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从演奏问题的角度对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中的复调风格进行了研究。文章研究了肖斯塔科维奇复调音乐具象内容的特殊性,并揭示了其风格的起源。其中,特别关注了其《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在创作生涯和世界钢琴作品中的地位。尤其揭示了复调在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戏剧性作用。并且以其为例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复调音乐作品的钢琴演奏中给予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复调音乐;肖斯塔科维奇;钢琴演奏;前奏曲和赋格
复调音乐是钢琴演奏很常见的类型。许多钢琴作品中都有复调音乐的元素,同时复调作品也是钢琴教学中比较多使用的教材。因此,如何形成,以及不断和有目的地发展复调思维和复调听觉,这是钢琴教育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无论是处于钢琴学习的哪个阶段,对复调作品的学习都是钢琴演奏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钢琴学习者的学习生涯中,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的学习尤为重要。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Op.87),它更是占有特殊的地位。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是20世纪进步艺术的独特现象。这位俄罗斯音乐的杰出代表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音乐的发展道路,并进入了世界音乐文化的经典宝库。从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上阅览,不难看出他汲取了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马勒的“基因”,并开辟了新的音乐表现视野。
肖斯塔科维奇具有非凡的艺术独创性。无论是旋律、和声还是管弦乐,在他的总体构思和每一个音乐“语汇”中都能感受到这种独创性。同时,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也是深刻吸收世界音乐经典传统的典范。作曲家自由地运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各种表现手法。例如,复调风格的手段在他的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也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成就之一。肖斯塔科维奇具有惊人的才华和无可挑剔的技艺,同时还具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公民义务感。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内容决定了他的哲学和美学观念,即对人类的无限热爱、复杂的人格精神生活世界、斗争、对邪恶和社会不公的抗议、对生命喜悦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肖斯塔科维奇在他的音乐中充满着冲突、悲剧的戏剧性,崇高的人文理想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战胜。
肖斯塔科维奇的艺术表现特征是“五彩缤纷”的:丰富的二声部、多声部复合创作、复杂的复调表现手法、序列性元素的使用以及追求特殊的音响效果。他的音乐表现了英雄主义、不朽的悲剧史诗、深刻的哲学思考、透彻而脆弱的抒情陈述、崇高的悲哀和怪诞的凄美。
作为钢琴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尽管很多学者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巅峰是《第二钢琴协奏曲》,但笔者认为其真正的成果是《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因为这部作品集的创作成果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语汇上的创新: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复调音乐是钢琴风格在和声综合层面演变的象征性概括。
肖斯塔科维奇这部伟大的复调曲集《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的创作,与他远赴德国参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逝世二百周年纪念活动有关。在这次纪念活动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品最佳演奏国际比赛和周年纪念音乐会(其中一场音乐会由肖斯塔科维奇本人担任独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复调作品。用肖斯塔科维奇自己的话说,他最初并不期望写出更多的类似作品,而只是“一种复调体裁的技术练习,目的是完善自己的创作技巧”。随后,肖斯塔科维奇在1950年10月至1951年2月期间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
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汲取前人伟大作曲家的养分,并带来了革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没有被直接照搬为自己的作曲技术,而是单纯总结了前人的艺术实用意义,没有纯粹的模仿。肖斯塔科维奇的创新在于对创作语汇中既定素材的批判性选择,比如古典主义时期的大小调、严肃规整的节拍和传统和声的功能性只是广泛地运用在一些组成部分;而自然和声、降调和升调、功能性和声的任意性成为体现音乐“情感核心”的规范手法。
《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的创作延续了整个音乐结构的复调化进程,这首钢琴作品的复调创作汲取了交响乐和清唱剧等体裁音色和音域的多样性。因此,就音域的色彩差异而言,这部作品的钢琴演奏接近于室内乐合奏的效果;就纵向和声结构而言,钢琴的演奏需要接近于一部崇高且静态的宏大合唱;同时其中一些作品也体现了交响乐的音乐理念和交响乐的声响饱满感。可以看出肖斯塔科维奇很乐意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体现管弦乐的色彩、音色和音区的对比,同时尽可能避免音响效果中出现打击乐的声音。
