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长笛曲《夕阳箫鼓》源自广为流传的琵琶作品,作者谭蜜子把传统的琵琶曲结合西方器乐,改编为不需要伴奏的长笛曲,此曲表达了厚谊的情谊,整体旋律自然优雅,洒脱之余有着中西结合的特色。本文重点从创作特征和演奏技术两部分研究,探讨《夕阳箫鼓》的音乐价值,引导表演者精准掌握整个乐曲的特色和表演技巧,同时也引导表演者在未来的实践中自觉地把长笛乐器优势和民族音乐内容充分结合起来,为同类型作品的改编和表演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长笛曲《夕阳箫鼓》;创作特征;演奏分析

  引言

  《夕阳箫鼓》原本是琵琶曲,在十八世纪进入到我国江南地区,不久之后被多次改编成钢琴曲、长笛曲等,最终经由谭蜜子先生把其改造成不需要伴奏的长笛曲,且使用原本的名字,推出之后得到专家与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后来《夕阳箫鼓》被称作民族化长笛改编的经典作品。《夕阳箫鼓》改编自传统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该曲进一步突破长笛在国内表演单一的限制,为国内长笛表演带来全新的内容,深入研究整个乐曲可以全面理解长笛民族化的发展成果,使用西方长笛来表演传统民族民间琵琶曲子改编的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国外乐器演奏的优势与我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引导国内外长笛艺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融合。

  一、长笛曲《夕阳箫鼓》的创作概述

  (一)作曲家介绍


  谭蜜子先生生于1936年,是中国杰出长笛演奏家和作曲家,其音乐生涯贯穿了多个领域,涵盖了演奏、教育和作曲。谭蜜子出生在广州,后在香港接受学习教育,于1950年进入广州雅礼中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校口琴队的活动,展现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影响,谭蜜子于14岁时与家人迁往重庆,在那里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年龄较小被分配到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后被录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他得以跟随捷克斯洛伐克著名长笛演奏家阿诺斯特·鲍莱克深造,毕业后他留校担任教学工作,为后来的音乐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1978年到1987年,他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长笛,并在此期间创办了上海交响乐团室内乐团,为国内培养了大量专业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和领导才华使得乐团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谭蜜子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音乐的特色,其经典作品包括《春风绿江南》《江南好》《幻想曲》等,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以创新的方式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乐器,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改编的《夕阳箫鼓》成为中国长笛音乐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二)作品改编背景

  《夕阳箫鼓》是近代中国长笛音乐中的经典之一作品,是由谭蜜子和黄绍江二人共同改编和创作一首独特的长笛曲,由中国传统的曲子结合西方的长笛器乐,让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于一首作品中。国内传统乐曲《春江花月夜》是谭蜜子热爱的作品,因此他选择由该作品开始改编,最后完成了《夕阳箫鼓》和《春江花月夜》,两部分作品都是通过景色表达内心情感。对长笛表演来说,两部作品的内容过多,且分段较多,全部依照原版进行改编违背长笛独奏的特征与观众需求,在改编过程中只选取原作品的部分旋律内容,以此形成了经典的长笛作品《夕阳箫鼓》。在创作过程中,两位音乐家相互启发,共同打破传统音乐的界限,将中西音乐元素融合,创造出富有情感和深度的长笛曲,不仅反映两位音乐家的精湛技艺,也成为两位音乐家深厚友谊的象征,更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杰出代表之一。谭蜜子和黄绍江展示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创新的追求,为中国长笛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来的长笛作品树立了标杆,对国内长笛音乐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夕阳箫鼓》乐曲表现寄情山水的快意与洒脱,展示出让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借助基础且雅致的音韵,引人瞩目的山水风景,体现出我国古代尊崇的音乐内涵。从我国传统乐曲的角度分析,作者与鉴赏者可以从旋律节奏中感受到音乐中包含的所有情感内容,还可以通过作品去感受在音乐以外的寄情山水之情,可以说音乐中隐含的两位作者的精神意志,颇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感。《夕阳箫鼓》的改编展示出对我国传统美学的热忱,表现在三部分:第一,主题的优雅与简洁,充斥人类声音美的人性,也就是旋律并非追求音高组织的繁琐,仅仅是将基础音节当作具备生命活力的整体进行分析,让所有音都发挥出自身的魅力,进而展示出飘逸的特色;第二,在旋律方面,其发展特征和我国传统音乐相符合,是指演奏方式的变化,促使简单的素材体现出集中性与多元化,以上方式符合道家宣扬的规律;第三,在整体结构方面展示出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征,强调“渐变”防止不同段落出现强烈矛盾与对比,由于作品包含的文化意义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所以该作品才传播到现代,衍生出不同类型的版本。

