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歌剧是西方音乐中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歌剧于20世纪传入中国,逐渐发展成为民族歌剧。中国民族歌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被音乐界频繁提及的专业名词,是中国歌剧的分支。简单地说,中国民族歌剧可以理解为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歌剧艺术或者是中华民族的歌剧作品。而这种理念对于当代来讲所指过于宽泛,新民族歌剧的概念应运而生。
关键词:民族歌剧;演唱;苍天把眼睁一睁
新民族歌剧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狭义上讲,新民族歌剧专指“与民族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的音乐语言,板腔体与歌谣体相结合的戏剧化音乐结构原则,以民族唱法为主的声乐演唱风格。”①从广义上讲,新民族歌剧一定要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品质和精神。
本文所涉及民族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的出处——歌剧《沂蒙山》属于新民族歌剧的范畴。我们可以从歌剧《苍天把眼睁一睁》中清楚地感受到许多戏剧元素的存在:如歌唱中的“拖腔”“垛版”“哭腔”等;伴奏中大量连续的上下行音阶采用的是中国的五声调式音阶,唱段的第一部分为C徵调式,都体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色彩。
歌剧《沂蒙山》的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创新,吸收了传统民族歌剧,如《白毛女》中的基本形式、场景塑造和故事讲述等,同时也学习了正歌剧的特点,以俯瞰的视角讲述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宣传了当今的时代主旋律“沂蒙精神”。埋下了两条主线:一是在海棠和林生成亲过程中,遇到鬼子进村,最终乡亲们成功被八路军救下的“军拥民”;二是海棠放弃小家,承受痛苦也要信守承诺,保护女战士夏荷的孩子的“民拥军”。这两条主线在歌剧中相辅相成,谱写了“军民鱼水情”的主旋律。
一、民族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的创作背景
民族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选自民族歌剧《沂蒙山》,是自2018年以来受关注度最广的中国新创作民族歌剧之一。
歌剧《沂蒙山》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渊子崖保卫战”为背景,以村民“海棠”“林生”以及八路军战士“夏荷”等人为主人公,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大青山突围”和“渊子崖保卫战”等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英雄形象,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该唱段出现在歌剧《沂蒙山》的第五幕,主要讲述了“海棠”独自带着自己与亡夫的孩子“小山子”和八路军战士“夏荷”的孩子“小沂蒙”躲避鬼子的追捕奔跑在田野间逃亡的故事。
敌人在“海棠”母子的身后紧追不舍,三人已是穷途末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其中一个人去引开鬼子的视线,其余两人才有生的可能,否则三人最终都将落入敌人手中。
于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海棠”面前——到底是牺牲自己的孩子“小山子”,还是牺牲战士“夏荷”托付给她的孩子。作为一个母亲,“海棠”的心中万分痛苦,分外纠结,可眼看着敌人就要发现三人的藏身之处,无奈“海棠”只能问自己的孩子“小山子”:
“小山子,你跑得快吗?”“俺跑得快!”
“穿上小沂蒙的新鞋!”
“娘,穿上新鞋,谁也追不上俺!”“记住了,要快!快跑!”
一段简短的对话后,“小山子”快速离开向远跑去。“海棠”死死地盯着向远处奔跑的孩子,心中不断祈求老天保佑“小山子”不被敌人发现,可随着一声震天的枪响,小山子倒了下去!
