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侗族大歌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著称,并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新型网络表演文本传播形式的出现,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使其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基于此,笔者从非遗视角出发,对黔湘桂侗族大歌新型网络表演文本的传播态势进行了审视,通过对黔湘桂侗族大歌的歌队以及传统形式和网络表演文本特点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制作侗族大歌新型网络表演文本,以促进侗族大歌在网络时代的传播与传承,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一、侗族大歌概况

  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源于侗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文本。侗族大歌的题材主要为歌唱劳动、自然、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随着时间的推移,侗族大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多声合唱特点的表演艺术。侗家人的一个寨子通常都有多个“歌班”,如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从江县小黄村有550户人家、2560人,但有30多个“歌班”,几乎所有人都是某一个“歌班”的演员。

  侗族大歌承载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通过侗族大歌,我们可以了解侗族的历史变迁,感受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侗族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

  (一)表演场所


  鼓楼是侗族大歌表演的重要场所(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在传统的侗族大歌表演中,男女歌手相向而坐,围绕火塘展开对歌活动,四周观众云集,人数一般在五十人左右,主要参与者多来自不同地缘或血缘单位的男女异性歌班,辅助参与者包括男女歌班的歌师,以及女性歌班成员的全体母亲,观众则主要是男女歌班所属村寨的村民。一般来说,女性歌班通常主导着侗族大歌的表演内容,她们决定着演唱曲目的数量、类型以及时长,而男性歌班则多属于陪衬角色,一场鼓楼对歌活动,其时长或连唱六七个小时,或仅唱一两个小时。
 

 
  (二)表演内容

  侗族大歌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爱情类歌谣,该类歌谣占绝大部分,是鼓楼对歌的主要形式;(2)礼俗类歌谣,这类歌谣涉及侗族各类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如《父母歌》《十二月劳动歌》《婆媳歌》《懒汉歌》;(3)抒情类歌谣,该类歌谣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特征,通过对世间万物和人生百态的描绘,表达了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亦不乏对春耕秋收、鸟鸣蝉叫等自然景象的赞美;(4)故事类歌谣,这类歌谣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其内容既有根据本民族传说故事改编的《珠郎娘美》《元董金妹》《金汉烈美》等,也有以汉族民间故事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陈世美等题材的歌谣。

  (三)发展现状

  由于所处区域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侗族大歌的歌队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笔者对黔湘桂三地的歌队人数、年龄结构、师承关系、队员关系以及薪酬方面做了如下调查。

  侗族大歌的歌队人数通常在26~32人之间,且基本上是女多男少。他们当中大部分歌手都是跟着歌师学习侗族大歌,只有小部分是跟家里人学习的,队员之间不是邻居就是亲戚,配合起来很有默契。笔者从对黔湘桂三地的歌队的调研得知,广西三江程阳八寨侗歌表演队人数为32人,年龄跨度最大,但待遇很好,有三险一金,因此该地民众也比较愿意参与侗族大歌的宣传。相比而言,湖南通道侗族歌队的人员数量为26人,待遇中等。

  三、侗族大歌新型网络表演文本分析

  (一)表演内容


  在网络平台上,不仅可以听到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还能听到如《谷雨天》《人和天地新》《欢迎你到侗寨来》等新的创作。这些创新之作在歌词上不完全是侗语,例如《谷雨天》这首歌便巧妙地将侗语与汉语相融合,大大增强了观众的接受度与理解度。这些歌曲同时辅以侗族琵琶伴奏,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其歌词通俗易懂,旋律轻快明朗,因而传唱度极高。

  (二)表演形式

  在网络表演中,为了增强舞台效果,歌队面对观众呈小弧形展开。在舞台站位上,女歌手位于前方,男歌手手持乐器,分开站在女生的后侧方,左右人数一致,形成对称且整齐的队形。在人数上,男女比例为1∶2或1∶3。在背景上,采用侗族特色建筑图案,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氛围。大歌歌曲主要由领唱和合唱组成,领唱者通常为嗓音高亢、音调变化丰富的歌师,一般位于队伍的最中央,他们会根据曲调节奏自由吟唱,随后再带领众人合唱。歌曲以三、五、七、九等奇数音律为主,具有韵律变化丰富、节奏自由的特点。在表演中一般还会融入舞蹈,包括展现农耕生活的《插秧舞》和《秧舞》,反映民俗风情的《团圆舞》和《婚礼舞》,表达侗族人民对生活热爱和理想的《迎宾舞》和《丰收舞》等。这些舞蹈动作矫健有力,步伐轻盈灵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网络表演是时代的产物,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加入侗族大歌的行列。网络表演采用现代音乐的表演方式,能使表演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从而制造出稳定的表演效果,进而助力侗族大歌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传播现状