  二、长笛曲《夕阳箫鼓》的创作特征分析

  (一)曲式分析


  《夕阳箫鼓》的曲式采用了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以划分为ABC三个段落。引子部分运用我国传统音乐的散板节奏,通过单指击键模仿钟鼓的声音,以及通过强弱替换的长颤音模仿洞箫,创造出质朴、凄婉的情感。通过模仿传统乐器的声音,营造出古老、宁静的氛围,强调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敬仰和情感。A段采用F商调式,旋律常使用下行模进的形式,通过扩充、紧缩与反复的方式不断对主题音调进行创新与演变,借助对水中花影、复杂倒影的刻画,把音乐推向整体的高潮。曲子结构整齐,通过旋律的发展和扩展,表达水中花影的层次和变化,且情感逐渐推向高潮,展示出水中景色的丰富和生动。B段为非整齐的乐段,由不同小节长度的乐句组成,通过变化的节奏和音高,展现了不同于A段的音乐特色,旋律部分呈现跳动与活泼的特征,从低音区回旋到八度跳跃,生动地描绘了水天一色的情景,通过对主题的变化和发展,与A段形成对比,特别是在旋律的处理上,展现出跳跃和活泼的特征,以及对水天一色情景的灵活刻画。C段对最初的旋律进行明显的改编,丰富和充实A段主题内容,变化音区,更改力度与速度。通过这些处理,展现了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音乐表达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通过对旋律和节奏的巧妙处理,带给听众欢快、轻松的感觉。尾声通常发挥呼应的作用,为整体乐曲提供一个圆满的结尾,通过击键音创造出清新缥缈的氛围,为大众带来余音绕梁的体验,长笛曲《夕阳箫鼓》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创新和改编,以及对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音乐内涵。因此可知,相比原作来说,并非简单的照搬模仿,并非只借助原本的名字,充分展现出继承与改革的充分,成为长笛改编作品的经典。

  (二)调式调性

  《夕阳箫鼓》改编基础源于国内传统的五声调式,通过多种调性的比较,充实并丰富音乐的色彩性内容。初始调性和转变,作品最初采用了C宫系统的D商调式,为作品创作提供基础调性,在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将调性转变为bE宫系统的C羽调式,为后来音乐形式的演变提供坚实的调性基础,并为作品带来新的音乐元素。A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作者主要使用bE宫系统的bB徵调式,为整个A段的音乐构建了独特的调性基础。在连接位置,作者添加F商调式,为作品在情感表现方面引入了对比。调性变化在音乐中创造了动态的情感过渡。乐曲进入B段中,作者采用了bE宫系统的F商调式,在连接部分,添加了同宫调内的C羽调式,以确保作品在情感表现方面产生对比,为B段带来了新的音乐色彩。C段继承了上部分的bE宫系统的F商调式,情感抒发相对缓和,与其他两段形成明显的对比。在尾声中,旋律使用散板完成,尽管调性保持一致,但情感抒发在尾声中可能因多种元素的不同处理而产生显著的差异,作者在调性使用上主要遵守统一性标准,即在整个作品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调性,有助于展示出丰富的作品内容,同时在不同段落之间创造音乐上的流畅过渡,通过对调性的灵活运用和变化,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丰富多彩、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使得长笛曲在调性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三)旋律分析

  在旋律部分,作者采用常见的形式,在连续乐句中,使用“连环扣”形式。引子部分旋律对整个作品的情感表达格外关键,为之后的音乐创新与发展提供帮助。在A乐段的表述中,保持良好的节奏,营造和谐特征。另外,艺术家主要使用“连环扣”,促使整个作品的曲调相对平稳、舒缓,塑造出明月从东山升起,在雾霭之中沉沦的情景,把作品内在的情感与朦胧美充分展示出来。在转入B段以后,主要参考主旨内容的变化,营造出和谐的意境,把蕴含其中的感情充分展示给观众。另外,在展示技巧性的时候,创作出作品的音乐特征,促使作品内涵深刻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此模块的节奏创作中,艺术家主要学习参考国内传统戏曲音乐内容,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进入到下个模块。

