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早期的西方音乐剧主要都是采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但随着音乐剧在全球范围的普及,演唱方式也变得多样,出现了美声唱法、流行唱法(也称通俗唱法),或是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并用等多种形式。音乐剧在20世纪后半段引入我国,这种融合音乐、舞台美术、戏剧、舞蹈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自在国内出现后,风靡一时,迅速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并由我国作曲家先后创编多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音乐剧。由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以演唱歌剧为主,使得我国原创音乐剧鲜有如同传统西方音乐剧那种纯美声演唱的,更多的是采用流行唱法的方式来演绎,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原创音乐剧完全抛弃了美声唱法,在很多优秀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中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唱段是可以使用美声唱法来进行演唱的,通过美声唱法应用能够起到渲染情感、烘托剧情、提升审美性、戏剧性等作用。基于此,以音乐剧《蝶》选段《心脏》为例,着重探讨了美声唱法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中国原创音乐剧;《蝶》;《心脏》;美声唱法;演唱技巧

  音乐剧脱胎于歌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它逐渐从歌剧中脱离出来,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歌唱方式方面,歌剧以美声为主,但在音乐剧中,虽然最早也是采用美声唱法,但如今它的歌唱方法已发生了变化,并不局限于美声。在音乐剧的发展初期,受音响设备限制,需要演唱者提高音量、共鸣,这就使得当时音乐剧以美声为主。之后在扩音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表演者和听众的沟通并不再局限于演唱者的音量和音调,这让更多的表演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嗓音特征来演绎,因此,以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流行唱法逐渐走上了音乐剧的历史舞台[1]。近代形成的音乐剧流行唱法更加注重声音的真实感,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更容易吸引年轻群体。美声唱法、流行唱法都是如今音乐剧常用的演唱方式,但由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大众接受程度不一,使得我国原创音乐剧鲜有如同传统西方音乐剧那种纯美声演唱,更多的是采用流行唱法,但这也不代表我国音乐剧就完全舍弃了美声唱法,比如三宝在创作《蝶》时,就根据戏剧的需要,按照择优用之的原则,采用流行和美声交替的演唱方式,例如,剧中梁山伯的《诗人的旅途》、祝英台的《婚礼》采用的是流行唱法,老爹演唱的《判决》、老酒鬼的《真相》则是使用美声唱法来进行演绎的,《心脏》则是可以兼具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唱段。

  一、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主要特征

  音乐剧最早可以上溯至19世纪的英国西部地区与美国百老汇,两者因其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歌唱与演出方式亦有很大差别。当时英国的音乐剧主要是以轻歌剧与话剧居多,其舞蹈则多为芭蕾,歌唱方式主要为美声演唱;当时的美国音乐剧则深受黑人爵士乐的熏陶,其舞蹈多以爵士舞、踢踏舞等形式出现,其歌唱形式以爵士或通俗唱法为主,表现出轻快、活泼的风格,但随着音乐剧的发展,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借鉴、融合,发展成如今没有明显地域区别,兼容多种舞蹈风格、演唱风格的音乐剧。

  20个世纪80年代音乐剧被引入我国,因其特有的载歌载舞表演方式,也被人们称为歌舞剧。1982年,中央歌剧院首部原创音乐剧《现在的年轻人》问世,该剧在当时获得广泛赞誉,开启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先河[2]。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音乐剧作为一种崭新的舞台艺术,陆续出现在我国多地的演出剧场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剧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很多优秀的原创剧目不断涌现,而且题材和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先后有多部优秀的音乐剧问世。但我国的原创音乐剧有着鲜明的本土色彩,与西方音乐剧有着一定差别,我国音乐家在积极地吸收外国音乐剧精华的同时,将其与中国本土元素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中国本土的优秀作品。总体来看,我国原创音乐剧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鲜明的中国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以及传统民族音乐,都是我国原创音乐剧的重要素材。例如《蝶》就是根据传统爱情故事梁祝改编而来,并且在该剧中穿插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剧《金沙》根据四川成都的金沙遗址的传说故事创作的。在音乐剧《五姑娘》的音乐中,融入了富有浓郁的江南风情的嘉善民歌,将嘉善田歌的音乐素材融入音乐剧之中,在角色造型和舞蹈设计上,也融入了江南民俗舞蹈及传统地方戏的成分,以表现江南女性温柔似水的体态及特有的风韵,一些舞蹈的编排源于江南农耕生产,包括音乐、服装、舞蹈等都极具中国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构成了一个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的优秀原创音乐剧。
 

