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在灿烂的中国文化历史长卷中,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着浓墨重彩、璀璨光芒的一笔。作为中国古典乐器的主要代表之一,琵琶在我国的文化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琵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应发挥属于它的独特风采,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色,让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走出去”,贡献中国文化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琵琶

  一、国乐之瑰宝——琵琶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历史最悠久、表现力最丰富的乐器之一,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它音域宽广、演奏技法丰富多样,音色清脆明亮富于变化、个性鲜明极具张力,既能表现柔美婉约的音乐形象,又能表现金戈铁马、刀枪碰撞的战争场面,表现力变幻无穷。历经千年岁月,琵琶无论是在乐器制作的改良上,还是琵琶演奏的技术上都日益完善,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琵琶”古称“批把”。“琵”与“批”“琶”与“把”谐音,又冠于“王”字,代表着琵琶出身贵族。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记载:“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推手前”就是右手向前弹,“引手却”就是右手向后弹,“鼓”就是演奏的意思。琵琶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悠久,其最早出现在秦朝,南北朝时期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波斯琵琶相融合,后经过演奏家的不断改良,琵琶表现出极大的融合性、本土化,逐渐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是中国传统弹拨乐首座、国乐之瑰宝。在两千多年的音乐历史长河之中,琵琶以其独特的音域、音色、演奏技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绽放出夺目的民族音乐之花。

  二、琵琶在中华民族音乐发展中呈现璀璨光芒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不可替代的艺术形态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这些千古流传的名作中都提到了琵琶,这说明琵琶在当时是极受欢迎的乐器。《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手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都对琵琶演奏及音响效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极为传神,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琵琶的声音简明清亮、音色善变多变,并且琵琶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历经两千年的岁月,在众多艺术家的改进和推动下,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琵琶乐曲。公元十五世纪左右,以《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为代表的琵琶名曲在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中占据四席,成为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中的重要文化遗产。

  基于其演奏技巧与音响效果,传统琵琶曲可分为武曲、文曲以及文武曲。

  武曲,顾名思义,与战争有关,具有雄壮、慷慨、气魄宏大的音乐风格。武曲主要以叙事为主,通过音乐来讲述故事或描述战斗场面;它通常富有强烈的写实性,试图通过音乐来呈现生动的画面和场景,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紧张;武曲的乐曲结构通常较为庞大,音乐段落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和发展,以支持叙事情节的连贯展示。武曲还强调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以展现曲调的雄壮气息。一些著名的武曲代表曲目包括《霸王卸甲》《十面埋伏》《汉将军令》等。特别是《十面埋伏》,它以出色的音乐手段生动地表现了楚汉战争的紧张战斗情节,向听众呈现出一幅生动感人的古代战场画面。武曲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是中国古代音乐传统中的经典之一,常常在戏曲、舞蹈和其他艺术表演中使用,以增强戏剧性和情感的表达。完整辉煌的乐曲内容,雄伟奇特的风格,堪称曲中经典。

  文曲,以抒情为主,富有概括性和倾诉性。往往以简朴动人的旋律或优美清新的音调,来深刻地表达内心倾诉或令人向往的意境。着重左手技巧的表达。代表曲目有《夕阳箫鼓》《昭君出塞》《月儿高》《青莲乐府》《塞上曲》等。

  文武曲即为文曲与武曲的结合。综合运用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既具有文曲的抒情写意特点,又具有武曲的叙事写实特色;这种综合风格强调左手和右手的协调,演奏技法自由多样,以新颖、活泼和欢畅的风格表现。代表曲目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龙船》《虚籁》等。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自建国以来经历了显著的发展过程。在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琵琶演奏技巧取得了巨大进步,新的琵琶曲目也得以创作。培养出刘德海等新一代琵琶艺术大师代表,他们为琵琶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创作了《春江花月夜》《诉》《天鹅》《春雨》《山之舞》《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曲,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刘德海、吴祖强曲),通过“草原放牧”“与暴风雪搏斗”“党的阳光照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四大段落,表达了内蒙古少年儿童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一首具有时代特色和颂歌性质的琵琶曲。
 

 
  三、新时代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展示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有效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我认为至少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与具体措施,为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国潮、最炫民族风在很多地方流行,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与杰出人才,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日益增长。

  (二)有利于促进民族大融合。交流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社会互动的必然产物,也在艺术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多样的国家,交流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融合和丰富至关重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收录的民族歌曲有30万首,民族乐曲类约400余种,随着民族迁徙、区域沟通、贸易往来,也促进了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创造出新的音乐元素和风格,为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保护继承好民族音乐,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发展与进步,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有效提升民族的地位。

  (三)有利于繁荣民族特色文化。民族音乐不仅是代表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还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宝藏。以前民族音乐的传播载体主要以口头的方式,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音乐作品在口传过程中容易走样、丢失,导致曲谱不完整。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音乐家和研究人员能够记录下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并且,随着数字技术和音乐制作工具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复原和重现传统民族音乐。这些技术帮助恢复了一些曾经失传的音乐作品,使它们得以重新传播和欣赏,让更多的民族音乐“复活”,重新在社会传播,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传播方式的改变,让音乐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跃。继承和发扬这些民族音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使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通过特殊的文化载体所展示的。美国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所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古至今,民族文化的对外输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人文思想,影响着外民族的思维、思想,进而取得文化认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增强,各国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民族音乐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音乐已经登上了国际大舞台,外国的音乐家开始关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已独树一帜,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民族音乐传递的不仅仅是音乐元素,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当代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琵琶是中外交流的使者

