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作曲家们不断提出对于个性化音乐表达的诉求,“共性写作”的时代特征被持续削弱。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在作曲家们不断的创新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对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音乐的主要风格流派进行梳理,重点研究米约、梅西安、吉纳斯特拉、科尼斯四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其重要作品,以期为现代钢琴作品的理解和演奏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西方现代音乐的主要风格与流派
(一)新古典主义
20世纪,新古典主义是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期浪漫主义和早期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作曲家们开始主张“回归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试图创造一种更纯粹的音乐形式,能够在作品的结构、和声、织体等方面加以限制,以更清晰、更轻松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因此一些基本的传统的创作思路获得了新生。新古典音乐以法国六人团、斯特拉文斯基、保罗·辛德米特、巴托克等作曲家在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作品为典型代表,强调音乐形式的清晰度以及对位结构,专注于音乐本身,没有过多的装饰和情感的放纵。在题材和结构上,新古典主义音乐也常从过去的音乐风格中汲取灵感,尤其是18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
(二)序列主义
序列主义是一种以特定音乐元素的固定序列作为基础作曲思路的作曲方法,它用序列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旋律、和声和调性规则,是20世纪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篇章。序列主义主要始于阿诺德·勋伯格提出的十二音技术理论,其对12个半音进行排序,形成序列,并运用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等手法为作品的旋律、和声、结构和变奏提供统一的基础。
作为阿诺德·勋伯格十二音技术理论的延伸,从二战后的物质贫困和文化孤立中成长起来的一些年轻作曲家将序列化的元素由音高拓展到时值、力度、音域等多个方面,这种序列化多个元素的音乐则称为整体序列主义(或完全序列主义)。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在《我的音乐语言技术》中提出了时值的序列化;法国作曲家皮埃尔·布列兹则在《结构Ⅰ》中将序列化元素拓展到音高、节奏、力度和起音方式;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斯托克豪森使用序列形式将世界各地的民间传统音乐录制音源整合到自己的电子作品中,如《远程音乐》和《赞美诗》,还在后续的一系列作品和晚期的歌剧系列《光:一周内的七天》中扩展了这种序列化的“风格复调”。
(三)不确定性与偶然音乐
不确定性是一种作曲方法,指在创作和(或)表演过程中对某种程度偶然性的有意识运用,即音高、节奏或曲式结构等音乐元素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不确定性音乐的代表作曲家约翰·凯奇将这种音乐定义为“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演奏同一部作品”。不确定性音乐出现于20世纪初,在美国作曲家查尔斯·艾夫斯和亨利·考威尔的作品中相继体现。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术语在美国引起轰动。约翰·凯奇将《易经》应用于记录声音、时值、力度、节奏和密集程度的大型图表从而创作出的《变化的音乐》是第一部很大程度上由随机因素决定的作品。1955年,比利时声学家梅耶·埃普勒提出用“偶然音乐”这一术语来描述“总体上确定但细节上取决于随机”的音乐。之后,皮埃尔·布列兹将“偶然”一词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以区分他的音乐与约翰·凯奇的不确定性音乐。卡尔海因茨·斯托克豪森也在梅耶·埃普勒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作曲统计标准,这些标准聚焦于声音的任意倾向。基于这些标准,斯托克豪森创作了大量作品。作曲家们试图在作品中融入自发的、不可预测的因素,他们运用各种技术将随机性融入他们的作品中,表演者需要在表演过程中实时做出决定,使每场演出都独一无二,能为听众带来独特的体验。
二、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作曲家及其作品
(一)达律斯·米约及其代表作品
达律斯·米约(1892—1974),20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法国六人团成员。米约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其440余部作品中包括15部歌剧、17部芭蕾舞剧、13部交响乐、20余部协奏曲以及大量清唱剧、室内乐、合唱等。另外,他在电影、戏剧、广播配乐等方面也有不少创作,是20世纪作品产出量最多的作曲家之一。米约的创作风格独特,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和声的多调性化。大约从1913年起,米约的作品就开始体现出双调或多调的特征,他是最早分析多调性并将该项作曲技术持续发展的作曲家。同时,米约也是一位非常受欢迎且具有影响力的教师,他的学生包括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赖克、卡尔海因茨·斯托克豪森等。
《胆小鬼》是米约于1937年应玛格丽特·朗的邀约创作的双钢琴组曲。其中第一和第三乐章的灵感来自米约为亨利·帕斯卡改编的莫里哀同名戏剧《飞行医生》所创作的音乐,第二乐章的灵感来自米约为儒勒·苏佩尔维耶的歌剧《玻利瓦尔》所创作的音乐。《胆小鬼》在开头部分就显现出多调性的特征,并且融入了具有拉丁美洲风格的Tresillo节奏,以及巴洛克时期的卡农与固定音等音乐元素,充分展现了米约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奥莉维尔·梅西安及其代表作品