  (四)声腔化的表达

  中国在乐曲创作领域比较重视声腔化,也就是“音腔”,这充分体现出国内传统音乐发展的变化特征与趋势。长笛是西方乐器,如果要将其和传统音乐相结合进行创作,就必须关注传统文化,如在《夕阳箫鼓》中,作者并未彻底改变琵琶曲主题,重点是留存基本旋律,稍微调整内容,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传统音乐体系中,乐音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只需要稍微改变装饰音,就可以得到与众不同的情感表达,曲子中作者对音乐旋律的调整,重点是减弱旋律音高产生的分离感,对音腔思维有一定的强调作用。

  三、长笛曲《夕阳箫鼓》的演奏分析

  (一)气息的运用


  在表演《夕阳箫鼓》中,气息的运用对整个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息变化是表演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要想留存充分的气息,就需要采用科学的呼吸方式,例如腹式呼吸,吸气全部集中到腹部,吸引更多的气息量。另外,长笛音域区间较大,每部分音域的音色特点都有明显的差异,只有充分掌握不同特征,才能准确地表演作品。在演奏的过程中,表演者的口型要保持不变,舌头也不变化,让气息逐渐下沉,使得气息在丹田、胸腔、口腔不断地转换,以此形成强有力的发音,同时指法也要跟上气息的变化,指法要保持笛子的稳定,让指法与气息保持一致,另外,指法分段波动必须均匀精准,避免只寻求速度,所有音都需要全面呈现出来。
 

 
  (二)吐音的把握

  长笛吐音主要划分为单吐、双吐、三吐、弹吐四类,《夕阳箫鼓》表演重点使用单吐与双吐两类,单吐是指表演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断音形式,学习相对基础与简便,使用相对轻快,不会出现疲劳,在乐器表演过程中,单吐和其他断音形式存在差异。单吐重点使用“tu”完成发音,吐音过程中要保证口型不紧张,舌尖可以朝上抬高,和呼气类似,口腔避免紧张,为舌头保留充足的变动空间,在上述所有点全部注意到之后,才能准确吐音。在作品中也要正确使用吐音方式,假如单吐不能达成设定目标时,就要转换为双吐,关键点是借助舌尖与舌头的前后轮换操作实现断音,加强训练舌尖与舌根之间的密切合作,就可以迅速发出“tuku”两下连贯的断音,上述断音方式存在较大难度,因此要求表演者不断训练才可以彻底学会。双吐效率和单吐相比更为快速,在作品表演中,双吐主要呈现轻松欢快、紧张刺激或者豪迈奔放的情感,对环境的刻画以及作品意象的呈现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装饰音的处理

  装饰音在作品中被普遍使用,其通常被用于修饰乐音,提高整个作品的表现力,装饰音在作品表演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功能,然而必须关注表演的细节,假如添加大量装饰音,也会干扰作品内涵的呈现,导致作品丧失原本的美妙意境。《夕阳箫鼓》添加丰富的装饰音,例如叠音、倚音、颤音等,重点研究相对关键的叠音和颤音,前者是指同样音节重复,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中,叠音数量较多,功能是增强音乐塑造,营造作品美感,在表演过程中保证短促且清晰,作者在旋律模块,主要使用叠音方式模仿洞箫中的颤音和鼓的节奏,另外也可以使用古筝的拨弦回音,刻画出一片美景,在钟声与箫声之中,渔民摇晃渔船在江内逐渐离去的景象,此部分旋律不只体现出显著的古典氛围,此外也展示出厚重的民族特征。因此可知,叠音加工在作品中主要展示出比较舒缓的打击声音,或者在氛围塑造方面展示出显著的层次感,在表演的时候必须基于情感进行恰当的调整。颤音可以划分为长短,在本音周围进行批注“tr”,假如为长音,“tr”后面会批注波浪线,在线终止时完结,颤音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夕阳箫鼓》中,大二度颤音用量较多,表演难度高,颤音比较集中且快速,对手指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有保证呼吸稳定,手指灵动,如此才可以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情感。

  (四)击键

  击键技巧是指长笛中比较独特的表演方式,古典作品中没有记录,击键表面看着简单,但还有一定的要求。重点是在表演时保持正确的手形以及姿势,手指维持在放松状态,敲击按键,手指提高的程度影响最终产生的音量高低,因此在击打过程中,在中指与食指时需要格外用心,尤其是在无名指时,通常会因为使用次数过少而产生无法抬起的问题,甚至造成丧失自身的音色,上述状况下需要在桌面不断训练,按住其他手指抬高无名指,多次练习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各种乐曲所需的击键手法也存在差异,例如《夕阳箫鼓》的引子内容主要使用击键仿照打鼓的声音,想象力较高。听众会因此联想到夕阳下山,岸边吹走萧瑟声音的景象,一抹夕阳落日景象随之出现,后半部分的击键和意境搭配如同在鉴赏美景之后表达的赞美之情,必须在敲击的时候辅助恰当的气息,借助哈气,舍弃其他力量,只需要“呵气”塑造鼓响与景色的呼应之感,衬托出美景的难得一见之意。

