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民族歌剧《沂蒙山》歌颂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心、生死与共感人的革命历史故事,将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打造了非常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赏析歌剧《沂蒙山》中的选段,能够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感受可歌可泣的抗日精神,坚定民族情怀。《等着我,亲爱的人》是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选段,在剧中多次出现,呈现出一对爱人面临民族危急存亡时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怀。本文重点分析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声、曲式结构、演唱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深入解析《等着我,亲爱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润物无声的情感升华。
关键词:民族歌剧;《等着我,亲爱的人》;艺术特征;演唱分析
民族歌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文化性、地域性、引导性等特征,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文化,同时也打造了地区文化特色。追溯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伴随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中能够感受艺术家的智慧,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在浩瀚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歌剧以其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独特的演唱方式,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艺术家跻身于民族歌剧的研究中,深入研究歌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也是民族歌剧在中国音乐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创造了不朽的民族文化。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文化自信,这也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以民族歌剧为切入点,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更多的人认识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创新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①。民族歌剧《沂蒙山》就是文化创新的实践探索,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文化的传播形式,为更多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借鉴。歌剧创作过程中,作曲家进一步优化了民族歌剧的声音层次设计,改变了以往的创作理念,在角色声音层次与个性化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如委派女中音歌手担任歌剧的第二主角,采用美声唱法,将美声与戏曲板腔体建立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内容,而且对于民族歌剧文化创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②。
《等着我,亲爱的人》是歌剧《沂蒙山》整部歌剧中的主题唱段,从音乐视角来看,该唱段编曲,突出了创新性的原则,且贯穿于全剧始终,能够渲染一定的情感,帮助观影者了解歌剧的核心思想。作曲家王晓琳老师表示,《等着我,亲爱的人》从叙事角度入手,歌词既反映了剧情,而且也高度契合人物的身份,展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表演过程中,要充分解析人物形象,同时还要表达厚重的情感。《等着我,亲爱的人》的创作使革命照进现实,使人回忆光辉的革命岁月,感受革命者身上的精神。从旋律层面来看,该首乐曲以独唱与重唱形式呈现,表现形式丰富。本文重点描述的唱段是由著名歌唱家王丽达、王传亮在剧中饰演的海棠和林生演唱的,系男女二重唱版本。整体来看,《等着我,亲爱的人》作品情感丰富,同时也具有抒情效果,抒发了海棠对林生的思念之情,一时间,这一作品被广为流传,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声乐专业学生的青睐,走进各个艺术院校,成为毕业会上的必演曲目,揭开了民族文化的序幕,同时也在学生内心播种了民族音乐的种子③。
一、音乐创作分析
(一)《等着我,亲爱的人》简述
