的活动[3]。在文史学科内容的助力下,学生会开阔视野,积极探究,初步认知美术新知,作好课堂学习准备。学习任务是预习新知的驱动。教师可以紧抓美术新知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布置任务,助力学生预习。
例如,“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美术作品的创作特点往往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各有特点。美术教材中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以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的特点为重点,布置相关任务:“请大家观察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并收集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如创作背景、时代特征等,了解作品特点,并试着总结美术作品的含义。”在此任务的推动下,学生站在历史角度探究美术作品。在探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获取到丰富的历史信息,由此认知美术作品,尤其感受到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建立良好的文化理解。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迁移自学认知,结合自己收集到的历史信息,与他人积极互动,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含义,强化自学认知。
(二)课中: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课中阶段的主要任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体验多样活动。因此,在课中阶段,教师要围绕美术学科与文史学科的联系,创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实现跨学科整合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营造的情感氛围[4]。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联想其他学科知识,积极探究美术相关内容。在美术教学的课中阶段,教师可以深入解读美术教材内容,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以此为基础,用适当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从传统到现代”重在引导学生分析东西方文化碰撞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教材开篇介绍了背景知识——帝国主义的炮舰不但打开了中国关闭自守的大门,同时,也让中国一些进步人士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学习西方,了解西方。西学东渐之风就是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刮进国门的,新文化运动也由此应运而生。自然,美术也无法避开这股“西风”。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经过和结果,知道了“西风”对我国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借助网络渠道,搜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片、文字内容,精心加工,录制微课。在课中阶段,教师播放微课,将学生带入历史场景中。在观看微课时,大部分学生迁移历史认知,回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感受“西风”的影响。在微课播放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谈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谈论时,大部分学生提到了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这股‘西风’是否对美术产生了影响?”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出本节课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中西方文化碰撞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他们迁移历史认知,认真思考、分析,着力探究美术相关内容。
2.呈现案例,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之一。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与他人碰撞思维,建立统一认知。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弥补自身的认知不足,提高美术课堂学习效率。美术教材中不乏政治、历史、地理内容。这些内容恰好是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呈现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这节课上,学生要探究地域因素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自然环境、宗教等因素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初步建立了对不同地域建筑的认知。而在历史课堂上,部分学生也已经了解了一些传统建筑文化。这些认知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支撑。于是,在这堂美术课上,教师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地理认知,围绕地域性因素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呈现四大案例,即北京四合院、安徽宏村民居、福建永定土楼、傣族干栏竹楼。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派不同的案例。然后,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请和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案例中的传统建筑的特点,试着从地理、历史角度分析其特点的成因。在了解任务内容后,各组成员开动思维,分析案例,联想地理、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探究地域因素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在小组合作探究后,教师搭建舞台,引导各组轮流上台展示探究成果。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相关内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大部分学生从地理、政治、历史、经济等角度认知了民居建筑的特点,实现了跨学科整合学习。之后,教师按照此种方式呈现其他案例,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探究了不同案例后,教师应重点引导他们归纳地域因素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在多学科知识的助力下,学生扎实掌握美术知识,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特色,深化了对文化的理解。
3.想象创作,呈现探究成果
想象创作是学生展现探究成果的具体方式[5]。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体验了多样活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探究、认知了美术知识,奠定了想象创作基础。大部分高中生具有浓厚的想象和创作欲望。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迁移认知,展开想象与创作,展现探究成果,由此加深认知,锻炼艺术创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家乡之美——水彩画表现”一课时,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历程和变化情况,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家乡之美。家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一样的美。展现家乡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所在。同时,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了解了绘画水彩画的方法,积累了经验。基于此,教师在学生建立认知后,组织想象创作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引导各组成员选定家乡发展的某一时期,探究家乡在该时期的发展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创作水彩画,展现家乡之美。
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积极动脑,联想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家乡不同时期的美,并以此为基础,认真创作。在创作后,各组成员共享各自的作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家乡的发展情况,感受家乡之美。之后,小组可以毛遂自荐,在课堂上展示本组作品,并站在历史和美术角度,分析家乡之美。其他小组在听、看的过程中,发现漏洞,细心补充。
通过体验想象创作活动,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发展情况,感受到了家乡之美,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历史和美术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锻炼了审美感知能力,提升了审美水平。
(三)课后:体验生活,实践新知
在课后阶段,教师要结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以现实生活为归途,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学以致用,增强美术学习效果。
1.演讲,实践新知
演讲是学生展现学习成果的方式之一。通过体验演讲活动,学生既可以增强对所学的认知,又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因此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新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历史的风景——美术作品反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分析了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特点等,了解了美术作品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布置演讲任务: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幅美术作品,从历史角度和艺术角度分析、总结其特点,然后主动参与班级演讲活动,向他人介绍美术作品。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选定了不同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并利用互联网收集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如创作背景、展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价值、思想内涵等。此后,学生迁移美术认知,分析、整理历史信息,梳理、总结美术作品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然后,学生登上舞台,当众演讲。不同学生的演讲使得高中美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全体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能够开阔视野,深化历史和美术认知,由此增强了跨学科综合学习效果。
2.参观,实践新知
参观是回归生活,丰富认知的途径之一。美术馆、博物馆中的美术资源数不胜数,这些美术资源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强化美术认知。因此,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美术馆或博物馆。
例如,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美术馆,欣赏建党百年征程雕塑。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综合思维能力,站在不同学科角度分析雕塑。有的学生站在艺术角度,分析雕塑的特点;有的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分析百年艰难征程中的历史事件。在多角度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心灵得以滋养。在参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缅怀先烈的小报。在制作小报时,学生能够自发地站在不同学科角度绘制图画、书写文字,呈现自己的参观感悟,由此增强学科认知、锻炼创作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融文史于美术教学,可以在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同时,促使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积累跨学科综合学习经验,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在实施高中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树立跨学科教学理念,紧抓美术学科与文史学科的联系,以美术学科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的政治、地理、历史学习情况为依据,挖掘相关内容,组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借此使学生发挥综合思维能力,灵活地迁移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探究、掌握美术相关内容,丰富知识储备,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跨学科整合教学价值,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蒙蒙.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美术跨学科教学探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2.
[2]徐子璇.STEAM教育理念下高中《设计》模块环境设计单元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3]崔小敏.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跨学科教学探究[J].大众文艺,2021(12):184-185.
[4]张达莉.高中美术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浅谈[J].基础教育参考,2021(6):39-41.
[5]赖思沁.STEA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美术跨学科创新课程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18):19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