奥利维尔·梅西安(1908—1992),20世纪法国作曲家、钢琴家、风琴演奏家及鸟类学家。梅西安的作品主要为管弦乐、室内乐、声乐、管风琴和钢琴作品,此外他对电子乐器同样颇有研究。复杂的节奏、丰富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语言以及对神秘宗教主题的运用,造就了他高度个人化的风格。梅西安从早期作曲和即兴创作所产生的材料系统中抽象出了“有限移位调式”的理论,并且提出“附加时值”和“不可逆节奏”的方法。色彩是梅西安音乐的核心特征,他认为音乐是带有颜色的,没有调性或者序列的作品,只有带有色彩的音乐和没有色彩的音乐。梅西安音乐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作品深受鸟鸣的启发和影响。梅西安对鸟鸣元素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以至于其他作曲家几乎难以效仿。
梅西安的室内乐作品很少,但是他的主要室内乐作品——《时间终结四重奏》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杰作之一。这部作品体现的是梅西安通过节奏与和声,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展现的对时间的思考,这也是梅西安第一阶段作品风格成熟的标志。在该作品始终变化着的音乐形态中,不断循环出现的相似或相同元素造成了一种在细节上有着巨大且持续变化,而总体上却如静止般永恒的效果。
(三)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及其代表作品
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1916—1983),阿根廷作曲家,被认为是20世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吉纳斯特拉在早期凭借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而被人所熟知,该阶段代表作品有《阿根廷舞曲》《南美大草原第一号》《埃斯坦西亚》等。后受到二战后更为国际化的音乐风格的影响,从《钢琴奏鸣曲》开始,吉纳斯特拉采用了十二音技法,但他始终保持着自由和坚决个人化的创作观念,他的音乐仍然持续展示着民族化的特性。吉纳斯特拉在晚期作品中对先进的技术方法继续进行探索,在自己的风格之上融入了偶然音乐、微分音等诸多元素,使作品更加国际化、抽象化。
吉纳斯特拉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编号op.39)创作于1972年,吉纳斯特拉用该作品向两位音乐大师——贝多芬和肖邦致敬。该作品第一乐章由32个变奏组成,吉纳斯特拉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第208小节七音组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五音组来完成十二音主题,变奏的数目32则是向贝多芬的32首c小调变奏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致敬。
(四)亚伦·杰·科尼斯及其代表作品
亚伦·杰·科尼斯(1960-),普利策奖和格莱美奖获得者,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美国最受尊敬的作曲家之一。科尼斯常根据视觉图像或具体想法来创作,例如《管弦乐队的哀歌与祈祷》和《第二交响曲》。科尼斯经常寻找能够将他标志性的创造力与视觉图像或想法相融合的方式,以创作出让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
《超级明星练习曲第一号》是科尼斯于1992年为向钢琴家艾伦·范伯格致敬而作的钢琴独奏作品。该作品融合了摇滚、打击乐等元素,多次使用连续刮奏、用手掌演奏、用前臂演奏、用左脚演奏等与古典音乐截然不同的演奏方式,呈现出敲击式的金属音色效果,并且要求演奏家加入呐喊式、带有模糊音高的人声,以充分达到作品的演奏效果。这种前卫而大胆的演奏形式和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充分体现了科尼斯卓尔不群的想象力。
三、西方现代作曲家的创作特征
(一)音乐语言的创新
20世纪至今,西方音乐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变革,重新定义了调性、和声等,音色与音响的运用方法也有了新的解释,传统的音乐体系逐渐瓦解。调性方面先后经历了传统调性、多调性、无调性、新调性、微分调性等过程;和声方面则是从传统的三和弦结构演变出不规则结构、音簇音块、不确定性音高等形式;在音色与音响方面逐渐模糊了乐音与噪音的界限,通过使用创新的演奏技巧,开发新颖的电子乐器、引入多媒体技术等方式,产生了更为丰富且复杂的音响效果。这些具有突破性的音乐语言不仅革新了音乐的创作与演奏方式,更引领着现代音乐美学观念的演变。
(二)音乐观念的创新
20世纪以来日渐开放的环境促进了作曲家们对于新的音乐模式的探索,他们不断突破音乐美学观念,对音乐的定义、创作目的、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审视。音乐创作的题材逐渐个性化、哲学化;音乐演奏的地点从音乐厅拓展到自然环境或任何特定场合;音乐演奏的方式相继出现随机演奏、不确定演奏,甚至不演奏等创新的实验性方式。这些突破性的创新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西方现代作曲家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在过去的百余年里,音乐风格和流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发展。西方现代作曲家通过丰富的艺术实验、文化交流和技术创新,不断挑战和拓展音乐表达的边界,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他们的作品引领了音乐美学观念的时代性转变,加深了人们对音乐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从而实现了现代音乐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
西方现代作曲家以创新的音乐语言和美学观念开辟了如今史无前例的多元主义音乐时代,为现代音乐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入研究西方现代音乐的风格与流派,分析不同风格和流派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和音乐价值,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现代音乐作品,提升对现代音乐的包容性、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
在21世纪,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音乐,这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感知过去、思考音乐的方式,还会最终影响我们看待当代音乐的方式。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