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艺术的代表,是江西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艺术瑰宝,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是由赣南的民间小调演变而来的,主要流传在江西南部,体裁多以茶歌、采茶歌为主,被称为“采茶小调”。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本土地道的民间歌曲,其唱法与唱腔必然与赣南方言、语值语调、文化审美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欲从江西采茶戏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探讨赣南采茶戏与民族声乐相融合的唱法,分析民族声乐在赣南采茶戏中的运用,以期阐明赣南采茶戏在民族声乐中运用实践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非遗文化;民族声乐;融合;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主要分布在江西南部及广东、福建、湖南等地,体裁多为山歌、茶歌和小调等。其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有着紧密联系,唱腔亦有采茶调和茶调之分。赣南采茶戏最初只是一种民间小戏,在当地戏曲音乐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后逐渐演变为赣南采茶戏①。赣南采茶戏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其演出形式和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思想观念、审美需求的飞速转变,传统文化的受众性受到了严重冲击,导致赣南采茶戏面临着生存危机,如人才流失、文化缺失等问题,这种情况皆使得赣南采茶戏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必须注重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保护,积极引入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一、采茶戏与民族唱法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就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采茶戏,这一融合了自然风光、日常生活与艺术韵味的独特戏剧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层次、立体感的审美世界。
(一)歌唱方式的审美体验
1、采茶戏唱腔与民族唱法在行腔上的差异
采茶戏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行腔基于特定的地域语言和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采茶戏的行腔注重声音的自然流畅,强调语调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②。相比之下,民族唱法则更加注重声音的技巧和表现力,其行腔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声音的韵律和美感。
2、采茶戏与民族唱法在语言上的差异
采茶戏的唱词多采用地方方言,而民族唱法则以普通话为主要表现形式,这种语言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两种唱法的风格和表现力③。采茶戏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民族唱法的语言则更加规范和标准,更具艺术表现力。
(二)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体验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歌舞、小品、戏曲等,民族声乐则注重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在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中,可以借鉴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丰富民族声乐的舞台表现力④。同时,民族声乐也可以通过与赣南采茶戏的结合,拓展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思路。
(三)伴奏表现形式的审美体验
赣南采茶戏的伴奏通常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鼓、钹等。民族声乐则可以使用各种民族乐器或现代乐器进行伴奏。在伴奏表现形式的融合中,可以借鉴赣南采茶戏的打击乐器伴奏,为民族声乐增添节奏感和动态感⑤。同时,民族声乐也可以通过与赣南采茶戏伴奏的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音乐风格和听觉体验。
二、采茶戏唱腔与民族唱法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一)采茶戏唱腔与民族唱法的联系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艺术,它的唱法非常独特,多以茶歌、采茶歌为主,又被称为“采茶小调”⑥。赣南采茶戏和民族声乐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们都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发展,两者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中的许多唱腔和唱法都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部分,其音乐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和赣南采茶戏中的演唱方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民族声乐中有很多唱法和赣南采茶戏中所使用到的唱法是一样的。例如《采茶舞曲》就是典型的民族声乐唱法和赣南采茶戏相融合的作品。《采茶舞曲》是以民间小调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一首民歌,其旋律优美动听、清新自然、富有民歌韵味。在这首作品中,两位歌手采用了相同的演唱方法——“花腔”,并且在演唱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最大的特色。演唱这首作品时,需要先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基调,然后再用不同于传统唱法下使用到的技巧来将歌曲表达出来⑦。
在《采茶舞曲》这首作品中,民族声乐唱法和赣南采茶戏相融合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保持传统唱法下使用到的技巧和演唱方式不变;另一种是将民族声乐唱法和赣南采茶戏中所使用到的技巧进行融合。演唱《采茶舞曲》时,先从歌曲本身出发,然后再从民族声乐中吸取营养。例如《采茶舞曲》这首歌曲,这是一首比较富有赣南地方特色又非常优美动听的歌曲,在这首歌曲中笔者运用了花腔技巧和民歌唱法来表达出了作品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在演唱《采茶舞曲》时,运用了花腔技巧、民歌唱法等来将作品唱得更加完美。
(二)异曲同工的民族唱法与采茶戏唱腔
1、要充分掌握歌曲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
在演唱歌曲时,演唱者必须先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把握住,然后再使用不同于传统唱法的唱法和演唱技巧来将作品演唱得更加完美。在《采茶舞曲》这首歌曲中,作者运用了一些很有赣南地方特色的小调,这些小调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给人一种非常亲切、非常舒服的感觉。在《采茶舞曲》这首歌曲中,演唱者需要先用通俗易懂的小调来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出的情感。通过对《采茶舞曲》这首歌曲中所运用到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后,笔者发现在民族声乐和赣南采茶戏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想唱好一首歌首先要充分掌握歌曲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