在“海棠”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后,演员开始演绎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
二、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的创作特点
(一)结构特点
《苍天把眼睁一睁》是一首曲式结构较为清晰的歌剧唱段,整曲在F大调上进行,基本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共有引子(1-17)、首部(18-30)、中部(31-43)、再现部(44-55)、尾声(56-72)五部分。
“首部”由速度为110的快板部分进入,歌曲转变为6/8拍,连续均匀的八分音符与伴奏声部只在重拍才给出的主和弦交相呼应与渐快的速度配合,更加突出了“海棠”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心如刀绞的状态。22、23小节的念白部分则让人眼前浮现出“海棠”被逼无奈,为了保护战友的孩子而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敌人射杀时心中的悲怆和对敌人满腔的痛恨。
歌曲的“中部”和“再现部”与“首部”的速度都形成了对比,增强伴奏肢体的流动性,从46小节处开始大量运用踏板的技术,一直持续到“再现部”的结束。主旋律部分回归4/4拍的节奏特征,每小节中规整的节奏让中部的唱段更加具有抒情性,让演唱者更加自如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尾声”部分是对“引子”部分的变化重复,在之前悲痛的哭天喊地的基础上加入了由92的速度到62速度的变速,伴奏织体中连续的八度音阶式上下行为整首歌剧增添了一丝的希望之情,更加彰显了整部歌剧《沂蒙山》的主题。
(二)旋律特点
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全曲在F大调中进行,开始演唱时,从F大调的属音进入,在自由延长的后十六节奏型后出现的a音与开头的c音形成了六度大跳,在唱段开头给予观众听觉上的第一次冲击,之后逐渐下行,结束在属音上,短暂的休息后以d音为起始,进行自由拖腔,最终落在主调的属音上,加强引子部分的结束感。
首部和中部以模仿为主要手法进行创作,18小节与19小节是连续下行的重复,强调了“海棠”的情绪变化。21小节是对20小节的模仿,是头同尾异的两个小节,20小节的后三拍为保持不动的g音,21小节的后两拍则是在向下级进后继续向下跳进的旋律,结束在小字组的a音上,为后边的念白做了铺垫。
与引子部分相同,首部和中部都结束在主调的属音上,在稳定主调调性的同时为即将到来的再现部和尾声部分做铺垫。
再现部采用大量的下行进级和大跳穿插的方式进行创作,结合中强的力度记号和突慢的速度,更加突出了唱段的抒情性,也给予一直激动的旋律一个休息的空间,让整首唱段松弛有度,达到最好的听觉效果。
尾声部分进行了上行级进的自由延长,保持在小字二组的a音上,为整首唱段的制造出辉煌的音响色彩,在自由延长之后,旋律向下行走大二度,到达小字二组的g音,加强了唱段的结束感,也呼应了唱段歌词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全曲在辉煌的旋律中结束。
三、《苍天把眼睁一睁》演唱分析
(一)速度与节奏
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在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传统的板腔体结构特征,多处运用了传统戏曲中“拖腔”“甩腔”等唱法。在整首唱段中,大大小小的速度变化共达37次之多,赋予了这部歌剧戏剧性的特征。
“引子”部分一共变化了10次速度,总的来说是由散板转到了快板,增加唱段的抒情性因素。在“可怜我孩子这样苦命”一句中的“命”字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当中的“拖腔”,强调了作为一名母亲在看到自己孩子悲惨的结局后的悲痛欲绝和无奈。
随着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歌曲的速度又一次发生了改变。第18小节开始,速度转变为110,节拍变为了6/8拍,在主旋律声部中,几乎每个字上都加入了强音记号,伴奏声部运用了大量断奏的手法。这样的手法类似于中国戏曲中的“垛版”。
在海棠对自己无能的诉说声中,歌曲的速度突慢,转变为48的速度。这里是戏剧性冲突、抒情性与快板的叙述性相互融合的一个片段。“可我只能”“才能引开”等字上加入了重音记号,依旧是运用了“垛版”的创作特征,为后边整首歌剧的高潮做了准备。
44-55小节主要运用了一板三眼、一唱三叹的传统戏曲中的唱腔特征,慢板的速度仿佛是一个母亲在做出无比艰难的抉择后,带着对亲生骨肉的愧疚之情在对孩子做着最后的告别。
主旋律中的旋律起伏大,有很多拖腔和一字多音的情况出现,慢板的速度塑造出一个母亲在不断地说服自己,到最后的“你离去得这样匆匆”一句后,似乎又被打回了现实,略带怒喊的唱腔中,迎来了整首歌曲的尾声。
尾声部分作为全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对引子部分的变化重复,使演唱者在更进一步的激动情绪中将全曲推向最终的高潮。
(二)歌词与咬字
