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四川竹琴,作为西南地区独具魅力的传统曲艺瑰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根源可追溯到道教音乐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历史内涵。然而,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四川竹琴的发展脉络和表演艺术特色,同时结合当前的文化保护政策与基础设施状况,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四川竹琴;传统曲艺;传承;发展

  道情,这一艺术形式,其根源深深扎根于道教文化之中,最初是道士们在弘扬道教教义、宣传道义时即兴演唱的道歌。在唐代宫廷,道情曾风靡一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随着时间的流转,特别是在清嘉庆元年之后,道情逐渐从宫廷传入民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融合,逐渐在民间发展成为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说唱音乐。道情之所以得名,源于其演唱时所使用的独特伴奏乐器——“渔鼓”。随着道情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这一乐器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甚至“渔鼓”和“道琴”等名称也成了道情的代名词。道情与各地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道情,其中四川竹琴便是道情与巴蜀地区独特民俗风情密切融合的产物。四川竹琴,这一传统曲艺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其曲调从最初的单一逐渐演变出中和调、扬琴调等多种风格迥异的派系调型。这些丰富多样的调型不仅展示了四川竹琴的深厚底蕴,更彰显了川渝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艺术魅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流派因为传承人的缺失而逐渐式微,这一现状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竹琴的珍贵价值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四川竹琴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传承与发展的期待。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四川竹琴这一传统曲艺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和发扬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四川竹琴源流发展

  “道情”最早出现在宋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从道观中的经韵再成为道士下山在民间的布道“讲俗”,从而产生了“道情”。道情的发展经历了道人、文人与道情艺人三个阶段,而其每个阶段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各个地域的民间风俗、文化、社会、语言等不断融合的产物,这门古老的文化艺术遍布全国,并与当地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尽管每个地区的表演方式以及称呼都有所不同,但它的特征都是以渔鼓来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有文献记载:“解放前,四川竹琴广泛分布在四川汉族地区,其中以川东地区最为盛行,川南次之。而云南、贵州两省亦有四川竹琴艺人定居传唱。”四川竹琴便是道情在川渝地区,并与川渝文化、社会、语言相互交融所形成的一种传统曲艺。

  关于四川竹琴的源流有不同的说法:其一,是根据杨庆文老艺人所说,四川竹琴最初是通过南方水路进入的四川,但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来作为考证。其二,胡度先生曾在采访四川竹琴老艺人时,称四川竹琴起源于河南,但是蒋守文先生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只因道情遍布范围广泛,而每一地区的称呼与其叫法各不相同,且只有川渝地区将之称为竹琴。笔者在参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田野学习过程中,跟随老师前往重庆梁平进行田野学习时,与四川竹琴的传承人邓老师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听其为我们介绍:“梁平随地处巴渝,但地势平坦开阔且有区别于重庆其他区县山地的特征,水路交通便利,因此自古以来便是佛教、道教、儒教、巫教的四教并存之地。道家的道琴在清代时逐渐被民间艺人和文人所了解接纳,将其节奏,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民间说唱—竹琴。”因此,其认为梁平乃四川竹琴的发源地。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道情的发源地在四川,其论证观点中表明湖南安江流传的渔鼓唱词中,有表述渔鼓从仙人手中丢至凡俗之中的地点位于四川;也有观点认为制作渔鼓的材料是竹子,而川渝地区盛产竹子,因此有利于渔鼓的选材和制作工序。陕西汉中的《西乡县志》中也记载了汉中渔鼓在明代时期由四川传来,虽不能完全证明四川是道情的发源地,但至少意味着在明代时期,四川就已经有了道情。

  二、四川竹琴表演特征

  四川竹琴是用长竹筒制成的琴身,筒长一般为65—100厘米,底端用猪皮,羊皮或者油膜蒙住。表演者在演奏时斜抱琴筒,用右手的大指轻靠在琴筒底端的侧面,其余四指有节奏规律地依次敲击鼓膜发出“磅磅磅”的声响,另一只手持长简板,长简板是由两根大约65厘米长的竹片制成,用左手夹击使其碰撞发出节奏感的音响效果。