 
  (二)流行唱法为主其他唱法为辅

  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众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流行歌曲在群众间广为传唱,受此影响使得我国音乐剧的演唱方式更多的是采用流行唱法,也几乎没有采用大量美声唱法的传统西方音乐剧类型,这也与美声唱法是剧场艺术,缺乏群众基础有关。但这不意味着我国原创音乐剧只采用流行唱法,除流行唱法外,我国音乐剧还会采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唱法,也会根据剧情安排适当加入美声唱法,比如原创音乐剧《蝶》在音乐创作和演唱编排上,就利用了流行音乐、美声唱法相结合的方式,再配合动人的旋律、精心编排的舞蹈,还有现代的散文诗一样的歌词,多元素因素的融合,将这首充满了韵味的原创音乐剧作品呈现在了大众的眼前。本剧第一幕的剧情是喜剧化,在演唱上则是以流行唱法为主。而第二幕的剧情则是悲剧化,为了渲染剧情,强化矛盾冲突,使用了美声唱法,音乐风格、形式也更加倾向于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和多声部合唱等。

  二、音乐剧《蝶》选段《心脏》梗概

  我国原创音乐剧《蝶》的曲作者和词作者分别是三宝和关山,这是一部由我国经典爱情传奇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的音乐剧,讲述的是蝶族中的蝴蝶,他们向往着世间的荣华富贵,为了成为人类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以此为背景重构了经典故事梁祝,演绎了一段令世人悲伤的爱情[3]。本剧于2007年首映,由吉勒·马呜担任全剧总导演,由三宝担任本剧的音乐总监,首演中由刘岩和沙宝亮分别出演“梁山伯”,谭维维和林静分别扮演“祝英台”。在2008年7月,本剧在韩国大邱音乐艺术节荣获“特别奖”,这也是中国首部获得海外大奖的音乐剧。2010年6月,又获得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文华奖”的特别奖项。2010年5月推出《蝶音乐剧纪念原声辑》,其中包括《婚礼》《心脏》等16首唱段。
 

 
  《心脏》是《蝶》中“梁山伯”这一角色的一段经典演唱曲目,在本剧中“老爹”在追求一个小姑娘的时候,不小心让小姑娘掉进了悬崖,之后愤怒的梁山伯跟“老爹”正式宣战,但“老爹”却把责任都推到了梁山伯的头上。在庭审中,蝶人选择与“老爹”站在一起,欲将梁山伯烧死,以保全蝶人们可以成为人的希望。接着,梁山伯被冤枉而含恨向他心爱的祝英台献上了那一曲《心脏》,歌词中诉说着梁山伯对祝英台的忠诚和深情,还有即将天人永隔的伤感,以及对不公的愤恨。

  三、美声唱法在我国原创音乐剧选段《心脏》中的应用

  (一)富有美声特点的音乐曲式风格


  《心脏》采用三段式的音乐结构,不同段落的反差对比很大,先吟唱后咏叹,集通俗与美声于一身。第一节是流行唱法的音乐风格,由两个乐段所构成,非常紧凑。第二段是从流行过渡到美声的承上启下过渡段,音乐节奏在这里发生了改变,从60拍/分加速到76拍/分,我们可以看出,节奏的改变使曲子的风格也逐渐转变,慢慢把它带到了高潮,也是从流行唱法风格朝着美声唱法的过渡[4]。与此同时,在曲调流畅性以及演唱上都强化了情感。第三段就是这首歌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这首歌最让人激动的一段,旋律也从d小调变成了降B大调。音调的改变,以及旋律和强度的改变,动人的歌词咏唱出来,随着演唱情感的提升,角色的情绪也被彻底地释放出来,让观众们无不动容。在编曲和乐器的搭配方面,织体很清晰,钢琴和吉他之间的搭配也很好,利用和弦来演绎流畅的织体,在乐句的反复中,增加了木吉他和大提琴的伴奏,让乐曲变得更为丰满和厚实。

  《心脏》还没进入副歌前,梁山伯就先以流行唱法开始吟唱了:“我不止一次错把满地的月光当成是海洋,可是有谁能让自己的脚印留在海面上”,这句结束后接起“我的爱人你会不会一直哭着到天亮”,也就是《心脏》的首句,倾诉着梁山伯离别的不舍。通过开头的部分铺垫,从“让满腔的海水涌进我的胸膛”,伴奏织体发生改变,并将大海的波涛模拟出来,提琴声音绵长,代表着浩瀚的大海,而竖琴的三连音的节奏,则是代表着奔腾的波涛,将音乐的气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再往后就是更加明显的风格变化,比起竖琴三连音的三拍,在这里重新变成了四拍,强度对比更加显著,在富有感情的音乐和哀婉的歌词下,充分抒发了梁山伯的人物情感。