从歌曲的引子部分开始,“苍天啊,把眼睁一睁…纠肠穿心。”悲痛的形容与伴奏织体和演唱者的演唱相结合,让看到歌剧片段的人忍不住泪眼蒙眬。“电在闪,雷在鸣,火在烧,血在涌。”三字一顿,表现了作为母亲,海棠胸中震动天地的悲愤。在演唱时,要将每个字的字头咬住,“d”“l”“h”“x”这四个声母决定演唱者演唱时咬字的清晰程度,因此要注意唇齿喉舌的发力位置,将每个字的字头说清楚。
“我苦难咽…我很无能。”运用复沓,一咏三叹,将主人公内心的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山子,小山子!”这是一位母亲对无法保住自己亲生骨肉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也是海棠最为悲痛的嘶吼。要让观众们体会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海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弹药夺去生命后无助、痛苦、仇恨的呼喊声。演唱者在演唱时的情绪一次比一次激动,最后的两声带着哭腔的呼喊更是让人与主人公形成了共鸣。
第二部分是海棠讲述着她发生的事情。在鬼子的追杀下,带着两个孩子逃亡的海棠已经无法再甩开敌人,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其中一个人去引开鬼子,给其他人争取逃亡的时间。在这乱世之中两个幼小的孩子注定没有办法独自生存,而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她战友夏荷的托孤,一位是她与林生唯一的孩子,作为一个母亲,他没有办法去选择,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左手右手连心头”。在无限的纠结和痛苦中,“海棠”最终选择牺牲自己的孩子,保护“小沂蒙”。
“孩子啊,请原谅娘亲…你离去的这样匆匆。”看似平静的歌词,听起来似乎是海棠对孩子的解释,但实际上是海棠在不断地说服自己。作为一名母亲,她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被自己推了出去,为他们寻找一丝生的希望,此时此刻的她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但她不可以,她不单单是一名母亲,更是一名战士!她还有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她是无助的、无奈的。
“长命百岁一场梦,血染青山春又生!长命百岁一场梦,血染青山春又生!”连续两次的重复将整首歌曲推向了高潮,抗战不仅仅是八路军战士的事情,更是每一位乡亲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伟大的沂蒙精神。此时的海棠已经成长为一位心有大爱、勇于担当的革命女战士。
(三)音色与情感
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是由王丽达老师首演的作品,作品的音区较高,属于女高音演唱的“舒适区”。同时,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是海棠成长最明显的一部分,因此在演唱时要做到提前将自己带入人物当中。结合笔者自己演唱时的经验和不足,对歌曲在演唱时的音色和情感表达做出以下的阐述。
歌曲伊始的“苍天啊,把眼睁一睁”一句,在演唱“苍天”两个字时,音色要稍微暗淡,模仿说话的状态,为后边最具爆发力和冲击感的“啊”字做好铺垫。“啊”字是唱段第一乐句中最具有冲击性的一部分,要表现出“很强”的力度记号,用高亢的音色来演绎出向苍天呐喊和质问的感情。“可怜我孩子这样苦命”一句在演唱中要结合戏剧作品中的“哭腔”,深化作为一名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倒在自己面前时内心巨大的悲痛。
这一句是对演唱者的情感和爆发力的考验,演唱者应将自己带入海棠的角色,仿佛看到小山子为了引开敌人在山上拼命奔跑的样子。唱第一句时,演唱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情绪进行自由延长,要将整个人调整至最积极的状态,气息与位置成反方向的对抗,用气息来支撑演唱者在演唱时所要表达的情绪。在唱“苍天”时,要预留一部分的力气和空间,为后边的a音做铺垫,同时横膈膜要进行积极的支撑,将高位置保持。
“一声枪响如霹雳,刹那间地裂天崩”在演唱的时候要将戏曲中“垛版”的特点表现出来。字头的韵母要吐字清晰,用气息对字尾进行支撑,保持位置。
“听得我纠肠穿心”一句词重复了两遍,第二种感觉显然比第一种更悲伤,因此要加入“哭腔”的演绎,演唱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推起两次“纠肠穿心”的层次。
“电在闪,雷在鸣,火在烧,血在涌”这四句在语言中属于排比句,歌唱时要掌握住其情绪中明显递进的状态。同时,这里的拍号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原来的4/4拍变为了带有三拍子特征的6/8拍,因此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每一句的第一个字都是重音,将气息均匀分配,歌唱时有轻重缓急,表现出6/8拍带有一定圆舞曲性质的特征。此处情绪递进可以通过速度的递增表现出来,“电在闪”的起速稍慢,逐句递增,表现情绪的积累,直到“我哭难咽,我心绞痛,我恨自己,我狠无能”时,将之前积累的情绪推挤到顶峰,横膈膜持续扩张,上颚保持兴奋。
