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传统的快–慢–决三个乐章构成,首尾两个乐章的基调是朝气蓬勃、快乐欢腾的,并贯穿着舞曲节奏。中间的慢板乐章抒情、沉思的、富有诗意,辉煌的提琴技巧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机勃勃,十分感人。
关键词:演奏风格;右手技巧;近现代音乐
因本人学生陈亦恒参加第75届香港学校音乐节获得铜奖,故对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第三乐章做了整体的演奏分析,从音乐处理及演奏技术方面对第一乐章、第三乐章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解释。首先,从协奏曲的起源谈起,介绍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涵义,说明各乐章的曲式结构及调性布局。其次,用文字说明具体分析第一乐章、第三乐章的曲式及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具体风格特点。最后,结合练习中的自身体会概括总结,主要是音准标准的方面。
一、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按照传统的协奏曲形式,《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速且灿烂辉煌,动力性的音乐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表现得积极进取、慷慨激昂。用奏鸣曲式写成,一般要有序奏部分。此曲1-9小节为序奏,作曲家标明的速度为“Allegro Con fermezza”,是坚实地、坚定地、果断地快板。在此管弦乐队似乎预示了第一主题的基本形象,降B大调开始序奏后在各调性游走,接着在10小节处突然转入整首协奏曲的基本调性―d小调,进入第一主题,作者标明“marcato”,要求在演奏时的运弓果断且有爆发力。第10小节开始是第一主题中有一个节奏公式:两个十六分音符加三个八分音符。这个极具推动性的独特节奏型几乎贯穿了协奏曲的全部音乐,建议此时采用弓根部位演奏。注意:不要触弦太深,避免压弦力度过大而发出噪音;音乐听起来要厚重、短促、结实,撼动心弦。演奏者运弓应演奏的节奏严谨准确,并与管弦乐队相互配合保持紧密联系。第25小节处,作者在此处标注用“detache”分弓演奏“f”。演奏时,弓速要快,接触点要靠近琴马;要注意避免食指用力压弓杆,那样会导致音的生硬;更要注意握弓不要太紧,运弓的压力和动作追求协调一致。主部主题在稍后的39小节处又重复演奏了一遍,目的是使之深入根植于协奏曲中,以确立它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在奏鸣曲式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有一个过渡部分,即一种技巧性的连接部分。音乐从53小节起进入连接段,调性过渡到降d小调,音乐材料上采用主题的某一段落材料,最后部分变为连接,让连接部听起来好似从主部主题内部生长出来。速度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发生在70小节处的“Poco rit”稍渐慢,音乐温柔地流入71小节“dolce”柔和、甜美的副部。副部主题以抒情为主,色调淡雅、歌唱性强。调性转为A大调。速度标记为“Poco meno mosso”,此时应运用稍放慢一点儿的速度演奏。音乐在这里要解释得非常平静;乌克兰小提琴家柯刚在演奏此段时,采用了具有典型民族音乐风格的下滑音手法,不过哈恰图良并没有在原谱中标注滑音记号。此处音乐表现性强,恰当的表情性的下滑音是演奏家以作品风格和内容为依据来安排的,一切从效果出发,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准则。