对于学习演奏复调音乐的学生来说,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和赋格曲》总是被证明是钢琴学习者通向钢琴家的垫脚石,虽然不容易攀登,但一定会让自己豁然开朗。因为当完整并长时间地学习完这部作品后,演奏者会凭直觉感受复调音乐作为声音世界特殊视角的新含义和新价值,并很容易比较肖斯塔科维奇复调音乐在历史和风格上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G-亨德尔、布克斯特胡德——这些大师的复调音乐的不同之处。
众所周知,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和赋格曲是为了纪念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而创作的。然而,在主题的结构和动机起源方面,在运用复调音乐的创作中,都呈现出大师级的多样性。这些地方会让人立即感觉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复调逻辑与伟大的巴洛克大师的前奏曲和赋格曲的不同之处和独特性。独一无二赋格曲的主题,并吸收了许多民族旋律动机线条;前奏曲和赋格曲之间的秘密联系,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巴洛克式的此类循环中的联结;乐曲本身的形象——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形态的百科全书。
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和赋格曲》的创作逻辑更接近交响乐的概念。音乐形象的多变性、戏剧性和冲突性都更接近交响乐的思路。肖斯塔科维奇对作品主题素材进行的大胆的诠释,使得赋格曲的表现力得到了拓展。他也重新更新了赋格体裁,将奏鸣曲的创作原则融入其中,并出现了融合和自由诠释复调与非复调形式的趋势。此前,作曲家将器乐演奏的原则移植到声乐中,而现在则出现了相反的过程:钢琴旋律明显趋向于歌唱性,甚至歌剧性的元素。
事实证明,复调钢琴曲是重新诠释许多俄罗斯民俗音调的广泛运用之地。它们有机地融入其中,丰富了复调结构,为其增添了新颖的色彩。
作曲家在多声部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发达的结构直觉,使其有可能将《前奏曲和赋格曲》中的每一首都视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单曲。开头和结尾部分的特点尤其证明了这一点。根据多尔占斯基(A.N.Dolzhansky)的定义,作曲家的意图是以一个清晰的“序幕-赋格曲”——拉开这部乐曲的序幕。多尔占斯基认为,作曲家希望整部作品“像一面旗帜,一个信仰的象征”,朴素、庄严、肃穆。终曲是钢琴文献中最宏大的复调作品之一,这个强大的尾声被认为是整部作品的哲学结论。
在作品的最后一首,高度的戏剧张力似乎突然慢慢趋于放松。这部《前奏曲和赋格曲》中的许多作品都强调了童年的音乐形象,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当代伟大艺术家的钢琴作品以对过去和未来的灿烂展望而达到高潮,充满了对人类文化深厚根基和年轻一代活力的信念。
尽管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有时充满悲剧色彩,但不乏回荡着青春的嬉戏和欢乐。对于一个年轻的演奏家来说,如果生活和音乐经验并不丰富,很难迅速理解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因此,如果要全然感受到大师音乐中洋溢的生命力,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今世界的钢琴演奏者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同时代人或那些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熏陶下长大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听觉体验。当然,绝不能用“好坏”来评价这种现象:只能说明它的客观存在,以及在掌握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或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的复调音乐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在这些音乐中,声音的张力是作品风格、方式和技巧的最重要特征,是一种敏锐的表现手段,旨在诠释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的精神活动。遗憾的是,对于当今的年轻一代演奏者来说,除非解释音乐为何如此,否则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这种风格定位。
因此,在学习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复调作品时,迫切需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要点(思想、形象、意义)和具体细节(复调创作技巧、复调演奏)。除了复调的技术方面,还需要灌输和培养演奏者对音程和和弦共鸣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于不同声部不同演奏技巧、不同音色交相辉映的演奏技巧的把握能力。
以D大调前奏曲(第五首)为例,D大调前奏曲以三部曲式写成,拍号是3/4,速度轻快、优美、音乐的形象是宛如舞姿翩翩的芭蕾舞演员。与小步舞曲有几分相似。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右手声部和左手声部之间的呼应。右手部分有很多和弦,演奏时应使用琶音的演奏方式,即和弦音一个接一个(从下到上)的演奏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模仿当代的吉他和竖琴声音。
上面右手部分的和弦需要演奏渐强(逐渐增加声音的强度),而在左手部分,应该注意四分音符比二分音符更安静地演奏,因为四分音符是写在第三拍,弱拍。
而D大调赋格曲的创作则是一个讽刺、充满争议的赋格,它与优美婉转的前奏曲截然相反。在赋格,肖斯塔科维奇用断断续续的断奏(调音)强调了幽默和嘲讽的形象。但另一方面,可以在低声部中感受到完全相反的音色-连奏上建议演奏的深思熟虑的形象(流畅,连贯)。值得演奏者注意的是,连续四个“A”音符不应以相同的力量演奏,因为手腕可能会僵硬不放松。同时,赋格开始的这个动机必须稍微强调第一个音符。它也不应该用一根手指来弹奏,而是通过“轮指”来弹奏。
第19小节,赋格主题进入低音部,左手旋律进入右手部分,并加入中声部。此片段在钢琴教学中,建议双手分开引导学生演奏;比如高声部老师唱,中声部学生弹,反之亦然。
第33小节的技术难点出现在右手部分——高声部断奏与中声部连奏的结合。通常,在学习阶段,手部协调性较差的演奏者会同时演奏断奏或连奏两种声音。因此,尽可能进行分声部的训练。该片段为小调,演奏的速度尽量慢一些,以便感受高声部和稳定的中声部的“独立”。