民族歌剧《沂蒙山》是典型的红色主题剧目,重在歌颂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引导更多人传承红色文化,追溯红色文化的足迹。从一定程度上看,《等着我,亲爱的人》将地区文化与红色文化建立有机联系,不仅保留了民族地域音乐特征,而且也为抗战题材作品融入了新的活力。综合来看,民族歌剧创作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仅要了解民族的历史,而且也要了解民族音乐的创作风格,赋予民族歌剧新的魅力,使其能够在新时代中脱颖而出。歌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沂蒙山地区军民并肩抗日的故事,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同时也传播了革命精神。歌剧《沂蒙山》中,《等着我,亲爱的人》为重要唱段,首次出现在歌剧的第二场,主要讲述了林生随军出征,此时的妻子已身怀六甲,担心丈夫安危,便让丈夫发誓一定活着回来。丈夫发誓后,便与妻子共同演唱了《等着我,亲爱的人》这部作品。从选取的情感来看,这是丈夫对妻子的承诺,同时也是妻子的期待,希望丈夫能平安而归,深刻地体现出两人互相嘱咐、相互宽慰的情感,对于整个剧情的推动有重要作用。歌剧的第四场、第五场也出现了《等着我,亲爱的人》这一选曲,讲述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为后期妻子得知丈夫去世起到了良好的铺垫效果。
词曲作家王晓岭、栾凯表示,民族歌剧《沂蒙山》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为《等着我,亲爱的人》,这一选曲也被称为主题唱段。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将这一选举贯穿于歌曲的始终,既在情理之中,还符合人物身份,还能突出深厚的情感。词曲创作之初,我们将《等着我,亲爱的人》作为主题乐曲,在大型交响乐队的演奏衬托下,使人们更好地感受歌曲中两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整首歌曲创作过程中,以人物为核心,依据人物身份、歌剧背景确定选取的演唱风格、剧本内容,将人物设计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这一选段歌词仅有八句,但字字珠玑,准确地把握了人物性格,蕴含着“林生”与“海棠”无限的情愫,这也是两人珠联璧合下的经典之作④。
(二)歌曲的旋律线条
民族音乐中,最令人感同身受的还是音乐的旋律线条,好的旋律能够拉近观众与音乐剧之间的距离,感受音乐剧表达的核心情感。《等着我,亲爱的人》作为《沂蒙山》的经典唱段,旋律优美,能够抓住听者的心。与此同时,该首作品注重抒情,旋律较为平稳,能够更好地表达对爱人的相思之情。同时,前奏(1到8小节)选取《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将地方民歌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该首乐曲侧重抒情,能够使观众与历史进行深入对话,进而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A乐段(9-17小节)采用两句式,为男女二人先后独唱的形式,整个音乐的音程较为缓慢。作为第一乐段,这一歌曲烘托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奠定了情感基调,以平稳的方式处理。a乐句中的第一个乐节旋律运用了上行音程,第二个乐节应用了下行音程,相互呼应,如同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样,紧紧依偎在一起。第三个乐节的“风雨相随”四个字旋律萦绕耳畔,环绕2度音程上下进行,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林生与海棠之间相互依偎的感觉。a1乐句与a乐句并行但不等长,a1在a乐句4小节的基础上多了一小节,旋律上拉宽最后两个乐节,能够更好地衔接B段,使整首音乐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
我们将视野放到歌曲中的B乐段,赏析其表现形式,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能发现该乐段采用男女声二重唱的形式,b、c乐句为男主演唱,女主紧跟其后。从力度记号来看,b乐句由前段的mp变成了mf,突出体现了高昂的情绪。c乐句回到mp,从歌曲力度来看,逐步减弱,能够感受女主人公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他们在向彼此诉说着情意。b1 c1乐句则由女主人公演唱为主,男主人公紧跟其后,能够感受到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爱的回应。相比于上一乐句,这一乐句情感更为浓烈,力度也更强,由力度记号转变为f,出现了整首作品的最高音a2,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同时,也将两人的情感推至高潮。
B1乐段(35-42小节)的调式发生变化,转至G宫,相应地,歌曲的旋律也发生了变化,重复B乐段的后半部分b1 c1。从演唱形式来看,采用了男女声齐唱的方式,虽然重复部分乐段的旋律,但经过特殊化处理,如升高调式、引入齐唱等,实现了情感的升华。最后七小节的尾声采用B1乐段最后一个乐句的材料,同时也降低演唱速度,在谱面中引入多个标识,如“rit.、f”等,整个歌曲的节奏逐渐变慢,接近尾声,刻画了对感情忠贞不渝的人物形象,奠定了感情基调⑤。
(三)和声曲式结构
从《等着我,亲爱的人》的曲式结构来看,该作品为典型的第二部曲式作品,唱法上无特殊限制,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形式。从演唱方式来看,可采用独唱或重唱方式,演唱时突出了重要的情感,如丈夫林生将要奔赴战场,妻子依依不舍,将两人忠贞的爱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旋律来看,就有动态感,乐曲前4小节由双簧管奏响旋律声部,在此过程中,也引入了竖琴伴奏,能够使观众更好地融入音乐作品中。聚焦第5-8小节,在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共同作用下,奏响了第二乐句,展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深情,奠定了情感基调。