  16个小节之后,歌曲达到了《心脏》的最高潮:“不管海是多么冰凉,我依然有一颗心脏。”在4/4拍子的音乐节奏下加强了情感的诠释,乐队各个声部在情感的表达、旋律的控制以及对演奏力量等方面,都完全打开,呈现出“大线条”的音乐表达,光是听着这段旋律,就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执着,对这段感情的生死离别所发出的呐喊,完美地诠释了这首歌的风格和故事的内涵[5]。总体而言,此曲从舒缓到小高潮,再到舒缓,又到高潮,从流行唱法风格到美声风格,情绪层层递进,最终彻底释放,演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抓住音乐风格的变化,还要将自己带到梁山伯的角色中,并关注乐团中各种乐器的演奏织体对乐曲情绪的带动,这样才能将《心脏》这部作品中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

  (二)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结合

  《心脏》的演唱者是音乐剧《蝶》中的角色梁山伯,在其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对着自己心爱的祝英台所演唱的离别之曲。完整版的开头有祝英台哀怨的吟喃,梁山伯面对着自己心爱之人的离别,以及含冤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此时祝英台告诉梁山伯:“我多么盼望再次听你为我高歌,为我吟唱,第一次就在那诗句里,我终于发现爱情就是另一种真相。”接下来就是梁山伯的独唱,这是一首很受欢迎的歌曲,梁山伯被冤枉,却又无可奈何,他带着自己的信念,大声地呼喊着自己的渴望,对爱人的不舍,但同时也带着一种洒脱,将他那一身诗人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心脏》的演唱是以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整首歌曲为三段式结构,第一段落采用以中等偏低的音区用流行唱法来演唱,之后随着节奏和调性的改变,呈现出类似歌剧咏叹调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气息要连贯,旋律逐渐加快,表达梁山伯激动的心情[6]。从第二段起的大部分音符都非常紧凑,并且旋律也变得更加流畅、跌宕起伏,具有更强的节奏感,气息也要流动起来。到了第二个段落,歌曲演唱从流行唱法过渡到了美声咏叹调的唱法,曲调变得越来越顺畅,歌词也越来越有感情,为听者带来极富有感情的视听感受,在梁山伯激昂、高亢的演唱中,将本曲乃至整部剧推向情感的高潮。

  第三部分依然沿用了美声唱法风格,饱含情感的歌词、宏大的音乐旋律,丰满的形象,以及真挚的情感,把观众带进到了本剧之中,在这种极富感情的美声唱法演绎下,震撼每个在场听众的内心,仿佛戏剧是真实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悲剧的见证人。第三段两次出现:“我多想在你身旁,哪怕一夜时光”,但每次旋律存在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氛围,第一次出现曲调舒缓,但如泣似诉,表达梁山伯面对即将离开最爱的人表现出的悲切和哀伤,用歌声来表达他对祝英台的爱与不舍,但第二次出现则是以一种更为激烈的节奏,这里的感情也更加复杂,有哀伤、不舍,还有面对不公的悲愤[7]。最后两句重复的心声,更是表达了他的纯洁、赤诚之心,不仅体现了梁山伯对爱情的执着,也体现了他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美声唱法在本曲中的应用从第二章开始,在第二章过渡,它的速度和强度逐渐增强,它的歌唱风格由流行唱法向美声唱法过渡,由低吟的抒情过渡到了激烈的控诉。而进入到第三段,其强度、音色都和前面两个段落有着明显的对比,尤其是在45、53小节的时候,力度为中强。从46小节起,感情出现转折,此时的气息不仅要连贯,还要下沉,以带有哭腔的唱法来演唱,音乐伴奏也变得真挚动人,将梁山伯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三段,可以听出更加明显的歌剧咏叹调风格,旋律流畅、情感内容也更为丰富。

  本曲从通俗唱法转变为美声唱法采用的是同主音转调的形式,同时也改变了调性,旋律和强度也不断提升,声线连贯、气息饱满。情感表达也随着演唱变得更强,在第三段进入到高潮,将角色的情绪彻底释放出来。

  (三)美声唱法气息的运用

  在《心脏》的第一段有明显的“Ballad”特征,这是音乐剧的专业属于,也是一首叙述性,节奏慢的抒情演唱。在唱这种唱段的时候,不仅要向观众传达歌曲中的情绪,还要与歌唱的呼吸相配合,使歌曲的表达更加委婉和优美。

  进入到第二段、第三段,情感层层爆发,气息连贯,这种连贯的气息表达更像是“legato”,这是美声演唱的专业属于,即在演唱的时候,按照歌曲的实际需求(如乐句长度、音调高低、旋律变化、音量变化),来均匀地、有控制地呼吸,形成持续连贯的气息。

