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风格结合起来,能够给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听觉和视觉体验。伴随着我国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多数音乐家都在不断地进行革新,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能够创造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在新时期背景下,从原生态民歌、民族调式、戏曲元素、中国风歌曲的角度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融合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民间音乐;流行音乐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从总体上来说,民族民间音乐包含着本民族的珍贵精髓,同时也包含着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流行音乐,都是对普通劳动群众生产实践和真情实感的再现。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民族民间音乐渐渐被人遗忘。事实上,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存在共通之处,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强化音乐作品的丰富性,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感受。
一、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概述
(一)民族民间音乐
新时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西洋音乐的引入,使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逐步发生了变化,并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与价值。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即兴性。在不违背传统规律的前提下,允许演唱者在填词、段落重复等方面进行即兴创作,以达到“传承”与“创造”的最好结合。第二,变异性。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对同一乐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山西中部地区与陕西北部地区《绣荷包》的演唱风格有较大差异。民族歌曲是用当地的方言作为主调,通过音乐来表现自身的民族特色。江南人较为细腻、柔和,能够表现出婉转优美的音乐特色,如《无锡景》;北方人豪放,音乐风格粗犷,《好汉歌》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流行与“高雅”文化相对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音乐作品也在不断地为人们所接受。流行音乐是一种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反映人生,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等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并形成独特的艺术形态。通俗音乐又叫“艺术歌曲”或者“大众音乐”。在中国20世纪初期,流行音乐兴起。最早是由音乐家组合演唱,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演唱者自己作曲、演唱为主要内容的音乐形态。流行音乐的根本特点是以歌唱为核心,集歌词、曲式、和声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三)流行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民族和流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矛盾体,二者各有所长。一般来说,民族民间音乐代表的是过去,而流行音乐则代表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时代背景、意识等各不相同,这就给两者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新时期背景下,要使流行音乐得到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元素。虽然两者有冲突,但也存在很多共性。为提升音乐作品的内涵,需要找出民族民间音乐与新时期流行音乐发展相适应的元素,并进行合理地运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两者的优点融为一体,可以使我国的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在现实的作品创作中,音乐创作者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适当地借用一些特定的音乐,把它们运用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去。例如,用“旧词新唱”的方法,把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或是在作品的创作中加入传统的音乐旋律,保证二者的完美结合,使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推动音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期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互融的意义
流行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门类,但近年来,二者的融合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1]在新时期,它已成为一种深受大众欢迎的音乐形态,是现代人享受生活、追寻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流行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的音乐形态,充分地表现出民族民间音乐的调式调性、题材内容以及音乐形式。当前中国的流行音乐有多种表现形式,多数歌曲由于缺少个性而被人们所淡忘。为了有效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作曲家们开始利用各类素材进行创作,打造多样化的现代流行音乐形式。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将其注入到当代流行歌曲中,也能为民族民间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歌唱家在音乐的变化中加入民族民间音乐,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和充实。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民族乐器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有欢快的,也有忧伤的。将不同的音乐形式运用到流行歌曲中,能够让人感觉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让现代流行音乐更加丰富。作曲家在创作时也要关注民族民间音乐,既要充实音乐内容,又要把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两种音乐融合之后,带有强烈的节奏感,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
三、新时期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互融性
(一)风格上的互融性
最早的时候,布鲁斯是一种很流行的音乐,后来发展成多种风格,有摇滚、爵士等,种类较多,充满新鲜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彝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如进门调、迎客调等,男女老幼都能随口哼唱。[2]部分曲子有固定歌词,有些则是即兴创作,与流行音乐不谋而合。比如,彝族民歌种类繁多,它反映了彝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区域特征与文化精神。彝族歌手们创造出一种强烈的摇滚乐风格,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近年来彝族的流行音乐除早期的摇滚乐之外,还融合了布鲁斯、舞曲和流行乐等多种元素,他们的作品中充满诗情画意,简洁的歌词以及质朴的旋律,再加上少数民族的狂野嗓音,造就了一首又一首的经典歌曲。这些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感的音乐风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诗词题材的互融性