2、要充分了解民族声乐唱法特点
民族声乐唱法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赣南采茶戏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民族声乐中,有很多唱法都是从赣南采茶戏中借鉴过来的,例如“花腔”唱法就是从赣南采茶戏中借鉴过来的⑧。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艺术,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演唱过程中讲究“水韵”“茶韵”,所以赣南采茶戏中有很多唱法都是在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的。在演唱《采茶舞曲》这首歌曲时,笔者先用了“水韵”这一唱法进行演唱和研究使用规律,然后再运用花腔技巧来将歌曲演唱得更加完美。《采茶舞曲》是一首以山歌为主的民歌,其风格非常清新、自然、优美。
3、要将传统唱法与民族声乐相融合
赣南采茶戏的唱法很有特点,它的风格非常独特,又很有地方特色。《采茶舞曲》是一首非常传统又很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它在赣南地区流传了上百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赣南采茶戏。这首歌曲中所使用到的唱法主要有“花腔”、民歌唱法和花腔技巧三种。在《采茶舞曲》这首歌曲中,花腔技巧和民歌唱法是两种不同的唱法,而花腔技巧又是“民歌”中的一种。“民歌”和“花腔”这两种唱法各有其特点,在演唱时都要将它们融合起来,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在民族声乐中,民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音乐类型。在民族声乐中,花腔技巧主要是指在歌曲演唱时先用一些气息来让声音变得更明亮、更圆润⑨。花腔技巧是民族声乐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唱法,它主要是用气息来让声音变得更加明亮、更加圆润;民歌唱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唱法,它主要是用气息来让声音变得更加圆润。
三、采茶戏对于民族唱法唱好中国作品的借鉴与启示
(一)对采茶戏声腔中声音塑形的借鉴
赣南采茶戏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剧种,它以“三小一大”(小场、小戏、小角色、大场面)为特点,是采茶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⑩。赣南采茶戏所使用的方言为赣语,包括方言声调、韵脚和方言语法三个方面。其中方言声调是指赣南采茶戏的调门和音调,它是以江西南部的语言声调为基础来演唱,分为平水腔、平高腔和长水腔三种;韵脚是指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结构,它包括一字韵、二字韵和三字韵等,每一种唱腔都有一定的结构规律;方言语法是指赣南采茶戏所使用的语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形式。赣南采茶戏是以赣南地区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唱腔曲调有其特定风格和韵味,一般都用假声演唱,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大的地方。赣南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当地文化影响较大,因此它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民族性。赣南采茶戏中运用了大量民歌元素,其中部分作品采用了民歌素材来创作。在民族声乐与赣南采茶戏相融合中运用民歌元素时,首先要明确民歌素材来源于当地人民生活实践和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原生态民歌⑩;其次要明确民歌素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演唱风格,通过对民歌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来丰富戏曲表现形式;最后要对不同地区民歌素材进行有效融合和借鉴,运用民族声乐的创作手法来表达民间歌曲。
1、民歌素材的选择
赣南采茶戏的创作素材来自当地的劳动人民,因此,在应用民族声乐演唱赣南采茶戏时,首先要对赣南采茶戏中所使用的民歌素材进行选择。赣南采茶戏中的民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传统民间小调为主,另一类是以山歌为主⑩。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民歌主要有《采花》《挑担茶》《打猪草》《摘茶》《送茶歌》等,其中,《采花》是赣南采茶戏中最为经典的传统小调。赣南采茶戏中的山歌主要有《田埂上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打猪草》等,这些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通过对这些民歌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后,可丰富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形式。如:在《田埂上歌》中,可以运用大量的假声来演唱;在《打猪草》中则可以使用假声来演唱。
2、民歌素材的艺术表现形式
赣南采茶戏的曲牌、板式等在我国戏曲中非常丰富,赣南采茶戏中的音乐素材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中的音乐素材大多是由民歌素材改编而成,它们大多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优美动听等特点。赣南采茶戏中民歌素材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传统民歌中所运用的手法来改编创作,即在保留原民歌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另一种是利用现代作曲技巧进行创作④。例如,《采茶歌》是用赣南采茶戏中常用的一种曲牌《采茶歌》改编创作而成,该曲牌来自赣南民间小调,其歌词内容主要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该歌曲中使用了五声音阶,并将其中四声进行了改变,使其在保留原民歌特色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音乐审美观念。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运用了民族唱法中常用的“行腔”来处理旋律,并运用了五声音阶及装饰音等民间音乐元素,使歌曲更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3、民歌素材的演唱风格
民歌素材是一个剧种的灵魂,它可以通过唱腔旋律来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同时也能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素材主要来源于当地民间音乐,它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如采茶调、打茶歌和采茶小调等。赣南采茶戏主要表现为小调,它的演唱风格与民歌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将赣南采茶戏中的小调旋律与民歌旋律进行对比,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改编和借鉴,从而形成具有赣南地域特色的“茶腔”。在赣南采茶戏中运用民歌素材来创作新作品时,首先要将这些素材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其成为适合赣南地区音乐风格的作品⑩;其次要对演唱风格进行提炼,将其融入新作品中;最后要根据民歌素材来创作新作品。