以第一部分中的A段为例。这一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表述了重复变化关系,与此同时,两个乐句都结束在主和弦上,但也存在不同之处。以第一乐句为例,旋律音结束主和弦的五音上,第二乐句虽唱词不变,但旋律和音型发生了变化,时值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小节逐渐转变为两小节,音型也发生了变化,两个八分音符变成了前十六后八分音符。从整体旋律来看,并无太大变化,整体以平稳为主,同时,还引入了琶音节奏,贯穿于乐曲始终,能够突出特定的情感⑥。
作品B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也是A段情感的迭代与强调,同时该段也充分展现了作曲家个人独特的创作技巧,笔者在演唱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曲家对于家国情怀的强调,对男主角林生舍小家为大家的,义不容辞走上战场保家卫国优秀品质的歌颂。虽是情感上的矛盾冲突,但在乐曲节奏的变化下,情感也愈发强烈,与A段“小爱”的情感流露形成良好的对比,同时旋律声部也由传统的十六分音符变为紧凑的十六分三连音,伴奏声部是分解琶音节奏,弥补了三连音不稳定的缺点。歌词中“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通过排比的手法,将情绪娓娓道来,节奏的错位变化进一步强调了两个人在面临国家危难前的不舍,把彼此的最爱放在心里,倾听彼此的呼唤,这一抹忠贞爱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更为耀眼。
第三部分重点为B段的演唱,一共有16小节。伴随第二乐段旋律的结束,经过过渡,转化到二度的G大调,相比于前两个乐段,旋律发生了变化,相应地,伴奏织体较第二乐段发生了变化,三连音节奏位置发生变化,时而在旋律声部,时而在伴奏声部,衔接了分解琶音,两种音交替进行,使整个乐段的节奏更加紧凑,抒发了男女主角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升华了歌曲的情感。
二、《等着我,亲爱的人》演唱分析
《等着我,亲爱的人》这首歌由王丽达和王传亮演唱,二位作为知名的歌唱家,具有独特的演唱技巧,同时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也十分准确,尤其是在演唱高潮部分时,表情管理与肢体动作的把控使得情感表述更为细腻。
(一)气息运用
《等着我,亲爱的人》是一首充满深厚爱意的音乐作品,其情感基调十分深沉,在演唱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注意旋律的把控,同时在歌词过渡的间隙完成气息的转换。在演唱高音部分时,嘴巴与鼻腔的共同吸气,并借助肢体进行发力,其呈现出的高音效果非常理想。基于此,学习者在演唱时也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佳发力点,并调整呼吸模式,使气息得到最大化地运用⑦。
(二)咬字处理
在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长音上进行归韵的咬字处理,从而使整首歌曲吐字清晰,便于听众更好地理解每一句话的情感含义。对此,学习者在学唱这首作品时,也要注重每个字的发音,避免咬字太紧造成刻板、空洞等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每句歌词间的过渡,注重唇齿间的配合,为闭口音咬字留出一定的发音空间,以此提高听众对于音乐的欣赏。此外,学习者还应深入剖析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情感,使其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演唱,发挥情感的引导作用,以此更好地理解、掌握闭口音的演唱技巧⑧。
(三)结尾唱段二度创作
在演唱时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需要十分精确,在二重唱版本中,为适应剧情发展需要,在演唱最后采用“强收”的形式进行收尾,以此显得整曲大气恢宏。而独唱版本中对结束的处理进行了二次创作,剧中林生和海棠在经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对于国家情怀所展现出来的理智,可以采用弱收的形式结束长音的演唱,这样更加符合剧中男女主角情感的回归,也进一步强调了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此外,这种演唱方式对演唱者的能力要求极高,不仅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气息作为支撑,而且还要把控整个作品的情感基调,联系情节发展变化对歌词咬字归韵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人生合一的境界,给予听众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
(四)歌曲的二重唱配合