民族民间音乐的题材有很多,都是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流行音乐也被称为大众音乐,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许多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来创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涉及亲情、成长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在主题上,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融性。从共同特征来看,现代流行音乐与古代诗歌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二者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韵律方面,现代流行音乐仍然是以押韵为主导,但是韵律变化的频率和形式更加自由。而在词的搭配方面,当代的流行乐会使用古诗中的叠音词。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将古典诗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是可行的。中国古诗一般都很注重用词和节奏的美,一首由作家精心雕琢而成的曲子,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字字珠玑,富有乐感,而且还能将创作者的情绪和想法完全表现出来。流行歌曲的语言表现具有很强的文学特色,并且具有一种诗的节奏感和结构感,它能与音乐旋律相结合,调动和刺激听者的内心情绪。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最常用的就是以诗歌为主题,《但愿人长久》就是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灵感,表达一种离别之情。
(三)唱法和旋律的互融性
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来说,通常都是采取民族唱法,它是我国在各个历史和文化阶段中,对其进行总结和传承的一种声乐演唱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民族唱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到了现代,各民族唱法出现了互相交融的局面。美国在深受黑人音乐传统影响的情况下,产生了爵士、布鲁斯等歌曲,并逐步成长起来。而拉丁美洲民间演唱又在西班牙和非洲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出拉丁音乐特有的风格。近代以来,民族唱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将中国传统的京剧和当代流行歌曲融合在一起,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中国风格。流行歌曲的演唱一般都是用真声来演唱,因为它能把歌词的意思表现得更真切,也更接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低音高唱”以假音或混声为主,强调内在丰富的感情变化,无论中、低,都要与高音的音色相结合,追求协调;“高音低唱”是指在演唱高音时,将气息与较高的音调相结合,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声音更有穿透力。21世纪以来,流行唱法与民间唱法相互交融的现象日益突出,中国风在部分著名歌星的影响下,也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流行风格。近年来,中国风开始在国内兴起,并逐步走向世界,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在尽力把民族音乐与大众音乐结合起来,使其走出国门。为扩大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范围,要将其融入到流行音乐中。现在,许多歌手都喜欢把民族民间音乐旋律和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让音乐作品变得更有特点,表现出民族民间音乐特有的魅力,让听众难以忘怀。
四、新时期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互融路径
(一)依托原生态民歌促进融合发展
民歌是我国民族特有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在不同时期,原生态民歌的内容有所差异。[3]比如《长城谣》这首歌,描述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以及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想念,旋律平缓,可以很好地调动人民的爱国情绪,是特殊历史时代所产生的民族歌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基本是从当地民歌中改编而来,后来经过改编、创新,才具有了较强的时代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文明和经济文明不断进步,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小,流行音乐无所不在。流行歌曲歌词具有简单易懂的优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将民族歌曲元素融入流行歌曲中,将既有的流行文化内涵和经典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使歌曲更具民族性和时代性。音乐创作者可以结合民间原生态民歌原有乐句的发展以及和声走向,使用流行音乐的创作技巧,能够使这首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开头与结尾,给原生态民歌注入新的文化意蕴。在流行歌曲中,原生态民歌的使用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将更多的原生态民歌应用于流行歌曲中,掌握好音乐形式,同时又不能破坏原生态民歌的精华,将其合理地应用于流行歌曲之中。比如,以壮族原生态民歌为代表的古典“旋律”“歌词”等与当代流行歌曲相结合,在坚持“原创”的前提下,将壮族原生态民歌的优美旋律充分地运用到流行音乐中,从而达到良好的二次创作效果。通过这种结合,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壮族自身的文化,进一步渲染作品的意境,使情感的传播更加流畅。同时,它也使我国的流行歌曲创作更具文化内涵,带有时代性、审美性和民族性。
(二)依托民族调式推动融合发展
首先,在曲调上奠定音乐基础。在民族调式中,主、属音起到稳定乐曲节奏变化的作用,表达歌手特有的内在感情。调式音阶是最直接地体现出一首乐曲的原貌,它的运用应该和歌曲本身所要传达的情绪或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是一致的,不同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调式各异。将调式音阶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在满足听众音乐审美的同时,凸显音乐意象。其次,在旋律中渗透音乐节奏,展现不同的风格。目前,国内一些音乐创作者将民族歌曲的元素和片段融入到流行音乐作品中,这样既能更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又能使人们认识到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从而丰富音乐文化的内涵。流行音乐中所采用的民族歌曲,其旋律往往为大众所熟知,并能产生较强的共鸣,既具有鲜明的年代特色,又富有节奏感。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的有机结合,比起音乐本身,它的表意作用要更为细致和具体。通过对歌词的注释,使其原本模糊的情绪状态得以具体化。比如,旋律线的升降,如果是一个业余的音乐听众,在听到一种相似的音乐语言之后,会凭借自己的直觉来判断出大概的情绪状态。在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歌曲时,必须贴近歌曲的内涵,旋律要简洁,便于传唱。从技巧的角度来看,时代精神类歌曲的旋律创作和其他大众风格的主旋律歌曲创作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在创作旋律的时候,要精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意思,保证旋律朗朗上口的同时,还要加入它的时代特色,让听众感受到与时代同步的“新意”。最后,在民族乐器上兼容流行音乐技巧。在流行音乐发展的早期,民族乐器是作曲的主体。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得到了更多的认同与喜爱,这使得民族乐器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出现了许多以民族乐器为代表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二胡和琵琶两大民族乐器的组合运用占比较大,表现出特有的音乐韵味和风格。