4、民歌素材的融合和借鉴
在赣南采茶戏中,运用了大量民歌素材,通过对民歌素材的加工、提炼和改造来丰富戏曲表现形式,如《采茶歌》《采茶》等。赣南地区地处江南,人们对茶树有一定的感情,因此在采茶歌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茶树的内容。如《采茶忙》中就出现了关于茶树的歌词“四月里,种茶子,采茶忙”等。而赣南地区的“灯歌”也是一种以山歌为主的民歌形式。在赣南采茶戏中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作品还有《放风筝》《卖豆腐》等。在民族声乐与赣南采茶戏相融合中,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民歌素材进行有效融合和借鉴,运用民族声乐创作手法来表达民间歌曲,通过对不同地区民歌素材进行有效融合和借鉴,可以丰富戏曲表现形式⑩。同时还需要对民歌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戏曲唱腔中,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作品。
(二)对采茶戏咬字行腔的借鉴
采茶戏的咬字和行腔是其音乐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咬字上,采茶戏强调“字正腔圆”,注重“四呼”的运用。四呼是指“开、齐、撮、合”四种不同的口型,对应着不同的韵母发音。比如,“开”口型对应着“o、e”,如“波”“多”;“齐”口型对应着“i”,如“资”“诗”;“撮”口型对应着“ü”,如“局”“出”;“合”口型对应着“u”,如“古”“度”。在行腔上,采茶戏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表现了浓厚的地方情感和风格。其中,“十三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十三辙”是指戏曲唱词中韵脚的分类,它是通过归纳不同汉字的归韵而得出的。
对于民族唱法来说,要唱好中国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采茶戏的咬字行腔技巧:
1、注重“四呼”的运用:在咬字时,应借鉴采茶戏的“四呼”分类,根据不同韵母的发音特点,调整口型,确保每一个字的发音都准确清晰。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强调的字或词时,更要注重口型的准确性。
2、掌握“十三辙”:民族唱法在演绎不同风格的歌曲时,应掌握“十三辙”的运用,根据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辙口,使旋律与歌词达到完美的融合。
3、强调情感的表达:采茶戏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情感的表达。民族唱法在演绎中国作品时,应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借鉴采茶戏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歌声更具感染力。
4、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采茶戏作为传统戏曲,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的创新。民族唱法应借鉴这一特点,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段,推动中国歌曲的发展。
5、发挥个人特色:虽然可以借鉴采茶戏的技巧,但每个歌唱者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因此,在演绎中国作品时,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调整咬字行腔的方式,使歌声更具个人魅力。
综上,赣南采茶戏在咬字上有其独特之处,强调字头的清晰和字尾的归韵,这种咬字技巧使得每个字都能准确传达情感,为民族声乐的演唱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采茶戏的咬字技巧,可以使声乐作品在表达上更加细腻、准确。
结语
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演形式到唱腔、锣鼓经、伴奏乐器,都是赣南采茶戏独有的特色。赣南采茶戏在民族声乐中运用得比较广泛,赣南采茶戏不仅对民族声乐有借鉴意义,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也有一定价值。赣南采茶戏与民族声乐相融合的唱法是一种新的唱法,它在保留赣南采茶戏原有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新唱法使民族声乐更加贴合赣南采茶戏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采茶戏也在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它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唱法、表演形式及伴奏方式等,借鉴了京剧、豫剧等地方剧种的表演形式和唱腔特点,使自身更加具有魅力。赣南采茶戏可以借助民族声乐来创新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可以让民族声乐更加贴合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可以让民族声乐更加丰富赣南采茶戏的内涵;可以让民族声乐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赣南采茶戏与民族声乐相融合能促进赣南采茶戏发展,使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与时尚文化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也让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命力。非遗江西采茶戏与民族声乐相融合是一种新唱法,它既能保留原有的风格特点又能汲取其他剧种、外来音乐元素等进行创新发展,从而推动非遗江西采茶戏的传承发展。
注释:
①陈星.江西采茶戏的起源与流派探析[J].福建茶叶,2016,(02):254-255.
②龚国光.江西采茶戏的当代品格与演剧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2,(01):87-93.
③王蕾.江西采茶戏音乐的功能及特点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316.
④王孟.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特点研究[J].当代音乐,2019,(08):145-147.
⑤郭晓妍.江西采茶戏音乐的功能及特点研究[J].福建茶叶,2018,(04):392.
⑥秦磊毅,黄来明.论江西采茶戏故事题材与叙事方式的演进[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551-554.
⑦⑧李梦琴.胡琴伴奏对江西采茶戏唱腔的作用及其风格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⑨熊杰.江西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福建茶叶,2017,(04):284-285.
⑩袁小军.江西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J].大观,2020,(09):79-80.
⑩黄玉建.江西采茶戏唱腔艺术分析[J].成功2018,(24):13.
⑩段炼.江西采茶戏唱腔表达与审美体会[J].明日,2019,(34):18.
⑧管云斌.江西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的美与艺术[J].锋绘,2018,(04):180.
⑩陈海燕.析江西采茶戏声腔分类的误区兼谈江西各路采茶戏声腔的形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01):81-85.
⑥唐龙.江西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福建茶叶,2016,(03):372-37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