  四、《夕阳箫鼓》音乐表现和情感

  情感是乐器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是获得良好乐器表演效果的主要评判标准。在表演的时候利用表演者对作品内涵的了解、领悟以及融合,引发听众的深刻共鸣与联想。借助独有的表演形式,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音色等,可以清楚体现出作品中包含的感情和氛围,如在《夕阳箫鼓》中,把国内民乐和国外乐器结合起来,从情感领域入手,结合中西特色,在引子模块最先采用单指击键的形式模仿钟鼓声,刻画出难得一见的美景,不仅营造出氛围,也包含深刻的感情,将音乐主旨和情感主题密切结合起来,引导观众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引发情感方面的共鸣。在引子方面,手指击键必须迅速且有一定力度,产生较强的爆发力、发音决绝、避免拖延,为我们塑造铮铮铁骨的感受,随之产生的长颤音,在表演时必须关注音符的特征,重视不同音符的强弱变化。表演者在保持气息准确的同时,要科学调节强弱,保证长颤音的实际效果符合要求,紧随其后的呵气音也要借助舌头进行表演,展示出音符独有的颗粒质感,防止发生粘连现象。行板和加花变奏模块也要重视不同演奏手法,选择合适的方式,如模仿笛声、洞箫声等,表演出合适的倚音,充分体现出乐曲中具有的民族特征,不可忽视的是时值必须急促,防止发生主音被占的情况,重视节拍时间,采用吐奏方式完成表演,主音可以不吐奏,保证音符连贯不中断。在整个表演中,可以模仿洞箫和古筝的独特声音,与长笛结合起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主要是模仿民族器乐,刻画出乐曲表演中的各种技巧与类型,塑造出大河东流,豪迈壮阔的景象。因此,在表演过程中需要重视精神内涵的表达、重视艺术特色的呈现,使用恰当的技巧方式,在展示作品精神内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民族音乐的优势,借鉴长笛演奏方式,值得关注的是要采用新方式、新观念,新内容。总之,表演者在学习以及表演阶段,必须深刻理解与掌握整个作品的特征、内涵与结构等,科学使用技巧呈现出整个作品的情感,为听众提供高质量的音乐审美盛宴。

  结语

  谭蜜子先生创新性改编的长笛作品《夕阳箫鼓》体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也是整个长笛艺术节不可多得的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不只把我国传统器乐作品和长笛这个源自国外的乐器深度融合起来,也为更多西方长笛听众理解与感受我国民族音乐提供了途径。在呈现整个作品的时候,表演者需要把作品的意境塑造和长笛的吹奏方式全面融合起来,促使整个乐曲体现出强大的表现力以及影响力,激发我国古典乐曲的新内容与发展生机。另外,表演者要想深刻理解以及感悟作者的风格特色以及整个作品的创作环境,必须全面探讨艺术家的初衷与精神内涵,只有如此才可以把作品意境与蕴含其中的情感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高秦平.长笛曲《夕阳箫鼓》曲体结构与意象表现——兼及改编民族器乐曲的几个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3):65-70+133+170.

  [2]王彬.中西交融,奏出古今绝响——长笛曲《夕阳箫鼓》[J].音乐大观,2014,(07):52-53.

  [3]茅蕾.从《夕阳箫鼓》谈当代长笛的民族化发展[J].黄河之声,2021,(18):144-146.

  [4]宋正东.浅析长笛独奏曲《夕阳箫鼓》的创作特征[J].音乐天地,2020,(12):43-50.

  [5]刘超.长笛独奏曲《夕阳箫鼓》中的音乐内涵与特殊技巧运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6(01):111-113.

  [6]吴启萌.浅谈长笛的演奏艺术与审美表现之间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9,(35).

  [7]李晓迪.浅谈长笛曲《夕阳箫鼓》的音乐表现及演奏方法[J].艺术教育,2017.

  [8]付金叶.无伴奏长笛曲《夕阳箫鼓》演奏研究[J].通俗歌曲,2016,(0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