作为一首男女声二重唱的音乐作品,彼此间的配合也十分重要,虽然该首作品旋律较为简单,但还是应注重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重旋律的交替链接,从气口、速度、音色、情感等多种因素入手,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传递,以此更好地体现音乐的流动性,以歌曲“A部分”为例,A段由男主林生和女主海棠先后独唱,二人情感衔接应自然流畅,并伴随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具有流动性,林生在演唱过程中海棠也要融入情境,避免突兀和急促的演唱,影响听众的欣赏体验。其次,在演唱同一首作品时,演唱者也应该注重音色的和谐统一,同时将气息藏于词句转换的间隙,以此提高歌唱艺术的美感。其中歌曲A段(9-17小节)的音区不高,旋律较为平稳,对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可采用匀称,平稳的呼吸方式,切忌用力过猛,对音乐情感造成影响。此外,音量大小也是影响音色统一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强有弱。如音量强与给予人一种慷慨激昂的感情,音量弱则彰显轻柔妩媚。《等着我,亲爱的人》蕴含浓浓的爱意,作品的强弱关系在谱例中有清晰的标记,以中弱开始,强音结束,中间根据旋律的不同穿插有强有弱。对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应了解谱例中的强弱标识,注重情绪的调整与变化,以此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情感内涵。最后,演唱者还应配合舞台表演,根据舞者的表现,对情感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要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情感,通过对情绪的把控及舞台调度进行演唱编排,确保“演”与“唱”的顺利进行⑨。
(五)演唱与伴奏的结合
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在歌剧中选择交响乐队作为伴奏,而笔者在演唱过程中多采用钢琴伴奏,对此,本段将围绕个人演唱,和钢琴伴奏展开论述。《等着我,亲爱的人》这首作品伴奏形式较为简单,同时整体旋律统一和谐,并无戏剧性的起伏变化。结合整体旋律,可将其分解成和弦和三连音的伴奏音型,前奏与歌曲a段中林生的唱段伴奏的低声部以八分音符为主,主要作用在于烘托出整首歌曲的情感基调,在此阶段进行演唱时,应注重情感的流露,采用轻柔低声的演唱方法,从而营造一种娓娓道来的情感氛围。随后,海棠的唱段部分伴奏音型由八分变为十六分音符相比之前的轻柔多了一丝的灵动性。因此在演唱时,应根据旋律的变化进行语速的调整,以此体现歌曲旋律的流动性,而歌曲的B部分伴奏音型从之前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了更加紧密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此时的旋律更加连贯流畅,音域也更加宽广,在演唱时演唱者应需要注意气息的变化,同时,在音色的处理也因由之前的轻柔向干净通透所改变,以此表达海棠与林生一生守候着对方,思念着彼此,刻画出他们跨越时空、情比金坚的爱情⑩。
结语
综上所述,歌剧的创作是艺术文化的延续。在当今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歌剧《沂蒙山》的问世,既展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化艺术色彩,更是再现了沂蒙老区红色革命的历史情境,唤醒了人们心中的爱国情怀。《等着我,亲爱的人》作为歌剧《沂蒙山》的代表性音乐,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其中所传达的主题思想与情感文化更是成为广大音乐院校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其独具的艺术性也逐渐让广大学者展开讨论与研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也要深入挖掘作品蕴含的情感文化思想,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对其旋律、音符的变化予以剖析,总结歌曲演唱技巧,加强情感的流露与传递,使更多听众感受到歌剧艺术的魅力,为红色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心迪.歌剧《沂蒙山》选曲《等着我,亲爱的人》表演探析[J].当代音乐,2022,(09):149-152.
[2]马磊,张洁.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歌剧选曲创新教学研究——以《等着我,亲爱的人》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2,36,(04).
[3]李璐.中国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重唱运用及相关唱段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22.
[4]高雅倩.二重唱《等着我,亲爱的人》之音乐分析与演唱阐释[D].江西财经大学,2022.
[5]郭跃.歌剧选曲《等着我亲爱的人》的演唱研究[D].哈尔滨音乐学院,2022.
[6]巩瑞滕.歌曲《等着我,亲爱的人》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J].艺术大观,2022,(13):25-27.
[7]王元光.歌剧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剖析[D].成都大学,2022.
[8]赵园,项鹏.歌剧《沂蒙山》选曲《等着我,亲爱的人》的艺术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21,(33):47-48.
[9]李桂芳.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21.
[10]张丽萍.革命与爱情的咏叹—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人物形象演唱塑造[D].贵州大学,20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