  四川竹琴最初是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是四五人一组同时表演,直到20世纪30年代由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的形式,由一人坐唱或站唱来演绎多个角色。坐唱通常是在茶馆,酒楼或者旅店,而站唱则是在田埂,码头或者舞台等空地,搭配戏曲的身法进行表演。用上述两种打击乐器相互结合进行伴奏,自弹自唱,且需要表演者拥有一定的协调性来掌控。因为在进行竹琴表演时双手的节奏各不相同,口中还要唱词,身上做相应的身段相互配合,较为困难。竹琴的演奏技法较多,有“打”“拍”“勾”“弹”“捂”等技法,通过敲击筒身的不同位置,还能够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在演唱开始之前会先来一段演奏,起到渲染舞台氛围和模拟故事背景的效果,告诉听众故事即将开始。

  唱词中的角色按照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来进行分类,不同的人物角色性格情感特征,都通过演唱者改变不同的唱腔和声调来进行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与刻画。散文对白和韵文唱词相互结合,先演唱韵文来介绍故事背景,被称为“报板”,而后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具体内容。竹琴的唱腔非常具有吟诵性,属板腔体,常见的唱腔有[一字][二流][三板][摇板][扫板][大腔]等传统板式结构。剧情故事题材以叙述为主,因地域语言和唱腔上的差异,可分为扬琴调和中和调两个派别,但演唱的内容和表演形式大致相同。

  三、四川竹琴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现代艺术和文化娱乐形式。这一时代的变革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文化娱乐的多元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对审美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认知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巨大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及一些复杂或冷门的技艺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它们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被新兴的文化潮流所掩盖。如今,人民群众接触到的文化风格日益丰富,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的态势,流行、时尚、休闲等文化元素层出不穷,使得社会娱乐方式愈发多元化。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传统艺术演出市场的萎缩和从业人员的流失,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诸如四川竹琴等传统艺术,长久以来依赖的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大量的曲目内容和表演形式尚未被文字所记录,这无疑为它们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然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曲艺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历经千锤百炼,经过无数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不断创新,才得以延续至今,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瑰宝。四川竹琴作为川渝地区特有的古老乐种,其独特魅力不容忽视。后继者应当心怀敬畏之情,为其探索新的生存空间,让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近年来随着国家以及政府的重视,提出“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
 

 
  但据文献资料统计,我国现今的四川竹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关于四川竹琴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根源上论述分析四川竹琴的发展历程,却缺乏了对于四川竹琴保护传承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例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现今各方面的文化保护政策及基础设施,从实践的层面更好地解决四川竹琴生存与保护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施展四川竹琴的传承和保护手段:

  (一)立足本土特色,加强国家和政府支持

  由政府拨款,文化局与文旅部结合当地文化团和曲艺团,定期组织以四川竹琴等为代表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演出。考虑到因人们对其了解和兴趣不高,如果组织专场非遗音乐会,可能并不会引起多少反响,所以可以选择在一些特定的传统节假日,邀请传承人在不同的景区进行固定时长的演出。以重庆地区为例,重庆近年来作为网红城市而崛起,部分网红景点在节假日时人流量大,且外地人较多,邀请四川竹琴这一具有川渝地区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艺人进行演出,能够向更多的外地游客普及四川竹琴,使得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曲艺,而且四川竹琴材质轻便,方便携带。

  (二)坚持协同创新,发挥“学校+非遗”的校地融合发展优势

  在重庆市主城区选择部分小学为试点,设立非遗进校园课堂,组建成立专门的四川竹琴社团,每周组织开展一至两次的四川竹琴社团活动,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能够从小接触四川竹琴,并且进行相关的学习,要求在每一学期结束时能够熟练地演唱一首曲目或者乐段。并可以结合学校的大型文艺活动,组织编排相关节目进行表演。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四川竹琴等传统曲艺定期到不同中小学以及高校进行演出,让更多的学生和年轻人重视我国传统文化。为了深化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并突破传统的空间局限,学校应积极探索与社区、民间资源的合作,通过“外展”与“内引”的策略,拓宽可利用的文化领域。具体而言,学校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之一,应充分借助四川竹琴社团活动、大型文艺活动的契机,将丰富的四川竹琴文化资源,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系中,以此在校内与校外形成紧密的文化互动与交融。同时,四川竹琴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地方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因此,非遗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入不应被学校的空间边界所限制,而应积极借助民间力量,将四川竹琴的文化精髓巧妙地融入学校的教学环境之中,从而增强教学空间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这一举措将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与地方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土壤。
 

