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职业院校育人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抓手,而且非遗文化资源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在“以文化人”视域下进行校园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构筑良好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其中,“人”是职业院校挖掘和使用非遗文化资源的目标,“文”是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资源的关键,“化”是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资源的路径。本文基于上述观点提出了四种育人机制—“教化”“浸化”“内化”“外化”,对于职业院校构筑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深刻描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些非遗文化资源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孕育出许多经典之作与卓越成果。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职业院校开发非遗文化资源的目标
在职业院校中挖掘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育人。职业院校的终极教育目标是培养“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这个目标为导向,优化培养路径和培养环境势在必行。非遗文化资源就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为了某些人群的生存需要而形成的能体现当时时代特征的一种宝贵的遗产和遗迹,因此其自产生之初就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沉淀与累积,非遗文化资源成为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遗产。其“育人”价值体现在这种文化是以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约束着当时人们的行动和行为,并形成了一套符合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而且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起着一定的规范和指引作用,能以此培育出符合民族规范的优秀公民。因此非遗文化资源的“育人”理念与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和相符性。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和发展期,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且难以融合的趋势和现象。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面对多变波动的社会浪潮,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极易出现价值观丧失、道德败坏和沦陷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谓是治病良方。例如苗族的竞技活动,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与当今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谋而合。在攀爬竞技中,苗族人所展现出的吃苦耐劳、无畏强权、敢做敢当的民族精神,成为其独特的文化标识。同样,白族人民通过舞龙活动,传递出一种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傣族人民的象脚鼓竞赛,则彰显出一种果断勇猛、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这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历经世代传承,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与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因此,职业院校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民族精神,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构建优良的校园育人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路径,简单来说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在这种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三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良好环境中,能够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团结精神、优良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使其在各方面都具备良好的素质。将对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承贯穿于职业院校育人的全过程,能够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对多方面内容的学习,培育其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从而为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向,进而完善育人机制。总而言之,职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作为其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把对具有育人功效的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文”: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资源的关键
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巅峰,其中所蕴含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和气生善”“不温不火”等传统美德,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帮助。将非遗文化资源引入职业院校,能够使非遗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各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对职业院校学生产生影响,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活动等都值得青少年学生去传承,如非遗中的扎染和扎结以及潮汕刺绣,这些看似很简单,但是这两项技术难的不是基础技能,而是在扎染和刺绣过程中如何让自己制作的产品和预设更接近。这正是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它需要精心的钻研、刻苦的练习、全方位的思考和考量以及耐心和细心。将扎染技术或刺绣技法引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的传承具有多种类型和形式。确定用什么样的“文”来“化”人更是职业院校开展非遗文化资源传承的基础和前提,对此,我们需要对大量的“文”进行筛选。
第一,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职业院校的育人环节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如果在育人的起始环节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方向,而是将文化形态整个“搬”到学校的育人工作中,而没有进行筛选,那么这项工作本身就会失去价值。因此在职业院校的育人机制和工作中,非遗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第二,在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坚持通俗化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而实践又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来体现。以一种通俗的方式来继承非遗文化,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共振,如此才能树立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如中国朝鲜族的农乐舞蹈,反映的是传统农耕生活时代一种祭祀丰收的民间艺术,该舞蹈具有生态淳朴、粗犷、和谐、融洽的特点;再如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伴奏又无指挥的民间歌曲,包括童歌、叙事歌等,其和谐优美的演奏方式展现出民间生活的艺术和特点,通俗易懂;又如中医的针灸学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除了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之外,还被传及国外,且现在的中医针灸也被列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之中,且下设很多分支,有推拿基础学教研室、实验针灸学教研室、针灸推拿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等。这些非遗文化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在传承和发掘非遗文化资源时,要坚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指要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非遗文化资源现存的状态或形式进行转化,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发展是指在当今急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将非遗文化资源赋予新的阐释和意义。非遗文化资源的选择和传承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引,在坚持大众化和通俗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中央戏剧学院为了将戏剧进行传承,成立了数字戏剧系。数字戏剧系基于数字时代的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等前沿的科学技术,深入挖掘其在戏剧艺术领域的应用,以培育文化科技和戏剧影视表演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项非常值得借鉴的实践。三、“化”: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资源的路径
“化”就是“润化”“感化”的意思,即通过优秀文化遗产对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起到引导作用。“以文化人”的核心在于“滋润人”“润养人”“感化人”。“化”是非遗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就是在学生与非遗文化资源接触的过程中,将其所体现和表达的优秀精神潜移默化地浸入学生的行为习惯中,使其内化为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种路径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多种文化形式,以“滋润”“感化”的方式“浸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度。而“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教化”,就是将课堂作为主阵营,通过“教”来实现“化”。职业院校各学科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而不以具体的事物为依托,那么教学过程及结果就会流于形式,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
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产生作用和价值。在此背景下,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教化”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使职业院校的教学摆脱形式主义束缚,从而使“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自然而然地取得成效。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相关概念或者精神时,可以具体的非遗文化为依托,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化”的实施更具价值。
二是“浸化”。此处的“浸化”意指营造优质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优秀的校园文化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成就感。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其一是黑板报的书写与刻画。围绕非遗活动,学生可以制作歌剧、舞曲、剪纸、扎染等主题的黑板报。黑板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社团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作为学生重要的活动阵地,社团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邀请专门的非遗工作者来校进行宣传演讲,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价值。其三是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段传播和传承非遗文化,如制作短视频等,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融入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是“内化”。在非遗文化传承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于无形中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过程并非外界强加于学生的“教化”过程,而是学生自发地尊崇道德、自觉恪守规则的过程。非遗文化的浸润并不是要求学生全盘接受,而是需要他们将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将其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内化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
四是“外化”。外化乃是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与外部的非遗文化相融合的过程。用以审视个人的道德观念与外界道德规范是否相契合。如教师可以将非物质文化与民间习俗文化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民间风俗等活动,以促进非遗文化的“外化”。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该遗址保存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印证了50万年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事实。周口店遗址是全球人类化石材料最为丰富的遗址,通过参观各种非遗文化场所,学生可在参观后通过撰写观后感和调研报告,实现职业院校非遗文化资源的显性与隐性、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
构建职业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需深度融合非遗文化资源,确保内部各系统协调运作,同时与外部子系统建立互动联系,协同共进。将非遗文化资源视为核心抓手与关键要素,以“以文化人”为路径和方法,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能够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育人效果。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