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源自南宋文学家陆游的词作,由现代作曲家周易谱曲,是一首充满感情的现代艺术歌曲。该歌曲采用西洋和声小调,以清新的旋律和钢琴织体呈现陆游的感怀之情。这首歌曲不仅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内涵,也突显了现代音乐的艺术价值。本文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对其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声乐专业的学习者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创作背景与作曲家介绍
(一)创作背景
《钗头凤》是一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下的代表作品有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等。本文重点研究周易先生根据《钗头凤·红酥手》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
《钗头凤·红酥手》这首词描绘了陆游和唐婉之间悲伤又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陆游在约20岁时与唐婉成婚,但他的母亲认为唐婉耽误了陆游的前程。受封建观念影响,陆游无法抵挡母亲施加的压力遂与唐婉分开。十年后,陆游重返沈园时与唐婉不期而遇,但两人都已各自再婚。这次相遇让陆游深感痛苦和悲伤,于是在园墙上写下了《钗头凤·红酥手》一词以倾诉内心难以言表的悲伤情感。
(二)作曲家简介
周易是一位备受推崇的美籍华裔作曲家,涉足多个领域的音乐形式,涵盖交响乐、歌剧、舞剧以及艺术歌曲等,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上。他对中国古诗词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体现在了音乐作品中,例如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交融中展现出了周易对中国古诗词的敬意与喜爱之情。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艺术特征
(一)歌词的艺术特征
《钗头凤》的歌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描述了陆游回忆过往的情景,即从最初两人相爱到后来被迫分离的痛苦经历。《钗头凤》以“红酥手,黄縢酒”开篇,指的是女子娇嫩的手和递来的美酒,勾勒出陆游默默凝视着唐婉回忆过往的情景。“满城春色宫墙柳”既是景物描写,也暗示了两人被围墙阻隔的苦闷境遇。以上都深刻诠释了陆游对前妻的思念。然而“东风恶,欢情薄”却笔锋骤转,表达了陆游内心的痛楚,指向了阻止他们相爱的残酷现实,并在“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中达到情绪的高潮,借助最后的“错、错、错”表达了怀疑和肯定交织的复杂心境。
与上阕内容相比,下阕更深入地刻画了美好的往事和残酷的现实。回忆中的美好情景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形成鲜明对比,人事已非,景物依旧,字词之间充满了无奈与哀伤。“春如旧,人空瘦”和“桃花落,闲池阁”意为春景依旧,唐婉的外在形象却发生了转变,体现出唐婉失去所爱的悲伤和痛苦,渲染了陆游对唐婉的怜惜之情。“泪痕红浥鲛绡透”描写的是唐婉面对陆游时的疲惫和伤感,她的痛苦无以言表,绢帕也被泪水浸湿。“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虽牢记誓言,但二人已然无法回头。陆游的爱意难以言说,只能深藏心底,最终以三个无奈的“莫”字作结,表达了其回归现实的无奈。
(二)曲调的艺术特征
1.精巧的曲式结构
《钗头凤》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单一部曲式结构,全曲共41小节,结构连贯、流畅。前奏部分以钢琴音型呈现,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右手的连音对位左手的音符,表达了情绪由凌乱逐渐走向深沉的过程。主体部分以并行两句式乐段为主,第一乐段以叹息式三音动机为基础,表达忧郁情绪,第二乐段在高潮后进行扩展与延伸,结尾以属和弦的开放终止自然过渡到反复。尾声以人声长叹逐渐淡出,钢琴音型与此呼应,使整曲落入无奈与凄凉的氛围。
2.凄美的调性及旋律
《钗头凤》没有采用普遍的民族调式,而是选用了西洋和声小调调式,以升C和声小调为基调,在调性上具有独特之处。旋律突出了强烈的节奏感和特定的音型,经常出现的三连音、五连音和七连音代表着不同的情感表达:三连音传达着思绪的混乱,五连音表达内心的悲伤,而七连音则彰显了深沉的哀怨和无法摆脱的沉重。除了这些连续音外,其他节奏保持了一种相对均衡和稳定的状态。同时,装饰性环绕音的运用也展示了西方音乐旋律技巧的精妙之处。
《钗头凤》通过持续的长音和非对称的节奏编织出情感的线索,在音乐推进的过程中展现动态场景。当听众沉浸在悲伤的前奏中时,旋律又以do、re、fa开启。短暂的二度上升后,紧接着六度的急速下降,显示出主角内心的挣扎、悲伤和无奈。
在歌曲的第11小节开头,作曲家以上行小二度后接下行小六度的大跳作为主旋律,体现了歌词中的冲突感。上行小二度仿佛触手可及,但随之而来的下行小六度大跳则暗示了现实的遥不可及。第13小节处的七连音成为句子的亮点,环绕式的音型生动展现了主角内心的错综复杂。第19小节同样以柔和的起承呼应着第11小节,随后的第19小节~第32小节则展开了第二段叙述,特别是第23小节~第32小节的自由流畅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角浓烈的情感。最后第33小节的“错、错、错”同样运用小二度上行和下行,不仅打断了旋律,回到主音的轨迹,更营造出一种迷茫失落的效果。最终第36小节的“莫、莫、莫”则以高8度的旋律逐级回到了小调的主音,仿佛主角孤寂地回归到了现实中。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的演唱技巧