副部主题在A大调、升c小调及降D大调上分别出现后,音乐在92小节处进入结束部。进入107小节音乐开始有变化,作曲家标明的速度是“Pocce accel”,此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奏。从117小节“Tempo I”开始,音乐进入展开部。主部展开在降e小调上,继续沿用第一主题中提到的节奏公式,新主题分别在135小节的升c小调和170小节的升f小调上各陈述一遍。157小节作者用八度写出这段如歌的优美旋律,即完全不用滑奏的技巧,而是采用分指八度与简单八度混合的指法更为科学。小三度的进行,在相同弦上采用“1+3”“2+4”的指法演奏。此处要特别注意伸指的动作,避免增加在弦上滑行的两个手指按弦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保证换把平稳、轻捷。从188小节开始进入副部展开,速度标记为“Meno mosso”(92/拍),此时应该用稍慢的速度来演奏,音乐的趋势倾向缓和,调性为C大调。
第一主题的节奏公式再次出现并有一小段主题的发展,在209-214节处是独奏小提琴的一段“颤指”技术。另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颤音从来就不是一大堆没有个数、不受控制的音符,反之,它的个数是很清楚的。从216小节开始进入“Solo”,音乐再次变化,作曲家标明“Lento ma non troppo”,速度为不可过慢的慢板,Cadenza(华彩)中的一段双音。演奏换把时,特别是双音的换把,能够预见到手指的位置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让“脑子走在前面”,就会促进音准。哈恰图良把华彩乐段视为展开部的直接继续:进入华彩乐段但音乐的流动并未中断,而是为了独奏者有机会展示其全部辉煌、高超的技艺。
因此在哈恰图良的华彩乐段中,“管弦乐队停止了可音乐却仍然向前流动着,其差别只在于此前的音乐是由独奏者和管弦乐队合奏,而此刻仅是独奏。”第二主题在华彩乐段有所展现。223小节引子再现,229小节主部主题在原调再现,只奏一遍。副部仍在A大调再现。260小节是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交织,一起转入再现部。再现部中,第二主题由单簧管奏出,小提琴奏出三连音的音型。此时是单簧管演奏主要主题,独奏的小提琴仅发挥次要功能,所以不要压制了单簧管的声部。接下来音乐在303小节“Tempo I”回到原速度进入“Coda”尾声,建议用比较急的速度一气呵成。在这部分,作者综合了引子与主部的材料,结束本乐章。
二、第三乐章演奏分析
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主题是一段相当活泼的旋律,一股略带野性舞曲的感觉,有些俏皮。从59小节起进入旋律主题至67小节反复后结束,注意重音与连跳弓的演奏需要用快速的拉奏(自然跳弓)来完成,而非力量(压力)。68起进入连接部至84小节结束,主要由八度与半音组成,左手指法以半把位演奏为主。四把位E开始,经过E-D-#C-B结束,83小节起做一个渐强的力度,注意最后两个音G与#F之间不要有演奏上的停顿空隙,要一气呵成。90小节起为主题扩展再现,力度上虽然与主题同为f,但是在感觉上要稍稍弱一些,做成mf。反复中的四分音符A与D及99.100小节中的四分音符D都要有强调,特别注意很容易因为速度较快的原因缩短演奏时值导致听起来有点“不平衡”。
从101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分,连跳弓的地方弓子在中下弓的地方起跳,力度不要太大。116小节起进入副主题,这一段副主题要有明显的对比,与之前快速的小分弓一定要有本质上的区别,音乐风格表达到位,要迅速地安静下来,演奏时弓子要平直且拉满。注意附点音符的演奏,不要“喧宾夺主”。126小节的颤音可以先慢后快,这是两组模进,音乐上可以有力度的对比。136小节起进入呈示部的结尾部分,三小节的过渡后开始有渐强的变化,此时应使用自然跳弓来表现,但不是由力度来控制强弱,而应该用弓段来控制,这样自然跳弓比较稳定,不会因力量控制不稳而出现技巧性失误。从上半弓逐渐过渡到弓根演奏,这样能够很自如地表现颗粒性及音量强弱,在145小节起可以用长弓(加大自然跳弓时弓段的长度)来表现最后的疯狂。150小节开始进入插部的尾声,开头是三组模进,mf力度下轻快的自然跳弓与连跳弓相组合。
由于速度较快,右手一定要非常放松来演奏,173小节起开始做渐强(cresc),音乐旋律的变化是音高的起伏,前期自由下行,瀑布般的飞流直下后通过三个小节迅速拉升到最高点后结束,这一小段的演奏都由自然跳弓来完成,音量的强弱控制由不同的运弓弓段来完成,最后的高点要有些疯狂的感觉。203小节进入主题变奏,也是第二次主题再现,这时需要注意的是206-207小节与225-226小节两个相同的地方。因为既是高音又要有重音,这样的演奏就不能使用力量去压迫弓子,而要用冲弓配合左手的主动去完成。要有爆破音的感觉,坚定而有力量,干净利落地完成。230小节起是扩充尾声,通过八度的转换慢慢回到第二插部。258小节起的第二插部是G弦上的演奏,#C是f的力度起弓。与259小节的E音要有同样的质感。E音带有重音标记,但演奏时要有不完全小节开始的弱起的感觉。260-262小节的长音F要有呼吸接入的感觉,增加揉弦的频率与幅度。特别要注意的是后面的二连音(八分音符)的第二个音,四指按弦很容易偏低且会因为较少使
