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问题导向法作为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要主动发现问题,精准把握学生诉求,分析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与提升,为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分析问题导向法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向法;高职学生;教育管理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发展,学生教育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往往过于拘泥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和日常事务的琐碎处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理状态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理解。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校园的秩序与稳定,但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更难以适应时代变迁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如何创新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未来成才,还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声誉与长远发展。
问题导向法作为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管理方法,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深入识别、系统分析和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推动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与提升[1]。将问题导向法应用于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需求,增强管理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一、问题导向法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969年,麦克马斯特大学创建以问题导向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舆论,这一教学模式在后来被灵活、广泛地应用到高等职业院校当中,并取得明显成效,进而发展为国际上广泛流传的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2]。问题导向法强调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挖掘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问题导向法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核心任务就是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问题导向法作为教育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其理论基础坚实而深厚。它强调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系统分析、科学决策和持续改进,实现教育管理的优化与提升。
教育学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和特点各不相同,需要更加灵活、个性化的管理方法。问题导向法正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状况与困惑,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策略与措施。这种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需求,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实现教育管理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问题导向法的应用体现了教育管理学的核心理念,教育管理学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问题导向法正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3]。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领域,引入问题导向法,可更好地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问题导向法的应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问题导向法的应用强调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精准识别。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学生的需求往往隐藏在各种问题和困惑中,涉及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如学习困难、生活适应不良、心理压力过大等。而问题导向法要求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流、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等,在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精准识别学生的实际需求。
问题导向法的应用注重对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分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和特点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其建筑装饰学院500份样本,筛选并描述性别、专业、生源地、父母受教育情况、高考分数、大学适应情况、教师的支持程度等变量数据情况,发现学业困难群体特征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男生的学习动力更低、专业满意度更低、课外学习时间更少、个人发展水平更低。学业困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问题导向法的应用强调对管理效果的持续评估与反馈。在问题导向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管理措施的实际效果,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座谈、调研、走访、反馈等形式,及时发现管理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诉求。这种持续改进的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打造学生教育管理的品牌。
第三,问题导向法的应用可提高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规章制度的执行和日常事务的处理,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问题导向法则强调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与根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通过问题导向法识别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考虑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多样、家庭环境复杂、学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成立学业帮扶小组。问题导向法可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管理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效。比如针对学困生的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学业困难形成原因主要可归为入学前因子和入学后因子,学业困难类型可分为缺乏支持型、身心亚健康型、环境影响型、缺乏自律型、学习不得法型和生涯迷茫型等6种类型。
第四,问题导向法的应用有助于推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问题导向法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将解决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观念上的转变,使得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创新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通过深入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断审视和调整管理工作,使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问题导向法强调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精准施策,这与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精准思政”理念不谋而合[4]。问题导向法强调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管理策略与措施,推动管理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问题导向法的应用可促进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团队的创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角色的人员需要共同参与、协作配合。这有助于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问题导向法的应用,使得团队成员能够围绕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合作,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推动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
问题导向法的应用可促进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教育领域。问题导向法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问题导向法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问题识别与诊断
实施问题导向法的首要任务是准确识别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导向法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设立意见反馈渠道,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困惑。教师可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获取大量关于学生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业成绩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问题导向法要求对识别出的问题进行诊断。诊断的目的是找出问题的根源,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在诊断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学生内在因素、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教师需要注重问题的系统性和关联性,高职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在诊断问题时,教师需要将问题置于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进行考虑,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更加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成因。比如针对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问题,通过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学院500份样本,可知,自律能力不足、惰性较强的学生占54.7%,学业态度不端正、无明确规划的学生占50%,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占34.5%。
(二)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
解决方案的设计是问题导向法的核心环节,它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成因,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学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需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联动社会、家庭、学校,从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提供解困之策,建立问题早期识别预警机制、中期控制机制及后期扶持帮助机制,促进学生解困。
解决方案的设计要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教师既要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又要注重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比如针对退伍复学学生的再适应性问题,通过对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学院20位退伍复学学生的调研,了解到他们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感到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氛围不适应,人际交往中存在孤独感、落差感,就业择业方面存在就业观念固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明确问题后,探究其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微观层面上,其自我认知模糊、心理准备不充分;宏观层面上,学院对退役复学学生的关怀缺乏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5]。由此,首先,教师可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退伍复学学生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调整心态。其次,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指导,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内驱力,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建立退伍学生互助小组,促进交流与融入,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加强学院与学生的沟通,提供有针对性的关怀和支持。
(三)问题解决与跟踪反馈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配合问题的解决。
比如,在解决退役复学学生的再适应性问题时,定期召开退役复学学生座谈会,聘请优秀讲师随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适应调试、求职能力辅导、职业技能解读、创业团队组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复学优惠政策等融入课堂教学,帮助退役士兵尽快实现从部队到地方的身份、角色、情感、观念和职业转换。
部分退役复学学生由于角色认知模糊而导致角色割裂,将参军入伍经历隔离在生涯发展历程之外,从而出现较为严重的校园不适应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当强化其生涯整体发展理念。入伍前,其需要明确参军入伍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入伍动机;退役返校后,其也需要正确看待曾经的部队经历,积极参加校内生活,摆正心态。遇到角色认知问题时,应及时寻求开导和帮助,以尽快适应退役返校后的生活。教师需鼓励退役复学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退伍不褪色,使退役复学学生融入新生军训训练,增强退役复学学生群体的认同感、获得感。
(四)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问题导向法以问题为焦点,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师需健全学生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实施过程中注重案例的收集和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创新;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将问题导向法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通过识别问题与诊断、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问题解决与跟踪反馈等环节,结合高职学生注重实践、专业技能突出、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等特点,构建高效、科学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培养适应劳动市场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增力.基于问题导向的学生管理模型的构建:以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计划的实施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8):93-96.
[2]彭雪琴.问题导向性原则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9(21):177-178.
[3]冯秀云.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17):273.
[4]操菊华.精准思政理念下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图景及其引导[J].湖北社会科学,2021(6):138-143.
[5]岳永杰,杨柳,巩茹敏.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74-7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