 
  (三)秉持目标导向,构建传承人培养模式

  此观点可结合上述第二项措施共同实施,政府文化局和四川竹琴传承人定期对开设四川竹琴社团的学校进行一次巡查考核选拔,并从中挑选极具有潜力和不错技术水平的学生,联合学校并询问其个人以及家庭意愿,作为四川竹琴的国家传承人进行深入的培养,并结合其自身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没有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四川竹琴的传承。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是其持续传承的基石。在当今现代化与多元思潮交织的背景下,四川竹琴所处的文化环境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无疑为传承人的培养带来了重重困难。关于其未来是否能稳健前行,仍需抱持审慎的乐观态度。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对四川竹琴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确保其长远发展。要真正实现四川竹琴的赓续传承,关键在于提升公众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接纳。在创新传承方式时,不仅要深入挖掘四川竹琴曲艺文化的精髓与特色,更要将民族意识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以此强化受众对传承四川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自觉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传承者内心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吸引更多人投身于四川竹琴的传承事业中,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必须在传承活动中始终坚守四川竹琴文化的核心要义,确保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不失其本真。通过此类举措才能确保四川竹琴的传承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赢得更广泛的支持与认可。

  (四)探索传播路径,数字引领促非遗传承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和网络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吃、穿、住、行、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视频看到听到各种各样精彩的人物、事件。因此笔者认为将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通过电子数据的方式进行存储,把民间艺人的故事和手艺结合在一起通过大数据采集推广方式,可以进行有效的宣传以更好地完成对四川竹琴等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在推动四川竹琴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积极采纳和融合新兴技术,以拓展其融媒传播路径。随着智能终端技术和5G技术网络的普及,短视频平台诸如抖音、快手等正崭露头角,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有力媒介。以抖音为例,根据《2023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该平台上的非遗项目已超过千个,其中四川竹琴的内容也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因此,我们需把握这一发展契机,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创新的内容、场景和结构,构建非遗竹琴的“数字舞台”,探索其发展的新形态。在数字化非遗保护方面,四川竹琴同样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投入。应制定全面的非遗建档保护方案,鼓励政府、院校及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力量协作,实现对四川竹琴的全面保护。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四川竹琴进行系统化、数字化的建档工作,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细致地记录整理,扩大采集范围,丰富档案内容,实现动态更新,从而精准地反映四川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四川竹琴作为民间文化的瑰宝,其保护工作必须凝聚公众的注意力和深入参与。应积极吸纳社会公众的力量,共同参与非遗建档保护工作,推动建立四川竹琴的线下档案馆、博物馆及数字展览馆等文化宣传平台,使更多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能够深入了解并喜爱四川竹琴,从而保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健康、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文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四川竹琴作为川渝、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以及人文价值。且四川竹琴作为道教道情与巴渝地方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亦反映了道教对于巴渝地区社会影响的历史性因素。在伴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不断变迁,曾经四川竹琴盛极一时的场面难以再现,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人们丢失,但深刻种植在川渝人民的心中。四川竹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须继续传承和保护的文化瑰宝。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是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非遗传承作为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通过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在川渝、西南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凝聚了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激励人们更积极地参与传承活动,进而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培育和传播。这表明,非遗传承对于加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非遗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认同和自信。通过不断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川渝及西南地区的文化自信得到了增强,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后代传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江黛骐.四川竹琴源流考[J].四川戏剧,2021,(07):117-119.

  [2]张泽洪,周琪凯.道情演唱与地域社会——以清代、民国四川竹琴为中心[J].四川戏剧,2021,(08):104-108.

  [3]牛会娟.成都地区四川竹琴的流派与传承[A].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十四)[C].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21:136-138.

  [4]谢赤非.四川竹琴中和调“杨调”艺术传承与发展之我见[J].曲艺,2019,(05):51-53.

  [5]李雪玲.四川邻水竹琴传承方式研究[J].四川戏剧,2021,(11):97-9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