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训练是提高学生智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钢琴训练、智力及学业学习的本质都是对认知符号进行加工的过程,钢琴训练通过形式训练的作用提升学生智力水平,进而提高其学业成绩。钢琴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信息加工的速度及复杂程度,锻炼学生数学、文学及哲学的相关思维能力。学校、乐器培训机构及家长应重视钢琴训练对智力提升的作用。
智力与广泛认知任务的表现有关,是学业成绩和职业成功的可靠预测指标。提升智力的常规途径有课堂教学、文化课学习、专门思维训练等,鲜有人关注钢琴训练对学生智力的影响。传统的钢琴训练强调重复性训练的音乐实操功能,重实术与技法,把钢琴训练当作一种技艺培养。近期有学者提出了要树立由“术”而“艺”、由“艺”而“文”的艺术教育观,着重强调了钢琴训练的美育功能,却忽略了其智育功能。
尽管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钢琴训练使额叶等诸多智力相关脑区更容易形成联结,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钢琴演奏能力,也会提高推理和执行多重任务、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智力与学业成绩。但实质上打游戏也可激活相关脑区,也可促进智力提升。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钢琴相关实验研究不具有较强说服力。另外,由于实验结果过于零碎,不能系统解释钢琴训练如何提高智力。
有必要抛开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钢琴训练与智力、学业学习的本质,回归经典理论,探讨钢琴训练为何提高儿童智力,对学校、乐器培训机构及家长有什么启示。
钢琴训练的形式训练作用
形式训练说是学习迁移理论之一,由德国心理学家Wolff提出,该理论的核心理念强调一种成分的改进会无条件、自动地加强其他各种官能。共同要素是迁移产生的最重要条件,即训练的能力与其他能力之间必须有共同要素,否则官能训练无法发生。如钢琴训练可以提高手指灵活能力,但不能提高跑步速度。随着研究范式的不断成熟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形式训练说的核心理念已被逐渐证实,当今音乐心理学流派的研究结果就是不断证实形式训练说的合理性,即钢琴训练对各种智能的促进作用。
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科学习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时所需要的多种素养与能力,如数学可培养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英语可训练记忆力等。根据形式训练说,若钢琴训练与学校的学业学习在本质上存在促使官能训练迁移的共同要素,则钢琴训练有助于提高智力与学业成绩。
钢琴训练和学业学习具有共同要素,其本质都是智力活动,都是大脑对符号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对认知符号进行识别与编码、高级思维加工与反应输出,这是智力的本质。演奏乐曲时,乐谱上每个乐符各具不同意义,乐符与乐符之间也存在复杂关系,且不同乐器的乐符也各具不同含义。演奏者需要识别这些乐符与关系,人为赋予其特定意义,加之形象与逻辑思维的介入,进而在琴键上做出对应的反应输出。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本质上也一样,每个阿拉伯数字、每个单词都被人为赋予某个意义,并且每个数字、每个单词之间也都存在复杂的符号关系。学业学习本质也是对这些信息符号进行编码、加工、输出的过程。
钢琴训练对智力成分的影响
钢琴训练与注意力。首先,演奏乐曲需要注意每一个音符、节拍号、踏板标记、临时升降记号、表情记号、演奏法(连跳强弱等)、调号、键盘位置等各种信息。该过程可培养高度集中且细致敏锐的注意力,减少学校学习中常见的马虎现象。其次,对乐曲的演奏需要快速将注意力从演奏前转换至演奏情境中,需要放下一切杂念与心理负担,全神贯注,并能够快速从一首曲目切换到另一首曲目,需要演奏者具有注意力转移的相关能力。由此推理,钢琴训练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集中注意力于试题上,避免因过度紧张带来的考试失误。
钢琴训练与信息加工的速度、复杂程度。对不同符号信息进行加工时的速度及符号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各个学科的学习效果。视觉阅读的复杂性需要快速的信息处理、视觉空间解码能力,以及在演奏当前音符时不断更新即将到来的音符。Liszt、Chopin的部分钢琴作品,速度被要求至J=160~168,即672个音/分钟,平均每秒11.2个音/秒;甚至Рахманинов要求学生以J=120每拍8个音弹音阶,即960个音/分钟,16个音/秒。这要求演奏乐曲时必须在短于0.1秒的时间内对每个单音做出反应,以保证动作的极端准确,这几乎已达到百米赛跑世界纪录的水平。