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文学的同学都知道文学本身是美的象征。记叙文中写景的如《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道出了秋天壮观的美景;写人的如《故乡》,写出封建社会下层人物的代表闰土的个性,让人唏嘘。这是记叙文带来的美的享受,它让我们从文本当中获取生活的经验,进而形成一幅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画面。
然而,鲜有人说说明文具有文学的美感。毕竟说明文是实用类文体之一,通过一系列的说明方法让大家对事物和事理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这样一来,说明文的语言从外在上显得枯燥和刻板,让人失去了趣味。于是,很少人说它具备文学之美。
说明文更多是“以知晓人”,与记叙文的“以事感人”截然不同,这是说明文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实际上,说明文要向读者介绍一种相对陌生的新事物和新事理,既然是陌生的,那么在读者的脑海中未必能够形成一个客观的形象,这样就需要利用文学特性了。文学语言本身就是灵动的、飘逸的,能让注重科学理性的说明文具备文学美。
一、善用修辞,呈现灵动之美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手法,但说明文自身也并不排斥它。具体表现在:其一,引用修辞。引用修辞能够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可靠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兴趣。郦道元的《三峡》为了说明三峡那种悲凉的气氛,作者引用了一句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把人自觉代入三峡的氛围当中,心情也为之触动。我们再看看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一些同学可能在接触文本标题的一瞬间就觉得这纯粹是一篇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文本,这样的“定性”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文章的首段就体现了极强的文学性,我们看下面的这段文字: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知道,在文章中,作者早已经说明石拱桥具有“形式优美”的特征,为了让这个特征具备说服力,作者运用了引用修辞。同时,显而易见的是,在这段文字里面,作者不但用到了引用修辞,还运用了比喻修辞,而比喻手法是最具文学性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抽象化的事物更具形象性。在经典的说明文文本《看云识天气》当中,开篇的那段文字就极具形态感: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这些形象的、铺陈的比喻描绘,让一幅姿态万千的天空云图浮现在读者的脑海当中。只不过在说明文中,比喻手法被纳入到说明手法的范畴,称为“打比方”。此外还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就像为单调的沙漠注入水流一般,让单调的说明文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说明文无疑地具备了灵动的美感。
二、形式变换,彰显典雅之味
正因为说明文是“以知晓人”的文体,因此,它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但是,说明文本身并不刻板,毕竟,它要实现让人通晓事物和事理的目的。于是,在以说明手法为主的前提下,说明文也兼有议论、抒情、描写的成分,它极大地呈现了文学的属性。比方说前文提及的《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在完成了全文之后,作者加入了一句别具深意的议论——“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作者由石拱桥及国家,以小见大地表明了自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赞美,更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中国石拱桥》还运用了描状貌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其中关于卢沟桥石狮子的描摹就极具情态——“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段描摹,相信即使没有亲眼看过这些石狮子的人也能在脑海中呈现一种姿态来,让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描写更具体,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所以,表达方式的多变让说明文在充满文学性的同时,更为典雅自然。这一点在毛宁的《梦回繁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作者并没有特地介绍这幅画的材质,也没有专门就绘画技巧展开鉴赏,而是代入其中,从北宋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入手,呈现了魅力四射的山林农耕的绮丽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大家看这一句描写,是不是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而除了表达方式的多变之外,《梦回繁华》的词语还灵活多变。比方说,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字里行间那“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等大量四字词语的使用,不但再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可谓文学味十足。
三、注入情感,融入人文之情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具备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因此,说明文也具有人文的特性。就拿法国科普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来说吧。在作者的笔下,蟋蟀是高明的建筑师,它建造的住宅是宽敞的;天牛是一个舞蹈家,它经常穿一件短身燕尾礼服,透露着对蟋蟀和天牛的赞美。而蚋呢?它常常无视蝉这个庞然大物,总是在蝉的眼皮底下用长在胸部的尖刺去刺无辜的蝉卵,于是,作者对蝉抱有无限的同情。他写道:“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而在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中,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明气候,让气候有了可观、可描摹的外在事物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而在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这篇文章中,人文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大雁的“拐来拐去”和在沙滩上的“低语”,写出了大雁的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赞美之情;而在“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一句中,作者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大量的动词如“溅起”“抖掉”等,更是生动、逼真、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这些句段让每一个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平等对待自然界生命的情怀,理解到作者那份对自然的爱恋。
四、深思熟虑,体现理性之光
作为介绍事物特征的一种文本,说明文语言的科学理性让人不能忽视。有的同学认为它们并不具备文学的美感,而笔者认为,这种语言特性,闪烁的正是理性之光。比方说《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提及《水经注》时,它谈及了“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当中的“可能”表示了估计、限制和程度,用词非常精当,具有不能辩驳的说服力,使人感到科学可信。再如文中又说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当时”“可算是”这些表示估计、限制的用语也很准确,显得十分严密,也使人易于理解句意,把握内容。笔者“窃以为”也是一种文学的美感。
叶圣陶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可见,说明文虽然用科学的、理性化的语言来介绍陌生化的事物和事理,但也具备了文学的美感。这种美感的呈现就隐藏在被定性为“呆滞”的文字当中,只要我们进入文本当中,自然能够体会到它的美感。当我们需要介绍事物的时候,我们也要积极去思考,应该如何介绍才能让介绍之物深入人心。因此,生动的语言尤为必要,从而让说明文文质兼美。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