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学改革,旨在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基本围绕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无多余课时用来弘扬与传承地方音乐,所以校本课程便是很好的载体,本文就扬州清曲教学来谈谈课堂创新实践。每一位教师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关键词:教学改革;扬州清曲;课堂;创新;实践
2006年,扬州清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千家养女先教曲”,这教的便是清曲。它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属于牌子曲类,主要流行于江苏省扬州、镇江以及上海等地,用扬州方言演唱。
笔者所在的中学于2021年9月开设了清曲校本课程,不仅是对扬州清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清曲教学方法就是口传心授,师傅一句,徒弟一句。现如今义务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立足课堂教学创造出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方法。地方音乐走进初中音乐课堂,面临一师多生的实际情况,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以下笔者将以教授《扬州小巷》这首清曲为例谈谈教学创新。
一、兴趣在前,主动在后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语言又是曲艺音乐的灵魂,如何激发学生讲扬州话的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是教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清曲社团的孩子们虽然都是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这门课程,但基本是零基础,所以必须先过语言关。扬州话属于江淮方言,不南不北,柔中带刚,最显著的特点是卷舌音发成平舌音、去声多。孩子们虽然个个都是土生土长的小扬州人,但多数学生平日生活中习惯和父母讲普通话而不讲方言,发音问题不容乐观,人手一份的文字资料读出了多个版本,针对这个学情笔者在第二节课堂中立刻改变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观看有趣的扬州评话来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语言氛围然后让学生模仿《武松打虎》和《皮五辣子》中的经典语段,运用评话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练习发音,学生不觉枯燥,效果较好。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
清曲《扬州小巷》由曹廷昌、陆建荣作词,戈弘作曲,唱出了小巷风光与人文历史,曲调优美悦耳、朗朗上口,表达了小巷人浓浓的幸福和自豪感。本课教学设计在导入部分说唱词。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音乐经验、生活阅历、性格特征存在差异,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着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在这课导入环节一开始并没收获预期效果。
失败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说扬州话,今天老师就来考验大家能否把这首《扬州小巷》的唱词用地道的扬州话念一念?”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单个念时存在发音问题,体现在几个关键字上,如栀子花的“栀”字(扬州方言发音zi)、状似棋盘的盘字、绿滴滴的“滴”字(发音die)等,需要逐个纠正。面向40多名学生,这样的导入方式效果不佳,他们缺乏主动性,看着“鸭吵堂”一片,笔者进行了短暂的反思,立刻做了调整如下:
创新导入:同学们,“扬州是个好地方”(引用2020年习近平主席来扬州调研时说的一句话),好地方就有好风光,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扬州游玩,当他们也想学清曲,你怎样教他们先过语言关呢?请看这段唱词中几个关键字,游客们讲的是普通话,请同学们帮忙改成扬州话发音如何?于是笔者将几个易错字打上星号以填空的形式请学生来练习发音,创设一种我是扬州小导游的情境,教师扮演游客跟着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变得主动起来,而教师扮演的游客总是故意念错音,让导游们急得跺脚,“肖导”说:“扬州话发这个盘字,不能发成pan,请跟我学把口型变成圆的”“李导”说:”平舌音要代替翘舌音,栀子花的栀要让舌尖顶着牙齿念成zi……最终在纠错、反复强化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准音并牢牢记住。”这时候笔者说:“老牌清曲艺人先读词再加入曲调,念好词是唱好清曲的第一关,念准发音念出韵味我们就可以唱起来啦!”学生们欢呼雀跃……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
二、实践在左,成功在右
(一)用良好的情绪引导学生参与
《扬州小巷》由“剪剪花”和“联弹”两个曲牌构成。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本文两位笔者在课程开设前找清曲名家学习了一段时间,练习发音吐字、伴奏乐器的使用等,完整学习了3首曲目,这个过程艰辛且愉悦,艰辛是清曲不好学,每天需要我们去练习揣摩,所谓曲不离口;愉悦来自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的点拨让我们每次学习都沉浸在美的熏陶与豁然开朗的顿悟中,从而不断进步,方有底气做一个传承者。
每节课要以饱满的情绪面对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经历创造性的音乐情境和心灵成长,为他们提供具体、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出错。比如教唱第一句:栀子花,茉莉花,笔者请学生伸出手指随声音高低划线条来辅助演唱,引导学生找到旋律走向是和扬州话的音调相吻合的,因此得出清曲演唱讲究腔随字走,也是戏曲当中常说的依字行腔这样的特点。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孩子们用手指跟着音调高低起伏理解了腔随字走,仿佛打开了清曲学唱的大门,一下子找到了灵感,使后面的学习顺利了很多。
(二)循序渐进,深入学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能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一句范唱请学生关注老师的演唱和大家唱的有哪些不一样(教师演唱在句尾拖腔处加了类似波音的装饰)并且请学生也模仿,一开始学生模仿较认真但韵味不足,老师鼓励说:“这一段演唱在清曲里面叫做小嗓,男声叫窄口,需要大家笑肌微抬嗅着花香去歌唱”。学生们面面相对观看表情,相互指点,在闻花香的情境中一遍又一遍寻找着感觉,仔细聆听、逐句揣摩来感悟清曲在唱腔上悠扬轻柔、从容不迫的气质,甜腻适中的润腔不急不徐地表现柔婉而含蓄的情感,给人以清越而雅致的感觉。