同时,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加工大量的远距离大跳、双音、八度等,如Liszt的《钟》要求在J=96的速度下做出两个八度范围内多个不同音程的六连音远距离大跳,Schumann《C大调幻想曲》第二乐章的尾声也充满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两手远距离反方向大跳。钢琴训练可以提高对符号信息进行加工的灵敏度,提高加工的速度、容量及复杂程度。若从学生时代起,经常有意识地锻炼视奏能力,可以提高将乐谱符号转化为键盘位置的速度,提高加工信息符号的速度。同时,乐符转化后的演奏动作呈现越来越多重变化的可能性,以指尖为例,包括推、拨、拉、挑、抓、挖、按、抠、摸、摊、揉、撑、刺、刮、削、刻、沉、点、飘、舔、顶、勾等演奏动作。对视奏的训练能够提高信息加工的速度与复杂程度。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简单的数学符号运算及英语语法训练时,若可以较好演奏如《匈牙利狂想曲6号》等乐谱符号较复杂的曲目,其在短时间内对信息的加工容量、复杂程度及速度便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其学习能力会超越只会加工简单符号的同龄人。但若小学毕业时只会演奏《献给爱丽丝》等音乐符号较为基础简单的曲子,则对其信息加工能力的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但让小学生演奏《匈牙利狂想曲6号》并不是拔苗助长,实际上很多小学生都可以较好地演奏该曲目,甚至还有小学生可以演奏《钟》。
对于中学生而言,激增的学习量(即内在的认知负荷)与快节奏的教学模式(即外加的认知负荷)经常导致学生认知负荷超载,学习效率低,感到学业进度较快甚至跟不上。为了避免认知负荷超载以提高学习效率,认知负荷理论推崇的图式获得策略(比同学学习更多知识)与技能自动化策略(比同学做更多的练习)实质并不易实施。若个体接受过高强度的钢琴训练,则认知负荷的超载阈限得以提升,原本应该产生的认知负荷超载实质并未发生。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时,尤其是对于理科知识的学习,能很快接受学习量激增的特点,能跟上快速的学习节奏。神经效率假说也指出,高智力个体在执行任务中的大脑激活更少,能量消耗更少,且更能阻挡干扰信息。
钢琴训练与思维。对乐曲的演奏必须充分理解作曲家的基本意图,这需要学生具备数学家、文学家与哲学家的头脑。数学家的头脑。音乐的每个参数,无论是力度、音高,还是音色、泛音;无论是复调、对位,还是曲式、和声;无论和声的和谐还是紧张,都充满着深刻的数的背景。若对数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有着透彻的了解,将有助于揭示并处理音乐内部固有音符间的排斥、比例、对称、从属、和谐与平衡等相互关系。在实际钢琴训练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各种乐理参数进行逻辑推理。例如,当遇到装饰音(如上波音、下波音、单倚音、复倚音、长倚音、顺回音、逆回音、颤音)时,需要逻辑思维将乐谱中的记法转化为奏法,如J.S.Bach的《哥德堡变奏曲》对装饰音的应用极为丰富。同样当遇到其他乐符标记时,也往往需要对该符号进行推理判断,进而转化为奏法。再比如,对大调公式和小调公式的理解中,如何判断大小调?为什么有升F就是G大调,有降B就是F大调?大调与小调的调号对应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在十二平均律中才有等音现象?同样需要逻辑推理。通过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乐曲演奏,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与数学、物理、化学的学科学习存在共同要素,因此形式训练效果得以发生。
文学家的头脑。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钢琴作品往往具有文学化倾向,对于钢琴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乐曲的内容本身往往表达作者内心深邃的思想与深切的情感。例如Chopin的《冬风练习曲》(又名《枯木》),冬风和枯木作为意象,表达了肖邦对革命失败的极度悲凉、抗争和无奈的情绪。再例如Liszt的《旅行岁月》作品集从诗中得到启发,并把诗的意境注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诗的意境和情感。从作品中摘选的Byron和Schiele诗篇来看,其意境之高远、情感之深切,令人泛起遐想,回味无穷。
曲式结构往往颇具文学色彩。例如Chopin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部作品中史诗性序幕般的引子和游吟诗人弹奏六弦琴叙述故事的主部、体现主人公爱情与胜利的副部、仿佛是主人公童年或青春时代回忆的插部、奋斗与冲突的展开、主人公悲剧性地牺牲的尾声等,都十分具体地与隐含的某种文学内容相联系。再例如Liszt的《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47号》运用了带引子、使用展开性插部的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引子部分暗示着彼特拉克《歌集》第61首的主题:爱与祈祷,引领全曲的基调和情感。右手先是连续激动的和声,再到稳健的四分音符三连音,表达了感情的激烈与祈祷的虔诚,与诗歌的标题“求神祈福这日子”相照应。最后十个小节的尾声部分,在降D大调上先后将引子部分祈祷式的三连音及作品的主旋律再一次呈现,好像在说明自己最后一次的祈求,然后再次叙述自己在感情中的追求。最后六小节运用轻柔的音色来歌唱主题,对应原诗的最后一句“为了她,只有她,唯一的她……”就像是诗人挣扎之后的无奈与叹息。可见,对音乐和语文阅读的鉴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需要的文学鉴赏能力是相似的,只是文学作品分别以听觉和视觉信息的形式呈现。这种相似的文学鉴赏能力促使形式训练迁移的发生。