用四指揉弦而无法使发音更坚定,从而造成一种“瘸腿儿”的感觉。作为第三乐章唯一的抒情乐段,自然是演奏者重点研习的对象。G弦音色低沉,但因速度较快,无法随心所欲进行展示,更不可为了抒发感情而降低速度演奏。要有乐句感:260-274小节为一个乐句、275-290小节为一个乐句、290-310小节为一个乐句、311-335小节为结尾句。344-351小节为过渡,连接到插部副主题(第二个抒情乐段)。整个过渡乐段可以做一个弧线式节奏的处理,但因为作品的速度较快,故两端稍慢的小节也不能过于缓慢来表达抒情,参照351小节的poco rit也仅仅是“稍微”慢一点点,更多是气口上的表述,而非实际速度上的表现。352小节开始正式进入抒情乐段,cantabile con affetto为多情的。
Canta-bile为如歌的、歌唱性,con affetto是感情丰富的意思,整体可以理解为多情的。插部副主题作为整体都是高音的乐段,很难像G弦那样可以表达出更为动人的色彩,且高音区音色偏薄。演奏这个乐段建议在指法上不要设计过低的把位上演奏,建议在三把位以上演奏便于揉弦与控制。高音区本身因振动幅度较小、很难形成强烈的共鸣,尤其在375-380小节与420-430小节两处的高音区。
演奏要以音准为主,揉弦为辅,运弓流畅来表现旋律线条即可,要有一种贵族的精致感,而非不加修饰地大刀阔斧般地运弓。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378小节中的B-bC-B中的bC音,并非作曲家写错,而是在近现代作品中由于“十二音”的发展,取消了中心音的地位,每个半音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实际演奏中,bC音介于B与C之间的,所以按指也是要在B与C之间。这一段并不需要特别的技术与修饰,正常旋律线条的表现即可。到440小节起进入尾声,这一段落为快速的小分弓演奏,左手要主动换把以做到干净利落的发音,最后的结尾句不需要特殊的渐慢与渐弱,自然结束即可。469-499小节为过渡连接乐段,是钢琴演奏。从500小节起的brillante e grazioso是辉煌而优美的意思。
小提琴的旋律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而钢琴部分则是以和弦演奏为主,营造一个共鸣非常强烈的框架。小提琴快速的小分弓演奏及规律的音程跳进就会展现出错落有致、上下翻飞的感觉,很难描述这段旋律的感觉具体像是什么,而更应该是一种辉煌的效果,直至610小节结束。636-641小节是过渡连接乐段,以半音阶下行的形式进行展开,此段落演奏要有瀑布感,从高音A开始飞流直下。注意在641小节与642小节之间要有碛口,不要“无缝衔接”,稍稍有一点气口后,正式进入主题。这一段主题是再现主题,完全反复主题A段,在演奏中与活泼的主题A段也同样稍稍做一个对比,可以演奏得大胆一些、辉煌一些,与之前较为轻松活泼的小快板形成明显的对比。715小节起为假再现,也是尾声部分的开始,利用主体进行变调展开。
演奏中会因为把位、按指等问题给学生带来一些麻烦,但与主题的音程关系是完全一致的。在检验演奏音准的时候可以完全对照主旋律来听。假再现之后以745小节开始已经没有主要的旋律了,基本上是与钢琴合奏配合营造出一个辉煌感觉的尾声,所以尾声段落的演奏姚大胆一些,炫技、大刀阔斧地运弓。750小节开始基本上是半音阶模进样式的快速的小分弓演奏,主要注意半音音程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因为一点点的差别而造成演奏成“完全相同”的音。763小节开始的和弦演奏为分解和弦,最后落到D大调的DD7和弦上。788小节开始依然为分解和弦的创作,并以钢琴来演奏主和弦、小提琴演奏分解和弦的形式来表现。要注意节奏问题,一定要稳、不要拖。后续直到854小节都是效果上的体现。从分解和弦到琶音的进行,最后到半音阶上行直至最高音A后结束。最后859小节开始的补充以D大调主和弦强奏开始,发展的分解和弦最后到主音D完全辉煌的结束。整个结尾部的演奏都是十分辉煌的,要做到干净利落!