在演唱这一句时,逻辑重音应该落在“恨”和“无”字。唱“恨”字时,要快速归韵至“en”,注意气息不能往上浮,“无”归韵到“u”母音,要注意声音的走向永远都是向上向外的。
第三部分与前面相比属于较为抒情的叙述性片段。唱“手心手背都是肉…留谁舍谁都心疼”一句的时候,要将海棠在两个孩子中艰难进行选择的纠结、痛苦和无奈都表现出来。
“留哪个,舍那个”在紧密的伴奏织体的衬托之下,要将海棠被现实击垮的无奈表现出来,让观众们清楚地看到海棠此时此刻的情绪变化。“疼”字在发声时要由弱音开始,逐渐变强,最终将声音全部放出,拉宽这个部分的幅度。
“孩子啊,请原谅娘亲”一句的音色与之前的乐段相比要更加柔和,用柔和的音色表现出一位母亲在向自己的孩子诉说原因和她的痛苦,仿佛是在祈求孩子的原谅。这一部分要表达出依依不舍的情绪,演唱时要保持中强的力度,气息推动,增强歌唱时的流动性和连贯性,让这一片段表现出大幅度的线条连接。
尾声部分的“苍天啊,把眼睁一睁”是对引子部分的再现,但后边的“长命百岁一场梦,血染青山春又生”与引子部分的悲痛不同,在第一遍的演唱时要表现出刚刚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但是又寻找到了意思的光亮,第二遍则是要更加的肯定,肯定在痛苦和牺牲之后总有一天会迎来光明,肯定在不久之后一定会看到成功的希望和期盼。
要注意的是,最高音a在歌曲的结尾处有自由延长的部分,演唱者在歌唱时保持歌唱时必要的状态,横膈膜保持扩张,小腹发力,将气息顶至上颚,并在触碰到上颚的一瞬间迅速反弹,最后外化成连续性和高音都非常稳定的小字二组的a。歌曲最后收尾在“生”字上,在收音时要做到干脆利落,符合一位女革命者的形象和性格。
(四)舞台与表演
声乐演唱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演唱者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对歌曲的演绎,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歌剧唱段时的肢体动作和舞台表现尤其重要。以王丽达老师在歌剧《沂蒙山》首演时所演绎的唱段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对笔者起到启发作用。
唱段由一阵枪响拉开序幕,“海棠”瞪大双眼,看着正在远处奔跑的“小山子”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不可置信、心疼、自责的神情全部涌现出来,不由一下跪倒在地,高举双手质问苍天“苍天啊,把眼睁一睁”。“听得我纠肠穿心”一句中,为了表现母亲的心痛和悲愤,演唱者用双手揪住心口的衣裳,眼含泪光,不时用手捶打膝盖,伴随着带有哭腔的演唱,表现出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崩溃。“手心手背都是肉,左手右手都心疼,舍那个,留哪个,舍那个留哪个”一句表现了“海棠”在面临抉择时心中的痛苦与纠结,演唱者伸出的双手微微颤抖,在演唱“舍那个留哪个”一句时左右回看,两遍“舍那个留哪个”在演唱时不断加强,一遍比一遍纠结,演出母亲心中无限的痛苦。
“孩子啊,请原谅娘亲”一段,“海棠”的情绪慢慢收回,由原来的跪着变为瘫坐在地上,用一只手支撑着身子,向孩子和观众诉说自己心中的苦楚,在快进入尾声的部分逐渐站起,为尾声的情绪做好准备。尾声部分的“海棠”忽然变得坚定,眼神中的痛苦转变为坚定和希望,双手握拳,在情绪激动处向前迈步,呈现出一位刚毅的女性形象,“海棠”完成了她的蜕变,表现出她愿意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的决心。
通过对民族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进行详细的分析,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想要演绎好一首作品,不仅仅要在平时不断磨炼和学习声乐演唱的专业和先进的技巧,更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织体结构、咬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民族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对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较高,但若想做到真正地用歌声讲述故事,用表演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时多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针对资料中的解释进行自己的思考。在平时对于唱段演唱的练习过程中,要带着课后搜集的信息练习,使得身体形成肌肉记忆,这样才更完整地演绎出作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