  萨玛乐团是一支由贵州地区90后与00后苗族与侗族青年艺术家组合而成的团队,旨在传承与发扬非遗民族艺术。该乐团积极活跃于各音乐节、文旅艺术节、非遗时装秀、民族文化交流会等场合,其音乐曲风涵盖流行、民谣、新民族以及世界音乐。该乐团在侗族大歌的创作中融入了电吉他、芦笙、架子鼓等伴奏乐器,为非遗民族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名为“侗寨守村人”的自媒体账号是由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寨皇都艺术团的成员创建。该团队在网络上不定期开展直播活动,以原生态实景演出为主,以具有侗族特色的桥梁与楼阁为背景,以水面作为舞台,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演场景。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月也乐队的成员均为年轻的侗族姑娘和小伙。该乐队积极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致力于研究、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定期通过网络直播传唱侗族大歌。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如侗族琵琶。此外,他们还将舞台延伸至了风雨桥等侗族标志性建筑场所。

  从当前的网络传播现状来看,黔湘桂三个地区均在积极打造自己的表演歌队,并涌现出众多个人相关账号,共同参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形成了多中心参与的格局。这些不同的主体共同推动了侗族大歌展演创新机制的形成,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更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完成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融合。

  (四)传播效果

  新媒体平台作为当下的流量平台,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侗族大歌的表演题材丰富,既有展现传统习俗的原生态曲目,又有根据现代生活元素新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与短**内容相结合,通过精美的画面和有趣的台词吸引广大观众的关注。例如,某平台“央视文艺”账号发布的歌手周深与侗寨小歌队在中国民歌盛典舞台上合唱的侗族大歌《谷雨天》获得了4.8万点赞量。该作品将流行元素与侗族大歌完美融合,周深的天籁之音与侗族大歌的韵味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音乐体验。

  此外,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社交网络,为侗族大歌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传播途径。在公众号平台上,不仅有个人用户,还有公司、政府等组织积极宣传侗族大歌。其中,“天籁侗歌队”这一发布了200多条消息推送,涵盖了9个关键词类别,其中有关侗族大歌的关键词有66条,位列第二。这些推送内容的阅读量在300左右,点击量高达1290。在呈现方式上,侗族大歌演唱通常以音频、**等形式呈现,同时配以文字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让读者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能深入了解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四、侗族大歌新型网络表演文本的制作实践策略

  (一)拓展受众群体


  侗族大歌的群众基础主要集中在黔湘桂等偏远地区。但网络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且能突破地域与空间的限制,因此,我们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表演平台,深入挖掘潜在的受众群体,以吸引更多人对侗族大歌产生浓厚兴趣。

  (二)多渠道传播

  现代网络平台众多且与生活紧密相连。以侗族大歌为例,通过将其表演制作成短**上传至各大网络平台,能够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侗族人民的热情演绎。这种传播方式方便快捷,使人们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观看,极大地促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播和发展。此外,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并在各个网络平台进行直播,还可以逐步扩大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范围。例如《谷雨天》在*博有20.9万次的观看,在快手上获得了2.1万的点赞,在抖音上更是获得了4.8万的点赞,反响热烈。这种跨平台的传播模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知名度和公众对其的认同感,还进一步促进了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转化经济价值

  在内容上,侗族大歌要在歌词中注入新时期鲜活的真人真事,使侗族大歌的内容具有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表演形式上,侗族大歌也要与时俱进,综合传统和现代元素,以新时代视角诠释和传播侗族大歌。在传播方式上,侗族大歌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这种方式能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平台中的直播形式可以将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为侗族大歌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使侗族大歌在网络平台上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融合性的特点,而网络直播、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也使得侗族大歌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样貌,由此可知,侗族大歌在网络传播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本文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新型网络表演文本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侗族大歌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相*在网络传播的加持下,侗族大歌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进而被更广泛地传播和分享。非遗文化在传播态势方面的策略与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文化机构、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努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传承。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