因此,要熟练掌握并高质量地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复调作品,就必须对其形式的每个独立元素进行详细地研究和阐述。而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则需要在演奏单个片段和整首乐曲时,通过反复演奏和不断聆听声音来实现。
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特点是其音乐意象的深度和丰富性。他的作品主题充斥着他的思想、目标和对人生的疑虑,与暴力和邪恶的斗争等等。高超的作曲技巧、创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和主题、对复调的精通以及对管弦乐艺术的精湛掌握,再加上个人的情感和巨大的创作能力,使他的音乐作品生动、新颖,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肖斯塔科维奇对20世纪音乐发展的杰出贡献是公认的,而且他对同时代的许多音乐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肖斯塔科维奇复调音乐的体裁和美学多样性是巨大的;它融合了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和线性音乐的元素;作品中交织着现代主义、传统主义、表现主义和民族音乐风格。无论他创作的是什么主题;哲学的还是写实的、民间历史的还是当代的,肖斯塔科维奇都赋予了每幅作品深厚的诚意和真情实感。并且基于此,再尽可能地围绕俄罗斯经典的民族音乐文化。
肖斯塔科维奇的思想在复调风格的手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作品创作中的模仿手法、变奏手法和复杂变拍子手法等等这些手段的连贯复杂性都一一体现在旋律的质地和特征上。
因此,要想完美地演奏并诠释肖斯塔科维奇的复调作品尤其是《24首前奏曲与赋格》绝非易事。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著名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年)就开始尝试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这套前奏曲和赋格。他的音乐会曲目有时包括八首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里赫特在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和赋格曲时采用了一种客观的诠释方法,有时甚至近乎归因,他是这种客观诠释方法的杰出代表。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在仔细研究作者创作手稿的基础上,清晰地辨别出作曲家想表达的特征形象,并给予令人信服的演奏—无可挑剔的技术精确度和复调线条的清晰度。当然,里赫特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和赋格曲的顶级钢琴家。因为俄罗斯举办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在业内的熟知,很多钢琴家也都会选择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和赋格,导致这套作品被更多的演奏家普及。因此,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奇(Vladimir Ashkenazy,1937年生。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冠军)成为当时整个音乐世界公认的杰出诠释者之一。1996年和1998年,V.D.Ashkenazy也在CD上录制了整个作品。
尼古拉耶娃(T.P.Nikolaeva)和里赫特(S.T.Richter)的演奏方法在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成功的反馈。在过去的四十年中,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在俄罗斯和我国高等和中等音乐学校的教学曲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音乐学院的高年级学生都会学习演奏《24首前奏曲和赋格》。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俄罗斯的下诺夫哥罗德(高尔基)格林卡音乐学院,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和赋格曲听起来几乎可以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相提并论。
因此,在钢琴家的音乐会曲目中,通常会出现完整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当然,对于他们来说,要展示肖斯塔科维奇复调作品的艺术价值并非易事。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钢琴演奏家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是演奏者掌握20世纪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基础,也是现代复调音乐演奏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东瑛.论平均律钢琴曲集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影响[J].钢琴艺术,2000,(04).
[2]钱仁平.肖斯塔科维奇音乐述要[J].钢琴艺术,1996,(04).
[3]吴国翥,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刘奕.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技法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6]吴丽群.论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对钢琴技法的影响[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7(01):152-154.
[7]陈曦.钢琴演奏技术的形态分析[J].音乐时空,2015,11(13).
[8]焦以涵.浅谈肖斯塔科维奇的演奏技术要点[J].音乐时空,20l5,21(13).
[9]苗淼.钢琴表现手法的多角度剖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7).
[10]马思奇.浅谈钢琴作品风格的演变对钢琴技法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27(0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