三、音准练习
针对这部20世纪40年代所创作的作品,其主要音准标准我认为是和弦音准。和弦音准的主要练习方式就是与主和弦音进行校正,在24个大小调中,仅有3个等音调(大调:升C与bD、#F与bG、B与bC;小调:#a与bb、#d与be、#g与ba)无法直接利用主和弦中的空弦进行校正,非等音调可以直接利用主和弦中的空弦音来校正其他音音准。以此构成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的音程关系来分别确定调试中的四个音,余下两个音因为与主音是二度、七度的不协和音程关系,可以通过已经校正过的其余四音构成和弦来确定其音准。以A大调为例,可以用标准音A来确定#C、D、E、#F四个音的音准,即演奏A#C、AD、AE、A#F和弦,以其和弦的和谐程度来确定音准。而二级音B可以通过这四个音中任何一个音构成和弦来确定音准,导音G亦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或与B音构成小三度和弦来确定音准。而三个等音关系调极少使用且都无法直接使用空弦来校正。这些调性的练习方式通常是与钢琴主和弦校正或直接使用相邻空弦来进行校正(会有少许音分误差,但在听觉上几乎无法分辨)。而校正高把位的音准时,通常通过八度音程关系先将低把位音准校正无误后,再通过八度音程关系上把演奏高音;或者可以通过空弦形成十度以上的音程关系来校正音准。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调性的判断,也就是校正音准时所选用的空弦,并不是随便哪根空弦音就可以。以中提琴演奏三和弦GEA为例(G、A为空弦),在G大调、g小调中,E音需要与主音G调整形成六度和谐音程来确定音准;在A大调、a小调中,E音要与主音A调整形成纯四度和谐音程来确定音准;在实际演奏中证明,E音在这两个调性中的和弦音准,是不一样的。音分差别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可以通过听觉分辨出来。个人练习的方式虽然较为便捷,但一定要明确调性及所使用的空弦音是否合理,而不能“随随便便”使用空弦音来校正音准。
结语
哈恰图良(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作者。9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就学于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和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继续学习,之后成为这两所音乐学院的教授。哈恰图良在青年时期受到了西方现代音乐(特别是拉威尔)的影响,其创作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为特点。后来对亚美尼亚民族音乐以及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地的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其独特的旋律音调、强烈的和声色彩及复杂的节奏音型等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季,是其创作生涯中早期的作品,也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正如他自己说道:“在作曲中以及在演奏中的协奏曲形式,一直都在吸引着我,这是一种辉煌、富有节日气氛的体裁。”这也是促使哈恰图良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的确,自协奏曲这种体裁形式出现后,无论是早期的巴洛克时期还是近至二十世纪以后的近现代,作曲家们都不会放过这种能显示自己创作技巧和内涵的体裁作品。
青年时期的哈恰图良受到西方现代音乐,特别是莫里斯·拉威尔的影响,他的作品还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20世纪的欧美艺术音乐,很多都可以归入到现代主义艺术当中。现代主义虽然也被称为一种主义,实际上却不是一种统一的创作思想或创作方法。它是一个外延宽泛的概念。现代主义常常被用来指称19世纪末以来西方多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从艺术史上的象征主义到表现主义,从立体主义到未来主义,从后期印象主义到后现实主义等,都属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范畴。“现代”一词是用来区别“传统”的,西方现代艺术最宏观的宗旨是反传统。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心灵带来无比巨大的创伤。现代化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种种前所未有的严峻问题,如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爆发的危险、环境的前所未有的恶化、人类发明了机器反成为机器的工具而被严重异化等。现代化的弊端集中体现于“在人类4种基本关系上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消极颓废”来形容包括现代音乐在内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实际上表达了艺术家们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危机意识。这首《d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风格,应该更为符合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音乐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冯歌.阿拉姆·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探究[J].四川音乐学院院报,2023,(03).
[2]陈琛.哈恰图良音乐创作的影响因素——以几部代表作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22,(05).
[3]曾梓悦.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民族性格及其演奏诠释[J].武汉音乐学院院报,2017,(04).
[4]余力.弓在弦上,揉转成美——从《哈恰图良小提琴协奏曲》谈小提琴演奏中音色的运用[J].星海音乐学院院报,2003,(06).
[5]夏中汤.哈恰图良旋律节奏的写作技法与基本特征[J].音乐研究,1995,(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