(三)允许失败让学生有主动思考的空间
“剪剪花”是扬州清曲唱腔系统中常用的抒情曲调之一,节奏舒展蔓延,唱完《扬州小巷》中的“剪剪花”,笔者准备教学生用瓦碟为其伴奏。传统清曲伴奏乐器有琵琶、三弦、二胡、四胡、扬琴等弹拨与拉弦乐器,还有最常见的用酒杯、瓦碟等作打击乐器敲打节奏,很有生活气息。其中敲瓦碟是清曲**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乐器伴奏形式。瓦碟首选土窑烧制而成的兰花瓦碟,直径约15公分左右,演唱者主要靠敲瓦碟来配合吐字、行腔之变化。
首先抓握瓦碟,一对玉箸一只夹在左手食指和无名指之间,另一只由右手把持用来敲击;一只瓦碟用左手大拇指托住底部,其他手指轻抚上面使虎口间有松动可敲出清脆的音色。
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学起来并不那么顺利,有同学夹不住筷子,也有的摔碎了瓦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急躁,就像对待家里打碎餐具的孩子,不斥责,可先用塑料碟练习,要求他们每天在家对着镜子练,不仅要拿稳瓦碟还得注重姿势优美、表情大方自然。教师可把学生持碟姿势拍成照片,投影大屏,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姿态,并相互评价选出优秀者供大家参照。这个效果非常好,包括演唱也可以录音给学生回听自己的声音,这样能及时纠正平时察觉不到的问题,从而再次练习并提高。
瓦碟的敲击方法有多种,欢快活泼的曲调可以用珠落玉盘、泉水叮咚;抒情优美的旋律可用雨打芭蕉、蜻蜓点水、海底捞月,伴奏时要有板有眼,能与乐器节拍相和。
经过一段时期训练,学生能熟练演奏瓦碟,他们还编创了适合《扬州小巷》的各种节奏,如“弯弯曲曲,幽幽长长,状似棋盘,趣如迷网”这一段句幅匀称,他们采用掌心往上用玉箸敲击瓦碟前沿一次,后划半圆掌心往下击后沿一次,四个字前后敲击两个来回,节奏感很强,美名曰“气贯长虹”;“都说扬州风情美,美就美在扬州小巷”这一句,他们编创用玉箸上击碟心一次,下击碟底心一次,然后在右侧边沿击出颤音,每个句子将动作连贯敲击一次,声音点线结合配着唱词别有韵味,美名曰“胸罗锦绣”。学生们运用自己编创的演奏方法很好地诠释了剪剪花这一乐段。
三、上有传承,下有创新
教学改革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与创新,课堂上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创新,师生互相学习。扬州清曲经过600多年的艺术熏陶后,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南北交融、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之所以称为清曲,主要是因为这个“清”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又唱又演的扬州戏曲艺人而言,清曲艺人只唱不演,他们只凭精妙的唱腔来抒写唱本中的故事和人物,所以是一种“清唱”;另一种是对于只顾迎合听众趣味随便唱唱的那种走街坊、跑马头的卖唱艺人而言,他们觉得自己单纯追求艺术的这种**形式更为清高。基于这两方面原因,所以称为清曲。
如今,各类戏剧古风歌曲破圈走红,也让传统曲艺重回大众视野。2022年,扬州清曲传承人范文焘走进央视与民俗歌手史琪纬用扬州清曲与民歌“混搭”的形式演绎了网络爆火歌曲《声声慢》,范文焘还演唱了《八段锦》将扬州清曲带上了央视《为爱而歌》等节目,向全国人民推介扬州清曲,并尝试创新与改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清曲社团的孩子们也在课堂中尝试创新,笔者放手让他们大胆构思的同时提出了相应要求:遵循清曲艺术**基本特色,只求锦上添花不应画蛇添足。学生分组讨论研究,个个神采奕奕,兴致极高,很快有了成果:
第一小组提出加入舞蹈动作和一些道具的使用,丰富形式。这个方案一出即引起全体反驳,有人说你们违背了清曲特有的只唱不演的特点(扬州清曲为坐唱**形式,少则一二人,多则八九人,且自操乐器互为伴奏),故不能被采用。这样一来,第一小组方案失败,开始他们还力争挽回,可是在理据确凿的情况下,他们进行反思但依旧不放弃,保持坚韧顽强的品格,寻找突破。
第二小组亮出方案:加入二声部合唱。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无论单人还是多人**都是大家唱同一曲调,没有其他声部的和声效果,显得声音线条单一。而小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歌,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经过世世代代口头传承下来,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外国人曾嘲笑我国民歌曲调再好听也是一个声部而已,但他们若是听了我国的劳动号子还有观看在法国巴黎演出的侗族大歌,就会彻底改变这样的看法。我们扬州清曲完全可以在唱好曲调的基础上编配第二声部,让清曲也多声和谐,得以革新。这个方案一出无人反驳,第一组的肖天屹提问:“二声部怎么配呢?”第二组的陈馨妍说:“我们选择在尾声处配和声,模仿音乐教材中苏州评弹开篇《忆江南》的和声效果。”第二组成员自主分成两个声部,合作了尾声部分,有了低声部衬词“啊”的旋律支撑,声音从单一变得丰满,给人一种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
第一小组败下阵后厉兵秣马,他们另辟蹊径选择请校舞蹈社团参与清曲的**,这样清曲演员依旧按传统坐唱,舞蹈队则以伴舞形式参与进来,并由电脑技术好的同学制作优美的“小巷风光”视频在节目**时作为舞台led屏幕背景。这个改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一片掌声中,**方案基本落实,准备排好后参加扬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曲艺比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落实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人才战略,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其科学的架构与先进的理念为课堂教学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音乐课堂教学更应乘改革之春风,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家乡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书写以美育育人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扬州清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8-12-14).
[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