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意味着教师要“翻转”传统教学流程,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并依据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学习指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文章基于“翻转”教学对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价值,以“制作三维立体纸模”第二课时为例,以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为入手点,论述“翻转”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的策略,希望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信息科技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翻转”教学;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的教为先,以学生的学为后[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部分学生遭遇诸多学习阻碍,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科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倡导真实性学习,要求教师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这意味着,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要“翻转”教学流程,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作用,利用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学习指导,保证教与学相契合。
一、“翻转”信息科技教学的概述
(一)“翻转”信息科技教学的界定
“翻转”信息科技教学是指颠覆传统教学流程(教师教—学生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教师先利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然后了解学情,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二)“翻转”信息科技教学的价值
1.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
在传统的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往往依附教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2]。在长期缺失学习主动权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失去信息科技学习兴趣,甚至逃避学习,导致信息科技教学效果不佳。然而,“翻转”信息科技教学可以打破这一局面,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具体而言,在“翻转”信息科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引导者角色,依据学情和教学需要使用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时,教师还会发挥教学评价作用了解学情,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始终位于教师的教之前,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学习主动权。
2.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在传统的信息科技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知识、技能、能力等发展不足。而主动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过程。“翻转”信息科技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在主动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活跃思维,灵活地运用观察、实验、分析、交流、总结等方式解决问题,增强信息科技学习兴趣,积极投入信息科技学习中,充分彰显自我,扎实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意识,获得良好发展。
二、“翻转”信息科技教学的策略
要想实现“翻转”信息科技教学的价值,教师就要以日常教学为依托,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用适当的策略,“翻转”信息科技教学。以“制作三维立体纸模”第二课时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翻转”信息科技教学:
(一)课前:布置任务,学生自学
课前是学生自主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重要阶段。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行为。部分学生的信息科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这需要教师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为学生指明自主学习方向[3]。教师要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自主学习任务包括学习要求和学习检测。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学习任务,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借助学习检测了解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从而确定课堂教学要点,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例如,在学习“制作三维立体纸模”之前,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三视图的绘制方法。在已有学习成果的助力下,学生可以探究平面展开图的相关内容、制作立体纸模。“制作三维立体纸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平面展开图的概念、制作立体纸模的方法。基于此,教师设计如下自主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1)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平面展开图的概念;(2)提取关键信息,归纳用Photoshop软件绘制平面展开图的过程和方法;(3)参考教材中的“动手实践”板块,梳理、归纳制作纸模型的方法。
学习检测:(1)思考:什么是平面展开图?在不重复、不遗漏的情况下,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共有多少种?可以归纳为哪些类型?(2)操作:用Photoshop软件绘制笔筒的平面展开图。
之后,教师将学习任务上传到在线课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依据。在具体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式建构信息技术认知,并在学习检测的驱动下迁移已有认知,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规定的自主学习时间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任务成果拍照,并将其上传到在线课堂。教师在线分析每个学生的任务成果,确定课堂教学要点:绘制平面展开图的步骤和具体方法、制作纸模的具体方法。而后,教师依据学情实施课堂教学。
(二)课中:师生互动,学生探究
课中阶段是“翻转”信息科技教学的关键阶段,是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搭建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了解学情,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信息科技领域的知识,不断地强化已有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并给予精心点拨的重要途径。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喜欢表现自我[4]。教师要在尊重初中生特点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展示机会,了解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帮助他们建立深刻的认知。