哲学家的头脑。乐曲本身具有哲学元素。乐曲在文学性基础上,还充满着哲学层次的抽象与升华。一方面,诸多乐曲以追求宇宙的和谐与结构的奥秘为主题,如众多奏鸣曲。奏鸣曲式通过〔A(呈现部)-B(展开部)-A’(再现部)〕的大三段体,往往反映了“三段一体”的哲学思辨。另一方面,乐曲本身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J.S.Bach创造了以和谐与不和谐辩证关系为基础的音乐世界,如《赋格的艺术》和《平均律键盘曲集》等。尤其是J.S.Bach的《哥德堡变奏曲》,虽在表面上常被认为缺乏深刻的含意,但该作品的总体结构以同一主题的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甚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插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体现了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的哲学内涵。另外,钢琴乐曲的诸多参数中也充满着辩证关系。音位的高与低、时值的长与短、结构的同与异、音色的清与浊、速度的快与慢、音量的大与小、织体的疏与密等,都是演奏者考虑乐曲的布局、处理、诠释的依据,这需要演奏者用哲学家的头脑思考乐曲中的各种细节。
演奏技术具有哲学元素,即阴与阳的辩证关系,如支撑与松弛、外动与内静、爆发与持续、结实与弹性、发力与放松、技术与内涵、形象与神韵、情感与理性等,任何只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侧面的做法都可能将演奏引入歧途。例如,由于片面强调“放松”而使手指或手腕疲软,缺乏弹性与支撑;由于片面强调“高抬指”而流于手指与键盘关系不密切、音色粗糙单一;由于片面强调“弹到底”而失之于音色僵硬、缺少活力等弊端。世界演奏潮流也正越来越趋向于动员人体一切因素,从指、腕、肘、臂、身到耳、心、气、神、化,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统一整体演奏法。同时还要思考训练方法是否科学,训练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要对乐曲演奏的一切范畴进行从细节到整体的系统剖析。
通过对乐曲本身以及演奏过程的哲学思辨,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并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学习策略。例如对曲目演奏过程与英语口语表达内容进行录音或录像以发现自身在体态、抒情或口语发音准确性和方言性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些相似的学习策略都体现了阴与阳的辩证关系。
教育启示
首先,钢琴拥有88个琴键,较其他乐器多,在琴谱上的反映为符号更多、关系更复杂,对智力的提升效果更好。例如,钢琴的音韵囊括了交响乐从最低音区到最高音区,并能同时演奏出十几个音的和弦,以及4、5个声部的复调,这也是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的原因。由于钢琴的乐谱符号更多、更复杂,其对智力的训练效果较优于其他乐器。
其次,学校、家长及乐器培训机构应走出误区,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钢琴训练对智力的作用。学校、家长与乐器培训机构都应重视钢琴训练对提高智力甚至学业成绩的作用;学校不能为了主科学习而压缩音乐课课时;乐器培训机构在训练实术与技法的同时,应注重其中“文”与“理”的要素,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家长应充分认识到钢琴训练对儿童智力提升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钢琴训练。
再者,钢琴训练即大脑不断接受刺激的过程,要把握大脑发育及钢琴学习的关键期。大脑重量的增加大多发生在5至6岁,且6岁儿童的脑重已达到成年人脑重的90%,大脑发育和钢琴学习的关键期在5、6岁。此时儿童大脑的内部结构已基本成熟,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控能力增强,为钢琴训练提供了生理保障。若在儿童5、6岁,即幼小衔接的时候进行钢琴训练,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儿童大脑神经元的发育,促进其大脑神经网络的复杂化,也可以使其智力得到全方面训练和提升。大多数著名音乐家都在6岁前学习乐器,且7岁前学习比7岁后学习的演奏技能更好。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