  音乐的发展需要传播、交流以及学习,而音乐的传播需要媒介。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音乐发展史,也承载着整个民族的魂。回顾中国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民族音乐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指引人们不断向前奋进的精神动力。

  从历史上看,琵琶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文化符号。古代琵琶的视觉形象,更多地见诸在绘画作品中,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诸多壁画对其进行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反弹琵琶彩绘图更是驰名中外,而其绘画色彩和舞蹈动作明显带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壁画中所绘制的琵琶的数量多达700余件,可以说壁画中凡有音乐形象处必有琵琶;云冈石刻中,也展现了琵琶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现藏于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北院的一把螺钿紫檀琵琶,是现今世上仅存一把御物等级的五弦琵琶。一把圆润优雅的琵琶,背后讲述的却是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故事,展示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个性和融合,是盛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友好见证。从某种意义上讲,琵琶不仅是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代表,也是文化输出的代表之一。

  现如今,琵琶承载着人类的音乐文化、音乐家们的智慧、心血与思想,不仅拥有独特的异域风情,更有效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文化底蕴。琵琶艺术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越来越多的学子把学习琵琶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会表现出极高的演奏水准。特别是在庆祝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等音乐家的活动中,数百名青少年琵琶乐手一同演奏聂耳编曲的《金蛇狂舞》,场面蔚为壮观。琵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使者角色,传播着中国的音乐和文化。这有助于增进国际友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也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式上,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演奏家赵聪,凭借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征服了全世界的耳朵,引起不同文化下听众的共鸣;2019年3月,在首届沙姆沙伊赫亚洲国际电影节上,五位国家一级演奏家运用二胡、琵琶等传统民族器乐,通过精心编排,精彩地演奏了中国京剧选段及埃及等国家的经典本土音乐,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更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家通过琵琶与世界对话,行走全球,推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琵琶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音乐大使”。

  五、新时代传承琵琶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正加速与世界的交流,各种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不断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守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保持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琵琶在发展的道路上要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通过创新、教育、普及、国际交流以及社会支持,可以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继续繁荣发展,同时保持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创新琵琶学习普及模式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旨在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开拓艺术视野,培养多元化意识。”由此可见,新时代只有将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校教育,加强学生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才能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与个性魅力,才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有条件地区的中小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琵琶活动课,通过加强对琵琶的教学和学习,表达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内涵,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琵琶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琵琶文化的普及、传承,有助于推动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创建琵琶学习良好氛围

  当今我们处于大数据时代,互联互通,让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越来越多的外来音乐文化传入我国,对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乐器的学习,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目前艺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学校传播,距离大众普及尚有很大的距离。呼吁能够涌现更多琵琶教学培训机构,或参与学校教育,或开展大众培训,扩大传承范围,培养更多爱好琵琶的新青年,为琵琶的发展助力、培养后备力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从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三)丰富琵琶文化传播载体

  充分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借助高科技多媒体传播手段,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与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持续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系统设计和规划综合音乐会、普及讲座、高峰论坛、音乐比赛等多种形式,普及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集聚更多的琵琶爱好者,发现民族音乐优秀人才,共同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四)融入现代元素守正创新

  与其他传统乐器相比,琵琶学习的人数较少,在琵琶方面有所造诣的人才更少。造成这样的局面,除了琵琶的入门和演奏难度较大外,也与琵琶文化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为了在全球化时代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性。通过融合现代流行元素和西方技巧来实现,以使传统音乐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传统音乐文化从业者更需要有高屋建瓴的艺术站位与贯通古今中外的学术视野,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出来,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例如琵琶独奏曲《春雨》是一首极具时代意义和创新的优秀作品,它将西方古典吉他指法与琵琶演奏技法相融合,创造了一种新颖的音乐风格。这种创新和融合可以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欣赏。

  (五)加强琵琶文化对外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实践,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在实施文化传播国家战略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当今,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资源,也不断进行着对外开放,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这与琵琶发展的情况类似。在过去,琵琶在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交流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琵琶应当也必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入走出去方面,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建议在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作品的同时,要注重展现中华文化的艺术智慧与文化精神。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华文化要有尊严地“走出去”“请进来”,多一些“留得住”“传得开”的作品与项目。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通过特殊的文化载体所展示的。而琵琶的创新和发展,正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所以,我们要不断与外国音乐进行交流和融合,吸收他们的优秀元素,推动中国音乐发展。

  结语

  如今,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传统乐器面临着再次融合的局面。新时代的琵琶需要在保持现有优良精神内核不变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气息,在传承中融入创新音乐形式,真正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可以说,传统音乐文化进入新时代,不只是琵琶面临着这个问题,其他乐器也面临着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坚持守正与创新、传承与改革,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就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价值,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加快民族音乐的教育和发展,保持民族音乐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影响力。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也要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是推动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静.独具魅力的弹拨乐器——琵琶[J].乐器,2011,(09):54-56.

  [2]刘石.琵琶演奏中快速弹挑探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3,(04):57-58.

  [3]高文馨.论中国琵琶艺术的世界性[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樊薇.琵琶名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J].乐器,2003,(09):38-41.

  [5]孙丽伟.琵琶文化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6]肖银芬.建国以来民族器乐“红色”经典创作经验总结[J].人民论坛,2012,(08):112-113.

  [7]李文君.从歌曲《我在茶乡等你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9,(10):21.

  [8]李东海.浅析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新方向[J].黄河之声,2012,(02):99.

  [9]靳靓慧.论高师古筝教学中时代感的融入[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10]黄嘉璇.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交流的现实意义——以“一带一路”为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03):109-112.

  [11]赵淑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琵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文化产业,2022,(05):34-3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