例如,基于学生对三维立体纸模的自学认知成果,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搭建展示的平台,选取一名中等生作为学生代表,鼓励其化身为“小老师”,讲述平面展开图的概念。在“小老师”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发现他的认知漏洞,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例如,“小老师”提到“平面展开图是将几何体的表面在平面上摊平呈现出的图形”时,教师发问:“几何体的平面是什么?将几何体的表面平摊到平面上的方式有多少种?”在问题的驱动下,“小老师”以及其他学生会深入探究平面展开图的相关内容,并踊跃表述。而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知。
2.教师精讲,学生探究
虽然“翻转”信息科技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但是教师的教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翻转”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的教指向教师的引导。“翻转”信息科技教学课中阶段的教师引导是指教师围绕教学要点组织精讲活动,并利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的精讲便于学生突破自学障碍,扎实地掌握学习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制作三维立体纸模”这节课的教学要点之一是绘制平面展开图的步骤和具体方法。在“小老师”展示自学成果后,教师可以围绕绘制平面展开图的步骤和具体方法这一内容展开精讲。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微课,直观地展现绘制笔筒平面展开图的过程并鼓励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迁移自学认知,发现操作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说:“在画出一个笔筒的底部后,不用再按照原来的方式画出另外一个,可以直接复制。”教师在赞赏学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和小组成员轮流表述绘制笔筒平面展开图的步骤和方法。在表述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建议。在生生互动探究下,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了认知。之后,教师展示正确的绘制笔筒平面展开图的步骤和方法,助力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并用Photoshop制作保温杯的平面展开图。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代表,鼓励其依据教师的操作情况,描述绘制过程和方法。教师边操作边倾听,发现学生代表描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促使全体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之后,教师提出操作任务:用Photoshop制作粉笔盒平面展开图,驱动学生将已有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部分学生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在预设学生表现的基础上,巡视课堂,观察每名学生的操作情况,发现他们的操作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教师的精讲下,大部分学生会不断地完善已有认知,扎实掌握信息技术学习要点。同时,学生的不断探究有利于提高其探究能力,使其学会用信息科技知识解决问题。
3.学生总结,教师指导
课堂总结是学生站在整体角度回顾课堂学习过程,梳理具体内容,建构较完善的认知结构的途径。受认知能力、专注力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存在认知漏洞[5]。教师要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总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强化课堂总结效果。
例如,在“制作三维立体纸模”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提出总结任务:“请大家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思考:什么是平面展开图?如何绘制某种物品的平面展开图?怎样制作立体纸模?请试着绘制思维导图,展示问题答案。”在提出任务后,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总结时间,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在脑海中描绘学习画面,联想相关知识点,并绘制思维导图。而后教师查看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发现学生的认知漏洞,进行一对一指导。然后,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并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其中的内容,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体验此活动,大部分学生可以建构更完善的认知。
(三)课后:完成作业,教师点评
课后是学生完成作业、教师点评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作业成果了解他们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学习问题并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6]。信息科技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在课后阶段,教师要依据学情和信息科技学科特点,布置实践性作业,并及时进行作业点评。
例如,在“制作三维立体纸模”的课后阶段,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实践性作业:(1)观察自己的水杯,制作水杯纸模型;(2)用手机录像,记录自己制作水杯纸模型的过程,将视频上传到在线课堂。在作业内容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会迁移课堂学习成果,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绘制水杯纸模型,同时进行录像。在学生上传视频后,教师认真观察每个视频内容,了解学生的课堂认知情况、动手操作情况等。之后,教师与每名学生进行沟通,在赞赏他们的良好表现同时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在教师的点评下,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查漏补缺,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翻转”信息科技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便于教师从始至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指导,保证教学活动契合学情,确保学生能沉浸在教学活动中,并因此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信息科技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翻转”传统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权,充分展示自我。同时,教师要留心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有依据地进行引导,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切实提高信息科技教学的有效性。与传统教学相比,“翻转”信息科技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关注学生学习表现的同时进行教学反思,发现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推动教学发展,实现“翻转”信息科技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若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家长,2023(27):79-81.
[2]李轩.如何将翻转课堂理念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第二课堂(D),2023(5):6.
[3]陈闻.“互联网+”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的创新路径[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2):13-15.
[4]施旭玲.“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初探[J].求知导刊,2022(22):86-88.
[5]庄子.新形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应用研究[J].科幻画报,2022(7):232-233.
[6]崔嘉玲.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