(三)依托戏曲元素推动融合发展
戏曲是我国一块宝贵的遗产。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注重办事效率,戏曲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歌曲的影响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歌词本身,而是体现在调式上,这是一首歌能否被听众所接受的关键。在传统戏剧中,有些唱词很难为人们所理解,有些作曲家就把它简化成通俗易懂的歌词,并用现代流行元素加以呈现。[4]首先,在流行音乐中运用戏曲伴奏乐器。在戏曲伴奏乐器中,管弦乐一般被称作文场;与之相应的是,打击乐器被称为武场,普通的民族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等,这些都是戏曲中的伴奏乐器。在流行音乐的创作环节中,管弦乐器的使用频率低于打击乐器。近年来,在我国的流行歌曲创作中,更多地强调传统戏曲伴奏乐器的重要性,特别是二胡、唢呐这两种管弦乐器,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次,在流行歌曲中借用戏曲唱词旋律。我国戏曲的艺术形态和文学体系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戏曲唱词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形态,既要用好词语,又要有平仄。由于戏曲艺术本身在歌词上有很高的造诣,许多现代流行音乐会都试图借用戏曲台词。最后,在流行歌曲中应用戏曲念白唱腔。将戏曲文化元素融入流行歌曲的创作中,也可以从戏曲的念白、唱腔等方面进行探讨。戏曲唱腔除按地域性概念加以分类外,也可将其单纯地分为昆腔、皮黄腔、高腔、梆子腔四种类型。各种戏曲唱腔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形成了大量的网络歌曲。
(四)基于“中国风”歌曲促进融合发展
事实上,目前对于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还存在着不少争论。[5]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互相影响,有共通之处,只有这样,二者才能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流行音乐必须有民族音乐作为后盾,才能更好地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方式和利益偏好。“中国风”可以让年轻人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在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下,碎片化的信息已经成为公众接收信息的一种新方式,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传统经典的认识较为肤浅,繁琐的表达方式与青年人的思维逻辑相背离。民族民间音乐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中国风”将某些带有民族特征的元素与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促进大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和谐发展。[6]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方式也随之改变,大众对音乐的看法也越来越多元,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对音乐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流行音乐中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可以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中国流行音乐的特点。“中国风”作品的出现,正是反映这种看法的重要体现。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大众音乐之中,可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这一融合使中国的流行音乐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包容。引导从业人员创作出一批以审美为导向的流行乐曲。作品是传播与输出的前提与基础,能够促进“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健康发展。“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本浅化倾向,与微博时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分不开。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能够提高“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总体美感。具有中国元素的流行音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血统,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民族器乐的运用,再加上古诗词的节奏,将观众们带到古色古香的楼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手法的变化与革新,带有中国元素的流行音乐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形态,以优美动听的韵味在民众之中广为传播。
结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从风格、诗词题材、唱法和旋律方面分析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互融性。近年来,中国风的流行音乐逐渐成为一种日益普及的风格,受到了青年人的喜爱。民族民间音乐与大众音乐的交互,是对音乐文化的创新,可以极大地增强音乐的吸引力,推动音乐的创新。从原生态民歌、民族调式、戏曲元素、中国风歌曲的角度出发,促进民族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深度融合,创作出带有民族和国家特色的音乐,既能走向世界,又能被国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杨明雨.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以戏曲为例[J].当代音乐,2022,(08):68-70.
[2]卓淳.流行唱法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歌曲中的运用—以彝族音乐元素创作歌曲为例[J].当代音乐,2020,(07):159-161.
[3]孙璐璐,任飞.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J].环境工程,2022,(02):261.
[4]姚东来.戏曲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融合与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125-128.
[5]严嘉澍.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整合探究——以“中国风”歌曲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144-145
[6]王寒松.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发展过程的思考与建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02):132-13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