  在原创音乐剧《蝶》的选段《心脏》里,就是采用这种连贯气息,这就要求在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把在气息持续、稳定的基础上来演唱,把每个字和每个词都像是一串珍珠,用自然的且连贯的呼吸唱出来,形成连贯完整的歌唱线条。当唱段变成歌剧咏叹调的形式后,就进入到整首歌曲中最精彩的一段,同时也是气息把控最困难的一段,比如结尾处有连续五个小节的拉长音,在处理这部分时,气息不但要持续,而且要逐步增强,气息需稳中渐强,不留一丝停顿,情绪也要充分释放,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使这段音乐更加动人,呈现出完美的演绎。此外,在歌唱中演唱方式不能过于单调,要有层次感,从流行唱法转变为美声唱法,在旋律的带动下,声腔与气息的变化要逐渐加强,渲染剧情和人物的情绪。

  (四)融入美声唱法的演唱细节处理

  《心脏》运用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等不同的演唱方式。从歌曲开始到37个段落,都是以男中低音区为主的流行唱法,力度是P,采用比较慢的节奏,在唱歌的时候,要用气声包着歌词将其拖出来,这样可以加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一段主要采用通俗唱法,第二章承上启下,向美声唱法过渡,第三章也呈现出显著的美声唱法特征,在进入到美声唱法后,有大量连音,表演者为处理好这部分,可尝试采用美声唱法“legato”的练习方式,在歌唱时根据歌曲的需要(比如乐句的长短、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均匀地、有节制地送气。为处理好这部分细节,日常应加强呼吸训练,可采用美声唱法的气息训练方法:一种是打嘟的练习,将嘴唇放松闭拢,身体微微前倾,利用气流的输出让嘴唇发生振动,以此来达到打嘟的效果,可以通过打嘟的发音来锻炼音准和维持气息连贯。第二种是气声发音训练,让上半身自然松弛,然后深深地呼吸,感受自己的肋骨伸展和膨胀,然后在上下牙齿之间发“嘶”的一个气声,肋骨就会随着气息的使用,从张开的状态恢复正常,通过这种方式反复练习就可以找到一种连续性的送气感,将其带到歌唱中呈现出气息连续的演唱效果。

  从第38小节转入到本曲的第二段,节奏明显加快,从第1段的60拍子/min提升到76拍子/min,强度也从P变为mf,演唱方式也从流行唱法的慢声吟唱朝着美声唱法的方向转变,气息一定要下沉,和第一段演唱呈现出显著的对比。第二段起到衔接作用,是从流行唱法向美声唱法的承上启下,在演唱这段的时候,要让强度的对比变得更加的丰富和明显,气息的流畅性也要足够,可使用哭音来增强戏剧的效果。比如在阿云嘎在演唱这首歌时,在45小节时,以如泣如诉的气声修饰“我的爱人”四字,更能打动观众,也和前面的段落形成显著对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凸显了梁山伯内心深处的悲切与不舍。刘岩所唱的这一段,并没有作“气息”的修饰处理,它更多地体现了梁山伯自己的豁达与坦荡。在细节处理上不必拘泥,只要运用合理就可以加入一些修饰的细节处理。

  从53小节起,进入第3段,从F大调转为bB大调,在这段演唱处理上,曲调与情绪都到达了顶点,其中的美声唱腔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53小节中的“我多想在”可以用声音摩擦以及边缘振动的方式来营造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效果。在最后的部分,则要用强大的气息来支撑长线条,并将情绪层层递进,直到最后达到高潮,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

  结语

  综上,在音乐剧《蝶》选段《心脏》中,最开始采用的流行唱法,之后逐步转为美声唱法咏叹调的形式,旋律及强弱也逐步达到最强,将戏剧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内心情感都充分爆发出来。总的来说,与西方音乐剧相比,中国的原创音乐作品使用美声唱法相对较少,而更多的是采用流行唱法,这样更容易被我国观众所接受,但这不意味着我国音乐剧完全舍弃了美声唱法。在我国原创音乐剧中加入美声唱法,可以深化剧情、渲染情感氛围、凸显角色个性和人物之间的矛盾,还能增加作品的审美性、戏剧性和艺术性,可以满足更多的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这种在流行唱法中加入美声唱法的演唱处理上,不仅丰富了音乐剧的表达方式,也拓宽了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空间,对推动我国音乐剧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阮小阅.音乐剧中美声唱法的研究与思考[J].戏剧之家,2023,(27):24-26.

  [2]何颖,谭佳双.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的区别与融合研究[J].大观(论坛),2023,(07):45-47.

  [3]刘璐.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演唱相结合的运用研究[J].名家名作,2023,(07):143-145.

  [4]陶波.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以音乐剧《歌剧魅影》为例[J].当代音乐,2022,(10):123-125.

  [5]孔维一.美声唱法在音乐剧演唱中的基础性探究[J].参花(上),2021,(10):83-84.

  [6]巫嵋.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1,(09):35-37.

  [7]项菲.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20,(12):5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