《钗头凤》是融合了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古代词作的杰作。要想完美演绎这首歌曲,不仅需要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还需掌握独特的演唱技巧。在演唱时,对气息的运用、对咬字归韵的把控和对深刻情感的把握都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灵活运用气息、准确掌握咬字吐字技巧以及把握情感表达方式,才能展现出这首作品的真正魅力,将这首作品演绎得准确而动人。
(一)气息的运用
始于弱起是这首曲子的主要旋律特征之一。这种先弱后强的旋律往往更加扣人心弦。在第一句的“红酥手”中,“红酥”出现在3/4拍的末尾,而“手”则落在2/4拍的强拍上,形成了一个向下的跳跃音型。因此,在演绎这句歌词时,“红酥”两字不应过于突出,需要稍稍减弱,同时还要确保发音的清晰和气息的稳定,演唱者可以运用腹部肌肉来控制气息。在“手”这个字的强拍上则要略为突出,演唱者应注意气息的控制,保持清晰的发音,并保持高音位置的吟唱。随后的“东风恶”“春如旧”“桃花落”等歌词同样采用了弱起的旋律节奏,在表演时需注意力度的变化。在保持旋律轻重对比的同时,演唱者需根据歌词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进行演绎,以免影响歌曲整体的美感。
在这首曲子的第25小节有一个气息难点的挑战。为了保持乐句和旋律线的连贯,演唱者需要在第25小节~第28小节之间运用连续唱法,即一口气完成这段旋律,直达高潮。这要求演唱者具备足够长久的气息和良好的控制力。如果演唱者随着旋律上扬而呼吸,就可能在句子结尾处气息不足。因此,演唱者的呼吸应该与旋律相反,保持在“低位”,这样才能确保喉咙的稳定,避免气息的泄露和断裂,从而自如地完成这段旋律的演唱。
此外,整首曲子的一个重要片段是第一段末尾的三个“错”字和第二段末尾的三个“莫”字。第一段末尾的“错、错、错”有两个八分音符的休止符,在演唱这部分时,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技巧——声断气不断,意思是听起来声音好像消失了,但其实气息依然在继续。这要求演唱者在两口气内完成唱词。演唱者需要借助横膈膜控制腔体和气息,渐渐地把声音“吐”出来,如此技巧使得歌声中似乎充满哀叹之意。第二段末尾的“莫、莫、莫”,要区别于前面的三个“错”,高八度的音符要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清晰地表达出字音。第一个“莫”重音明显,接下来逐渐减弱,以此来表达无奈的感觉。
(二)咬字归韵的把控
在演唱《钗头凤》时,咬字与发声也至关重要。以开篇“红酥手,黄縢酒”为例,“红”这个字的汉语拼音为“hóng”,归韵到“ong”,但演唱时要将重音放在“on”上,随后再唱后鼻音以完成押韵。同样,对于“黄藤酒”中的“藤”,唱者也需要将重音落在“en”上。这种唱法会超出两拍的长度,因此在演唱时要特别留意“藤”字的位置,避免音高变化导致其歌唱位置的下降。曲中像这样唱法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宫墙柳”中的“墙”字和“欢情薄”中的“情”字等。
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遵循“字正腔圆”的原则。如在歌曲《钗头凤》的第17小节中,“鲛绡透”中的“鲛”读作“jiāo”,在唱这个字时,要注意不要过于紧实地发音,否则可能会影响后面“ao”的发音,而应轻柔地处理声母“j”,以确保“ao”音发出时口腔能够圆润地包住字尾。“欢情薄”中的“欢”字读作“huān”,唱这个字时需要上下开放口腔,而不是横开,以免造成中间“u”音被吞掉的情况。
(三)情感的把握
歌曲《钗头凤》刻画了一段爱情悲剧,将陆游失去爱人的痛苦与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时,演唱者需要以自然、忧郁、内敛的态度来传达整体情感。歌曲前奏通过较长的段落将听众引入特定情境,传达了陆游忧郁和纠结的情绪。在演唱之前,演唱者需要逐渐沉浸到陆游的情感状态中,以便能够全神贯注地表达歌曲。第一段描述的是景物和唐婉的外形,但贯穿其中的是陆游对唐婉的深情,因此在演唱时,演唱者需以讲述的口吻来描绘这画面。第二段是情感的高潮,充满了紧张的旋律张力,情绪更加丰富。但需要注意,演唱者的情绪要根据陆游内心的不同状态而调整,演唱时要有画面感,要传达出遗憾和痛苦的情感。
这首歌的“几年离索”和“锦书难托”部分特别强调了“离”和“难”这两个字,作曲家将此处的音符抬升到了整首曲子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升G,并延长了音符。这个音符的高音表达了诗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悲伤和痛苦的情绪在这两个字中达到了高峰。然而,在“离索”和“难托”中的“索”字和“托”字上,则需要逐渐控制情感,声音从高到低。这种情感上的削弱处理旨在突显陆游尽管对感情难舍难离,但也只能勉强接受已经分离的事实的无奈之情。
在最后两句“错、错、错”“莫、莫、莫”中的情绪表达至关重要,需要保持渐进的感觉,每个音符都要略微拖长。将休止符放在前两个字后面,意在提示演唱者在这里要保持情绪和声音的克制,直至最终,以一个长达八拍的“莫”结束整首歌曲,表现了陆游仿佛将所有情感与往事都尘封在内心深处的绝望情绪。因此,最后一个“莫”字的时值要唱满,并逐渐由中间变强到渐渐减弱,声音也随之消散,传达出极远的感觉。
总而言之,这首《钗头凤》凝聚了中国经典古诗词与现代西洋作曲技法的精髓,成为当代声乐学习者争相研究的对象。古诗词的含蓄内敛和现代作曲技法的直接表达相得益彰,构建了一场情感交织的对话。此外,《钗头凤》曲式结构简洁经典,巧妙地融合了柔和的和声与跌宕起伏的旋律,使陆游的痛苦情感在新的音乐语境下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传达。通过上述研究和分析,听众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古诗词歌曲独特的魅力,这值得研究者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