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进行思政课“专业化”教学,对于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具有探索价值和启示意义。结合新工科背景下思政课“专业化”教学的重要性,提出思政课“专业化”教学的原则与“三个结合”,使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工科;思政课“专业化”;教学改革

  思政课“专业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专业的课程元素融入思政课,采取差异化、具体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化”教学强调从课程思政中反向启发,明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新工科的兴起是对传统工科教育的提质,也是对当下社会和经济新发展的回应。新工科教育是快速响应社会变革与产业需求的新型教育形态,能够高度契合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态势[1]。应对新工科教育的新要求,开展思政课“专业化”教学路径研究势在必行。

  一、新工科背景下思政课“专业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增强思政课课堂吸引力


  开展思政课“专业化”教学,在思政课中融入专业元素,补充学生专业方面的案例讲解,能够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专业化”教学能改善案例讲解千篇一律的做法,适当调整不同班级的授课方案,在思政课程中融入更多专业课程的案例分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更专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开展思政课“专业化”教学,思政课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案例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反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及自身专业水平,有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专业化”教学注重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采取差异化、具体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质量。课程思政则强调在各类课程和课程的各个环节开展思政教育,是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主体部分。课程思政主张在各门课程中适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政课“专业化”教学的提出,源于对课程思政的反向启发,呈现出对课程思政的借鉴反思,可有力推动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探究。

  (三)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3]开展“专业化”教学,是办好思政课的要诀。

  在思政课“专业化”教学中,“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可得到贯彻落实。在全过程育人领域,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政课“专业化”教学能明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突出个性化与多元化。在大学的不同年级阶段,进行价值观正确、主题鲜明、方法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教育,符合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在全方位育人领域,思政课的课程属性要求教师开展特定的思政教育,“专业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综合能力,二者有机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综合需要。开展思政课“专业化”教学是践行“三全育人”的必行之路,能够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二、新工科背景下思政课“专业化”教学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不仅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还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4]。“八个相统一”中提到,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其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即要求思政课教师实事求是地开展教学。思政课“专业化”教学在遵循统一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按照实际情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教学保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专业化”教学要求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情,实事求是地开展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政课“专业化”教学要求课堂案例要联系所在班级的专业背景,强调课堂讲解要贴近所在班级的专业逻辑,遵循课堂启发要符合所在班级的专业思维,注重思政课程与所教授班级的专业知识领域相融合。作为思政教育的显性着力点,在思政课授课全过程运用“专业化”思维,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注重实效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好思政课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追求。目前,高校已经初步建成多样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取得极佳的效果。在这一成果上,“专业化”教学应该注重实效,一切探索过程的目的均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学效果为衡量标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5]开展“专业化”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接受所讲的道理,大学生是否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当以实际效果为检验标准。一方面,思政课实效应该体现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堂教学更加强调“三性一力”,大学生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明显增强,学生更能切实体会到思政课的深度、温度和广度,对思政课的综合教学评价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从社会评价方面来看,思政课实效应体现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强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土与国际的结合,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三)创新原则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工科背景下,着力打造一支有创新思维、具备创新能力的思政工作队伍,可为大学生思政课取得实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显著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情景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虚拟仿真式教学、云课堂、移动思政课堂等,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创新资源的助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教学媒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高度融合,可体现大学生思政课建设与时俱进,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性规律。若不遵循创新原则,采用老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仅对学生产生不了吸引力,而且容易造成“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为了破局立新,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变革方法,协同创新,深耕教学教改,形成“1+1>2”的强大合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思政课“专业化”教学的“三个结合”

  在新工科背景下,思政课程建设仍存在发力点与突破点。为了破解限制大学生思政课程发展的难题,形成有效的解决路径,应该坚持思政课“专业化”教学的“三个结合”,积极探索和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促进思政课程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第一,教师在掌握共性基础性教学策略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差异化的个性教学。共性基础性教学策略包括传授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准则,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和及时反馈。差异化的个性教学应尊重不同班级与专业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主题统一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特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避免“格式化”教学情境。第二,思政课教师在树立共同价值追求的前提下,应以多样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6],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在价值共性与情感共性的准则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根据个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统一。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可以从课程形式和课堂主导两个方面的显隐结合入手。从课程形式来看,显性教育扎根于课堂教学的知识讲解。教师要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明确的教学方法,以显性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进行思政教育,这也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而隐性教育立足于课堂外的全部场所,以全员育人与实践育人为基本理念,在移动思政课、集体活动等非正式教学场所,通过感知性强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课堂主导来看,显性教育以教师为主导。政治素养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是思政课高质量开展的主力军,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遵守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教学路径,发挥自身的指导引领作用;而隐性教育侧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搭建“舞台”,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启发学生自我感知思政课的魅力,注重适当的思政教育引导,以开放式、探究式、团队合作等学习形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三)工科思维与人文素养相结合

  新工科旨在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思政课“专业化”教学更应该坚持工科思维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科技创新强调工具理性,讲究求真求实,科研不允许存在半点侥幸和虚伪;人文精神则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价值理性、终极关怀,其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坚持工科思维与人文素养相结合,要求教师在课堂案例的选取中,灵活运用各种精神谱系案例,强化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争当时代新人;坚持工科思维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亦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既要增强学理性和逻辑性,也要显示艺术性与人文关怀。工科专业课内容具有缜密的逻辑,思政课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一特性,并因时因势融入工程伦理、科研道德、时代担当等人文精神素养;文科专业课表现出跳跃性和感知性等特点,在思政课“专业化”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注重实践能力。这种结合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使其既具备卓越的专业能力,又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工科背景下,探索思政课“专业化”教学的原则和创新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适应新工科教育新趋势,契合高校思政课的基本教学理念,有利于增强思政课课堂吸引力,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蒙艳玫,陈远玲,李俚,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2.

  [2]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3-07(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4]用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7]马光焱,王晓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2: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