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题是高考作文的关键一环。只有审题得当,才能为接下来的立意、构思、素材引路,才能构建一篇完整意义上的作文。随着新课标的推行,高考作文出现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题目,这两种题目被称为新型作文,因为其难度更高,思辨性更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审题能力,考生难以在作文中占据优势。因此,对于这两种新型的作文,我们要有全局的把握,从审题入手,学会审题技巧,让我们的写作一帆风顺,事半功倍。
一、概念理解
(一)关于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即针对题目中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此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作文创作。它与命题作文的最终区别在于:第一,内容的紧扣性。话题作文要求所写的内容与题目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要求紧扣标题,这样内容方面就更为灵活且“偏离题旨”的倾向更小。第二,题目的灵活性。对于话题作文,学生可以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学生不能另命文题。
(二)关于材料作文
和图画式材料.我们可以根据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进行文体选择和标题拟写,它写作的形式和内容比话题作文更为灵活。“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提供一则材料或者图文资料作为导语性文字,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其中的材料和图画,根据自己的认知、感悟、理解来进行立意、构思;而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可以是记叙性材料(故事、新闻、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名人名言、俗语)和图画式材料.我们可以根据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进行文体选择和标题拟写,它写作的形式和内容比话题作文更为灵活。
二、新型作文的审题要领
(一)话题作文审题要领
话题作文只是给出一个“引子”,学生需要在所写的内容中写与此有关的内容。例如在广东省2023年语文模拟考试中题目为: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请以“远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理解话题的含义。话题作文要求所写的内容必须与话题有关,如果读不懂话题的意思,就难以确定作文中心,因此理解话题的含义非常重要。于是,在实际的审题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题目中的导语、提示语、关键词的解读,挖掘出其与作文话题的关联,从关联中理解题目,这样才能紧扣话题进行选材和构思。以上面的题目为例,“远方”目即遥远的地方,学生可以这样理解。实写的角度。学生可以写到远方某个地方旅行,也可以写远方诱人的风光美景、人文历史;如果选择这个角度,其文体只能是记叙文,写学生一次出行的所见所想。
然而,这不是命题者明确的指向,因为材料里面有“不仅仅......更多的是......"的递进关系复句所以,它也更多指向虚写的角度。题目中的“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别具深意,当中的“梦幻”“精神的归宿”这些对象都是虚写的。也就是说题目中的“远方”应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某个理想、目标或者某种理想的境界(自由、和平安适......)”,其实质都指向了精神、信仰等层面,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一个地方。
只有这样才算把握作文的命题指向,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话题作文中,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开展分析,甚至咬文嚼字,捕捉好关键信息。于是,学生的立意就可以是“立足当前,追求梦想的远方”,又或者是“向着理想的远方奔跑”等。
第二,拟好作文的题目。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可以尝试以下两种。其一,填充法。类似于半命题题目,在中心话题的前后进行补充式填写。比方说,上文的题目,我们可以写“远方有爱”,其作文的中心内容就是关于“爱”;也可以拟写成“涉足远方”,中心内容引申为追求理想,等等。其二,比喻法。如上文的话题作文“远方”,比方说“远方有灯,照亮前行”,将理想或者目标比作“灯”,这样的标题会显得更有深意;也可以化用诗句,比方说“到诗的远方走一趟”,这样的拟题方式显得新鲜且独特,能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材料作文审题要领
站在审题的角度来看,话题作文强调的作文的内容和材料“有关”即可,而材料作文则要求作文的主旨与材料相吻合。于是,在材料作文中,审题的要领也有所不同
第一,抓住关键,读懂材料。在作文题目信息中,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段材料,我们要做的首先就要读懂材料的内涵。其一,要全面把握,抓住关键信息。读材料信息最忌讳的就是片面阅读,或者有选择性地阅读,这样审题会有偏离题旨的风险。因此,抓住材料的关键,正确理解材料的中心内容,为接下来的立意莫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避免断章取义。例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作文中,题目提供了一个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要求学生围绕材料写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这则材料虽然十分简短,但并不意味着内涵简约。我们要认真思考“好故事”这个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道理和情感,回归“故事有力量”的中心上。从我们熟知的家国情怀故事中选取写作的素材,凸显故事的力量。其二,要抓住关键句。材料作文中的关键句往往就是题目的“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中心,它可以作为材料作文立意的突破口,抓住它就能领悟材料的中心。
第二,理清内容,提炼中心。有的材料作文不单单一个材料,而采用多个非连续性的材料,这样的题目思辨性更强。这就需要在全局上把握好材料内容,从这些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例如2023年全国乙卷中,题目如下
材料一: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材料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这两则材料虽然出自不同的文本,但指向了国际关系和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材料一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两则材料都可以大到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共享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小到个人之间的交往。于是,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我们很自然就能厘清它们之间的共性关系,概括其中心,从而确定作文的主题(中心内容)一合作共赢、天下大同、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把握题目共性要求
所谓“共性要求”就是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这两种新型题目中的一些作文的基本要求。细细说来,这些要求包括且不限于:第一.明确文体。这一点无须赘言.就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文体。随着课程改革,文体基本上已经不再做具体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题目一旦确定了,就要选择合适的文体来进行写作,若文体选择不当,则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现实弊端。第二,明确字数限制。这个也无须赘言,一篇高考作文字数要不少于800字。若达不到字数要求。分值会做出相应扣减。第三,内容丰富、有深度。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丰富、有深度的内容是高分作文的关键。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创新思维”的概念的提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也成为高考作文的“座上客”,如果没有掌握好作文的审题方式,我们在作文这个板块就会浪费很多时间,这样无疑是“致命”的。因此,面对新型的作文题目,我们要脚踏实地学习把握题干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立意、构思,成就好文章。唯如此,才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里写出让自己、让阅卷老师都满意的作文,最终实现“双赢”!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